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

王羲之真迹有传世的吗

发布时间:2020-06-19
1

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

王羲之
王羲之真迹有传世的吗

王羲之,站在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兰亭序》更是顶峰之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所作,内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会聚兰亭的之事,内容共计327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文20多个“之”中,写法竟然无一相同。然而,《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谜。关于《兰亭序》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被李世民带到了昭陵里,可温韬盗掘昭陵时,并没有发现;二是目前还埋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丧乱贴》流传有序,是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丧乱帖》8行62字,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在日本人看来,《丧乱贴》是至高无上的国宝,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丧乱贴》被带到日本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不过,短短20年后,《丧乱贴》被归还,后藏于宫内厅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丧乱贴》曾于2006年回到中国,当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

查看详情>>
2

真迹再难见到,王羲之权威性靠什么确立?

王羲之
王羲之真迹有传世的吗

东晋初年,书坛上的大家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他称名书坛时间很短,东晋立国第五年就故去了。在书坛群龙无首的20年间,《东晋王羲之传》中记载,王羲之的书法不胜庾翼、郗愔。而到了晋康帝建元年间,王羲之书名大盛,出现了朝野争相效法王书的局面。在穆帝永和元年以后,王羲之成为了高门士族中第二代书坛大家。

梁武帝时,提倡崇钟抑王。他认为二王书法不及钟繇书法的古肥,极力倡导钟繇书法。但梁武帝此举只是针对二王书法在当时所产生的流弊,他并无心真正推翻二王地位。加之钟繇的书迹在梁朝已是凤毛麟角,当时很少有人附和崇钟抑王之说。就连梁武帝本人也是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传世书作,还命人编写了集王羲之字的《千字文》,作为习字的课本。王羲之书法地位不但没有被贬抑,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到了唐朝,唐太宗又以帝王之尊来推崇王羲之。他专心摹学王书,并告诉世人,他写字心慕手追者,王羲之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公元648年,太宗为《王羲之传》写了《传论》,极力肯定了王羲之书法价值。从此,王羲之书法的权威性得以确立。

此后,历代书家无不皈依王羲之。如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清代虽以碑学突破帖学的范围,进而打破王羲之一尊的局面,但在双辔(pèi)并行的过程中王羲之书法的权威性仍延续至今。在书法艺术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仍能在各类展赛中看到大量王书的影子。王羲之对于书法的影响仍不容小看,其权威性可见一斑。

王羲之真迹不存于世的原因

王书真迹的集中毁灭,最初发生在5世纪的东晋末年。当时,桓玄操纵朝政,此人性贪鄙,好王书,收集了大量二王真迹。后来发生政变,桓玄南奔,在仓皇逃命之际,他将携带在身边的二王法书尽投于江中。

梁朝时,武帝搜访天下法书,其中得二王书迹78帙767卷,估计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一半。554年,西魏围攻江陵,梁元帝见大势已去,在出金城投降之前,将梁朝积五十年之力搜集的王书及其他书法全部烧毁。王书真迹,大多焚毁于此。

王书真迹在历朝历代的更迭过程中,数量越来越少。唐朝内府所藏,已不及梁世。及至北宋宣和二年,御府所藏的王书著录于徽宗敕令编撰的《宣和书谱》,有243帖。靖康之难,北宋亡国后,宣和内府的王书真迹也就下落不明了。从此以后,王书真迹再难见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