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杜牧最经典的一首诗,一多年来无人出其右,成为千古名篇!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很多诗作,相信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那都是不会陌生,而且他的诗作,不仅收录在了《唐诗三百首》,同时也被收录进了课本。杜牧的诗作写得非常的凄美,读来真是令人愁肠百结,这也正是杜牧诗作的特点,他的很多诗,那都是写得非常的忧伤,还极其的落魄,给人一种非常凄凉的感觉。
小编今天要为与大家分享杜牧最经典的一首诗,那便是他的《清明》,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描写的很是落魄,读来更是朗朗上口,写得非常的直白,人们一读便是能够明白其中意思。
那么这首《清明》,也是杜牧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人把清明时节的那种压抑,以及内心的孤独,描写的淋漓尽致,在这一千多年来无人出其右,惊艳了世人,成为了唐诗里的千古名篇,所以很是值得一读。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典型的七言,杜牧把自己描写的很是落魄,并且这首诗,你怎么读都有味道,里面有诗的韵味,也有散文的秀丽,同时也有小说的情节,可谓是无人出其右。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落魄的代名词,这也是与杜牧自身的经历有关,尽管我们的诗人非常的有才华,可是他始终也没有得到别人肯定,这也注定了杜牧的一生郁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作,也都是大多在描写自身的一个经历,读他的诗作,那就是在品味诗人的一生。
诗人一开篇便是不俗,把清明时节的那种阴雨天,描写的绘声绘色,同时也把自己内心的孤独,描写的非常传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两句中,诗人先是描写了清明时节的一个天气情况,以及自己的内心的孤独。那么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从这两句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清明时节的压抑,同时也读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这最后两句中,突然又笔锋一转,描写的更为孤独,那么这两句的意思是,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虽然这两句表面看上去很平淡,但是结合起前面的两句,以及诗人当时的一个心境,可谓是更加的令人感动。
杜牧可以说是晚唐时期最有才华,也是最具才情的一位诗人,他与当时的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可见他的才华,那是可以直追李白和杜甫。但是由于他的人生经历,他始终也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这也是杜牧的不幸,同时也是他的幸运,正是他的这种郁郁不得志,才使得他写下了众多流芳百世的名篇。
纵观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孤独,以及清明时节的那种压抑,描写的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得很是凄美。
与“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关的文章
杜牧的诗《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哪?原诗中,不可忽略的要素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清明》。
以其清新流畅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因此,人们对“杏花村”的属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山西临汾、安徽贵池、江苏徐州和南京、湖北麻城等地均自称杏花村在他们那里。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文化界、学术界也就“杏花村”的属地进行了讨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山西说”,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山西杏花村汾酒公司还对“杏花村”进行了商标注册;二是“安徽贵池”说,依据是杜牧的贵池任职经历和《清明》的诗意,央视主持人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也曾确认杏花村在安徽贵池;第三说法则认为杏花村是泛指,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村庄名。其实,人们在研究“杏花村”的属地时,遗忘了一个不该忽视的地方,那就是杜牧的出生地长安。
杜牧和长安樊川的关系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最终官至中书舍人,终老故地樊川。
杜牧出生在唐长安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祖父杜佑为三朝元老,官至宰相,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杜牧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旧地开朱门,长安城中央。”杜佑的府邸位于朱雀门外东边往南的第三坊安仁坊,在唐代这条大街两边居住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
杜牧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长安城度过的,直至25岁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宦海沉浮,前后四次任职于长安。晚年回到长安后,杜牧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位于长安朱坡的别墅。最后,杜牧终老长安,入葬于现在长安引镇司马村的杜氏祖坟。
杜牧祖居地就在长安朱坡村,杜枚的多首诗都提到或者描述过这个地方。朱坡地处樊川,樊川又名后宽川,是当时城南风景最秀丽的地方。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淮南节度使15年,回到故乡樊川后,难忘做官时的江南瓜洲古镇,遂把杜家种瓜的地方命名为“瓜洲村”。传说杜牧年轻的时候也在这里种过瓜,瓜洲村北不远就是樊川八大寺之一的牛头寺,杜牧年轻的时候在寺西念书。
牛头寺的西边,有个村叫“杏花村”。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与友人别》曰:“半醉别都门,含凄上古原。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在唐代,出了长安城南门明德门不远就是少陵原,少陵原有个村子叫杏花村,杜牧晚年与诗人温庭筠有过交往。研究与杜牧有关的地名,这是出现最早的“杏花村”,比山西临汾、安徽贵池当地记载的“杏花村”都要早。
北宋时期,政府官员张礼有一卷专著叫《游城南记》,这是研究唐长安城南郊地区地理遗址的重要文献,时间是北宋哲宗元年(1086年),距离唐朝灭亡不到200年。《游城南记》载:“龙堂在牛头寺之西,寺故有龙泉塔院,此堂即其地也。泉北有塔,俗称龙堂坡也,甚平衍,中多植杏,谓之杏花坪,见杜诩《胜游录》。”查遍古长安周边村庄,叫“杏花村”或“杏花坪”的,只此一家。由此可以断定...
查看详情>>与“杜牧的诗《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哪?原诗中,不可忽略的要素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杜牧眼中的清明真的只有愁绪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是个“骗子”,给了我们一个灰色的清明。传统节日是有属性的,似乎我们没有越轨的资格,因为父亲和父亲的父亲们一直是虔诚的传承者,于是,我们愿意被杜牧欺骗,而且很享受这种“湿漉漉”的心情和季节。
关于“清明节”,我们一直停留在杜牧设置的情境里,千百年来,每逢清明,必是吟诵那“雨纷纷”的断魂绝句,以为那就是杜牧的清明。在我们看来,清明节似乎就该凄风苦雨,就该行人断魂。因为,在那样的季节,在那样的天气,你怎好去把心情交给欢快来打理,不近人情,也不解天意。于是,在杜牧的指引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千百年的“圈套”,只知愁苦,不明欢快,清明节就该是哀怨的海洋。事实是这样吗?其实,杜牧的清明,我们都不懂!
在诗人眼中,清明除了“雨纷纷”,清明还有“杏花村”。一春的愁云,一路的风雨,这个季节恐怕是对江南雨季最好的诠释了吧。三四月的江南,的确如杜牧所说,属于忧愁的。在诗人眼里,形单影只遇上了江南的清明,于是才有前半句的“雨纷纷”和“欲断魂”。而很快,诗人话锋一转,节奏就变得明快起来,如果我们理解为诗人要借酒浇愁的话,那你将永远在忧愁的状态里不能自拔。诗人是有意为之的,把牧童引进来,再搭上“杏花村”,这不是一个非常休闲的生活状态吗?
然而,北方的春天总是干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虽是成都的春雨甘霖,但正是杜甫经历了陕西旱灾之后的万千感慨。当我们没有春雨酝酿感情时,你怎么去调配你不太发达的感觉神经,让它生出愁与苦的味道来?
不必牵强地去灰暗你的清明世界,除了“雨纷纷”,还有“杏花村”,除了愁绪一腔,还有欢乐满怀。扫墓、踏青、插柳等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但以扫墓祭祖为重。感念先人是理所应当的,孝是百善之首,该哭就得哭,但清明不应该全是泪水。还是先辈们太聪明,总能够协调阴和阳的关系,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去探望祖先的路上,也会生出和煦的念头。
杜牧的清明是灰色但不忧郁的,是清朗但不嘈杂的,是“雨纷纷”的敬意,又是“杏花村”的惬意,杜牧的清明是“中庸”的,它应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发。
幽山一僻处,杏花开正浓,一壶清茶,或一坛老酒,一对恋人,或三五挚友,休息,只是休息。掸去闹市里的灰尘,放下条条框框,还自己一片晴朗的自由世界,让身心愉悦,岂不是杜牧在隔空指点迷津吗?
与“杜牧眼中的清明真的只有愁绪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