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范仲淹的这首词作,堪称他生平的绝美之作
被宰相王安石尊为“一世之师“的范仲淹,在北宋是一个完人般的存在。论文,他能用一篇516个字的《岳阳楼记》写红一座楼。论武,他能亲率康定军,令西夏李元昊向北宋称臣。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范文正公是吃了多少苦,才成为了如此完美的男人。
之后的生活还算顺利,辛苦求学,直到有人说他不是继父的孩子,他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来的他辞别母亲去京城求学,日日夜夜勤恳读书,吃不好,穿不暖,但所有的苦难都没有成为他前进的阻碍,最终成功考中进士并成了一名官员。
范仲淹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可以说是个全才。他做地方官,治水有方,发明了治水经画,硬是把河水引入了大海,以后的元、明都在使用它的方法;在边疆,他是智勇双全的军师、大吏,50多岁时,在宋夏会战,范仲淹率领官兵六千余人,强势出击,逼退对方大军,一战成名,嘉赏封神,战功赫赫。
范仲淹在文坛更是一出手就是精品,特别是所做的词作,虽然只有六首,但首首惊艳,句句经典。其中,《苏幕遮·怀旧》,对以后历代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一起欣赏北宋范仲淹的这篇词作。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这首词时,已年过50的范仲淹正戍守西北,作此词寄托乡愁。这是范仲淹平生绝美之作,上下片加起来共4大句,却有3个千古名句,写尽了寂寞的感觉,最后一句更是冠绝古今。词的上片,仅开篇6个字就够惊艳。诗人用大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间的秋日奇景,在那里天空湛蓝,黄叶满地,水波淼淼,江上寒烟弥漫。在这15个字中,词人共用了“碧”、“黄”、“翠”三种颜色,可谓浓墨重彩。这一句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千古名句,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曾直接化用。
在写完这首词后,范仲淹没有让北宋臣民失望,他联络当地羌人,部署得当,元昊不敢轻举乱动,当年就请求议和,范仲淹班师回朝。史上能被称为“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不多,范仲淹算一个。而他这首《渔家傲· 秋思》,也成了一首千古名篇,入选了中学课本,成为了他最该全文背诵的词作。欢迎讨论一、二。
与“范仲淹的这首词作,堪称他生平的绝美之作”相关的文章
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极致地描绘了秋天的美
转眼间,又是一年秋天到了。秋天,四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万物开始凋零,所以,秋天既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北宋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怀旧》,既有秾丽秋景,又有羁旅愁思,读来一气呵成,感觉美不胜收。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千年前,塞外的一个黄昏,一个人伫立在风中,徘徊良久。他就是朝廷重臣、文坛大家范仲淹,奉朝廷之命,他来到了这边塞,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他骑着马,走在漫天飞舞的黄叶中,从容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仿佛在欣赏一幅秋日山水画。
接着,他登上了小山头,放眼望去,遍地的黄叶向远方徐徐铺展开来,仿佛与蓝天相接。
旁边汩汩流淌着的小河,在落日的余晖中,泛起了一阵阵略烟雾,带着丝丝寒意。而那代表离别的芳草,却一直蔓延到了画面之外。
蔚蓝的天,金黄的地,澄澈的水,芳草萋萋,在暖暖的落日衬托下,构成了一幅美丽温馨、诗情画意的秋景图。
可是,它们毕竟都是无情之物,怎么知道我这个游子的思乡之情呢?
边走边思,天色已晚,他于是躺在旅舍中,辗转反侧。每个这样行军的夜晚,他都会思念起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倚着栏杆,酌着小酒,望着朗月悬空,愁绪万般仍难解。渐渐地,一丝凉风掠过,四周寂静无声,两行思乡泪已挂在脸庞。
词的上阕,作者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秾丽秋色图,向人们展现了寥廓高远的秋日意境,笔触宏大,气象空灵。元曲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直接将“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
词的下阕 ,作者睹景思乡,情从心中起。这种情不同于普通的儿女情长,是对一种对故土、对亲人的真挚情感。
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他冒死直谏,即便屡遭谪贬,亦不改初心。
他将满腔的爱国之情,几十载的奔波之苦,都寄托在了塞外壮丽的秋景中,谱写了一首低回婉转又雄浑刚健的思乡曲。
与“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极致地描绘了秋天的美”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