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苏轼的词

发布时间:2020-06-10
1

纳兰性德的一首洞房诗,与苏轼的一首词各有各的特点,你更喜欢哪首?

纳兰性德最著名的词
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纳兰性德的一首洞房诗,与苏轼的一首词各有各的特点,你更喜欢哪首?

苏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才子,一生娶妻2个,纳妾7个。第一个夫人叫王弗,15岁时便嫁给了苏轼。

两个人非常的恩爱,但是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27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

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终身不娶,仅过了3年,苏轼就娶了王弗的堂妹做妻子,之后,还先后纳了7个小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是非常的风流,专情但不专一,见一个爱一个,不能从一而终。

而相反,有另外一个词人可以说是非常的深情专一。那便是纳兰容若。

他的妻子是卢氏,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但两人只生活了三年,卢氏便去世了。之后纳兰又受父母之命娶了官氏为妻,纳兰并不爱官氏,而是爱上了才女沈宛。但最终因为沈宛是汉女,而纳兰身份特殊,未能将沈宛正式纳入名下,也正是这个原因,让纳兰郁郁寡欢,最终31岁就撒手人寰。

一个是风流倜傥的豪放词人,一个是深情专一的柔美词人,苏轼和纳兰性德在洞房之夜均写了一首情词,多年难分高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南乡子》

苏轼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这首词,是苏轼在19岁时与15岁的王弗新婚时所作,即便是在苏大学士而言,但是在美人面前也有词穷的时候,不过苏轼非常的聪明,思虑再三,决定向老前辈们求助,写一首集句词。

全词集合了李商隐、白居易、杜牧等名家的文字,妥帖而无痕。这首词把对妻子的欣赏和对婚姻生活的美满表达地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苏轼的“心机”出于真情,又言在明处,不失光明磊落。后人评价“不露一痕”,为词中上品,亦可喜可爱。(沈际飞《草堂诗余》)

再看看纳兰性德在洞房之夜所作的一首词:

《浣溪沙》

纳兰性德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其实也颇见功力,也是不着痕迹化用了前人的佳句。用到了李商隐《曼倩辞》和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诗句。

相比较而言,纳兰性德虽然是化用原有文字,但是却也有自我创造。全词虽不免肉麻,但也情真意切,动人柔肠。

后世评价“容若短调,轻清婉丽”(周颐《蕙风词话》),此评价与东坡词的评价有些许不同。这两首洞房之夜的词多年难分高下。

综上苏轼的词读来,句句“心机”;而纳兰性德之词读来,句句肉麻。


查看详情>>
2

韩愈一首著名的早春诗,被苏轼抄袭?

苏轼的词
韩愈的作品
韩愈的诗

春回人间,捎着料峭春风,携着如酥春雨,泥融冰消,催开梅花千万朵,传来莺啼三两声。春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机、最让人心生希望的好时节。

那春天最好的时候又是何时呢?韩愈在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说:在早春。此时,小草刚刚冒出嫩绿的新芽,远看有近却无,所以这是春天中最好的辰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将早春写得多美啊,美到人隔着诗行都能看到那绒绒的新绿、那细腻如酥的春雨,美到苏轼直接把他这首诗照搬进了词,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词的上片几乎直接沿用韩愈诗,表达对早春美好时光的赞叹,下片则在此基础上讲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苏轼词的上片开头四字为“莺初解语”,说黄莺才刚刚开始啼鸣,这是一年之中春最好的时节。

写春的诗词里,总少不了黄莺的身影,鲜嫩的黄鸟,飞舞在绿树之间,啼唤出春声。“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黄莺在树间啼鸣,总给人以融融的暖意,传递着春到来的消息。

自然界里有许多迹象可以表明春已回到人间,苏轼选了三样事物,一是黄莺初鸣,二是细雨如酥,三是远看有近看无的淡淡草色。词上片写初春之景,除加入了黄莺以外,其余皆是化用韩愈的早春诗作,有声有画,写出春刚刚开始时的美好。

韩愈诗止步于写早春景,而苏轼词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下片转入写理。早春时光如此美好,那我们须得如何才不负春时与春光呢?他说,别推辞会醉倒在这大好春光中,如果有花开而不去赏,花易凋零,人易老去。别等到春光逝去,只剩红花杂倒在碧绿苔藓之间。

满地落花映碧苔,这是暮春时候常见的情景,诗人们常常见此景而生出叹春光逝去的惋惜之情。而苏轼在春刚刚萌芽时便作此语,说如果早春不惜时,到得晚春再空叹花颜的逝去那就太晚了。

春分三段,有早春、阳春、晚春,对应人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春,恰如人生之路的起始,一切都刚刚萌芽,拥有无限希望,万般可能。


查看详情>>
3

晏殊《蝶恋花》原文内容是什么?与柳永和苏轼的词相比怎么样

晏殊的词
晏殊的词集
蝶恋花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4]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蝶恋花,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晏殊、柳永、苏轼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一、晏殊的《蝶恋花》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从词表面来看,不过就是一篇非常常见的伤离怀远类型的词,但是晏殊把它写的神情温婉,同时又辽阔高深,展现了宋代词人的宽阔胸襟。

词中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在词的上阕体现:从白天到夜晚,从屋子外面再到屋子里面,作者将感情注入到景物中,将情与景交融深入,打动读者的心。最开始一句点明了时间:秋天,秋天的景物有蒙着白雾的菊花,还有沾染了露水的兰花,这是在描写主人公高雅的品格。同时菊花和兰花在白雾和露水中也是含愁带泪,这是在暗示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意。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二、柳永的《蝶恋花》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查看详情>>
4

辛弃疾最有名的送别词《鹧鸪天·送人》,与苏轼王观的相比,哪首更打动你?

苏轼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送别,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每一个人一生难以避免的时刻。宋词里的送别有眷恋不舍,也有洒脱旷达,离情别意在字里行间,人生体悟也在字里行间。本文就为大家介绍3首送别词,苏轼写得洒脱,辛弃疾很颓丧,他的令人心驰神往。

1、《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作于1091年,其时苏轼已经54岁,在杭州就任知府,好友钱勰已57岁,二人年岁已高,再会之日也是遥遥无期,但这首词虽意在送别,但并无太多悲伤不舍之意,反而充满着随遇而安的旷达,不过说是无奈也不为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短短10个字道出了生命的本质。人生如寄,你我都只是这天地间的匆匆过客,相聚别离仕途升迁本就是人生体验,又何必因着这贪嗔痴念,愁眉不展斤斤计较呢?

2、《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说不上是最喜欢的,但却是我第一次看见就感觉清新的,特别是那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后来细细品味整首词才发现其中的苦涩。

辛弃疾做这词的时候已经是个中年人了,渴望收复失地,愿做岳飞二代的他是不受赵构为领导人的享乐政府喜欢的。虽然辛弃疾一直是个燕赵侠士,晚年还口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在这首词里他却颓丧到底,只道“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高中的时候学了很多书本没有的诗词,就独喜欢这一首。第一次读到这阙词的时候,可以说是沉醉,尤其第一句水和山的比喻,让我无法自拔。

现在很多诗词,要么堆砌辞藻,要么无病呻吟,不如王观这阙词。“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每次读都有一股清新袭来。苏轼的《临江仙》很洒脱,辛弃疾的《鹧鸪天》很颓丧,王观的这首《卜算子》却写得令人心驰神往。


查看详情>>
5

辛弃疾最有名的词《西江月》赏析,与苏轼的《西江月》有和不同?

苏轼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辛弃疾的诗词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说到两宋时期的文人墨客,那就不得不提苏轼和辛弃疾,两位都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们并称为“苏辛”,两人的作品几乎代表着宋词的最高水准。

苏轼与辛弃疾在年龄上虽然相差了近百岁,但是后人常常拿两人的作品做对比,很多人都认为,辛弃疾在文学造诣上要低于苏轼,他们觉得苏轼出自书香门第,诗、词、散文、书法样样精通,而辛弃疾只是一个武将出身,文学功底并没有苏轼那么扎实。

但是辛弃疾真的无法跟苏轼相比拟吗?我觉得未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两人各自的一首词,它们是两首同名词,都叫做《西江月》,因为词牌相同,所以两首词在格律和工整度上是比较一致的。

而且,两人在写《西江月》这首作品时,都处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辛弃疾则被罢官,闲居村野间。

我们先来看一下苏轼的这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这首词写于中秋节之际,词的上阙,苏轼在第一句中就感叹“人生几度秋凉”,后面也使用了风、叶、月等多个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愁苦。

虽然苏轼这首词写的非常有水平,但相比之下,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显然更胜一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作品的措辞上来看,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更接地气,他把一些看上去“土里土气”的事物,写出了不一样的美感,这一点是苏轼的《西江月》中不具备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蛙声”写入词中,这在古代文人之中是很少出现的,辛弃疾的这次尝试显然非常成功,引得后世争相模仿。

从意境上来看,辛弃疾的词同样不缺乏美感,仅仅开篇额14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景象,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就好像一幕电影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一般,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从格局上来看,辛弃疾的《西江月》同样完胜,同样是抒发内心的不得志,辛弃疾的词中虽然找不到一句抒情的内容,但是却能做到一句一转折,反观苏轼的词,就略显苦闷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两首词的水准孰高孰低,可以说高下立判。但不管怎么说,两首词都称得上是千古名作。

苏轼虽然一生豁达乐观,但是通过这首词我们能发现,他有时候也会有一时伤愁之时,但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查看详情>>
6

辛弃疾的词风是怎样的?与苏轼的区别在哪,你更喜欢谁

苏轼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中国的小词本来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妓唱歌用的,但是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民间传入士大夫文人之手,原本歌唱的小词,不自觉便融入了他们的学识、修养和品格,于是小词便有了新的境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词不断诗化的过程。至北宋苏东坡,词的诗化达到顶峰,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牢笼,称其“一洗绮罗香则之态”。

词在苏东坡笔下,变成了诗一样的文体,可以言志,可以抒发自己的抱负。于是在婉约词的对面,苏东坡树立起一杆豪放派的大旗。而南宋辛弃疾的词更是被称为“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故此世人以苏东坡和辛弃疾为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

既然两人都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那么两人的豪放词风一样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两人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其人生遭遇、学识修养、理想抱负均不同,所以他们二人的豪放词风肯定是不同的。

苏东坡的豪放是一种超然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旷达的襟怀。

这和苏东坡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苏东坡小时候读到《汉书·范滂传》,就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敢于为了理想牺牲生命的巨人。所以他的词里面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志意,直到被贬黄州之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出任密州太守时作的,也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词的上片诗人自比三国时年轻英武的吴主孙权,描写出猎的盛况和出猎者的英豪志气;下片则以西汉名将魏尚自况,表达希望被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心愿。其渴望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其用世志意可见一斑。

然而,元丰二年,苏轼被政敌攻击,罗织罪名,扣上“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节”的帽子,被御史台下狱。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不仅如此,这次政敌下了狠手,罗列了的苏轼很多罪名,想要置苏轼于死地。好在曹太后干预、连退隐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营救。终于苏轼在入狱一百三十天后被释放,贬谪黄州。

而这一次经历给了苏轼很大的影响,也给了他很多的思考。于是用世的志意逐渐被旷达乐观的襟怀取代,虽然造福百姓、忧心苍生的初心没有改变,但是面对官场的贬谪、面对人生的风雨,他从容豁达多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词的创作达到巅峰,所以他词里流露的是一种贬谪、失意后的乐观和超然,是一种旷达的襟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首句就写到: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也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曾经的周瑜雄姿英发,但...

查看详情>>
7

辛弃疾的诗词代表作,晚上睡不着一时兴起写了一首词,同样的苏轼也写了一首

苏轼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两宋时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词的两大文人,那当属苏轼跟辛弃疾了。他们两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词坛最高水准了。苏是指来自蜀中眉山的苏轼,辛是指济南府的辛弃疾。两人相差了近百岁,却一同扛起了两宋词坛一片天。

虽说他们都是豪放派的诗人,但生活环节却截然不同。苏轼与辛弃疾,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壮志满怀,却报国无门。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在豪放中倾尽悲壮。

北宋的词人作词大多是为了应酬,消遣,还有时是逢场作戏。更多的是真性情的流露。南宋的词作逐渐脱离音乐的羁绊,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二个中秋节,身处异乡把盏赏月之时,北望遥远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屡次遭受污蔑与排挤,顿时孤寂与愁绪涌上心头。这个时候苏轼心中又思乡又悲凉,提笔作下了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梦》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句话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了,短短12个字,便概括了人一生的反复无常。

个体是渺小的,浮生若梦、拘泥于世俗,则会乐不得,死于微名虚利之下。最深的绝望是什么?是空漠和漂泊,是荒诞和孤寂。

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当时的一人的孤凉的心情。多年以后,辛弃疾作这首词的时候,刚好是他罢官回到家中,操劳半生的他终于有时间清闲下来,在一个雨夜,趁着夏雨点点,用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乡村图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虽然看似非常平淡的一首词,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辛弃疾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而这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是成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谈论着丰收的美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好声,好像也在说这着这是一年丰收年”

两首《西江月》,两种不同的人生感悟,有人喜欢苏轼的清凉之夜,也有人喜欢辛弃疾的热闹之夜,千年来一直难分高下,但都令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辛弃疾的词讲究词令音律,适合学词者仿效与入门,其在词学上的成就与地位,可比拟杜工部。而苏轼的词更为不拘一格、浑然天成,似李太白之诗,可欣赏而不可学。但正因此却带有一股仙气,不是凡夫俗子可比。


查看详情>>
8

新婚之夜李清照表达爱情的词,和苏轼写的你更喜欢哪首?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诗词
苏轼

苏轼、李清照在新婚之夜各写下一首“洞房词”:肉麻程度不分伯仲。

说起“唐诗”和“宋词”,大家就能联想起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唐宋时期,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其中就包括宋朝的苏轼和李清照。

一说起苏轼和李清照,大家就会想,他俩之间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能有啥好说的。是的,他俩之间确实没有关系,非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都是宋朝人,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苏轼和李清照虽然相差将近五十岁,但是都是宋朝优秀的词人代表。非但如此,李清照的父亲与苏轼的交情匪浅。那两人究竟是否见过面,我们也不知道,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两位词人身上都发生过一件同样的有趣的事,那就是在新婚之夜都为自己的另一半写了一首肉麻的“洞房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

我们先来说一下苏轼,他接受了父母的包办婚姻,对方就是王弗。本是一段没有感情可言的包办婚姻,却在俩人接触之后暗生情愫。于是两人喜结连理,在苏轼19岁这一年娶了16岁的王弗。

苏轼还特地在新婚之夜特地写下一首《南乡子》,作为新婚礼物赠予了王弗。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哨二月初。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苏轼将前人的诗句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首别具风味的《南乡子》。词的上片,写妻子王弗的美貌,下片写难忘新婚夜的欢乐生活。这首词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毕竟是在新婚当日写下的,那自然是甜的发齁,让人读后心跳加速,脸红不已。

全词虽然是集句的形式,但从句子与句子的连缀、组合来看,仍然真实地反映了词人年少时的美满婚姻生活,赋予了新意,表明了词人对唐代诗词的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娴熟功夫。

接下来再看一下李清照在与赵明诚新婚时写下的佳作。

《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词让人听了以后同样的心跳加快,这是赤裸裸的在撩汉啊。

意思是,傍晚时分下起了雨,消退了夏日的热气。诗人弹完了乐器洗了个澡(大家自行脑补美人出浴图),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有自己的郎君在身边,这是多么幸福啊。

在这里的“理罢笙簧”里面是大有学问的。古代,同性之间弹琴那是寻求知音,但是异性之间弹琴那就是求爱了。

这首词,也是非常委婉含蓄,柔情似水的一首词了。不得不说,李清照这首词中平淡不失情趣,端庄间还带了点魅惑,这样的意境,真的是令人心驰向往啊。

读完苏轼和李清照的这两首“洞房词”,果然是肉麻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样有有诗意,还“春意盎然”的词怎么会不让人心动。

他们二人的文笔真的是一绝,看完他俩的词,只觉得身心都放松许多,心情顿时就愉悦了起来。尽管二人之间的人生经历都很曲折,但是毕竟曾经拥有过,拥有过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相比较于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我更加喜欢他们这种诗情画意般的生活。


查看详情>>
9

李清照的一首词作品用了梧桐和细雨,与温庭筠苏轼的两首是比谁更好?

李清照的词
温庭筠
苏轼

温庭筠的一首词,苏轼和李清照都化用过,谁的水平更高一些?

不知从何时起,泛黄如掌的落叶梧桐,成了清秋的标志性景物之一。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梧桐不仅是常见的景语,而且还能为秋天描写增添几分悲凉。“梧桐叶上秋萧瑟”、“秋声乍起梧桐落”、“秋雨梧桐叶落时”、“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叶叶梧桐坠”等等,都是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因梧桐树而产生的秋思。

也不知从何时起,连绵不停的细雨,成了忧愁的代表性意象之一。还是在古诗词中,豪迈者遇细雨,会变得凄凄惨惨,婉约者见细雨,也常会哭哭啼啼。“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梅子黄时雨”、“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等等,也都是各派诗词人们,看见细雨时的所思所想。

当梧桐和细雨相遇时,愁苦思绪往往更甚,善于用这两个意象的诗人词人不少,唐代的温庭筠,就是其中用得最好的文人之一。他笔下的梧桐细雨,引起一波又一波学习模仿热潮,就连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以及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也都模仿化用过。

比如在其词作《更漏子·玉炉香》中,就很好地使用了梧桐和细雨两个景物。

01思妇离愁“更漏子”

作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语言上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上多描写的是闺中故事。《更漏子·玉炉香》就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思妇离愁的词作。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的上阙,写画堂中人的形象及心理。画堂中的人,形象上是“眉翠薄,鬓云残”,看上去无比憔悴,她憔悴的原因是什么呢?词人并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道出画堂人的内心。通过“烛泪”、“秋思”、“夜长”和“衾枕寒”,很容易就能想到,这位深闺中的女子,正处在愁肠百结的秋思中。

词的下阙,写画堂中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长夜漫漫,愁思不断,夜半三更,还被雨打梧桐声音吵醒,它们不懂怜惜闺中人的正苦离情,只会一片片,一滴滴地落到天明。词人一气呵成地道出“梧桐细雨”的无情,委婉含蓄地反衬了画堂中人的离愁。

02“木兰花令”说别绪

梧桐细雨不仅能衬托闺中妇人的离愁,豪放派词人遇到后也要触景生秋思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在遭遇这样的场景时,还直接化用温庭筠的词,另外作了一首《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木兰花令》一词作于宋哲宗元年,当时苏轼已经57岁了。虽然苏轼一生的仕途道路总是忽上忽下,他的性格,也早已在屡屡被贬黜中,变得豁达开朗,可这一次被贬往英州,依然让他产生了不少愁绪。去往英州路途遥远,到郁孤台时秋季已来临,苏轼夜宿造口,半夜被雨水惊醒,想起昔日与弟弟苏辙的友谊,写了下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梦被惊醒时的场景。“梧桐叶上三更雨”就是对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一词的化用,“夜凉枕簟已知秋”和“夜...

查看详情>>
10

李清照的词《醉花阴》,是为了怼苏轼而作?

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诗词

李清照骂苏轼“不通音律”,写首词与他较劲,一哥苏轼输在哪儿?

北宋文坛,男有一哥苏轼,女有一姐李清照,二人相差了47岁,家人虽然没有交流,到人们经常会将两人联系在一起。李清照当年她凭着十几岁时的两首《如梦令》,在北宋文坛一举风采。

很奇怪,声誉浩荡的俩人竟老死不相往来,从别人的言语中就能表现出来。

欧阳修、苏轼在《词论》中,李清照是一同评论的: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晏元献,就是晏殊。欧阳永叔,就是欧阳修。苏子瞻,说的就是苏轼。

这里首先肯定这几位大家的学问:“学际天人”,天道人道的学问他们都通晓,意思是无所不知,而用这学问来写词,那简直就是往大海里面倾倒一瓢水而已,“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简直就是大材小用,轻松写意。

但是,“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意思就是他们的词作都只能算是句读不整齐的诗罢了。“句读”,就是断句,句读不葺之诗,就是长短句。

李清照还曾暗怼过苏轼。苏轼的一首词,词名叫《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那时候的他是位心上人写的,在词中东坡写道:“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意思是说佳人因惜春怜花,而花比人瘦。

这首词也是引得了一众名家叫好,至今为止都是被人们引用。为此李清照便专门写了这首词与对方暗怼和较劲,只是这一怼就怼出了篇千古绝唱,词名《醉花阴》。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写了在重阳节一起喝酒赏花的场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尽了忧愁;

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有自己的感情,给人呈现一种人与景相结合的风格,冷清又孤独。

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看似无意却有深意,却意外流传至今,成为了上古佳话。

通读全词,可谓是字字珠玑,凄美异常。而词的最后一句更是千古名句,历来受到名家推崇。

苏轼和李清照,两位巨匠,却因为朝堂种种俗世老死不相往来,这对词坛来说确实是一大憾事。而李清照能怼出这篇千古名作,也算是对爱词之人的一种弥补吧。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欢愉,亦有彻骨的悲凉。千百年前的李清照被人传颂,千百年后值得后人铭记,即使不在我们身边,李清照的诗在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发酵,至今为止只会越来越香。

世间曾有李易安,时光流转,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读李清照,前期悠闲,后期伤感

有人说,在李清照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倾尽全力活出女人之美、人生之美的样子。

这位“词国皇后”,不仅能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也能写就“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转细腻。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她还是个酒道中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