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

黄庭坚书法

发布时间:2020-06-20
1

黄庭坚流派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让世人铭记

陆游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的书法跌宕舒卷,纵横捭阖。南宋学他的人,往往得其形而失之神,惟陆游、范成大,颇能得其三味。但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这位书法家:陆游(1125- -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笠泽翁、笠泽渔隐、九曲老樵,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宰子。以萌补登仕郎,举试荐送屡在前列,然为秦桧所妒。桧死,始为宁德主簿,孝宗称其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迁枢密院编修官。后知夔、严两州。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淳熙五年(1178年)东还。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十六年,任礼部郎中,遂遭劾罢,闲居十余年。嘉泰二年(1202年),被召修孝、光二朝实录,次年书成,迁宝谟阁待制,致仕。工诗文,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书史上并没有陆游书出黄庭坚的文字记载。之所以将他放人这个流派,是其书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接近黄庭坚。陆游晚年诗中谈到自己的学书渊源,日:“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暇日弄笔戏书》)又云:“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自勉》)按陆游所言的书学三家,恰好也是黄庭坚最推崇的几位。他的行草代表作《自书诗卷》,取势欹侧,长笔四展,字态瘦长且中宫敛结,笔意苍秀更有一股郁勃雄豪之气贯穿其中...…诸如此类,与黄庭坚书法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或许这是巧合,但不管怎么说,黄庭坚在当时影响之大是事实,陆游也许不会追逐时尚,但非常可能从喜爱黄字的角度去取法乎上,结果与黄谙合。只不过和黄庭坚比,陆游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在传统上所注人的功力尤显缺乏罢了。这一点从黄、陆二人对《兰亭》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黄庭坚经过艰苦的实践,才领略出“不师其意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自悟其丑”(《山谷题跋》)的要诀;而陆游却把学《兰亭》看作是禅宗的顿悟,认为“观《兰亭》当如禅家勘辨人门便了”(《放翁题跋》),从而忽视了必要的渐修过程。

黄庭坚书法一直是我们现代人都喜欢的书法风格之一,也可能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让黄庭坚书法在不断更新,不断让世人记得书法家最优秀的一个人!

查看详情>>
2

一生坎坷黄庭坚,书法美学拿捏刚刚好

书法美学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精粹。对于他的书法,历代聚讼纷纭,毁誉不一,但主流是肯定、赞赏的,诸如苏轼、刘熙载、周星莲、康有为等人都在著述中推崇备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入门自媚。”后世学黄书而有成者亦甚多,如明代的沈周、文徵明,清代、近代的康有为、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大师。

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是可贵的,深入研究他的书法美学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公允的认识、评价他的书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从他的书作中感受他的人格美、气度美。另外,他的书法美学思想还能给予我们的书法创新以良多的有益启迪。

一、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成因

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从历史角度看,赵宋王朝极富变革精神。哲学思想方面,理学分宗立派;文学上,宋词取代唐诗成为主导;美术上,文人画日趋成熟;书法上,一大批书法家直抒胸臆,力破陈法,使书法面貌大大改观。

黄庭坚一生坎坷,他的政治生涯和北宋波谲云诡的政治变革相始终,他的命运则和王安石变法以及其后的新旧党争息息相关。他数度被贬,长处逆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如他所说,“蓬藿柱宇,鼪鼯同径”。这种磨难造就了他骨鲠气坚的性格。现实中他不能有所作为,“绝俗”、“反俗”的精神只好较多地贯彻、表现于他的理论和创作之中。

黄庭坚的书法“绝俗”观和他的文艺“绝俗”观一脉相承,他曾说:“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当时的书风陈陈相因,人们争相摩习晋唐的法帖,“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黄庭坚语)“法”束缚了创新的精神,“绝俗”的呐喊可谓一针见血。黄庭坚力主“绝俗”,也与他自己的师承和创作有关。他说:“余学草书30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20年抖擞俗气不脱。”正因为如此,“绝俗”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以至念念不忘,口口不离,“俗”字在他的论说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真乃“绝俗心切”。

二、 黄庭坚书论所蕴含的书法美学思想

“绝俗”、“重韵”是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于这些思想,他并没有系统、全面的论述,这些观点只是零星的散见于他的诗文中,他不仅将这些思想论述得很明确、深刻,而且还付诸于书法的探索之中,并随时调校自己的观念,令自己的书作书论日趋成熟。

对于各式各样的“俗”,黄庭坚都深恶痛绝,他曾说:“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话表明:“绝俗”不仅是文章书画的事,处世为人也要“绝俗”,先做“不俗之人”。怎样才算“不俗”?黄庭坚作了回答:“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日,如舍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要做到不俗,不作俗书,就应“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他又说:“夫心能不牵于外物,则其天...

查看详情>>
3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逸事,坦诚戏谑反而成了千古美谈

书法
苏轼
黄庭坚

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具备有别于前人的面貌与风格,即自己独到的特点,这是开宗立派的一个标志性条件;另一方面,在具备了自身特点也就意味着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苏、黄二人均是如此。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苏、黄二人受到对方调侃后的反应。“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也就是说,苏、黄二人没有恼怒,没有不快,也没有尴尬,而是开怀大笑,认为对方深深说中了自己的书法弊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能反映一种大家风度。或许有人说,这有什么,玩笑嘛!我要说的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苏、黄般大度的恐怕不多。一般说来,书法家叫人看自己的作品,最希望听到的往往是赞赏,而不是他们口头上所谓的请赐教、请指...

查看详情>>
4

黄庭坚的书法长期被“俗”困扰,晚年的行书却走进了另一个极端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虽为苏轼门下,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的书法留世颇多,以行草见长,其书法特点可以这样概括:学古不泥,自创一格,谨严扎实,潇洒纵逸。

黄庭坚的书法长期被“俗”困扰。

山谷的笔法,一直被人说成是:“死蛇挂树”,虽然含有嘲讽,但并非无理。其实,他在笔法上传承古法用功之深,是他的老师苏轼不及的,苏轼主张“信手之笔”,而黄庭坚力求侔合魏晋。我们可以从他的一首赞美杨凝式的诗里可知:“世人竟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阑。”在黄庭坚眼里,杨凝式笔法是接晋人的,是他学习的榜样。

黄庭坚初以周越为师,出于苏轼门下,取法颜真卿、怀素。

其实,黄庭坚书法,主要还是他苦学深思,功力非凡,敢于破法的结果。他崇尚魏晋的散淡意趣之书风,而他却写得扎扎实实,笔笔落纸;他学颜真卿,却一意长枪大戟,与颜体大相径庭。他的行书结体,也显刻意移位,有意造成侧斜之势,富有节奏和笔势变化。并将此特点,运用到草书。

任何一位成功的书家,形成风格只是初级阶段,更难的是风格要立得住。黄庭坚早期的行书如《发愿文》行笔流畅灵动,还不具黄氏典型书风,具有自然气质,不失典雅;而同时期的草书《花气诗帖》,是其草书风格的初始阶段,笔法稍生硬、行笔实在、劲挺,横画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如同行楷作草。但显然已有黄庭坚草书的雏形。

一旦形成自己的书风,要么不入流,终身脱不了俗;要么如黄庭坚,“破法”成功。黄庭坚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如他自己所说:“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他还在自己以前写的作品上提拔道:“观此卷笔意迟钝,用笔不到”。

他还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也有说他晚年被贬入峡,看见“长年荡桨“,才悟得笔法去俗。

但真正要达到”去俗”和“重韵”的境界,并非忽然想到、悟到就能成事,而是功到自然成。

到了晚年,黄庭坚终于修成正果,草书恣肆而不疏狂,劲健而不滞涩,书便如人意,入神妙境界也。这是黄庭坚书法“去俗”、“韵胜”的艺术思想成功。

黄庭坚草书的成功无疑得益于张旭、怀素,但与旭、素的豪逸放肆有别,据说用一管硬毫笔作草,犹如刀削锥刺、如 “锥画沙,印印泥,”。这在《廉颇蘭相如传》中,更能体现“去俗务尽”的韵味。他力求把创作的自觉带进狂草境界,圆转处瘦硬婉通,盘旋飞舞,满纸龙蛇,通篇得篆籀之笔。虽然抒情不如张旭,意造不如怀素,正是“不失其度”,而求“韵胜”,如《诸上座帖》和《李白忆旧游诗卷》,已完全摆脱了张旭、怀素之束缚,笔力雄浑刚劲,笔势飘逸纵横,情急意迫,势如破竹,神情潇洒。

他晚年的的行书,却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如《松风阁诗卷》,老辣、迟钝有余,而失去如早先《发愿文》的随性之美。

黄庭坚书法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立形容易,立足难;风格必须建立在法度中破法,...

查看详情>>
5

最动人的一副草书,却是是黄庭坚书法中难得的安静与文雅的作品

草书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之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花气熏人帖》纵横淋漓,自在挥洒,不独笔法精奥,更难得的是禅思与世情交织,笔意与诗心脉合。

《花气薰人帖》是黄庭坚的小品之作,以非常随意自在的笔法写出,真是烂漫天真极了。可以说,此帖是黄庭坚讲求结构的书法中不可多见的好作品,表达了他对于春天暖风和煦、花气弥漫的喜爱,正是他对于春天这一万物复苏时节的一次书法礼赞。

这里,作者为了传达自己对年龄、岁月、春天、乃至生命的经验,写下了这首诗,同时也用最自然的方式来书写。黄庭坚把平日严谨的中锋线条和草书中的宛转用笔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完美生动的小品,是我们欣赏书法不可多见的佳作。

比起黄庭坚其他草书作品,《花气薰人帖》多了些许雅致与从容。与《廉颇列相如传》和《太白忆旧游诗》相比,《花气薰人帖》少了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感觉,行距比加大,显得很疏朗,书写状态也很从容,是黄庭坚作品中难得的安静与文雅的作品。

这幅字的前三行行距相对比较大,字的处理,整体比较收敛,放纵的地方是第一行的“人”,是横向的放纵;第二行的“中”,是纵向的放纵。如果给每一行画一条主线,都是斜线 。出现了几处的错位,第二行第二字"情"明显错位,并且向右倾侧。第三行“诗”有明显的倾斜,与上面的字错位。第四行“滩”明显与上面错位。这几处错位增强了整行的顿挫的节奏感,似乎给这个题的平稳节奏增加了一些动感。从字的分组状态看,第一行“花气薰”是一组,“破禅”是一组。第三行"年春来"是一组,“诗思何所”是一组。明显的分组,营造了音乐般的鲜明节奏。

《花气诗》28个字,第一句就提到了禅。芬芳的花香让人微醺迷醉,仿佛快要破除平日里那苦苦修来的禅定功夫,人到了中年,心情却能被花香所感动,这是黄庭坚自嘲,还是一种禅的超越呢?!然而,没有这种超越,哪来千古佳作《花气诗》和传世珍品《花气薰人帖》的出现呢!我想这恰恰体现了北宋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

相传黄庭坚和当时许多北宋文人一样,学佛修禅。他拜晦堂祖心为师,跟他参禅。但禅法玄妙,即使黄庭坚聪慧,也难以达到境界。

有一天,晦堂祖心与黄庭坚入山游玩,正逢桂花满山,祖心就问:“你闻到花香没有?”禅法中,这是开示的提法。 黄庭坚说:“闻到了。”直接回答,已有参悟的意味。

祖心说:“我所见到的和闻到的,和你一样。我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你的了。”意思是,世界原本如此,能看到身边最平易的事物,能闻到最平易的味道,就是自然,也就是禅法!

黄庭坚也因此开悟。

“花气熏人”,自然的花香袭来,“欲破禅”,不就是参透禅的玄妙了吗?回看当下,花还是那些花,在春天依旧盛开,但 许多人走过开满鲜花的小径,却往往闻不到花香。究其原因,肯定不是因为花不香了,而是你的...

查看详情>>
6

师从“二王”,黄庭坚书法在创新中落笔从容不拘一格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风格

学习书法,由临摹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法字开始,先烙以深刻的印象,将临摹技艺彻底熟练之后,再全部打散,融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不断创作。能写出好书法的,难以避免要将他人的成功转化成为自己的作品,而各家书法字体也就是在这样不断重组的工程中,日益丰富多彩。黄庭坚写书法,由学习王羲之的字体而来,又成功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右军名迹,合有数首。而黄庭坚就是极其痴迷于王羲之字体,为学好“王体”,黄庭坚深练临帖,日后更是形成了高超的“黄体”。黄庭坚学习书法,运用的就是书法“异变”的方式。找准一家书体,取其精华,结合自身手法有所提炼,集百家之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黄庭坚的书法以其行书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上扬,草书剑拔弩张、字态轻狂、疏阔洒脱为特色,深受书家追捧。

黄庭坚学“王体”究竟是怎样演变出自己的神韵的呢?原因有三。一是从点画上跌宕起伏,组建不受束缚的书写体。黄庭坚较为注重书法点画纵横舒展,改变传统的书写风格,极力突出书法的疏密布局,空间结构的整合。二是运用线条的提按收放,形成有节奏的书写韵律,使书法既有流动性,又具有连续性。三是学有所长,又有所改。黄庭坚学书法,由古代经典开始,学古、用古、改古,敢于创新改变,为创作书法注入新的精华。

王羲之书法布局排列紧密,字字利落,点画圆润,尽显飘渺洒脱之意。黄庭坚书法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且自成一家,虽比不上王羲之出神入化,但也别有一番风味。黄庭坚书法亦可以闲情淡雅、落笔从容,也可以折戟沉沙、刚毅沧桑,这种绝不拘泥于一格的神采,愈加迷人。

有关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自然不仅如此,身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的黄庭坚与苏轼齐名,有着“苏黄”的称号。黄庭坚所“变”的书法特点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极大的舒展笔画的长度、字形变化多样不受束缚、三点水的最后一点不挑起、突如其来的缩短和上收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既不拘泥于古法,也能够使书法作品整体和谐。

查看详情>>
7

黄庭坚书画以韵为主,学书法须要胸中有道义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风格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晩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

黄庭坚的书学理论,大多见于他的题跋、书札中,其论述精辟客观、视角独到,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令人大开眼界。我们总结出了他经常论及的三个方面,即临摹、用笔、韵。

临摹:他认为这是书家的基本功,临摹可以得形似,可以通过临摹向古人借鉴学习书法的要旨。但是,临摹仅是一种手段,不能当成学书的目的,目的是为了学得古人的神韵,因而他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人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视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用笔:黄庭坚曾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由此可见其对用笔的重视。并且,他还认为用笔应该“锋在笔中,意在笔前",要做到沉厚而不轻浮,爽快而又利落,这样才能达到“落笔奇伟,丰劲多力”。另外,“笔意”也是黄庭坚经常提到的字眼。点画的姿态、字体的结构都能体现书家的意趣与气韵,即笔意,这决定着一幅作品的好坏。因此,应多向古人学习,去体验古人的笔意。

韵:即气韵、神韵,这是黄庭坚书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书画以韵为主。”从他师从周越20年,后来认为俗气太多而尽废前法即可看出其对“韵”的重视。“韵”是黄庭坚对书法进行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他在《题东坡字后》中说:“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所以称东坡书为宋朝第一。并且,他认为要达到韵的上升阶段,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学识,他在《论书》中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查看详情>>
8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引禅入书”,蕴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黄庭坚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在诗、词、文、书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诗上面,他是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并称为“一祖三宗“。此外,黄庭坚又与苏轼合称苏黄。而在书法上面,他是“宋四家”之一,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

黄庭坚的诗歌生新瘦硬、独具特色,其鲜明的风格特征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黄庭坚的词作则雅俗并存、清新俊逸却又豪健峭拔。他的词主要分为俗词和雅词:俗词是以世俗之语写尽世俗之情,反映世间百态,颇具市井气息和民间风味。而黄庭坚的雅词多是怀念亲人的与朋友的赠词,多借词来抒发对家人的想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愁绪。

对于黄庭坚的书法来讲,更是蕴含了他的人生智慧。他的书法纵横崎岖、气韵飘逸,与苏轼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加自由与奔放。尤其是黄庭坚的草书,意像纵横,舒卷自如,气势磅礴。明代沈周评价道:

“晚年大得藏真三昧,笔力气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短短一生,文学上却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黄庭坚靠的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他是天才童子,步入官场却连连遭贬,满腔抱负却无处可施。他最开始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苦难,但是,现实的残酷、朝局的黑暗却一次又一次的将他击入谷底。

他可以坦然接受着被贬的痛苦,但是他却无法面对妻子逝去、好友入狱的双重打击,他的乐观早已被消耗殆尽,他感到人生虚幻,世事无常,命运难测。但是,他最终却从困境中走出,并且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一切。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孕育了一颗强大的内心。而由此,他的后半生虽遭受两次贬谪却仍然豪放乐观,并且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文学成就。

空灵体现了禅宗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飘逸体现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沉郁体现了儒家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

我们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是最容易感受它的儒、释、道思想的,因为他的书法作品“引禅入书”,其书法作品那就如同的他的人一样,“禅风儒骨”。

查看详情>>
9

书法家黄庭坚是如何在宋代才子圈获得一席之地?

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说得更确切一点,书法是书法家以个人的用笔技巧和审美能力,把汉字的笔画和结构重新排列组合后,让汉字变化出更多造型美和结构美的视觉艺术形式。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比苏轼(1037年——1101年)小几岁,曾经拜在苏轼门下,是“苏门四学士”中让苏轼最欣赏的一个,从宋代200多年的历史来看,在文学与书法上的成就,黄庭坚跟苏轼齐名,他们并称“苏黄”,都堪称一代宗师。

实际上,他们亦师亦友,惺惺相惜,在文学艺术上相互学习,苏轼在黄庭坚面前从来没有以老师自居,因为在苏轼看来,他某些方面不如黄庭坚。

在文学上,苏轼是继柳永(984年——1053年)之后,对宋词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他既能创作婉约缠绵的婉约词,又能创作出奔放洒脱的豪放词,在宋词两种风格上,苏轼都做到了游刃有余,精品力作不断,这是黄庭坚不能比的。

然而,宋代文学不光词令成就显著,在诗歌上的成就虽然没有唐诗那么显眼,但也可圈可点。

宋诗继承了唐诗重视内涵和意蕴的优点,同时,把生活哲理融入到诗歌中,形成了哲思细密,点铁成金的哲理诗。尤其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传承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遗风,影响极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庭坚一直把杜甫看作自己的诗歌教父,在《观崇德君墨竹歌》一诗中,黄庭坚写道: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在他心里,把杜甫崇拜的五体投地,看作是自己的前身。

在诗歌成就上,黄庭坚明显要比苏轼更能代表宋诗的成就。1067年,黄庭坚考取进士后,苏轼偶然独到黄庭坚的一首诗,大为赞叹,苏轼说:自唐代杜甫之后,世上好久没有出现这样的诗歌佳作了。可见,在苏轼眼里,黄庭坚的诗歌在他之上,深得杜甫的真传。

从书法层面来看,黄庭坚与苏轼都以行书见长,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样不相上下。

放眼书法史,我们能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大凡那些被书法史记载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有三大特点,一是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新书体。二是从字体线条中能看出鲜明的个性与情怀。三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如果脱离书法,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黄庭坚的所有书法作品亦如此。如果说杜甫是黄庭坚在文学上的精神导师,那么,晋代书法巨匠王羲之无疑是黄庭坚书法上的精神导师。

黄庭坚有一首没有冠名的诗作,诗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从此诗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杨凝式的《韭花帖》有着一见倾心式的喜爱,只因为这两幅书法作品都是行书,在用笔中以侧锋为主,写得随心所欲,以书法线条直抒胸臆,流露出洒脱、自然、飘逸的格调,是书法家情感状态积聚到饱满程度时,一气呵成的巅峰之作,也都是不可复制的臻品。

这样的书法作品,自然能触动黄庭坚身上的敏感神经,因此,黄庭坚对这两人的作品进行了长期的临摹。他把它们的结构拆开又重新组合,对每一笔一画的布局都做了深入研究,最终把这两种字体风格融会贯通,转化成为自己的书写技巧,为今后个人的推...

查看详情>>
10

书法家黄庭坚:骨子里的文人爱好山水

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事
黄庭坚

每一个朝代的诗人写诗都有他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一个风格,通过黄庭坚的诗,你能看出他是哪个朝代的吗?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

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书法艺术家,诗人,词人,字鲁直。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生卒年间1045年-1105年,是和苏轼齐名的大文学家,被世人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传世的诗词,书法作品有很多,而且黄庭坚是一个好官的文人 ,他任过的官有叶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等,但是官运不济,数次被贬,命运坎坷。

在宋代诗人中,黄庭坚不仅官当得比较多,而且名号也显得特别多,黄庭坚号,除了众人皆知的山谷道人,涪翁等,还有一些不被大众熟知的绳权,黄九等,可以想像这些别号都寓意很多内涵,大多是和当时的现实情景相符,可以纵观黄庭坚的生平经历,遭受诸多磨难,年老时无以为用,郁郁不得其志,时有悲愤难抒,这时就用字号晦其名,假言托喻,即而放浪形骸,实现另一种可以掌控的自由自在,黄庭坚不仅号多,而且他的字,自号,别号,谥号一样很多,常见的不常见,因时因地不同,使用的名号也不同,可见他的生活经历是有多曲折跌宕,这也能从侧面反映黄庭坚的个性风格,洒脱不羁,却又想追求一番事业,顶天立地,自强不息,屡遭贬斥,依旧不屈不挠。他最出名的自号是山谷道人,还用此号出过著作《山谷词》,可见黄庭坚还是一个骨子里的文人,爱好山水,这样的文人对官场还是不太适应的。

黄庭坚的故事

据说在黄庭坚中了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到安徽黄州当知州。有一天中午,他一个人坐在府衙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处山村里,山村的其中一间屋子前,放着一个香案,一个老婆婆跪在香案前不停地祷告。她的嘴里念念有词,黄庭坚听在耳中似曾相识,但却又一下子记不起来。这时,他忽然感觉自己肚子有些饿了,看到香案上放着一碗芹菜面,于是便不假思索,端起那碗一口气就把它吃完了。

吃完后,黄庭坚又回到府衙,这个时候,正好有人进来,黄庭坚被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天,他又在府衙内午睡,奇怪的是,做了和昨天一模一样的梦。

醒来的时候,黄庭坚觉得很不可思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顺着梦中依稀记得的道路,找到了那个小山村。更奇怪的是,那座小山村竟和他梦里的景色一样。很快,他又找到了那个曾在他梦里出现过的,一直在祈祷不停的老婆婆。

黄庭坚上前询问。那老婆婆说,她这是在祭祀她的女儿。而今天,恰好是她女儿二十六年的忌辰。每天她祭祀的时候,总会在香案上放一碗芹菜面,那是因为她的女儿十分喜欢吃芹菜面。

黄庭坚一听不禁吓了一吓,自己今天的年龄正好二十六岁。于是他让那个老婆婆带路,走进她女儿的闺房查看。他看到屋里有一个很大的箱子,就问那个老婆婆说,这个箱子里面放了上面。老婆婆告诉他,那里藏着他女儿生前的书,但是却又找不到钥匙,...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