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岳麓书院

发布时间:2020-05-27
1

岳麓书院观后感(必备8篇)

岳麓书院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8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参观岳麓山心得体会(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麓书院观后感 篇1

上午九时许,c1604班的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中,展开了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同学们来到了自卑亭,重温了当年书院学生的入院仪式。此亭名取自《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它告诫着同学们,必须立于足下,仰望未来;之后,循着岳麓山的山路,同学们来到了岳麓书院的正门前。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一开始就以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打动了同学们。岳麓书院历史已逾千年,从最古老的书院传承到如今的湖南大学,更是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博士、硕士生的书院,被当今学者誉为“千年学府”。往里走,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门,同学们来到了岳麓书院的主建筑群。在经过一千年历史的学堂教室中,同学们学习了书院的学规,详细地了解到了古代的求学者们的学习、生活的场面,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再往深处走,就到了书院后的园林。这里是古时师生休息娱乐、陶冶情操的地方。参天古木映着冬阳,荡漾的碧波穿梭着冰雪。

一个上午过去了,同学们徜徉在岳麓书院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其悠远的内蕴和深厚的人文气息。

岳麓书院观后感 篇2

今年秋天,父母带我去爬岳麓山。

那一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们一家人欢天喜地来到岳麓山。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岳麓山大门,它就像岳麓山的一扇窗户,露出了整座山的晶绿。走进大门,我们沿着安静的石路慢慢走着。突然,我们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我们抬头一看,原来是小路两旁的桂花树。黄花丛生,枝繁叶茂,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我们很快就到了爱万亭。绿树掩映的爱万亭非常美丽,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毛主席还在这里写了一首诗!沿着小路,我又走上了山路。这时,我似乎已经筋疲力尽了。我妈跟我说:“怎么,这是爬山,我怎么能不累呢?”听了妈妈的话,我神清气爽,昂着头开始爬山。爬了很久,我们来到了鸟语森林。鸟语森林里的动物都很可爱,五颜六色的鹦鹉会和人说话。白鹭在笼子里走来走去,泰然自若;大鹰展开它有力的翅膀,从高处俯冲下来。

离开爱万亭后,我们继续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山路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危险,旁边的风景也越来越美。每次走到角落都会很开心,因为360度旋转就像在迷宫里寻宝,感觉很好奇,很新鲜。微风从右边的树上吹来,让人神清气爽。抬头望去,古树参天,蓝天白云在树梢欢快地飞翔。不知不觉我们爬到了山顶,然后我就觉得有点累了。

当太阳西沉,人们幸福地离开时,我们也走在轻松幸福地回家的路上。快乐的时光短暂,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岳麓山。

岳麓书院观后感 篇3

岳麓山位于长沙湘江西岸,是湖南著名景点。去岳麓山的路上,我...

查看详情>>
2

最新岳麓书院观后感推荐5篇

岳麓书院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恰同学少年》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岳麓书院观后感 篇1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但与其说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如说它向我们提出了要求。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也是这部剧集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湖南一师的那群优秀少年,才有了之后的富强中国!我们大学生应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革命家,但放眼天下,我们依然应当有用于国家与社会;远观未来,我们更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即使对于个人,我们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立志树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岳麓书院观后感 篇...

查看详情>>
3

岳麓书院写得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感觉很自大?把这两个字去掉就懂了

岳麓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

说来惭愧,身为湖南人,在长沙读了四年书,河西也去了好多次,却从未想过,要到久负盛名的岳麓书院看一看。还想当然的以为,书院肯定是在山顶上,极目四望,整个星城都能尽收眼底。

去年参加红网年会,才去了一次,方知,原来,书院入口就在山脚呢。

入口,就是最著名的那副对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霸气。

霸气?

不对啊。

看完之后,我又想了想,作为千年学府,讲究的是学无止境,怎么可能如此吹牛——

只有楚地有人材;

楚地的人才,又都聚集到了这里。

只有暴发户,才会这么写啊。

免不得查了查。

原来是有典故的。

惟楚有材来源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原文是:

令尹子木与之(声子)语,问晋故焉,且曰:

晋大夫与楚孰贤?

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声子的朋友伍举因故逃亡,声子出使晋国时,巧遇伍举,说,我会想办法让你回楚国的。

声子出使完后,回到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跟楚国的,哪个更厉害?

声子说,他们的卿不如楚国,但大夫一级,则比楚国贤明,都有成为高官的潜质。打个比方,楚国那些最高级的木材、皮革,都被晋国买去用了。

他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指出,但潜台词其实就是,很多晋国的大夫,都是从楚国去的。楚人为何到晋国?

还不是你这里不能识人用人甚至冤枉人,人家又有理想有抱负要保命啊,只好跑到外国去了。

子木哪里会听不懂呢?

所以,声子最终救回了伍举。

列位看出来了,典故里是虽楚有材,而对联里是惟楚有材啊。

一字之异,正是作者用心之深。因为他需要的,只是“楚有材”三字啊。

三个字的对联不好写,加一个如何?

于是就加了个助词,惟。

下联,于斯为盛,典出《论语》: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说的是,人才难得,有几个真正靠谱的牛人,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了。

其中的于字,其实也是助词。

古代一些圣旨里,有“于戏”,它并无实在意义,只是表示感叹而已。正与呜呼,哎呀类似。

惟和于,放在写此联时的清朝嘉庆年间,只要读过一点书的,基本知道是多义字,感叹词,并非“惟一”与“这里”,不会产生歧义。

要怪,只能怪后人没怎么读过古书,文化有些断层吧。

不过,理解助词是很简单的,真正难以做到的,还是声子那个问题:

如何才能使人才尽情发挥,生活体面,很有尊严,不会总想着跑到外国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