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言文 文字解析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3-11-04
1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含道理)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含道理

《郑人买履》是一篇流传于古代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的富商购买鞋子发生的一系列奇遇和反思。通过阅读原文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故事,带着思考和启发,拓展我们对生活和人情的理解。

《郑人买履》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翻译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的道理

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固执迂腐,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蠢人,告诉人们做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对策。

赏析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作者介绍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查看详情>>
2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的文章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自相矛盾》这一篇,今天好工具小编要为大家说到的是《郑人买履》,与之前一样,这一篇文章也是通过简洁明了的寥寥数语,讲明一个故事,说通一个大道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原文

郑人买履

韩非 〔先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且:将要。

2.欲:将要,想要。

3.先:首先,事先。

4.度(duó):衡量。这里作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5.而:然后。

6.置:放,搁在。

7.坐:同“座”,座位。

8.至:等到。

9.之:到……去,前往。

10.操:拿,携带。

11.已:已经。

12.得:得到、拿到。

13.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14.度(dù):这里做名词,量好的尺码。

15.操:携带。

16.及:等到。

17.反:通“返”,返回。

18.自信:相信自己。

19.以:用。

启示

这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文章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语法知识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特殊句式:

1.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正确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

成语拓展

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