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玄奘

发布时间:2020-05-27
1

玄奘在佛教的地位如何?我们看他的成绩就一切都明白了

玄奘在佛教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唯一的神魔小说,但这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唐朝玄装法师西行(将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成神魔小说估计也算是中国的特例了,比如把武王伐纣写成《封神榜》,把郑和下西洋写成《三宝太监西洋记》,把宋代王则起义写成《三遂平妖传》),在小说中,唐三藏去西天是封唐太宗之命,当时东土的中国人不识大乘佛法、成天享乐,如来佛祖派遣观音菩萨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现今之印度),将无上真经取回东土。

那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是为了干啥呢?所谓“真经”到底是什么经呢?

首先真实的历史上,玄奘法师不是大唐皇帝的御弟,他其实是名门之后,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监博士官,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修养。

玄奘法师,俗名陈祎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这个时候他的家境已经比较困难了,,跟长捷法师(就是他的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声闻乘和缘觉乘,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玄奘向被派来考查的大理卿郑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意愿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因而被郑善果破格入选。

注:度僧制度,中日二国所曾施行的佛教出家制度,中国古代对出家原无限制。其后因僧数渐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输课,朝廷乃设僧籍加以登录,就是说,出家需要批准。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论》、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已经是高僧了,但是当时整个中国的佛教水平都不太高,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

他看的书越多,反而越糊涂,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

所以,玄奘希望西行求法,直接看原版梵文的经书,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但是,当时唐朝是不允许百姓私自西行的,他请求西行未或批准,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所谓“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经过艰苦的旅行,其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

查看详情>>
2

你知道玄奘在佛教的地位吗?他这一生遍访名师,弘扬大乘

玄奘在佛教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玄奘大师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玄奘”的名字有些陌生,人们熟悉的是《西游记》中的唐僧。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经典的力量是勿庸置疑的。自明代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来,一个阴柔懦弱、性别不明的唐僧形象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在人们津津乐道于孙悟空的时候,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却被扭曲、被误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真实的玄奘大师越走越远,逐渐离开了中国人的视线,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大师却被称之为“民族的脊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只有两位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位就是玄奘大师。

著名学者周国平也曾评论,“忘记玄奘大师是可耻的”。

值此法师圆寂纪念日,恭录法师生平一二,追思大德风骨,缅怀先辈遗范。

法师自幼聪慧敦厚,温文尔雅,仪表非凡,跟从仲兄诵习儒道经典,勤学不懈。大业八年(612年),洛阳选拔二十七人出家为僧。

主考大理寺卿郑善果见玄奘年纪虽小,却对答出众,问他出家目的何在。法师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主考赞许他器宇非凡,志向高远,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

大师11岁时即能背诵佛经,14岁发愿“远绍如来,近光遗法”,15岁学《涅槃经》、《摄大乘论》。20岁在成都空慧寺受具足戒,并学习戒律。后又北上受习《成实论》和《俱舍论》。

在长安,听当时佛门大德法常、僧辩二位法师讲《摄大乘论》,质疑问难,纵横论辩,众时贤深为其智慧与才学所折服,赞叹他为“释门千里之驹”,法师也因此誉满京城。

因为当时对一些重要的理论有较大的分歧,法师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贞观元年(627年)大师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遍访名师,弘扬大乘

即便有“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之患,然而求法决心不改。

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翻越葱岭、横穿中亚的大草原,才能抵达印度。

只身一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历经生死磨难,凭着坚定的毅力和无上的信念,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论师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导师。玄奘法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

在此间的六年中,法师刻苦学习佛教经论,钻研诸部法义。此后,法师游历五天竺圣迹,遍访名师。

戒日王在当时是各国的盟主。他信仰大乘佛法,是那烂陀寺的护法。

在拜读了玄奘大师《制恶见论》后,极为推崇,便在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共七千余人到场参加。戒日王礼请玄奘大师作为大会论主,弘扬大乘法义。

法师在会上讲述了《制恶见论》的要旨,提出“真唯识量”的论点,并悬之于会场外。

一连十八天,法师一人高居论坛,阔论雄谈,没有一个人能辩倒他,也没有人能改动《制恶见论》里的一个字。

会后,十八位国王和诸多僧人、学者在玄奘法师座下皈依了大乘佛法,法师成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获得了“大乘天”、“解脱天”的美誉。

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

查看详情>>
3

大唐高僧玄奘在佛教的地位怎么样?他不愧是我国佛教的领袖

玄奘在佛教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玄奘原名陈袆,法号玄奘。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生于河南偃师,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任后魏上党太守,其父陈惠,曾任江陵县令,因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隋朝崇尚佛教,陈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号长捷法师。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陈袆也在净土寺剃度为僧。因隋末战乱,河南百姓大批流入长安,唐王朝建立前后,又将流民转移入蜀。玄奘与其兄长先随流民至长安,居长安庄严寺,后又随流民入四川,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抵成都。玄奘与兄长在定慧寺研读佛经。玄奘研读佛经五年,于武德七年和武德八年(公元624年—公元625年),离开成都,至荆州天皇寺与僧众研讨佛经,半年后又北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访问各地著名高僧,钻研各派学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奘返回长安。在多年研读佛经的过程中,他发现佛教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为了解经典真义、寻示佛教的真相,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唐太宗继位后,宰相萧瑀曾奏请太宗令玄奘住庄严寺,被玄奘拒绝。玄奘上表太宗,要求出国取经,“有诏不许”。其年秋季,关中发生灾荒,唐王朝允许“道俗随丰四出”至各地就食。玄奘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乘机出国求法。他途经泰州、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准备从这里出发,通过西域出国。在威远法师的协助下,出了凉州,风餐露宿,到了瓜州(今安西)。

我国与西方各国的交通,出玉门关,横过沙漠以后有两条路:一条是北路,沿天山南麓向西过葱岭;另一条是南路,沿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进入中亚地区。隋末动乱,南路废弃,玄奘大体走的是北路,即从瓜州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一线。玄奘在瓜州结识了西域人石槃陀,并请他做向导,又得到瓜州老人送给他的一匹瘦马,马虽瘦,但是它曾经往返瓜州、伊吾十余次。玄奘从瓜州出发走了50多里,绕过了玉门关,再向西北,进入莫贺延碛(安西至哈密间的沙漠),此时向导已跑掉。玄奘在800里的沙漠里走了两天,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他在慌乱中竟将仅有的一皮囊饮水倒在沙漠里,他打算折回取水,走了十几里,想到自己所立“不到目的地,决不东归一步”的誓言,便掉转马头,继续西进。走到第五天傍晚,终因连日滴水未沾,昏倒在沙漠中。幸而离绿洲不远,清风吹过,人有了精神,马也站立起来,老马识途,奔向水源,才摆脱困境。两天后到达伊吾国境。玄奘在伊吾国停留10余日后抵达高昌(新疆吐鲁番以南)。高昌国国王麴文泰亲自出城迎接,并请玄奘讲经。玄奘在高昌停留了两个月。离开时,高昌国国王送给他黄金百两、银三万两、绢五百匹、马三十匹、和尚四名、人夫二十五名。并书写二十五封介绍信,请沿途国王关照。玄奘非常感激。玄奘一行从高昌出发,经阿耆尼国(新疆焉耆)、屈支国(新疆库车),抵达碎叶城(原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在这里谒见了西突厥肆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之子,统叶护可汗已于...

查看详情>>
4

玄奘在佛教的地位是怎样的?他对我国佛教的帮助不可磨灭

玄奘在佛教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丝路岁月上,还有一位大人物,就是西行求法的玄奘,也就是后来的三藏法师。

唐玄奘从长安出发以后,经过凉州到敦煌,当时唐朝政局不稳,不能让人随便出关,唐玄奘靠着几个信徒协助,从敦煌偷渡到达印度。

其中一个弟子叫做石盘陀,“石”姓代表他从塔什干来,是位粟特人,他的粟特文名称是“盘陀”,其中一定省略了文字,就像固原发现的史射勿,字槃陀一样。“射勿槃陀”,射勿是神名,槃陀是仆人的意思。

唐玄奘取经时,先在凉州讲经。当时有位高昌人曾在凉州听过玄奘讲经,将唐玄奘推荐给高昌国王,高昌王很喜欢玄奘,想将他留下,唐玄奘只好绝食抗议,并与高昌王达成协议,他答应高昌王取经后,回到高昌国做三年国师。

由于唐玄奘取经至少需要花费20年,经过许多国家,高昌王便倾尽全国之力,为他准备二十年的行装。还修24封国书,以及致赠每一个国家的礼物,包含几十批最高级的丝绸,给玄奘打通道路。

高昌王是突厥汗国可汗的女婿,唐玄奘带着丝绸给突厥汗国,突厥可汗下了一道命令,令全中亚各国让唐玄奘通行无阻,唐玄奘过了铁门关后,进到印度。

玄奘在这20年间,从东印度、中印度、绕到南印度取经完成后,遵守与高昌王的约定,打算回到高昌去,当他路过和阗时,听闻唐太宗已在贞观14年,派兵灭高昌国,高昌国成为了唐朝直属的西州。玄奘失去了高昌王的协助,只好写信回朝廷,当时唐太宗正在讨伐高丽的路上,便派玄奘回国编写《大唐西域记》一书。

这本书虽然是佛国书,但目的是为国家发展所作,因此唐玄奘将整个西域的风土人文也交代得一清二楚,当作唐太宗向西方发展的指南,后来有很多去西边取经的和尚们也拿此书当做旅游指南,历来在沿路也发现了很多随看随扔的抄本,敦煌也发现了五个《大唐西域记》的写本,壁画的工匠们也根据这本书画下了许多经典的佛教故事,对我们今天了解佛教历史相当有帮助。

唐玄奘回长安的时候,带着150颗释迦牟尼的舍利、印度各地佛像的雕刻,以及657部梵文佛经。他将佛经翻译完了以后,放到了大雁塔的地宫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宝藏。唐代的佛教僧人有不同的称呼,例如教佛法的叫作法师、教戒律的叫作律师、教坐禅的叫作禅师,并没有很多人有“三藏法师”的称法,“三藏法师”代表必须精通各部经书,而在唐代只有很少几个人有这样的称法。

现在的“三藏法师”的称法叫泛了,这是来自于《西游记》小说。最早追随唐玄奘取经的石盘陀,也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我们在敦煌的榆林窟、莫高窟看到的唐僧取经图,都有一个胡人跟着他,就是石盘陀。

查看详情>>
5

我国高僧玄奘在印度的地位是怎样的?印度人称他为“神”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在世界上能完整记载历史的国家就是中国,我国历史是以各朝代记载历史,甚至精确到某一事件的时间,这在世界上少有。相比较一些文明古国,虽然有遗迹,但却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即使有记载,也都是些神话故事,可信度很低。这个现象在印度和日本比较突出,特别是印度,该国古代的历史基本是神话故事组成,故事讲得很美妙,但真实度不可信。印度要寻找历史,还要借助我国的历史,那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我国高僧玄奘在印度的地位是怎样的?

感谢玄奘

玄奘在国人眼里,只是一个信佛的高僧而已。虽然《西游记》中神话了玄奘,但充其量也是一个僧人。如果在印度,他们最感谢的就是玄奘,与我们对玄奘的看法差距很大。印度人为什么感谢玄奘呢?

因为玄奘写的那本《大唐西域记》精确记载了印度的一段历史,印度人现在通过自己的神话故事,无法与历史对接,但玄奘却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让印度有一种找到“根”的感觉。没有玄奘,印度人不知道他们过去是什么样子。

印度一处遗址叫那烂陀,已经是废墟,但如果没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印度人不知道这片废墟是何地。玄奘记载了那烂陀在1500年前是一个辉煌的佛教学术殿堂,玄奘就在这里苦读佛经,并翻译佛经。到地这片废墟的人会看到,每一处遗址上都写着一句话:“什么时候挖掘,要根据玄奘的记载”。

那烂陀寺是什么地方?据说是阿育王建的一处殿堂,后来经过几个地方政权的建造,到了玄奘取经的年代,成为一处宏伟建筑,大殿高达9层,而寺庙套寺庙,俗称“九寺一门”附近也有数十座寺庙。这里佛教的学府,古代常住的僧侣就达到四五千人。这里有佛教创始人莲花大师,吸引世界各地佛教求学者。

那烂陀毁于12世纪突厥人入侵,后来经过历史演变,他的遗迹被埋入地下,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的辉煌,到近代,那烂陀甚至在地上没有任何标志性建筑,没有人说得清这是什么古迹。

直到英国殖民印度时,1861年,有一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他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对那烂陀的文物及位置对照玄奘记载进行了比对,才确定了这处遗迹的位置。此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挖掘,只挖掘了十分之一,还有很多不为人知古迹待考古挖掘。

神话玄奘

印度人不仅感谢玄奘,而且把玄奘推到一种“神”的高度。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通过记载看,玄奘在印度学教的确取得了成功。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那烂陀寺里有很多高僧,而且戒律非常严,并且有着不同等级。只有真正有大成者才可以进入更高的庙堂。苦读才能修成高僧,玄奘正是在这里修炼成高僧,并与寺内各类高手对决。

玄奘认为寺内能讲经书二十部的有千人,讲三十部有五百人,讲五十部只有10人,而玄奘就在10人之内。也就是说,在众多修炼的高手中,玄奘排名前十,如此高深的佛教僧侣,玄奘当然受到尊崇。

当然印度人对玄奘的厉害之处除了是佛教的大成者,而且还因为玄奘曾在曲女城大会取得的壮举,当时印度摩揭陀国的君主戒日王邀请玄奘去主持全国辩论会,...

查看详情>>
6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从这件事就能看的出,玄奘也经历过众人的挑战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戒日王向印度思想界、宗教界的有识之士们发出召唤,邀请大家赴曲女城,参加他为来自中国的一位僧人举办的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就是不分僧俗、贵贱,一律都可以平等参加的大会。这位中国来的僧人是这次无遮大会的论主,他将接受来自各方学有专长的人们的挑战。

无遮大会开始了,参加法会者有一万多人,印度各地十八国的国王来了,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出了千余名僧人参加。

依照惯例,参加无遮大会者,很多都是想向论主挑战的。在为期18天的大会上,如果有人对论主提出的论点提出质疑,并且把论点驳倒,那么论主就一定要当场割掉舌头。

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把自己的观点《会宗论》、 《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好,高高挂在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挑战。印度各届的有识之士向这位东方僧人提出了许多问题,而论主则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18天的无遮大会终于结束了,这位中国僧人终于通过了辩论,他的思想被与会者所接受。

戒日王很高兴,他命一些大臣,拿着这位中国僧人所穿的袈裟,到印度各地去巡游,把这位中国僧人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宣告世人。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这位初唐的著名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生于602年,卒于664年。他的俗名叫陈棉,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

为什么把他叫做唐三藏呢?是这样的,在佛教,如果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者,就被人们尊称为三藏法师。这经藏就是佛经,律藏就是戒律,而论藏是佛家弟子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的著作。

由于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事迹广为传播,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威望,使得他在后来逐渐地变成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之一。实际上到了唐朝中期关于他的传说就出现了,等到宋朝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明朝吴承恩写了《西游记》,就使唐三藏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取佛经并进行修行访学,可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迹,但是他为什么要去取经呢?

同高僧法显一样,唐朝的僧人也想到佛国印度去看看,见识一下那里的佛教发展盛况,参拜佛教圣迹。另外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前辈们所翻译的佛经到了唐朝时一些内容就不容易理解了,就更不要说梵文写成的佛经了。玄奘法师也就是出于这样的原由,就要去印度求取真经,探索佛教的本原情况,把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搞清楚。

玄奘法师在长安,曾经遇到了一位从天竺而来的僧人,在交往中,天竺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的佛教发展情况,其中还专门提到了那烂陀寺,这那烂陀寺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佛教中心,算得上是佛学最高等级学府。为此玄奘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印度,尤其是要去那烂陀寺学习。

当时唐朝官员宋萧璃十分赏识玄奘的才华,因此他就奏请皇帝,让玄奘住持庄严寺,但这遭到了玄奘法师的婉辞,玄奘说: “我曾经走遍吴蜀、燕赵等各地,为的是学习和弘扬佛法。但我觉得中原佛理,派系纷争激烈,而且对佛经的译文又不完备。因此我想去一回天竺,亲自看一看那些真正的佛经。”然后,...

查看详情>>
7

历史上玄奘在印度的地位怎么样?最后玄奘在印度成为了佛教思想界领袖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公元642年,五天竺的最高领袖戒日王向当时的印度全境发布了一道敕命——他要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无遮大会,即大型的佛教经义辩论会。会议邀请了十八个国王,还有各国的大小乘佛教僧人三千多人、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的僧人一千余人以及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僧人两千余人,几乎集中了当时五天竺的所有政治和宗教精英。

而邀请这些人与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一个来自中国的僧人进行自由辩论。

大会正式举行那天,整座曲女城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锣鼓喧天。除了被邀请的代表外,云集于此的还有各国的大臣、卫兵、侍从以及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会场内外“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各自围绕……若云兴雾涌,充塞数十里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场面之盛大隆重可谓前所未有,百年不遇。

人们纷涌进入会场后,看见高坛的宝床上静静地坐着一个面目清癯、肤色白皙的僧人,在会场的门楼前高悬着两部用大字书写的大乘佛教论著——《会宗论》和《制恶见论》。

这位僧人就是论主,他写的这两部论著就是本次大会的论题。与会的任何人都可以就这两部论著的任何一个论点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和驳难。戒日王命人在会场前高声宣布:大会为时十八天,在此期间,任何人只要能从这两部论著中找出一个字不合义理,并且将论主驳倒,这个中国僧人就要当场被砍掉脑袋,向众人谢罪!

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学识、智慧和辩才充满自信,绝不敢做出如此承诺,夸下如此海口。

可是,这个中国僧人真有那么厉害吗?

要知道,在座的这些人绝非等闲之辈——“诸贤并博蕴文义,富瞻辩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就是说,五天竺最有学问、最有智慧、对佛法造诣最为精深的人都在这里了,难道以他们多年的修行和深厚的学养,果真挑不出这个中国僧人一个字的毛病?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可能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

在这十八天里,不断有人站出来挑战,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进行了激烈的辩难。而这个中国僧人却始终神色自若,从容应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后,挑战者无不理屈词穷,一一败下阵来。到大会结束时,确实没有一个人能攻破他的学说,驳倒他的立论。与会的众多高僧大德无不心服口服,对这个中国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戒日王非常高兴,当即赐给他大量的金银和法衣,在场的十八个国王也纷纷供养各种珍宝。按照印度惯例,无遮大会得胜的论主可以乘坐璎珞庄严的大象游行于各地,接受人们的礼敬和瞻仰。可对于这些赏赐、供养和尊贵的礼遇,这个中国僧人全都婉言谢绝了。

本来人们对这位精通三藏、智慧如海的法师已经敬佩不已,而此刻他对名利的这种淡泊超然的态度越发赢得人们的崇敬。他的美名随后就传遍了五天竺,大乘僧众盛赞他为“大乘天”,小乘僧众尊称他为“解脱天”。

这位来自东土大唐、名震五天竺并最终在世界佛教史上写下辉煌一页的中国僧人,就是玄奘。

玄奘,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世称“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的经藏、律藏、论藏...

查看详情>>
8

带你看玄奘在印度的地位,玄奘回国时印度国王都给他送行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到达烂陀

接着玄奘来到了低罗磔迦寺,寺中有举世著名的菩提树。据说佛就是在树下突然领悟了无上等觉,树茎黄白枝叶青润。到了秋冬也不掉些。只在如来涅槃的那一天。其叶纷纷凋落。但是过了一夜后,第二天叶子又复生如初。每年到了菩提复生的这一天,国王与臣僚都要在树下集会,用乳对树进行浇灌清洗,然后灯散花,收集它的叶子然后离开。因此菩提树对佛教徒来说是无比神圣的精神家园。

菩提说佛在时高数百尺,后来因为遭受到恶王的不断砍伐,现在只有五丈多高。玄奘认真的参拜,菩提树以及慈氏菩萨所作的佛成道时的石像。可以说是虔诚得五体投地。

一边瞻仰圣物,玄奘一边黯然神伤,最后不禁留着眼泪的说:“佛成道时我不知还漂泊沦落在何处。而今这里只剩下佛像,我才来到。可见我的罪孽是如此深重。”玄奘到达印度时,佛教已经败落,玄奘不禁有几分失落,但是这不影响他对佛教的信仰,一个人很难有信仰,更难的是坚持信仰。

戒贤大师派人迎接玄奘,当玄奘拜见时,当戒贤大师知道玄奘是从东土大唐而来,不禁感慨道:“我等的就是你”,原来这个戒贤大师曾经身患重病,无法医治,有一天他突然遇到了三位身发光环的人,三人自称是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他们告诫戒贤要继续钻研传扬《瑜伽论》,另外不久将有一位从中国来的学生向你学习,你要收他为徒,并认真教他。”接受神示后的戒贤大师疾病得以消除,因此一直在等待那位中国来的僧人,今天终于等到了玄奘。

于是戒贤大师正式收玄奘为徒。

玄奘在那烂陀寺安顿下来后,便开始在印度四处拜访圣迹。巡游接收后后玄奘回到那烂陀寺,开始专心听戒贤大师讲法,法师在寺中听戒贤大师讲《瑜伽经》三遍,《顺正理经》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可谓学的是孜孜不倦。

听完讲座后,玄奘又开始印度诸国的游历,后来玄奘又拜访了迦布路寺,寺中有一座檀木雕刻地观自在菩萨像。传说学院这,倘若自己所洒的鲜花,能够挂在菩萨的手和手臂上,那么一定能够愿望能真。玄奘在这里再次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运气,于是跪拜在菩萨之下许下了三个愿望,一能够学成归国,一路平安。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花将落在菩萨的手中。二愿来世投生在菩萨门下。如果能够如愿,希望希望鲜花挂在菩萨的两臂上。三是希望菩萨能够提示自己能否成佛。自己如能成佛,希望鲜花能挂在菩萨的脖颈上。说完以后,玄奘以花遥散。花朵纷飞,有的落在菩萨的手上,有的挂在了菩萨的臂上与脖颈上。佛祖提示玄奘,你的愿望都能实现。

佛界大辩论

两年后,玄奘又回到了那烂陀寺。

有一次玄奘在夜中,梦见那烂陀寺房院荒秽,而且院子里系着水牛,却没有一个僧侣 。当他走到院子里,却发现塔顶上站着一金人。那人告诉玄奘,他是曼殊室利菩萨。他运用神力,指引玄奘看到了未来,只见未来印度兵荒马乱,寺庙纷纷沦为废墟。金人告诉玄奘,要尽快离开此处。十年后,戒日王将去世,印度将发生动乱,而这座寺庙将变的一片荒芜。因此从这个时候...

查看详情>>
9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是怎样的?印度国王竟然还邀请了他坐大象

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玄奘的地位

玄奘西天取经,一路上逢庙必拜,于是一到印度便去拜见了释迦摩尼佛出生之地,圆寂之地,舍利子存放之塔,才继续前往那烂陀。

玄奘从长安出发之时28岁,到达那烂陀时32岁,整整五年,两万多千里,他终于到达了印度还唯一闪耀如常的佛教圣地——那烂陀,见到了年逾百岁的戒贤大师,一位能通释所有佛经的智者,而当时全国能识得50部佛经的人,加上玄奘才只有十个。

天赋异禀、聪慧精密异于常人的玄奘得到了全国的肯定,他成功拜了戒贤大师为师,开始如饥似渴的汲取佛教的精神。在专心地投入学习之前,玄奘去了佛教圣地鹫峰,也就是《西游记》中佛祖居住之地的灵山,其实就是一个在广阔平原上略显突兀的矮小土包。

这里的平台上曾经有一座精舍,佛陀当初在这里为信徒释疑解惑。史料记载,佛陀涅槃后,信徒们在鹫峰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佛教最早的典籍就出自这里。

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五年,多次在全世界的辩经大会中夺得头筹,对于他提出的论点,从无人能够找到破绽。玄奘在印度佛教名声大噪,无数信徒不远千里来听他讲经,他甚至被国王允许乘坐大象出行,在整个国家只有十个人可以享受这种殊荣。

玄奘学成之后,归心似箭。离开大唐十几年,他急切地想回到自己的国家普及佛法。来的时候,孤孤单单几个人;回去的时候,浩浩荡荡一大队人马,因为玄奘需要将他搜集的佛经和佛像以及舍利运回大唐。

离别之日,千万教众依依送行,戒贤大师更是老泪纵横,舍不得这位得意门生就此离去。在归程中,玄奘遇到无数次的盛情邀请,但他西行的目的本就为了有朝一日回到祖国传播佛学,不敢不尽快返国。

查看详情>>
10

玄奘西游取经他都经过了哪些国家呢?

玄奘去了多少个国家
玄奘取经经过哪些国家
玄奘西游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幺晦涩难懂,要幺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那么,历史上的玄奘到底走了多少路程去的天竺,学习佛法?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六岁的玄奘,玄奘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贞观十年(公元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

历史上玄奘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