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热门未解之谜 一千余项未解之谜介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黑色小颗粒是什么?
马王堆汉墓茶叶来自安化黑茶!
在湖南,很少有人不知道马王堆汉墓。1972至1974年,国家对该墓葬进行发掘,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其中一件并不显眼的用竹篾包装的物品,如今却成了与我市黑茶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见证。市茶叶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生告诉记者,那就是安化黑茶的前身。
按史书记载,目前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那么,如果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黑茶的历史则至少再前推900年。易梁生向记者介绍,1987年《茶叶通讯》杂志发表文章,马王堆汉墓中竹篾篓所装黑色颗粒状物品通过切片处理,被确认为茶叶。自此以后,这箱茶叶从何而来,属何种类就成了他苦苦考察、研究的目标。
易梁生认为,他有三大依据,可以支撑马王堆出土茶叶来自安化的论点。首先,从地域位置来看,汉唐时期,安化属益阳县,隶属长沙郡管辖。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傍,不种自生”的优良品质,是封建社会上层人士的首选嘉茗。从保存品质上看,绿茶等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如此长的存放期,而黑茶因工艺独特可长期存放。其次,汉末三国时期,吴、蜀屯兵益阳,关羽曾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叶为将士解除病疾。竹篾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形式,也正与马王堆出土的黑茶包装契合。此外,易梁生认为,早期安化黑茶要经松枝、松木烘烤干燥制作工序,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陪葬功能显著。并且马王堆出土茶叶已凝成规则不一的黑色小颗粒,与我们现在拿出来的解放前后生产的陈年安化散装黑茶如出一辙。
易梁生的观点得到省内茶叶界专家的高度认同。湖南农大教授施兆鹏认为,这一观点对研究安化黑茶历史以及整个湖南茶叶生产发展进程极具科学价值。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茶文化专家蔡镇楚教授亦表示,马王堆汉墓出土茶叶可能是安化黑茶之原形。他希望益阳的专家学者尽快写出论证文章,将安化茶叶历史文化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安化黑茶唯够条件随葬汉墓种。1972年-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实物用显微镜切片分析是茶(茶叶通讯1979年第三期),笔者认为这些茶叶就是安化黑茶。首先从地域归属上来看,安化地域原属长沙郡,益阳立县后安化县的地域归属长沙府管辖的益阳县。
茶树最初是野生,是“南方的嘉木”。神农氏以茶解毒,此茶乃是湖湘野生茶。安化是中国黑茶的原产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安化生长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文字记载。说明在安化这片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地上,茶树随地球上出现杂草、杂树野果时起就一同共同共荣。14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时的陪嫁品种就有安华的“渠江薄片”茶。众所周知,在生产、加工十分贫穷落后的朝代,一个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制作、包装,最终形成礼品与商品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国“黑茶”最早一词出现也始于明代前期(15世纪)的湖南安化。因此,长沙马王堆出土...
查看详情>>中国十大神秘古墓马王堆汉墓,是因为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
马王堆汉墓为何被列入中国十大神秘古墓?
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据说1972年,一具沉睡两千多年的女尸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立刻轰动了全世界!时逾2100多年,女尸为什么保存如此完好,肌肤还有弹性?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尸体。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尸体入土半个月左右就会腐烂,为何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专家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筑在深达16米以下处,上面还有底经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殓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浸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或即是真空
其次是人们在棺椁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这种夜体无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时特意注入的防腐剂,这种特殊的防腐剂,可以杀死随着尸体和随葬品入葬进附带的细菌。在我国古代的药物书中就有关于防腐剂的记载。但是,这种红色液体究竟是由哪些物质所构成,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最后是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
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再来说说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有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液体很可能就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据有关化验证实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
查看详情>>马王堆汉墓到底有多少文物?让人震惊
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古称“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至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襌衣就是指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49克,还不到一两,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婵翼”。素纱襌衣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当时的人们喜欢将又轻又薄的透明襌衣套在色泽艳丽的丝棉袍上,衣服的颜色、纹样若隐若现,从而产生了朦胧的美感。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以这幅“t”形帛画最为绚丽夺目。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帛画全长205厘米,整幅画的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大家看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神话中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右边是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最大的太阳中蹲坐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有蟾蜍和玉兔,月亮之下月神正托举着月亮缓缓升起。人间部分以华盖作为屋顶,描绘的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身后有三个贴身的奴婢,身前则是炼丹的方士献上长生不老丹。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悼念的场景。地狱部分有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它脚踩巨大的鳌鱼正平托着大地,这是一副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距今有2100多年的马王堆女尸。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她的名字叫“辛追”。辛追夫人出土时身高为1.54米,体重为34.3公斤,她的血型为a型,我们可以看到,辛追夫人的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她出土的时候皮肤湿润而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上去还有油腻感。大家看到的这具尸体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的现象,这是尸体的早期腐败现象,但是因为一号墓密封良好,尸体的腐败现象在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这具女尸保存的年代之久,保存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当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蜡制模型躯壳的“尸蜡”,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炭鞣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考古学家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
查看详情>>马王堆汉墓的黑洞是什么?偶人洞是什么意思
马王堆古墓是中国考古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将近两三年的文物发掘过程中,可以说惊喜不断,可是在惊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难解之谜,比如在挖掘二号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墓时,就在这位大丞相的墓门口,出现了一对黑窟窿。
这对黑窟窿是干啥的?当时的考古人员全都愣住了,有问题找专家,经过专家的揭秘,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您想要知道这对黑窟窿的干啥的,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吧。
当时马王堆最先挖的古墓是辛追老夫人的陵寝(一号墓),因为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故此,考古工作者们在挖(二号墓)的时候,热情高涨,推土机将轪侯利苍墓上的封土推掉后,考古工作者顺着墓道,开清理填土,就在回填土被一点点清理干净,露出墓门的一刻,在门旁墓道的两面土壁上,竟同时出现了两个黑窟窿。
这两个黑窟窿有狗腰粗细,要说是盗洞,有些不像,因为盗墓贼不管多瘦,想钻进这样的盗洞,都是很费劲的,说它是狐狸和獾子洞,从理论上讲,洞又没有这样粗,这两个黑乎乎的土窟窿,究竟是干啥的?
负责清理墓道的负责人急忙去找考古队的权威——夏专家。这位夏专家学识丰富,考古经验甚多,他来到墓门口,先用手电,往黑窟窿中照了照,然后说道:“拿干石膏来!”
两名考古工作者听到吩咐,他们急忙到临时的设备仓库,扛来了两袋速干石膏粉,然后用水调匀,咕嘟嘟地全都灌进了黑窟窿。
在等待速干石膏固化的同时,夏专家就给周围20多位考古工作者们,讲这两个黑窟窿的来历,他怀疑这两个黑窟窿,就是传说中的偶人洞。
偶人洞,偶人洞是干什么的?听到这个稀罕的名词,围观的考古工作者们全都愣住了。
夏专家一边检查速干石膏的凝固程度,一边解释道:“偶人洞,就是守墓“方相”呆的地方!”
地下的陵墓是幽深和黑暗的。古人活着的时候,生怕自己死后的遗体被地底幽灵“方良、魍象”等祸害,故此,就制作出“方相”来驱散厉鬼,保护死者的陵墓。
方相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土伯,宋玉在《招魂》中,这样说:魂兮归来,君下无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读疑,兽角尖锐的样子)些!
这句话的意思是,土伯其身九曲,头上的角非常尖锐,有它在,地下的妖魔鬼怪都不敢来惊扰墓主。
方相和土伯都是如何制作的?它们有三种制作方法,1、是用草绑扎制作;2、是用木头雕刻而成;3、是用草绳子扎土,绑扎成人形,故此,其身九曲。
方相和土伯的作用就是驱鬼,它们呆的地方就是墓门的两侧,而用草、木制成的驱鬼兽,因为埋在地下,草木腐烂后,墓道旁边的土壁上,就会留下两个黑乎乎的窟窿。
夏专家的话讲完,速干石膏已经凝固,考古工作者们举起了头,不大一会,就刨掉了墓土,露出了两个呈现跪姿,头长鹿角,一个高1.18米,另外一个高1.05米的石膏人来。
这两个名叫方相或者土伯的东西,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守墓兽!
古墓是神秘的,也是有据可考,有葬制可查的。想要考古,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查看详情>>探索马王堆汉墓,发现汉代美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省长沙市的郊外,考古人员发掘了三座汉代的大墓。也就是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学家判断该墓的墓主人应该是西汉长沙国的丞相、丞相夫人和丞相之子。让马王堆汉墓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三座墓葬共出土各类文物数量达到3000余件。其中尤以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最为出名。
1、马王堆出土的食物
首先,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的动物,根据检测,按照现代生物学的知识进行划分,其中包括华南兔、家犬、猪、梅花鹿、黄牛和绵羊等6种兽类;雁、鸳鸯、鸭、竹鸡、家鸡、环颈雉、鹤、斑鸠、火斑鸠、鸮、喜鹊和麻雀等12种禽类,有鲤鱼、鲫鱼、刺鳊、银鲴、鳡鱼和鳜鱼等6种鱼类。这样看来,马王堆光出土的动物就超过24种,而且可以推测,这些动物大部分都应该是供墓主人食用的。
除了肉类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有大量的粮食和水果,其中粮食包括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等谷物和豆类;水果包括甜瓜、枣、梨、梅、杨梅等,还有葵、芥菜、姜、藕等菜类等。种类十分丰富。
这样看来,马王堆汉墓中光是目前可以见到的出土的食物就有24种以上的肉类,6种以上的粮食,5种以上的水果,5种以上的菜类,更不要说,食物是很容易腐烂的,经过两千年的岁月,肯定有更多的食物种类化为尘土。不过,马王堆汉墓中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些别样的东西以窥测下葬时随葬食物的丰富程度,这就是马王堆汉墓所出的遣册。
2、 马王堆汉墓遣册上的记载
所谓遣册,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随葬品的清单,一般写在竹简之上,得益于马王堆汉墓较好的储存环境,保留着大量这样的遣册。虽然历经两千年地下的漫长岁月。随葬的食物很多都已经灰飞烟灭。但通过遣册庶几仍能窥测马王堆汉墓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汉代美味佳肴。
马王堆汉墓中,共出土遣册类竹简共312枚,其中半数以上是随葬各类食品的记录,种类繁多,有调味品、主食、饮料、面点、果品、菜肴等等。
根据遣册中出现的菜肴,可以知道汉代的炙,也就是将肉、鱼等动物食品原料放在火上烧烤和羹,也就是将肉或掺有其它菜肴的肉熬成浓汤是两大比较重要的种类。马王堆的遣册中就有牛炙、牛乘炙、犬肝炙、豕炙、炙鸡等等类别。而羹的种类也颇为繁多。有狗巾羹、狗苦羹、鸡白羹、鰿白羹、牛逢羹等等。
当然,除了烧烤与各种各样的肉汤,马王堆汉墓里也出土有其他做法的食物。比如脍(细切肉,通常一般是生肉)、濯(水煮肉的一种,一般是与菜混合进行水煮)、熬(其实是煎的意思)、炮(也是烧烤的一种)、蒸(与现在的蒸几乎没有差别)、腊(跟现在的腊也差不多,基本做法同样是腌制后风干)、脯(也就是把肉做成肉干)等,基本可以反映汉代菜肴的制作手法。
3、汉代的“吃货”
当然由于三座汉墓的埋葬特点和保存的一些原因,这些食物或者菜谱大部分都出于辛追夫人的马王堆一号墓。而辛追夫人如此好吃,随葬有大量的食物,可以说是汉代的资深吃货。
甚至,不只有大量的随葬品和遣册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