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陶渊明著名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但读来甚美,还反映了东晋的社会现象,在一个污浊的世界里,陶渊明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给自足的理想境界,如“世界大同说”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是这种思想提前了一点,与后来的“世界大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通过对桃花源地方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本文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他笔下的散文《桃花源记》,也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溪行捕鱼、桃源仙境和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了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计路程远近,又暗示其所行已远。“忽逢”与“甚异”相照应,既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桃花林的绝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的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此地定非寻常去处。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有了些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以及怡然自乐的生活。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了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既明写仙境难寻,又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就不再问津了。
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样的桃源仙境的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他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陶渊明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创作在当时背景下,完全反映了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过上一种有秩序生活的向往,正因为生活艰难,秩序缺失,所以这些东西才显得弥足珍贵。陶渊明自己本人也是个农民,生活曾经一度穷困,深知农民的不易与艰难,他的桃花源记实际上是代表底层普通百姓的一种发声。
与“陶渊明著名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相关的文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地方原型竟然是北方?
在中国文学史上,东晋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可谓是千古不朽的名文。《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武陵捕鱼人,一次偶然迷路,却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文章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处在桃花林中,与世无争,人人安居乐业,一派和美,仿佛是被历史遗忘的仙境。这样的世外桃源成为了众多类型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一直被世人传唱。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有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二十世纪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大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经过研究,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旁证》,提出了一个大胆又有趣的猜想,那就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并非幻想,而是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和背景的。
陈老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源”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坞堡生活的真实写照。所谓的“坞”,相当于中世纪欧洲的城堡,面积较小、自成一体、自给自足,可在不断的战乱中得以保全。坞和城原本都是军事堡垒,但城发展起来后更重商业交通,故而处于交通中心,城市面积也较大。而坞堡是在战乱中逐渐出现的,其基本功能就是躲避、防御战乱和寇盗,故而坞堡的特点是体小人少、自给自足。
在五胡乱华,政权林立、交战不息,政治秩序彻底崩溃的时代,原本发达的北方地区城市荒芜,人口稀少。幸存下来的人以宗族和乡党为单位,聚居于田野山林之中,战乱时据堡自守,无战时则务农自给,这就是《桃花源记》反映的社会历史原型。
陈寅恪先生在文章中推测,“桃花源”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坞堡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并不在南方的武陵,而应该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一代。桃花源中人民所躲避的秦朝,不是汉朝之前的秦朝,而是十六国之一、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文章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则是作者的文字游戏。
陈寅恪先生认为,处于南方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所以能还原北方人民的真实生活,有赖于真实的见闻。东晋义熙十三年春夏之间,东晋大将刘裕率军北伐、西进,入关灭后秦。而戴祚(字延之)从军出征,著有《西征记》两卷。陶渊明本来就和这次征伐中的一些将领有交情,还有诗词唱和流传至今。他从这些将领口中直接或间接得知相关情况完全可能。
在戴祚的著作中有大量描写中原地区坞壁的内容,尤其是有关于桃林和桃源的记载。将其与《桃花源记》相比较,在地理、事迹和时间上都是符合的。尤其是文章中说“落英缤纷”,正好对上了戴祚等人入山的时间,那就是四月份。山地高寒,节候较晚,四月正是落英缤纷的时节。
总而言之,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推测,那就是《桃花源记》纪实的部分,是以陶渊明听说的东晋北伐将领在北方的真实见闻为依据的。而其中寓言的部分,则寄托了陶渊明个人的美好理想。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地方原型竟然是北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