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
张旭、怀素之后,草书仅靠黄庭坚独自撑起半边天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宋代在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这种地位几乎由一个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
草书发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动中求得笔法、节奏、线条、结构的丰富变化,成为草书不可移易的定则。黄庭坚是钦服唐人狂草的,对张旭、怀素都有会心之论,自言“得藏真(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异”。以其颖悟与才力,不至领会不到唐人草书的要义,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速度放慢,略加顿挫,在许多地方放弃线条的连续而着意于空间的摆布,结果形成与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种风格,“草书之法,至此又一变矣”(姜夔语)。他的草书,线条中奔放的气势当然不能与唐人相比,但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变化的丰富性,却不让于唐人。
这就是黄庭坚。这种风格与他的行书有关。宋代,楷书已成为一切书法技巧的基础。这对于行书来说,尚无大碍,但与草书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书法家通常只能在草书和行书之间作一选择:精草书者少作行书,以行书知名者多不谙草法。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当然也有少数人能越出常轨,如王铎、傅山等,但他们的草书、行书基本上各成家数,有时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黄庭坚放弃了草书中奔放的节奏,同时增加了按顿,不避讳向各个方向伸出的长画(一般来说,草书除了竖向长画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长画,因为它们破坏作品的连续性),这一切都与他行书的笔画取得了统一。
黄庭坚的行书为了形成开阔的结构,一些笔画尽力向外拓展,这样便造成了笔法上的某些困难。前人追求笔画的变化,主要依靠线条内部运动的丰富性,其笔法以使转为主,如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当笔画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时,无法再使用使转的方法——一画中一次使转无济于事,多次使转则无法操作,因此只有采用行进中添加波折的方法,这虽然在流畅性上有些损失,但增添了复杂性和苍老的感觉。这就是“涩笔”的由来。这一类笔触也是他草书的关键,如《太白忆旧游诗》。短画自然用不着添加波折,由此还可以形成节奏的对比。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书写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书比作少林拳,那黄庭坚便是八卦、罗汉一路——还不同于太极。
黄庭坚的单字衔接颇有特色。相邻两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处,尽管有摆布的痕迹,但总能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两字之间,书写时紧紧相连的端点被各种紧贴的结构隔开,空间成为构成作品的主导因素,时间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则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昭味詹言》评其诗歌创作:“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关于“承接”问题,黄庭坚的书法与诗歌如出一辙。
总体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强化着意安排空间的印象。作者似乎在边写边思考对空间的处理,思考成熟时则来几下...
查看详情>>与“张旭、怀素之后,草书仅靠黄庭坚独自撑起半边天”相关的文章
最动人的一副草书,却是是黄庭坚书法中难得的安静与文雅的作品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之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花气熏人帖》纵横淋漓,自在挥洒,不独笔法精奥,更难得的是禅思与世情交织,笔意与诗心脉合。
《花气薰人帖》是黄庭坚的小品之作,以非常随意自在的笔法写出,真是烂漫天真极了。可以说,此帖是黄庭坚讲求结构的书法中不可多见的好作品,表达了他对于春天暖风和煦、花气弥漫的喜爱,正是他对于春天这一万物复苏时节的一次书法礼赞。
这里,作者为了传达自己对年龄、岁月、春天、乃至生命的经验,写下了这首诗,同时也用最自然的方式来书写。黄庭坚把平日严谨的中锋线条和草书中的宛转用笔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完美生动的小品,是我们欣赏书法不可多见的佳作。
比起黄庭坚其他草书作品,《花气薰人帖》多了些许雅致与从容。与《廉颇列相如传》和《太白忆旧游诗》相比,《花气薰人帖》少了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感觉,行距比加大,显得很疏朗,书写状态也很从容,是黄庭坚作品中难得的安静与文雅的作品。
这幅字的前三行行距相对比较大,字的处理,整体比较收敛,放纵的地方是第一行的“人”,是横向的放纵;第二行的“中”,是纵向的放纵。如果给每一行画一条主线,都是斜线 。出现了几处的错位,第二行第二字"情"明显错位,并且向右倾侧。第三行“诗”有明显的倾斜,与上面的字错位。第四行“滩”明显与上面错位。这几处错位增强了整行的顿挫的节奏感,似乎给这个题的平稳节奏增加了一些动感。从字的分组状态看,第一行“花气薰”是一组,“破禅”是一组。第三行"年春来"是一组,“诗思何所”是一组。明显的分组,营造了音乐般的鲜明节奏。
《花气诗》28个字,第一句就提到了禅。芬芳的花香让人微醺迷醉,仿佛快要破除平日里那苦苦修来的禅定功夫,人到了中年,心情却能被花香所感动,这是黄庭坚自嘲,还是一种禅的超越呢?!然而,没有这种超越,哪来千古佳作《花气诗》和传世珍品《花气薰人帖》的出现呢!我想这恰恰体现了北宋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
相传黄庭坚和当时许多北宋文人一样,学佛修禅。他拜晦堂祖心为师,跟他参禅。但禅法玄妙,即使黄庭坚聪慧,也难以达到境界。
有一天,晦堂祖心与黄庭坚入山游玩,正逢桂花满山,祖心就问:“你闻到花香没有?”禅法中,这是开示的提法。 黄庭坚说:“闻到了。”直接回答,已有参悟的意味。
祖心说:“我所见到的和闻到的,和你一样。我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你的了。”意思是,世界原本如此,能看到身边最平易的事物,能闻到最平易的味道,就是自然,也就是禅法!
黄庭坚也因此开悟。
“花气熏人”,自然的花香袭来,“欲破禅”,不就是参透禅的玄妙了吗?回看当下,花还是那些花,在春天依旧盛开,但 许多人走过开满鲜花的小径,却往往闻不到花香。究其原因,肯定不是因为花不香了,而是你的...
查看详情>>与“最动人的一副草书,却是是黄庭坚书法中难得的安静与文雅的作品”相关的文章
黄庭坚草书寥寥几十字,以独特的书写节奏成为博物馆领衔之作
黄庭坚草书领衔台北故宫"聚焦国宝"展
在我国各地的博物馆,均藏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展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博物馆参观游览成为很多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博物馆当属故宫博物院——这一直接继承了皇家藏品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故宫有两处,一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一是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虽然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分支",但当年迁台的文物有很多精品,尤其是一些易于运输却又价值极高的书画作品,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平安三帖》《远宦帖》,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其书画的藏品珍稀程度丝毫不亚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近些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定期都会推出以馆藏书画作品为主的展览,并且每次展览分为几个等级,并由两件"国宝级"文物领衔,配合一些"重要文物""一般文物"组成展览主体。展览每三个月换一次。
202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主题为"国宝聚焦",第一期展览在4月23日落幕,领衔的国宝级展品为宋代燕文贵的《奇峰万木图》与宋代蔡襄的书法《陶生帖》。在4月25日开展的第二期"国宝聚焦"展览中,领衔的国宝级展品换成了元代吴镇的《墨竹图》与宋代黄庭坚的草书《花气熏人帖》。依然是一书一画的搭配。
黄庭坚的草书传世作品并不算多,他更多的作品是行书,比如《黄州寒食帖跋》《松风阁诗卷》以及多件尺牍作品,都为行书。这在书法史上是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宋代书法家们似乎更喜欢行书,而不怎么喜欢草书。比如苏轼就没有草书作品传世,即使天资如此聪颖的米芾,也仅仅一两件草书流传,而且艺术水准相较于他的行书作品要低很多。倒是蔡襄的作品,有一些手札是用草书写的,且与其行书水准相差无几。
在"宋四家"中,黄庭坚的草书无疑是最出色的。他的草书既有《花气熏人帖》这样的虽篇幅不大,但精彩异常的精美之作;又有像《廉颇蔺相如传》《诸上座帖》这样的长卷巨作。
黄庭坚的草书在宋代是个可以傲视时代的存在,在宋四家中更是高峰独立,他以独特的结体与书写节奏,赋予书法苍浑雄伟、奇宕无拘的表现力。而且,黄庭坚草书对字组、节奏、结构等的独特理解,成为后来学书法的人窥探书法奥秘、追寻书法之美的门径。
《花气熏人帖》是黄庭坚最精美的草书作品之一,虽然没有款识,但它原本就是写在寄给扬州友人的两首诗之后,现在独立成为一帖。前面黄庭坚写道:"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王晋卿是宋代的画家,苏轼也曾有写给他的书法作品传世。为求黄庭坚一诗,想到这些招数,宋代人的风雅可见一斑。
黄庭坚在作品中写下的诗句为:"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草书寥寥几十字,以独特的书写节奏成为博物馆领衔之作”相关的文章
在草书的历史上,黄庭坚隔断了人们对唐人狂草的真正理解
宋代在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这种地位几乎由一个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黄庭坚(1045-1105)。
宋代,楷书已成为一切书法技巧的基础。这对于行书来说,尚无大碍,但与草书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书法家通常只能在草书和行书之间作一选择:精草书者少作行书,以行书知名者多不谙草法。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当然也有少数人能越出常轨,如王铎、傅山等,但他们的草书、行书基本上各成家数,有时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黄庭坚放弃了草书中奔放的节奏,同时增加了按顿,不避讳向各个方向伸出的长画(一般来说,草书除了竖向长画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长画,因为它们破坏作品的连续性),这一切都与他行书的笔画取得了统一。
黄庭坚的行书为了形成开阔的结构,一些笔画尽力向外拓展,这样便造成了笔法上的某些困难。前人追求笔画的变化,主要依靠线条内部运动的丰富性,其笔法以使转为主,如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当笔画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时,无法再使用使转的方法——一画中一次使转无济于事,多次使转则无法操作,因此只有采用行进中添加波折的方法,这虽然在流畅性上有些损失,但增添了复杂性和苍老的感觉。这就是“涩笔”的由来。
这一类笔触也是他草书的关键,如《太白忆旧游诗》。短画自然用不着添加波折,由此还可以形成节奏的对比。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书写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书比作少林拳,那黄庭坚便是八卦、罗汉一路——还不同于太极。
黄庭坚的单字衔接颇有特色。相邻两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处,尽管有摆布的痕迹,但总能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两字之间,书写时紧紧相连的端点被各种紧贴的结构隔开,空间成为构成作品的主导因素,时间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则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昭味詹言》评其诗歌创作:“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关于“承接”问题,黄庭坚的书法与诗歌如出一辙。
总体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强化着意安排空间的印象。作者似乎在边写边思考对空间的处理,思考成熟时则来几下快动作,接着又在沉思中缓缓前行,例如《杜甫寄贺兰诗帖》。
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
后世少有人直接学习他的草书,但他作品中的某些构成方式却影响深远。在他以后,草书与行书笔法的混杂成为常见的现象。祝允明等人草书中的平直点画(唐人草书中未见)和邻字的穿插,都能看出黄庭坚的影响,而王铎草书中某些特殊的缀合方式,与黄庭坚的作品关系密切。
在草书的历史上,黄庭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漫长的时代。他的影响难以尽述,因为他是一个起端,一位出色的独创者。他不以表面上的形似泽惠后人,但却从深处影响到人们的构成原则。然而也正...
查看详情>>与“在草书的历史上,黄庭坚隔断了人们对唐人狂草的真正理解”相关的文章
黄庭坚草书一改唐人旧法,形成迥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传》白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此卷为黄庭坚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卷尾无书写纪年和史款,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卷内钤有“ 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 “内省斋”、“秋壑图书”、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等印鉴,还有项元汴跋。此卷是传世黄书中的名迹,《式古堂书画会考》、安歧的《黑缘会观》等书均有著录。
草书发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动中求得笔法、节奏、线条、结构的丰富变化,成为草书不可移易的定则。黄庭坚是钦服唐人狂草的,对张旭、怀素都有会心之论,自言“得藏真(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异”。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以黄庭坚的颖悟与才力,不至领会不到唐人草书的要义,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速度放慢,略加顿挫,在许多地方放弃线条的连续而着意于空间的摆布,结果形成与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种风格,“草书之法,至此又一变矣”(姜夔语)。黄庭坚的草书,线条中奔放的气势当然不能与唐人相比,但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变化的丰富性,却不让于唐人。
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有学者评:“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黄庭坚所作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草书一改唐人旧法,形成迥然不同的书法风格”相关的文章
黄庭坚的草书为什么会俗气?留下的绝品传世竟然是草书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长传世的经典长卷,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南宋书画家曾敏行(1118—1175) 在其著作《独醒杂志》中有所记载,该书由其好友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亦称“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作序。
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是这么说的: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钱穆父即钱勰,比黄庭坚大11岁,是吴越武肃王六世孙,杭州人。其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著有《书史会要·梁溪集》。其书法,正书师欧阳询,草书造王献之。官至朝议大夫,熏上柱国,爵会稽郡开国侯。
钱穆父说黄庭坚的草书有点俗气,俗气是对书法家最严重的批评。所以,黄庭坚讨教,那是什么缘故?穆父回答他,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没有怀素的一点痕迹罢了。
黄庭坚“心颇疑之”,好友苏东坡很赞赏他的草书,为什么穆父却这样说,心里很怀疑穆父的判断。
有过这次在众友面前,被文章雄深雅健的大才子批评了之后,黄庭坚从此再也不肯写草书给人看了。这里有几种可能,或许还在写,只是不拿出来给朋友看了;或许被批评了之后,真得感到渺茫,不知道怎么去写,而搁笔了。
但是从黄庭坚的经历来看,他不写更为可能。因为时间不允许。
被穆父批评的那次朋友聚会,时间是在元祐初,即宋元祐元年(1086年)。当时,宋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主要任务是修《神宗实录》。也在这一年,黄庭坚母亲患病在床。黄庭坚性情至孝,孝顺到什么程度,上班回家,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
第二年,黄庭坚提拔为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这一年,母亲病逝丧。据载黄庭坚“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黄庭坚提拔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不久,终因修《神宗实录》而遭诬陷,被贬涪州。
在这段时间,黄庭坚应该是心身疲惫,悲伤至极,无心学写草书。
什么时候,黄庭坚开始重写草书的呢?
被贬期间,在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喜书画的石扬休后人的家中见到了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借来摹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觉前所作太露芒角。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
所以,黄庭坚自谓“得草法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黄庭坚体验到“草书三昧”,尤其从张旭怀素的醉酒,转而借助酒的力量,让书法变化多端,无人能及。不饮酒的黄庭坚得其法与书中,更觉奇妙,从此重新恢复写草书。
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长卷亦是这年所书。50岁的黄庭坚后一再被贬,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官职。
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60岁。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的草书为什么会俗气?留下的绝品传世竟然是草书”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