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未解之谜 一千余项未解之谜介绍

西夏王陵

发布时间:2020-06-10
1

西夏王陵,西夏历代帝王陵承载着辉煌!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银川文化中历史最久远的文化古迹之一,它恢宏浩大的气势还有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无一不昭示着它是王者沉睡的地方。西夏王陵更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赶紧去了解一下它吧。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西夏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虽然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外形虽毁,但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难怪陈运和诗称“只剩下陵区众多的孤单与可悲述说着亘古朝廷如何被干戈击碎”。

  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照映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西夏王陵区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西夏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历朝历代帝王贵胄们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盗掘的重要屏障,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而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献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献殿至陵台之间有一条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西夏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

  西夏王陵的考...

查看详情>>
2

西夏王陵,古代建筑群神秘之下是什么?

西夏王陵

  在东经105°19'26n〜106。3'51",北玮38。0'49"〜39。4'55"之间50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有着一处神秘的古代建筑群,这就是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中国西夏王陵。这里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墓和二百五十三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每座王陵的茔域面积大约占地8〜1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八种二十余座各式建筑,如角台、角阙、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阙、献殿、陵台等。

  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国家政权,曾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等鼎足而立,经历了一百九十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党项族人曾六次大败成吉思汗的征讨大军,成吉思汗因至死未能征服西夏,遗嘱彻底毁灭西夏。于是,蒙古军在诱降了末代西夏皇帝后,不仅杀掉了李姓西夏皇族,还对党项族人施行了屠杀,并捣毁了宫苑陵寝和大量的西夏典籍文物。因此,留给后世的有关西夏历史的文物史料较少。

  西夏王陵是1972年6月被修筑小型军用机场的兰州军区某部指战员发现的。当时,几件破碎的陶罐和一些形状非常有规则、上面刻着奇怪的方块字的方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工程停了下来,开始了抢救性的挖掘。几天后,一个古老的墓室重见天日,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精美的工艺品、布满文字和花纹的方砖一件一件被发现。从此,西夏王陵就如同沉睡多年又重新得到开放的迷宫,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不解之谜。

  从西夏王陵中出土的西夏王陵残碑,其分布很不均匀,或一处出土千百块,或一处才见几块,目前已收集到三千三百多块。但是,除了仁宗寿陵的残碑已缀合出一块能读通十六字的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的残碑没有能够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这就成了历史学家正在锲而不舍地破解着的难题之一。

  西夏建陵近千年来,贺兰山曾无数次爆发过山洪,这一直是银川平原人民的心头之患。可奇怪的是,沿贺兰山一线,唯有西夏王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的袭击,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区和陪葬墓园中穿过,那么,雨季中,陵区的排水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夏秋之交的贺兰山麓天气的变化非常大,刚刚还是碧空如洗,阳光普照,一转眼,山后便会涌出大片大片云团,陵区上空游云滚滚。晴空中,云团投下的大块阴影缓缓扫过整个陵区,但是,人们发现,投向大地的云影总是绕过帝王陵区飘然而去。更为奇特的是,即使有大片云雾笼罩陵区,大地一时昏暗,但阳光穿过云层射向大地的光束,总是投放在帝王陵区中高大的陵台上,在昏暗中折射出异样的光彩。这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吗?还是当时王陵的设计者具有高超的天文知识以及精确的绘测技术?

  陵区中出土的八九座石像,也始终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这些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双乳丰腴,却作跪状的石像,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柱基,也有人说是祭床。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陵区中最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

查看详情>>
3

西夏王陵寸草不生,飞鸟不近?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九代帝王安息之所。它沉睡了九百多年,依然巍然挺立。关于西夏王陵有很多的谜题,至今我们还未破解。

  元代有一个《赵礼让肥》的折子戏里有一句:“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落草为寇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把贼寇当作草一般比较,说明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环境多么贱恶,都能以顽强生命力存活。生活在贺兰山麓的党项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

  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没有草籽驻留生根的缝隙,在其坚硬且光滑的表面,没有草籽生存的条件,可是泥土能比石头坚硬吗?众所周知,石头稍微有裂缝,落下草籽,便可长出草来。陵墓的夯土也不可能一点缝隙没有。这很显然是一种牵强的说法。也有考古学家提出一种论点,可能当年建筑陵墓时,通过熏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又一个令人懊恼的问题油然而生,熏蒸的作用真能持续近千年,即使真是这样,陵墓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泥土,这些浮土不是经过熏蒸的,草籽难道不能在此生根发芽吗?中国人总有一些“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习惯思维方式,这样的答案很显然难以让人信服。王陵不长草的原因在哪?在王陵的修建过程中又有哪些不被人知的秘密呢?

  为什么不落鸟?

  西夏王陵的各个帝陵一般都有封闭式、马蹄式、附属瓮城的外城,墓室一般为三室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有护墙板,墓里有朽棺材。从整个群体来看,阙台犹如帝陵的门卫;往后是碑亭,碑亭是用汉文和西夏文刻制,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以供后世瞻仰,每想起元昊有句“英雄的一生,应该成就霸业”的雷人话语,不禁让人感慨万分;月城是置放文官武将石刻雕像的地方,用黄土垫实作为石基;内城是分层的八角形塔式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的陵台,通常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于墓室下面;顾名思义,献殿是用于供奉献物和祭祀的场所。

  站在苍凉的贺兰山麓远望西夏王陵的身影,每每想到西夏王陵在此静卧千年之久,一种万千变化、世事沉浮的凄楚感便在心中慢慢衍生出来,群群乌鸦和麻雀时不时落在光秃秃的石头和枯树枝上,却从不见有鸟兽在王陵上歇脚,这个疑问顿时将我从沉重的心灵深渊解脱出来。在人烟稀疏的西北地区,鸟兽在人烟稀少的在此聚集较多,尤其是鸦雀遍地都是。

  乌鸦可以肆无忌惮地落在牛羊背上,麻雀更是集群在一棵枯树密密麻麻,可是为什么鸦雀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说光秃的王陵没有鸦雀可以觅食的草籽,可是光秃秃的石头和虬枝也不见得会有许多食物。那为什么鸦雀总是把石头和树枝作为“集散地”,而从不在王陵上造次。莫非鸦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权威不容冒犯?这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西夏王陵是党项族首领在公元1038年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因其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法律,以及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在中国文化渊源史上散发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查看详情>>
4

西夏王陵,令人匪夷所思

西夏王陵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隋代之前,善于游牧的党项人开始崛起。不久,他们征战南北,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及内蒙的部分地区。到了宋代,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复较量。

  1032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登基称帝。从此,西夏开始了它近200年灿烂的历史。受汉文化的影响,西夏有了自己的方块文字和历法,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和宗教体系。可以说,这个善于征战的民族在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文明。

  从夏景宗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了十位皇帝。到了十三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到了夏末帝时代,这个民族高贵的头颅在蒙古人锋利的马刀下被齐刷刷地斩下,永远沉没于滔滔的历史长河。

  西夏陵的神秘,更多地表现在至今没有被人破谜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上。由于文献缺载,陵区每座王陵的主人是谁,至今难以确定。西夏陵区的每一座帝陵,都是由宫城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的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它们均坐北朝南,基本结构大体相同。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其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如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要建在陵园的西北隅,学术界的说法各执一词。

  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西夏王陵出土的文物。西夏陵残碑是西夏陵惨遭蒙古军队破坏的见证,更是研究西夏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从目前收集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来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仅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可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它大量出土的残碑竟不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

  从七处出土的残碑推断,大量的残碑至今没有被发现。于是人们猜想陵区内有碑冢存在。蒙古军队来不及砸碎的碑石,可能集中埋放在一个或几个大坑里。至于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作蹲举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猜想为柱础,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西夏王陵被发现以来,它的面孔一直是若隐若现,迷雾重重。几年前,西夏王陵精确的坐标绘图在专们家的手中完成。不久,有人惊讶地发现,九座帝王墓的组成正是一个北斗星的图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种星象的布局来设计的,这使西夏王陵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费解。西夏王陵不仅吸收秦汉唐宋皇陵之所长,还把佛教建筑元素纳入其中。把汉文化、佛文化和党项族文化融合起来,形成独具魅力又有突破的建筑风格。在中国陵墓文化中,一般王陵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帝王辈分由南向北排列,西夏王陵也不例外。

  但是西夏王陵的布局特别怪异,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体现着一种事先设计好的...

查看详情>>
5

神秘的西夏王陵展示着昔日的辉煌!

西夏王陵

  夏朝在历史上鲜少有记载,毕竟是断代史,年代久远很多历史都难以考证,位于宁夏的西夏王陵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不仅仅是在外形上和金字塔类似,西夏王陵也存在着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秘密。

  970多年前,西北大地耸立着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传位十主。13世纪,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西夏便成为蒙古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

  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西夏都城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但西夏人拼死抵抗,双方陷入苦战之局。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战斗,蒙古大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接着在城里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蔽野。历时189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

  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王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于是,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只剩下这些历史遗迹和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元人主修的《宋史》《辽史》和《金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但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这无疑给研究人员增加了困难。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西夏王国的踪迹,以求破译众多谜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清理了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工艺精巧的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测绘与调查,陆续发现了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从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200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的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

  东西5千米,南北10多千米,总面积50多平方千米,如此规模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人们还惊奇地发现,在精确的坐标图上,9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至今仍没人能够解释。

  西夏王陵和其他陵园相比,有自己的特点。西夏王陵三号陵园陵城和角阙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显著特点。研究人员在清理陵塔墙基周围的堆积物时,未发现有登临顶端的任何形状的阶梯、踏步,角阙附近也仅发现大量的砖瓦及脊兽残片,而未发现明显的方木支撑结构,由此专家们推测角阙之上应为一种实心的,用砖瓦、脊兽垒砌的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