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未解之谜 一千余项未解之谜介绍

明朝小冰河时期

发布时间:2020-06-15
1

明朝小冰河时期发生了什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小冰河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小冰期还是一场神秘的天灾,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这件事:

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气温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这长达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历史上被称为“小冰期”,中国的历史学者常常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时期,中国的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在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的最南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会结冰的,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洞庭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结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经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而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这些极端的天气都发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间。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农历十一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东“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东省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极端天气,农历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达一尺许,树木都被折断了,野外有大量的鸟兽因食物匮乏而饿死。

我们都知道,位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出现降雪天气的现象十分罕见,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时间内,广州的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如《南海县志》记载道: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两天以后,冰雪才融化。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多个地方出现了鹅毛大雪,从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导致从化县“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当地的老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现象。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而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末清初之时似乎达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黄河流域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如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区出现了大旱,史书中有“赤地千里”的说法,崇祯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里,河南省出现了9次旱灾,黄河为之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崇祯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并且有向长江流域蔓延的趋势,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在明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连年的旱灾,导致庄家欠收,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德平县志》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记载。

旱灾之后,还出现了瘟疫,如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空”,这一年,山西省的太谷...

查看详情>>
2

明朝小冰河时期到底有多冷?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小冰河期

小冰河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除了关注到我们的自身利益之外,还会关注到一些气候的变化,而据了解,人类将要进入一个小冰河时期,那么上一个小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呢?明朝小冰河时期有多冷?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民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上个小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明朝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是指中国明朝末期出现了极冷的气候灾害。明朝晚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国外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在中国古代,气候异常常被归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则以宗教审判作为手段,在欧洲1570年(明隆庆四年)至1580年(明万历八年),是粮食危机与迫害犹太人及猎巫活动最为猖獗的十年。同期的日本战国则爆发大量民变,上杉谦信更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关东抢粮。

明朝小冰河时期有多冷?

综合当时南北方志的记载,明朝气候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达到灾变的高峰。

而到了后世的清朝初年,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当时的一位历史学者谈迁曾在著作中记载,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明朝小冰河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而中外专家更指出,明朝灭亡后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查看详情>>
3

明朝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有多大?情况怎么样

小冰河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

公元1627年,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内,在一场隆重的登基仪式上,即将即位的朱由检将年号改为“崇祯”,意为吉祥如意。然而,等待崇祯皇帝的并不是什么天下太平的盛世,而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噩梦。《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

不错,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赢来了中国历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间,持续了近500年的寒冷气候,不但深深地折磨着朱由检,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会导致全球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便是灾民、灾害的不断增多,大量人口锐减。

中国在历史上遵循的一直都是“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便是来源于此。此外,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在农业,而农业收成的好坏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热量条件,一个是水分条件。水分条件不足导致干旱,热量条件不足导致寒冷,二者同时不足,则会导致减产、歉收,甚至是绝收。

小冰河时期的中国,广东下暴雪,钱塘江封冻,北方地区最低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上文提到,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到了后来,中国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也惨遭波及,大旱过后,蝗灾也随之而来,地面上的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蝗虫吃光。

在饥饿的折磨下,百姓不但将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塞进肚子里,甚至还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食人肉以为食”的惨状。可以想象,千年难遇的小冰期给这个农业帝国带来了何种沉重的打击。根据中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研究表明,在明朝小冰河期爆发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3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东汉末年到西晋是第二次;唐末到宋初是第三次。

以上3次小冰河期,造成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而明末第四次小冰河期却只锐减一半。人口之所以会只锐减一半,多亏了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怪不得专家说,明朝小冰河期造成的人口锐减,已经算少的了。然而,霍金曾预测过第5次小冰河期的到来:气温从2020年开始降低,在2030至2040年左右到达高峰期,气温会降到数百年来历史最低,冬季也会提前3个月到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