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陈子昂的诗

发布时间:2020-06-12
1

陈子昂著名的一首思乡诗《晚次乐乡县》赏析,此诗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

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

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

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

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

再次,第...

查看详情>>
2

陈子昂的诗歌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诗歌创作的理论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理论和主张的实质是复古旗号下的革新,是顺应唐初诗坛变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尤其是针对“四杰”把“斯文不振”的原因归咎于屈宋,甚至把屈宋作为乱政亡国的罪魁祸首,把战国秦汉以来所有优秀文化传统都加以全盘否定的偏激主张而提出的。他认为,要革除唐初诗坛沿袭齐梁绮艳柔靡诗风的弊端,就需要继承和发扬《诗经》时期诗歌“风雅”、“比兴”的优良传统。“风雅”多指诗歌体式、体制等形式的东西,亦指诗歌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美刺(批判)精神;“比兴”则是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手法。

难能可贵的是,陈子昂把文学史上作为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转化为对诗歌内容上的要求,即感发意兴、遣兴抒怀、有感而发,且有所寄托。因此,他高举“建安风骨”的旗帜,主张诗文内容必须充实,情调慷慨,风骨凛然,语言刚健。认为诗歌要表现初唐那种奋发昂扬、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就必须高扬慷慨悲壮、激越昂扬的“汉魏风骨”传统。可以说,陈子昂之所以要揭橥风雅比兴,高扬汉魏风骨,就是要通过复古的途径、手段、方式,来达到对初唐诗歌进行变革、发展、创新的目的。

具体地说,就是借此扫荡诗坛上无病呻吟、浮艳颓靡的齐梁诗风,纠正“四杰”对前代文学传统不加区别、全盘否定的谬误,通过复古来开创一代新诗风。这既与追求藻饰华丽、诗风轻艳浮靡而内容空泛的齐梁诗歌划清了界限,更是在强调传统的美刺比兴和汉魏风骨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概言之,即在“复中求变”,“变中有复”,在“复”与“变”的互动中推进诗歌不断向前发展。

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复中求变”的诗论主张得到了中唐诗僧皎然的肯定与支持:“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返)古日复,不滞日变。”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云:“诗道不出变复。变,谓变古;复,谓复古。变乃能复,复乃能变,非二道也。汉魏诗甚高,变三百篇之四言为五言,而能复其淳正。盛唐诗亦甚高,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成,而能复其挺秀,艺至此尚矣。”显然是对陈子昂诗论主张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更是对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诗歌理论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兴”,即“情兴”之意,此处是指兴发感情,是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充实而激越的情思;“寄”是寄托,即是使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寄寓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兴寄”与传统的“比兴说”和“言志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有所发展。比兴,传统上一般是指艺术表现手法,但到了东汉郑玄阐释比兴时就已有了美刺的意义,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极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比兴,实质上是要求作家用作品来表现自己对国家政治得失及民生大计的感想意义,要求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政治教化。

陈子昂正是基于传统的儒家理论,要求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充分发挥其反映社会现实和于预政治的作用。显然陈氏之“兴寄说”,既指表达思想...

查看详情>>
3

陈子昂的经典送别古诗代表作品,虽写送别,却别而无哀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初唐诗歌总有一种神韵飘然与蓬勃向上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们希图建功立业,并用恢宏手段写出一种时代精神,陈子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子昂的诗气象非凡,意境豪迈,下面这首诗虽写送别,却别而无哀,回环往复又积极向上,读来别有气韵,令人振奋,也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并有开创性思想风格的具体表现。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唐代: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当政期间,这一年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的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唐王朝于该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陈子昂写下此诗,对崔融进行劝诫。

首联点明题意,“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白露过后,秋风肃杀,天子派梁王领兵出征那些不服王化的地方。金天,指秋天,点明出征的季节。方肃杀,指出气候状况,说明出征之时接近冬天。白露,指明出征时的节气;专征,既点明了出征之事,又说明了出征的目的,就是征伐那些不服天子教化的地方。首联说明出征和送别的时间,渲染了一种肃杀森然、天地瑟瑟的氛围,激发人们万千感想,也为下文做好铺垫。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两句,继续说明出征目的不是显示武力,只是为了征服野蛮、安定边疆。诗人送崔融从征的本意是要他们慎用其兵,叮嘱中见出送别的深情厚意。之子,是对崔融等的敬称。佳兵,原指武器,此指用兵之事。语出《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前两联是奉劝之言,颈联转成勉励之语,表明了送别出征是要打败猖狂的进犯之敌,同时又写了出征的原因和具体目的,及对出征必胜结果的预料。这两句诗气势磅礴,激发了将士们的英雄之气,显得豪迈超拔,抖擞有力。诗人既反对穷兵黩武,也要求坚决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海气,海的气势,是说入侵之敌气势盛。南部,在入侵之敌的南边;边风,边塞强风,比喻我军实力强盛。扫北平,指消灭北疆入侵之敌。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莫卖,隐含了诗人语重心长的不要战败之意。卢龙塞,古关名,在今河北遵化境内。楼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所建,汉宣帝时在其内画了霍光等功臣之偉,后作为表彰功臣之地。尾联既成回环照应之势,又见反复关切之意,表现了诗人送别之情的深厚。

陈子昂送友出征,这首诗铿锵有力,气象宏大,撼动人心。整首诗写法上往返回环,使得送别之意层层出新,从出征写起,结束于对凯旋的想象,言尽而意无穷。陈子昂曾登台高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感叹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如白驹过隙。此时他更悲哀自己不能沙场建功,唯有寄托深情于诗行。


查看详情>>
4

陈子昂最著名的五言诗有哪些?为什么会被称为佳作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一说起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 ,除了他的《幽州台歌》以外,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八个字。

陈子昂对于初唐时期流行的齐梁诗风深恶痛绝,批评其“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其实他批评的不是与他不相干的沈约王融们,而是当时绮靡纤弱宫廷诗风。

高举复古大旗的陈子昂,常常被人误解为他只写古体诗,其实不然,他的格律诗作品也很多。只不过他的诗在内容上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更加追求充实刚健的汉魏风骨。

他有一首五言律诗很值得大家学习,曾经被《瀛奎律髓汇评》评价:

如此出题,如此贴题,后人高不到此。

一、《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这篇文章中表露无遗,《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这段文字大意是,汉魏的风骨到了南北朝时期丢失殆尽,齐梁时期的诗风萎靡华丽,却没有比兴寄托而空洞无物。我昨天见到了东方先生您的《咏孤桐篇》,真是太棒了,和孙绰的文章一样掷地有金石之声。您简直可以和建安时期的作者相媲美。解先生也说,您与张华、何劭可以比肩。

这位被陈子昂大拍马屁的人叫做东方虬,如果觉得这个名字陌生的话,看一下《观唐习律十 应见陇头梅 写惯应制诗的宋之问被贬谪后诗风大变》就会想起来,他就是那个赛诗时被宋之问夺走了锦袍的那个人。

可惜的是,被陈子昂大家赞赏的《咏孤桐篇》今天已经见不到了,到底有多么好我们无缘得见。不过从题目也能猜出一二,必定是借梧桐写一位高洁孤独的人物。

陈子昂复古追求的是内容上的刚健与充实,并不是对于渐渐成熟的格律诗(齐梁间时就是格律诗的前身永明体)有什么意见,其实他自己也留下不少优秀的五言律诗。

试试搜索近似图片

二、陈子昂的“五言古风”感遇38首

初唐多五律,七律极少,而且此时的五律也不像后来的五律那么严谨,常有古体律体相杂的现象。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有不少五言八句很像五律的诗,不过这些都是古体诗。例如这首《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看到三平尾“何青青”就知道这不是五律了。这首咏物诗使用比兴手法,托花草以感怀,其表达的内容是光阴如电书剑无成的感慨。。

感遇诗38首有4韵8句、6韵12句、8韵16句,但全部都是古风。按照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的说法:

陈子昂作这三十八首诗,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从它们的渊源来讲,可以说是复古。但是,他的诗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

查看详情>>
5

陈子昂最著名的三首哲理诗赏析,值得收藏反复琢磨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首陈子昂富有哲理的三首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创作于武周万岁登封二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为随军参谋。唐军战事不利,陈子昂慨然进谏,却被武攸宜贬为军曹,陈子昂忠而见弃,他怀着报国无门的悲愤,登上燕昭王的黄金台遗址,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登临抒怀之作。 诗人没有刻意描绘登临后所见的景色,也没有直接进行主观情感的阐述,而是表达了人生有限而时空无限,岁月已逝而功业难就的悲慨和孤愤。作者面对无尽宇宙所表现出的孤独之感则是此诗的魅力所在,是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反差的体现。作者俯仰古今,从两个“不见”推演时空的演变,在巨大的天地之间营造出一种苍茫之感。然而,诗人的境界并不显得险隘,他虽然为个人壮志难酬的遭遇感到痛苦,却没有“小人常戚戚”的惺惺作态。这正是因为作者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宇宙的广度和深度的原因,在“天地之悠悠”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展示出了一种宏大的气魄与胸襟,他的悲苦不单单是个人的悲苦,而是对生灵涂炭的惋惜之情,与哭天抢地式的悲怆是截然两途的,是一种能够与悠悠天地相映衬的高度。

观荆玉篇

唐·陈子昂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此诗作于武则天垂拱二年。根据诗序,作者当时跟随补阙乔知之北征,夏四月,大军驻扎在张掖河附近,幽朔地寒,草木难生,唯有“仙人仗”(又名淡竹、苦竹)往往丛生,这种幼竹茎秆有治反胃、吐乳的功效。陈子昂热情地向主帅乔知之和同旅友人王仲烈推荐了“仙人仗”。然而数日后,有“行人”向二人进言,认为此物根本不是“仙人仗”而是一种名为“白棘”的植物。乔知之与王仲烈相信了“行人”的说法,乔知之甚至作《采玉篇》来讥笑陈子昂。陈子昂面对无端而来的指责,创作了这首《观荆玉篇》以回应乔知之“宋人不识宝玉而宝珉石”的讥笑。诗歌开篇借用了鸱夷子皮之玉有瑕疵却能卖出高价,而卞和却因为玉工之语而被砍去双腿的故事来比拟自己的境况。陈子昂这里用此典故是希望乔知之和王仲烈能够吸取和氏璧的经验教训,不要因言废人,因言废事。他...

查看详情>>
6

陈子昂最著名的禅意诗你知道吗?告诉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任何事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人这一生十分的漫长,总是在为生活奔波,久而久之也会染上许多尘世间的浮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让我们无法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思考和处理好这件事。

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去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所有挫折和成功,失败时不放弃,成功时不骄躁,这样才能始终坚持本心,不被外物所扰。就像僧人们的清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论外物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平和的心境。

可现如今的社会中,人们已经很难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生活了,但在古代就有这么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陈子昂。他所做的一首诗,其中一句点破禅理,被后世千古传诵。最著名的那句就是“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堪称陈子昂最富有禅意的一首诗。那么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讲讲这首诗吧。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作者:陈子昂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陈子昂写着首诗的背景是,在他成为进士之前,得到了大云寺僧人圆晖所赠的一首诗,并且受益良多,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第一句“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描写出秋夜山林的美和静谧。当皎洁的月光照进秋天的山林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宁静和安逸。

在这样景色里的禅院就更添加了一份安逸,一份祥和,仿佛身处在世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任何人都能在此处静下心来,甩掉俗世中的烦恼。诗人对禅院周围景色的描写,可以体现出诗人对生活在这里的向往之情。

颔联“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写出作者坐在这僧房中,看到了时间留下的痕迹和四季交替之景,突然心中感到无比的烦闷。于是就打开了门窗,让还带有些许凉意的秋风吹了进来,使自己的心绪逐渐平和,并展开了幻想。

这句诗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圆晖的参禅境界之高,能够始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颔联描写了禅房四周清幽的景色,也呈现出一个十分具有禅意的境界。

风声和泉水的声音在这个夜晚显得那么的嘈杂。秋夜的寒气非常重,四周的植物上都凝结了露水,所以在月光下更为冷清。

尾联“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写出作者对增诗人的敬意和感谢,虽受了圆晖的一首诗,但还是没能脱离尘世的喧闹,仍然会因俗事烦恼,也从此面表现出作者对僧人所达到境界的向往。

陈子昂所作的这首诗,非常形象的描写出禅的境界,那种淡泊,那种平静。身处在现如今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不要把名与利看得太重,只有这样才会减少自己的烦恼。


查看详情>>
7

陈子昂著名的送别诗《送魏大从军》,这首诗不见儿女情长,没有悲切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人生之路漫长,知己之间却又聚少离多。送别的时候总是愁绪满怀,离别之后更是感到寂寞难耐。你轻轻地挥手,一骑绝尘;我慢慢地回味,两行热泪。你像天空中的雄鹰,越飞越远;我似你抛出的缆绳,友情一直牢记心中。唐代一位诗人写了一首送别诗,心中就充满了这样的感受。

送魏大从军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提到初唐的诗人,怎么也绕不开的才子就是陈子昂。他少年时就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不仅精通武艺,而且24岁就中了进士。在同辈的眼里,他是佼佼者;在对手的心中,却是必须除去的肉中刺。被贬之后,陈子昂孤独苦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的才情感动读者,他的感慨却穿透历史,千年之后,依然扑面而至。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陈子昂的诗歌苍健有力、寓意深远,可是他的才华却遭人嫉恨,若不是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人会了解这位杰出的才子。他也曾希望脱颖而出,大展宏图。虽然”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但诗人终究还是只留下一声长叹。

这首送别诗不见儿女情长,也没有凄苦悲切,诗人言辞激越,鼓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前两句读罢令人震撼,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无比激动的心情。诗人以汉代唐,“匈奴”指入侵的敌人,“魏绛”是春秋时晋国的名将,这里指作者的朋友魏大,很显然诗人是鼓励朋友能像他那样留名青史。

接下来两句表达出作者的一些怅惘之情,“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彼此就要分别于繁华的长安,心里总不免有些感慨。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手相约沙场建功。“三河道”在这里指代送别地点长安,“六郡雄”指汉武帝时的名将赵充国,这两句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令人动容。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想象魏大将要从军地点的场景。雁山横亘、狐塞高耸,组成了一个保卫长安皇都与内地的天然屏障。作者在这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并反复推敲地使用了“横”与“接”两个字,意味着魏大此行任务的重大和光荣,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殷切期望。

结尾处陈子昂更是希望友人能不负期望,早奏凯歌还。“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此处依然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曾经立下卓越的战功,他率军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并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诗人痛惜自己不能亲自在沙场建功,便对魏大寄予了无限期待之情。

陈子昂送朋友从军,这首诗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读完久久不能平静。陈子昂作为初唐的一位豪杰,曾经“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希望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国家效力,但又不遇明主,壮志难酬,终于感叹“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不能为国戍轮台,长使英雄泪占襟,也让千年之后的读者唏嘘不已。


查看详情>>
8

陈子昂的经典代表作品《燕昭王》赏析,诗人在诗中呐喊着什么?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在诗词当中倾注对个人梦想实现的愿望,赋予诗歌本身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盛唐边塞诗歌的主流风格。盛唐是古代最有自信的朝代,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的繁荣,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更值得今天的我们细细思考。尤其这些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想要得到实现,却未能得到满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更是让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从李白的诗歌当中看到了太多的牢骚,我们从杜甫的诗歌当中看到了太多的期盼,他们的怀才不遇,完全融入到诗词的表现当中。

而这一历史传统在初唐时期就已经形成。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这首唐诗就是陈子昂的《燕昭王》。陈子昂可以说是盛唐诗歌的先驱,他和初唐四杰对于唐诗风格的确立和内容的雄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的士大夫形象。今天的这首《燕昭王》和那首古诗表达的是同一主题。陈子昂在诗歌当中兴奋而又不乏悲凉的呐喊:我要是生活在燕昭王那个时代,造就名满天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登高望远,生出怀古之思,是古代怀古是不变的主题表达和情景展现。失落的陈子昂也是如此,从南面登上了碣石宫,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黄金台。想当年燕昭王曾经在这里拜梁人邹衍为师,一代贤君。一代名臣,构建了古代史可歌可泣的岁月。

但是今天呈现在陈子昂眼中的,“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乔木生长。意气风发的燕昭王如今在哪里呢?陈子昂虽然相信自己有邹衍之才,可惜当时的皇帝却并没有燕昭王之明。

而这个帝王燕昭王所建立的功业,都已经风吹雨打消失不见。陈子昂内心也感到非常的悲愤。明君不在,就算是满腹经纶,就算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何用武之地呢?只能是“驱马复归来”,天地间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前不见古人”,孤独的陈子昂报国无门,30字唐诗悲壮有力。陈子昂的诗词风格悲壮有力,朴实无华,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境界。

后来的很多诗人,包括李杜在内,诗词创作都明显的受到陈志昂的风格影响,这是历史给予他最高的褒奖。


查看详情>>
9

陈子昂的一首送别诗代表作品,把他的朋友比作孤松?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初诗歌的创新人物之一,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受到重用,解职归乡后被人所害,忧愤而死,每次读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就会被诗人无拘无束的情感所感动,并对他短暂的生命感到惋惜。下面这首诗非常有激情,读完令人感叹不已。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

武后垂拱二年,同罗、仆固反叛,王无竞和陈子昂跟随乔知之北征,出陇坻,经过张掖河,驻扎在同城。这首酬诗是陈子昂为挚友王无竞送行,用千金宝剑作为礼物的时候写下的。

这首诗的意思是:这把剑非常珍贵,值很多钱,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答应给别人,想到你要征程万里,把它给予你以表示情深,峰顶的孤松适合在寒冷中生长,一般来说,草喜欢在春天争胜。出生在这样的世界,还能说什么,你不要愁增白发,更不要就此消沉。

作为一个战士,剑是随身佩戴的武器,有时它被视为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不过,陈子昂愿意把它送给他人,可以想象,这个人必须是不寻常的,不仅要有深厚的关系,还可以让他满足自己未实现的愿望。

“千金买”就显示出这是十分昂贵的,“平生未许人”意味着诗人非常看重它,诗人借用剑来写王无竞的才华,并写下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一匹好马需要一个名将来骑,一把好剑需要一个勇士来佩戴,朴实的话语,但充满了真诚的友谊,也表明作者对他非常信任。

陈子昂借用了剑的宝贵,赞扬了对方的超凡才华,通过平生的无限珍惜,突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并且有着非常好的关系,平时无话不说,临别时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接下来的两句话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期望。

诗人突然想到了此去关山阻隔,将会是艰难困苦的,时间久远,也许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看到对方,不知是生离还是死别,一定要多说几句,所以悲切地说,“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

诗人首先勉励,陈子昂把他的朋友比作孤松,不避风刀霜剑与寒冷作斗争,表现出他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不要学习普通的草木,只能在春天争艳,遇到风和霜冷便会枯萎。最后,他展示了一个长者的风范,安慰对方,遇到挫折也不要感到沮丧,但也不应该太执着,因为自己就是前车之鉴,不必无端白了少年头,却没有得到理解。


查看详情>>
10

陈子昂最著名的离别诗《春夜别友人》,面对即将分别的故友挥泪写下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离别是最令人伤感的事情,这种伤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分别的那一瞬。宋朝的词人柳三变曾用一句词,为这个瞬间做出了最好的诠释,那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而第二个阶段则是在离别之后。长久的分别,难免会引发彼此间的思念。于是,情感丰富且细腻的柳先生又用另一句词,完美地描绘了相思所带来的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然,相思并不一定就是爱情,因为它只代表一种思念,无关乎男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叫做《春夜别友人》,它的作者就是初唐时期大名鼎鼎的诗人陈子昂。

在公元684年的时候,陈子昂带着他的《谏灵驾入京书》,准备离开自己的故乡四川,北上洛阳去求取功名。在临行前,他的好朋友设宴为他送行。席间,陈子昂诗兴大发,面对即将分别的故友,他挥泪写下千古传唱的一篇佳作。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精美的银烛台里飘荡出青碧色的烟雾,笼罩在烟雾里的两个人相顾无言,坐在宴席上默默地举起金樽,同时留出了伤心的泪水。

在首联里,诗人就运用了对仗这一写作手法,而且还是极为罕见的“当句对”。在宋朝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中曾对其做过简单的解释,即“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诗人以“银烛”对“青烟”、“金樽”对“绮筵”,借助对仗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还描绘出一幅依依惜别的黯然画面,让读者不禁为之神伤。

无论多么盛大的筵席都无法阻止离别的到来,所以当曲终人散之际,诗人用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离开这个厅堂,我一定会不会忘记你我之间的情谊;在漫长的远行途中,思念将会陪伴我走过千山万水。

“琴瑟”是上古时期伏羲氏制造的两种乐器。因为它们合奏时声音顺畅和美,所以经常被古人用来比喻夫妻之情或兄弟之情。例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或是曹植所说的“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在本诗中显然用的是后一种比喻。

颈联承接上文,诗人把离别的场景由室内转移到了室外,把对未来的想象变换为对现实夜景的描述,即“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高大的树木遮挡住象征着团圆的月亮;而明亮的星河也因为黎明的到来,渐渐地消失在天边。

在这一联里,诗人先是借助月亮的象征意义,暗示了即将分别的现实情况,而消失的繁星则代表着远去洛阳的自己。此外,月落星稀还表明了时光的流逝,经过一夜的欢饮送别,分离的时刻终于到了。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当直面分离之际,诗人望着漫长的洛阳古道,不禁发出了何时再会的慨叹!

不同于一般的离别,诗人此次北上洛阳,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所以在诗歌里,除了离别的哀伤,还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尾联的上半句借助漫长的道路,描绘了离别后的萧索和凄凉,但下半句却马上展望未来,以问句收尾,说明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满了希望和期盼。

纵观全诗,首联通过对筵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