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鼎立的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 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 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
查看详情>>赤壁之战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赤壁之后延续出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208年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戏份,什么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一幕一幕真的很少有历史事件是如此的鲜活。虽然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没有演义中的这么戏剧化,但赤壁之战,确实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割据,一举将曹操一统天下的势头打住。
在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还依附在刘表之下,除了身边的铁哥们关羽、张飞、赵云,以及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势力。而此时刘表病重,刘表的两个儿子不堪重要,刘备和另一边的孙权都打着刘表地盘的主意。可刘表统治依靠的主要力量,襄阳蔡氏等却对曹操心向往之。
孙权的政权稳定已有一段时间。从195年孙策从袁术手中要回来父亲孙坚的军队,孙策就带着这帮人一直在江东打拼,先是击败扬州刺史刘繇,之后又活捉会稽太守王朗。在197年袁术称帝后,孙策和袁术彻底决裂,完完全全成了一支独立力量。之后孙策又拿下庐江、大败黄祖、取得豫章。到孙策战死的200年,已基本平定江东。孙权即位一直到赤壁之战,孙吴的政权一直很稳定,除了和刘表之间互有讨伐之外。
208年赤壁之战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曹操大败而归,刘备从此有了独立的地盘,而孙权则在江东彻底站稳,同时还觊觎着荆州。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在211年趁着刘璋邀请自己去平定汉中张鲁的时候,开始谋划夺取蜀地。从212年到214年,刘备平定蜀地用了三年的时间。
在刘备取得蜀地的同时,孙权也在210年拿下了交州。曹操赤壁战败之后也没闲着,211年,开始对关中用兵,不到两年的时间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凉州基本平定。
从215年开始,刘备和曹操的重心都转向了汉中的张鲁。虽然汉中的所有者张鲁投降曹操,但汉中最后还是留在了刘备手中。在刘备刚刚拿下汉中的时候,身在荆州的关羽又乘机进攻襄阳、樊城,关羽虽然大胜。可背后被孙权下了黑手,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也因此丢了荆州。
查看详情>>与“赤壁之战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赤壁之后延续出了三国鼎立的局势”相关的文章
赤壁之战中这个历史真相你了解过吗?赤壁之后的局势才成了三国鼎立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物。
在中国,他的故事上至倚仗而行的老人,下至流鼻涕的孩子,都能说出个一两件。不过,人们了解诸葛亮大多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半人半神”的形象,有些出入。说到《三国演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这本书里最有名的一次战役——赤壁之战。
此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将曹操一统山河的雄心打了个粉碎。并且,在这场战争中的几个故事,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第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按演义里的说法,在战役之初,吴军的箭十分的缺乏。
但是,当时的周瑜,却为了刁难诸葛亮,便把造箭的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他,使得诸葛亮拍着胸脯说“三日之内必能如数交付”。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么,历史上可曾真的有过“借箭”一事?翻阅《三国志》,便有所了解,此事在历史上确有原型。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事情也没那么神。
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的前夕,那天正是大雾,吴军的当家人孙权,亲率一支船队到曹操阵前侦察情况。而曹操,在发现吴军船队后,唯恐有埋伏,所以,不敢贸然派人出战。于是,他便下令弓弩手向吴军放箭,不让吴军靠近。
然而,吴军的船只却在短时间内承受了这么多的箭,便会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眼看着船就要沉了,在情急之下,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船头的另一面也承受一些箭,这才使得船只受力平衡。而船头调转过来后,孙权正好下令船队后撤,使得曹操看到此景,大呼上当。
而这,则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借箭”并不是孙权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只是一时应急之举。而罗贯中,也许是看到了这则记述后,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素材,遂将其加工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那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演义里另一个精彩的桥段,按照演义里的说法,当时的曹军多为北方人,擅长弓马骑射,不谙水战。
而曹操,为了图省事,在下长江之时将大军的船只首尾连在了一起,认为这样就可以无虞了。这样一来,大军在水面上也可以行走自如,不受羁绊。可是,一旦一只船起火,那么,所有的船只都会遭殃。而后来,曹操的南下大军,也正是因此失败的。
当然,将船连在一起,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与吴军短兵相接时,曹军直接参战的士兵可以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吴军想吃掉曹军一条船的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一点,演义里并没有提到,让读者误以为曹操的连船之举,除了任人宰割外,就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蠢事,其实,也不尽然。
不过,黄盖诈降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黄盖在诈降之前,并未遭受到周瑜的“毒打”。在真实的三国历史里,黄盖诈降之时,直接就写了一封信,而上面,大概只是说了一些“江东小地方,难以阻挡贵军几十万人马,我不如顺应形势归顺了您”这类的话。
而曹操,从起兵到现在,打了这么多年的仗,黄盖的这种情况,他是见得多了。所以,根本就没有怀疑,只是安排好时间地点,让黄盖直接带人过来就完事了。
第三个故事:借...
查看详情>>与“赤壁之战中这个历史真相你了解过吗?赤壁之后的局势才成了三国鼎立”相关的文章
假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是否还会出现三足鼎立?
赢了官渡之战,三足鼎立还是会存在的。
一、袁绍主力部队的损失不小
袁绍的军队打的是进攻战,曹操以官渡为依托进行防御虽然兵力较少,但是肯定能依托防御能力、指挥能力、兵员素质给袁绍的军队造成不小的杀伤。
纵然袁绍打败了曹操,自身的主力部队损失大约会在4成左右。当时袁绍的兵力为十万以上,曹操的兵力为三万左右。
因为官渡并不是攻城战,而且以拔寨战、遭遇战为主。
袁绍击败曹操真实的伤亡会在4万到5万之间。而曹操一方投降的军队会在五千到一万人之间。
所以袁绍官渡之战后所剩完好的兵力加上曹操降卒的数量在6万-7万五千人之间。
可以很明确的说,在这样的伤亡面前,袁绍的兵力在两年内占据中原有余,但是进取四方不足。
二、曹操的选择
官渡之战时,曹操阵营里有相当部分的人暗中联络了袁绍,所以当曹操被击败时这些人会顺势投降袁绍,袁绍能够很轻易的平定曹操地盘的一半以上。
但是亦有相当部分忠于曹操的人物,如果这时曹操被击败没有被袁绍的乱军杀死,曹操选择投降袁绍,那么曹操所有的地盘会轻易的被袁绍占据,天下肯定会被袁绍统一。
但是如果曹操选择继续抵抗袁绍,带着残兵与天子退往易守难攻的关中,那么袁绍想要完全消灭曹操占据曹操的地盘就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至于曹操的选择,投降不是曹操的英雄本色。
曹操会收拢残兵败将八千人左右,在包括荀彧郭嘉在内一群忠臣的支持之下,能够摆脱袁绍的追击带着汉献帝逃往关中。
袁绍的地盘最接近兖州与中原且一马平川,所以曹操此时的策略会把寿春甚至淮南直接拱手让给孙权,而宛城与南阳拱手让给刘表,把南方的两个诸侯拉进这场战争里。
而曹操就凭借关中自守,留出势力东部的权力真空来争取时间,也许曹操会进一步拉拢马腾、韩遂的凉州势力。
三、其他势力的反应
官渡之战时,南方有刘表、孙权,西方有马腾、韩遂,西南有张鲁、刘璋等势力。
当他们知道袁绍打败曹操,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
趁着曹操地盘的权力真空,荆州刘表会攻取南阳,江东孙权占据寿春甚至占据淮南?建立抗袁统一战线?
首先,袁绍如果打赢了官渡之战,对天下的震动是极大的,四世三公的袁绍建立的是一个士族政权。
在打赢了官渡之战后后,统一天下很有希望的袁绍会吸引着各地的士族,江东、荆州、益州的士族投降派会抬头,风头比曹操征孙权打赤壁之战时的东吴投降派更甚,所以其他地方派别的内部肯定不稳。
其次,我们先来分析刘表的反应,如果袁绍建立起士族政权,曹操活下来并占据关中,对于曹操拱手相让的南阳、宛城,以刘表的性格不会接手宛城,但是会拿下距离荆州更近的南阳来加深襄阳的战略纵深。
毕竟南阳是荆襄九郡之一,名正言顺。
而孙权面对曹操拱手相让的寿春与淮南肯定会毫不犹豫接受,占据淮南依托淮河与长江建立的江淮防线会大大增强东吴的实力。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马腾、韩遂、汉中张鲁,巴蜀刘璋的反应。
马腾、韩遂地处西北的凉州,虽然有占据关中的曹操挡着袁绍,但是也会对袁绍庞大的势力忌惮,所以他们在曹操的拉拢下短期内会与曹操联...
查看详情>>与“假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是否还会出现三足鼎立?”相关的文章
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何而来?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决定汉末三国时期历史进程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几乎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这三件大事,决定了魏、蜀、吴三国国运,改变了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势力的力量格局,基本上奠定了魏、蜀、吴三国版图。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哪三件大事呢?第一件事就是曹刘汉中之战,第二件事就是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第三件事就是吕蒙白衣渡江。
汉中之战——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结束,接着刘备又派遣刘封、孟达夺取东三郡,打通了荆州与益州的联系。至此,刘备占据益州全境、东三郡及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基本上完成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汉中之战,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曹操,这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在汉中之战前,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几乎是一直被曹操追着打。赤壁之战虽然与孙权联合取得胜利,但主要靠的是孙权,汉中之战,大大鼓舞了刘备集团的士气。而这也使得刘备本人踌躇满志,甚至说出了“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的豪言壮语,击败曹操,恢复汉室似乎指日可待,刘备自称“汉中王”,分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四方将军。从赤壁之战算起,刘备从客居荆州,没有一点自己的地盘,发展到如今的势力,仅仅用了十一年时间。
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占据江东六郡,到这时候,只是多占据了人烟稀少的荆州南三郡(江夏、长沙、桂阳)和的交州。显然,刘备此时的实力甚至超越了孙权。而他不知道时,这引起了孙权的忌惮与眼红,一个袭取荆州的阴谋正在酝酿。
樊襄之战——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准备迁都
建安二十四年7月,魏将曹仁对南郡发起进攻,却被关羽击败,只得退守襄阳。
同年8月,关羽发动反击,率军包围襄阳。曹操派遣于禁等人率领七军三万余人九月曹仁。恰逢汉水暴涨,淹没于禁军,关羽熟悉荆州一带地理气候,因此提前准备好船只占据上游,并未被波及,于禁部被汉水淹没,关羽乘机包围于禁,于禁率众投降。(史书并未明说水是关羽放的)庞德与关羽交战亦不敌,被俘虏后,关羽念及他是马超旧部,准备劝降他,但是庞德不从,关羽无奈将庞德斩首。(史书并未明说是庞德是于禁部下,他们可能是各不统属的两只部队)于禁投降,庞德被斩杀以后,曹仁留下一只部队镇守襄阳,率主力北撤退守樊城。关羽派遣副将围困襄阳,亲率大军围困樊城。此时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关羽,许都以南群雄响应,关羽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准备迁都。
白衣渡江——吕蒙袭取荆州,关羽毁败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降胡修之时,几以一己之力打的曹操都准备迁都之时,曹操与孙权却暗中联合起来,孙权背叛盟约,转而与曹操联合对付关羽,吕蒙乘着关羽将荆州三郡主力都调去围困曹仁,突然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三郡,腹背受敌的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含恨而逝。
吕蒙袭取荆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
查看详情>>与“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何而来?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