好工具>组词>夷组词>

夷组词,夷字组词,夷组词语一年级,夷组词2个字

组词

轻松自动在线组词

夷的组词

反馈

夷字开头的组词

  • 1、夷愉:和乐。
  • 2、夷狄:1.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鲁迅《坟·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唐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唐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 3、夷等:同列﹐同辈。
  • 4、夷伤:1.杀伤;创伤。2.指被杀伤或受伤害的人。3.破坏﹐毁坏。
  • 5、夷施:西施的别称。
  • 6、夷俟:伸两足箕踞而坐。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
  • 7、夷瘳:疾病平复痊愈。比喻生民疾苦的解除。
  • 8、夷然:(1)平静镇定的样子
  • 9、夷羿:指后羿。相传羿为尧时善射者。
  • 10、夷畿:古九畿之一。国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畿。
  • 11、夷灭:(1)消灭;杀尽 (2)埋没;埋起來
  • 12、夷迹:绝迹。
  • 13、夷漫:1.漫灭;磨平。2.平坦而广阔。
  • 14、夷牟:相传黄帝时始造箭者。
  • 15、夷简:平易质朴。
  • 16、夷鬼:古代东夷所祭奉之神。
  • 17、夷盘:1.亦作"夷盘"。2.盛冰冰尸用的大盘。
  • 18、夷牧:近代对外国牧师之称。
  • 19、夷陬:古代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之称。
  • 20、夷犹:(1)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2)从容不迫
  • 21、夷玉:美玉之一种。
  • 22、夷禽:1.常禽。
  • 23、夷陨:诛灭。
  • 24、夷叔:1.伯夷﹑叔齐的并称。
  • 25、夷澹:平易恬静。
  • 26、夷音:1.古指外族语言。2.谓外族音乐。
  • 27、夷覆:灭亡。
  • 28、夷寇: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 29、夷涂:平坦的道路。
  • 30、夷氛:1.谓平定叛乱。2.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 31、夷任:平易而放达。
  • 32、夷弱:削弱。
  • 33、夷芟:本指以钩镰贴地割草﹐引申为铲除;删除。
  • 34、夷由:1.犹豫;迟疑不前。 2.从容自得的意思。 3.鼯鼠的另一种名字。
  • 35、夷诛:1.诛杀。
  • 36、夷刜:杀戮﹐屠杀。
  • 37、夷阻:1.亦作"夷岨"。2.平坦和险阻。喻安危;生死。
  • 38、夷床:古丧礼陈尸之床。
  • 39、夷豁:平坦而开阔。
  • 40、夷德:1.谓夷人之性。2.常德。
  • 41、夷绝:灭绝。
  • 42、夷关:闭关﹐封锁关口。
  • 43、夷难:平定祸乱。
  • 44、夷服: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
  • 45、夷荒:指蛮夷荒远之地。
  • 46、夷届:终止;止息。
  • 47、夷洲:隋以前指称我国台湾。
  • 48、夷粹:平和纯正。
  • 49、夷与:迟疑不前。
  • 50、夷貉:即夷貊。
  • 51、夷皓:伯夷和商山四皓的合称。同为避乱君而隐遁﹐古称高节之士。
  • 52、夷乐:古指各少数民族的音乐。
  • 53、夷跖:伯夷与盗跖的并称。古谓前者清廉﹐后者贪暴﹐常以喻善恶迥异之人。
  • 54、夷宗:灭族。
  • 55、夷廓:坦荡﹐宽阔。
  • 56、夷敞:平坦而宽广。
  • 57、夷陆:平地。
  • 58、夷獠: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 指外国侵略者。
  • 59、夷道:平易之道。 平坦的道路。
  • 60、夷巢:伯夷和巢父的并称。用以指品行高洁的人。
  • 61、夷姤:谓性情平和厚重。
  • 62、夷貊: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亦泛指各少数民族。
  • 63、夷光:又称西施。春秋越国美女。
  • 64、夷险:1.平险。2.平坦与险阻。3.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4.犹言正与偏。5.谓艰险。6.指险峻。
  • 65、夷陵:(1)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 66、夷晏:平静清明。
  • 67、夷昧:1.犹蒙昧﹐暗昧。
  • 68、夷惠:伯夷﹑柳下惠的并称。古代廉正之士。
  • 69、夷固:倨傲﹐傲慢。
  • 70、夷则: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用来确定音阶的高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
  • 71、夷隆:犹盛衰。
  • 72、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
  • 73、夷视:犹蔑视﹐藐视。
  • 74、夷言:1.古指黄河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
  • 75、夷居:犹箕踞。形容倨傲无礼。
  • 76、夷翟:夷狄。
  • 77、夷庭:平正;平直。
  • 78、夷门:(1)战囯时魏囯都城大梁的东门
  • 79、夷踞:两腿伸直张开坐在地上。形容随便﹐不拘礼节。
  • 80、夷羊:1.古指神兽﹑怪兽。《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韦昭注:"夷羊﹐神兽。牧﹐商郊牧野。"《史记.周本纪》"麋鹿在牧"裴骃集解引晋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一说﹐土神。《淮南子.本经训》:"江河三川,絶而不流,夷羊在牧,飞蛩满野。"高诱注:"夷羊,土神。殷之将亡,见于商郊牧野之地。"后亦以比喻乱世中的贤者。2.复姓。春秋晋国有夷羊五。
  • 81、夷白:谓安于清贫﹐洁身自爱。
  • 82、夷歌: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 83、夷民:1.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2.对外国人的泛称。
  • 84、夷鱼:伯夷﹑史鱼的并称。伯夷清﹐史鱼直﹐古人以为清廉忠直的典范。
  • 85、夷一:谓太平统一。
  • 86、夷落:1.古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亦借指少数民族。
  • 87、夷陂:平正和偏颇;平坦和险阻。
  • 88、夷雅:平和闲雅。
  • 89、夷场:旧时指上海的租界。亦以称旧上海。犹言洋场﹐含贬义。
  • 90、夷畅:平和通达。
  • 91、夷蛮: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
  • 92、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 93、夷越:1.古国名。即于越。夏少康庶子的封国。2.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聚居地区之称。
  • 94、夷考:考察。
  • 95、夷延:谓地势平坦而广阔。
  • 96、夷旷
  • 97、夷易:平易﹐平正。 引申为简易﹐浅显。 平和谦逊。
  • 98、夷戮:(1)杀戮;誅戮
  • 99、夷烟:指鸦片烟。
  • 100、夷衾:1.古代丧礼用以覆盖尸体﹑灵柩的被单。

夷字中间的组词

  • 1、红夷炮:明代称西洋制大炮。
  • 2、辛夷车:谓以辛夷木制成的车子。极言其华贵雅洁。
  • 3、海夷道:指古代通往海外诸国的海上航线。
  • 4、聂夷中:(837-~)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一说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咸通年间进士。任华阴县尉。其诗多讽谕时世、关心民生之作。有《伤田家》等名篇。
  • 5、鸱夷子:即鸱夷子皮。
  • 6、辛夷坞:1.唐诗人王维别墅"辋川山庄"胜景之一。坞上植有辛夷﹐故名。
  • 7、冯夷宫:传说中的水府,水神宫殿。
  • 8、烧夷弹:即燃烧弹。参见'燃烧弹'。
  • 9、四夷馆: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 10、蛮夷邸:古代供来朝邻族﹑邻国的使者所住的馆舍。
  • 11、都夷香:传说中的食物名。
  • 12、胡夷鱼:河豚的异名。
  • 13、武夷君:古代传说中武夷山的仙人。
  • 14、明夷卦: 明夷卦展示明夷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明夷”是失意的意思。
  • 15、鸱夷子皮:春秋越范蠡之号。
  • 16、柏夷亮父:亦称'柏亮父'。 传说为颛顼之师。
  • 17、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 18、匪夷匪惠:谓既无伯夷之清,又无柳下惠之和。
  • 19、詈夷为跖:是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 20、蛮夷戎狄:1.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 21、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 22、冲平夷易:犹言冲和平易。
  • 23、蛮夷之地: 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的通称,蛮夷之地原指南方不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
  • 24、华夷之辨: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 25、以夷变夏: 中华文明被西方文明所渗透、同化,多用于对目前全盘西化,失去传统的担忧。
  • 26、伯夷之义:自己的国家被灭亡后不屈服于新的国家,宁可到山上吃野果,也不吃他新的国家的粮食,这是中国古代真实的故事。
  • 27、联夷肆劫: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
  • 28、攘夷志士:抗拒异族入侵。
  • 29、华夷愚智: 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
  • 30、塞井夷竈: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 31、明夷于飞:明夷于飞指在光明受到伤害时,想要如鸟一样飞行。
  • 32、武夷山脉:中国东南部重要山脉。在福建、江西两省间。闽江水系和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北段高,南段低。主峰黄岗山(2158米)在福建境内。其东南有风景名胜武夷山。
  • 33、戎夷解衣: 戎夷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精神。
  • 34、詈夷爲跖:谓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德行高尚的人。

夷字结尾的组词

  • 1、鄙夷:(1)轻视;鄙薄
  • 2、匪夷:不寻常。
  • 3、琨夷:即昆夷。古代戎族。
  • 4、歼夷:诛灭。
  • 5、后夷:即后羿。
  • 6、凌夷:(1)衰落;衰败
  • 7、冰夷:即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 8、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泛称少数民族。
  • 9、佟夷:对满人的蔑称。满族多佟姓,故称。
  • 10、百夷:1.旧时对滇中少数民族的称呼。
  • 11、冯夷:1.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2.上古诸侯名。
  • 12、阿夷:古代獠族对妇女的称呼。
  • 13、粹夷:纯洁平和。
  • 14、希夷:1.《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 2.指虚寂玄妙的境界。 3.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 4.指道家﹑道士。
  • 15、蛮夷:(1)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 16、毁夷:1.摧毁夷平。
  • 17、芟夷:除草;刈除。裁减;删削。铲除;削平。杀戮。
  • 18、白夷:东夷之一种。 清代称西欧人。
  • 19、灭夷:消灭。
  • 20、蔑夷:轻视。
  • 21、逆夷:(1)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 22、替夷:犹衰微。
  • 23、旷夷:旷达坦荡。
  • 24、伯夷:(1)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
  • 25、鸱夷:1.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五子胥説听乎闔閭,故吴王远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裴駰集解引应劭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明梁辰鱼《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春秋吴伍员。明高启《行路难》诗之二:“鉤弋死云阳,鴟夷弃江沙。” 3.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汉扬雄《酒赋》:“鴟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復藉酤。”宋司马光《柳溪对雪》诗:“鴟夷赊美酒,油壁繫轻车。”清陈维崧《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鴟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鴟彝”。 4.即鸱夷子皮。唐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軻逐鴟夷。”冯集梧注:“《史记·货殖传》: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鴟夷子皮。”宋张孝祥《水调歌头》词:“欲酹鴟夷、西子,未辨当年功业,空繫五湖船。”郁达夫《留别》诗之二:“鴟夷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鴟夷子皮”。 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 26、虾夷:亦作'虾蛦'。 日本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本州东北奥羽﹑北陆地方。一般认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
  • 27、三夷: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 28、创夷:亦作'创夷'。 创伤。 指受伤之人。 指战祸造成的破坏。
  • 29、非夷:1.见"非彝"。
  • 30、呕夷:1.水名。也叫沤夷水或滱水。源出山西浑源县东南枪锋岭,东南流入河北为唐河。2.古湖泽名。也叫昭馀祁。
  • 31、俦夷:指地位相等之人。
  • 32、嵎夷: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 33、等夷:1.同等;同辈;同等的人。2.匹比。3.辈分或等级的差别。
  • 34、明夷: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 4.指太阳下山。 5.鸣弓。谓拉弓发射。 6.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
  • 35、攘夷:抗拒异族入侵。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陈去病《哭梦逋老友》诗:“同甫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 36、枭夷:诛戮。
  • 37、北夷: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38、殄夷:杀尽。
  • 39、色夷:(1)和颜悦色
  • 40、堣夷:古地名。 因堣夷在东方海滨,故后亦以指日本。
  • 41、鞑夷:指清朝统治者。
  • 42、蕃夷:旧时中原人对外族或异国人的统称。蕃,通'番'。
  • 43、黄夷:古代东夷之一种。
  • 44、禽夷:擒灭。
  • 45、唐夷: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皮坚厚,可制甲。后因借以称良甲。
  • 46、屯夷:1.艰危与平定。2.偏义词。偏指困厄。
  • 47、残夷:犹残杀。
  • 48、雠夷:1.注视而不说话﹐犹豫貌。
  • 49、兹夷:一种巨形山龟。
  • 50、混夷:古种族名。又作昆夷﹑串夷﹑畎夷﹑犬夷等。即犬戎,西戎的一种。相传殷周时,混夷很强,是殷周西边的劲敌。周文王﹑穆王与之进行过战争。
  • 51、金夷:1.见"金痍"。
  • 52、清夷:亦作“清彝”。清平;太平。清净恬淡。明白平易。
  • 53、阳夷:古代东方九夷之一。
  • 54、陵夷:山坡缓平貌。由盛到衰。衰颓,衰落。平夷;平毁。
  • 55、畎夷:即犬戎。又称混夷﹑昆夷。古戎人的一支,在殷周时居于我国西北部。
  • 56、隆夷:高低起伏。
  • 57、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中国和外国。 宋元时指国家的疆域。
  • 58、鸡夷:1.见"鸡彝"。
  • 59、烧夷:烧毁使成为平地。
  • 60、辛夷:(1)香木名,指木兰
  • 61、剪夷:铲平,清除。
  • 62、面夷:谓使颜面受伤。
  • 63、南夷:(1)指屈原流放所经之地,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所以称为南夷
  • 64、戎夷: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谓艰险不宁。
  • 65、秉夷:1.亦作"秉彝"。
  • 66、不夷:不悦。复姓。
  • 67、东夷: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2.指三国吴。 3.特指清朝统治者。 4.旧指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 68、番夷:旧指边境的少数民族。
  • 69、徐夷:即徐戎。
  • 70、新夷:即辛夷。木兰的别名。新﹐通"辛"。
  • 71、简夷:犹平易。
  • 72、沦夷:衰微;沦落。
  • 73、瘢夷:1.创伤。2.指使受创伤﹐受损伤。
  • 74、参夷:封建王朝诛灭三族的酷刑。
  • 75、串夷:即混夷,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 76、朗夷:高洁坦荡。
  • 77、民夷:犹民众。古代用于少数民族。
  • 78、鸟夷:海岛居民。先秦时指中国东部近海一带的居民。
  • 79、广夷:广阔平坦。
  • 80、迟夷:停留不前貌。
  • 81、冶夷:妖媚;美丽。
  • 82、远夷:1.指远方的少数民族。
  • 83、海夷: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
  • 84、荡夷:扫荡平定。
  • 85、方夷:我国古时少数民族之一。
  • 86、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胡夷并称亦泛指外族或外族人。
  • 87、荒夷:1.古时对海疆﹑边陲地区的居民或民族的泛称。
  • 88、扫夷:平定。
  • 89、望夷:秦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东南﹐因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秦末﹐赵高迫杀秦二世于此。
  • 90、烝夷:1.见"烝彝"。
  • 91、坦夷:坦率平易。
  • 92、戕夷:伤害摧残。
  • 93、调夷:1.和谐平和。
  • 94、翦夷:削平。
  • 95、恬夷:1.安静平和。
  • 96、野夷: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对"熟夷"而言。
  • 97、诛夷:1.亦作"诛"。2.杀戮﹐诛杀。
  • 98、巢夷:巢父和伯夷的并称。
  • 99、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
  • 100、陆夷:高山和平地。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夷组词,夷的组词,夷字怎么组词,夷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夷字组词的组词,其中夷字在开头的组词有100个,夷字在中间的组词有34个,夷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00个。
  • 拼音
  • 注音ㄧ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GXWI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同本义。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与夷决战。馀夷脱逃。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倚輩;同輩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又如:夷等(同列,同辈)古囯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姓〈形〉平坦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太平。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平和;平易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平正。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经常,常道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傲慢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安闲。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通“怡”。喜悅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动〉使平,拉平;铲平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又如:夷难(平定祸乱)伤,受伤夷于左股。——《易。明夷》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又如:夷伤(创伤;死伤)攻破。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铲除;消灭;诛灭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毁灭。如:夷毁(毁灭)犹豫,迟疑。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锄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