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元稹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为什么有人说能抵白居易的《长恨歌》?
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元稹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为什么有人说能抵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在诗坛的名号非常多,有人称之为“诗魔”,这是因为他十分热衷于写诗;有人称之为“诗王”,这是因为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唐宣宗曾写诗称白居易为“诗仙”。短短的三个称号,足见白居易在诗文上的影响和成就。
元和元年的时候,白居易在盩厔担任县尉。一日他与好友王质夫、陈鸿在仙游寺游玩,三人闲谈时,就说起了“马嵬坡”之变,王质夫觉得,这种事件,如果不用文学作品将其记录流传,会逐渐被后人淡忘。白居易深以为然,于是,一首千古名作《长恨歌》就此诞生,《瓯北诗话》赞其“有声有情,可歌可泣”。
但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认为,有一首小诗,只不过短短四句,却能抵白居易《长恨歌》一整篇(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此诗便是白居易好友元稹的一首五言绝句《行宫》。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的文字意思很好理解:寂寥空阔的古旧行宫,宫中的花儿,寂寞地盛开、寂寞地红艳,无人驻足欣赏。只有几个已是苍苍白发的宫女,闲着无聊,聚坐在一起,说着当年唐玄宗的事。
如果熟悉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便能更充分透彻地解读这首诗。在唐朝东都洛阳皇宫中有一座上阳宫,里面有很多在天宝末年被幽禁在宫中,一关就是四十多年。元稹此诗,落笔之处就是这些宫女。
诗的一、二两句,点出环境,并以“寥落”、“寂寞”等词,渲染出了一种凄清的氛围,第三句引出人物,几位宫女,这些宫女并非是年轻貌美的,而是容颜衰老,白发苍苍,这般描写,令人惊异,直到最后一句才明白,原来这是玄宗时代,被禁闭在冷宫的老宫女。
看完整首诗后,便能发现,一二两句的环境描写,其中还包含了许多信息。行宫为何寥落?因为这是一座被遗弃的冷宫,千百次的日月升沉,无数的风雨吹打,宫墙殿瓦已破败不堪。这些老妇人,也是被遗弃,经历岁月的侵蚀。
宫花为何寂寞?宫女们初到行宫的时候,可能还经验于花朵的盛开,可是一日复一日的禁闭生活、长久的寂寞,让这些宫女对美好的事物丧失了欣赏的兴趣。
无论花儿如何繁盛、红艳,亦是无人观赏,自然寂寞,而这些宫女的青春年华,也在寂寞中枯萎凋零。红的花,白的发,相互映衬之下,令人对宫女的身世,产生了无限的怜悯。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闲坐说玄宗”,说他什么呢?
或许是宠信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也可能是说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玩乐不理政务,更或者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的仓皇逃窜……。元稹没有写明,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歌审美的“语少意足,无穷之味”在此诗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沈潜德说此诗能够抵《长恨歌》一篇,并非是文学成就,也不是流传度、影响力,而是《行宫》的最后一句,留下余韵,能够包含很多内容,似乎写尽了唐玄宗的一生,对于杨贵妃的宠幸,最后的马嵬坡自缢,也包含其中,故而,沈潜德对此诗有这般艺术性的赞扬。
与“元稹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为什么有人说能抵白居易的《长恨歌》?”相关的文章
白居易在《长恨歌》戏说唐玄宗 为什么安然无恙?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诗的作用就是讽喻
与咱们现在认为诗歌是种文学体裁不同,古代的士大夫是把诗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来看的。
诗,产生于民间,所以代表着民众的情感取向、生活状态,以及官风评议、政治诉求。也就是说,诗的最初就是民意的代表。《诗经》是君王下令在民间收集整理的,其实这是类似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的早期准备工作。周王室采集了各地的诗歌,加以整理,然后在各个诸侯王之间教化沟通,教民以礼,实际上也是作为一种政治交流工具来使用的。
我们现在去翻古史,会发现战国时期很多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都是直接引用《诗经》。因为在周王室的整理教导之下,用这些诗句来进行交流不会产生歧义。
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通过对诗的解读,是对国家治理情况,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直观而感性的了解。在最初的时代,这几乎的唯一的渠道。
后来文化向士大夫,向普通老百姓下行普及,诗歌的功用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长期以来还是高大上的,向民间娱乐就分化出“词,曲,传奇,打油诗,小说,戏文”来承担。诗在高层文人的手中还是用来劝谏的,在君王的心中是用来接收臣子建议的一个相对于直谏,死谏更温和的沟通渠道。
所以,诗的“讽谏”,就成为倡导和鼓励的功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反映民间疾苦、抨击官僚腐败的诗,不仅不是被禁止的,还是被鼓励的。
而盛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兼容并蓄的朝代,对思想的管控相当宽松,不仅仅儒、佛、道、景教等等各个思想流派大肆发展,作为高级文人反馈国家、社会问题的诗歌,也基本上没有禁忌。
如果有的话,我们也看不到大唐的盛世飞歌了。正是这种宽松的、自由的状态激活了大唐文人畅所欲言的创作欲望,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
《长恨歌》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白居易后期是个相当圆滑的政治官僚。但和所有文人的仕途、命运一样,年轻的白居易也是冲动、针砭时弊、不留情面的。他在年轻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因为直面社会弊病得罪了不少权贵。终于被外放贬官。
而这次被贬则是白居易人生和文风的转折点。用通俗的话说,他终于活明白了,后来官越做越大,诗越写越浅淡,并开创了个人特色的“香山体”,对宋朝和日本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色彩就淡了许多。
写《长恨歌》的时候他还年轻,但是这次创作的起因并不复杂。并非是看到民不聊生,国家败亡的迹象,想起写篇长诗来进行劝谏。
这首诗,开始写的动机就是爱情,与讽谏无关。
元和元年,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所以《长恨歌》实际上就是游玩有感,但是白居易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
查看详情>>与“白居易在《长恨歌》戏说唐玄宗 为什么安然无恙?”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