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2024二十四节气表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这九种食物推荐给你,值得收藏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出梅”、“入伏”是小暑的关键词。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一、吃饺子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不过也有地方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二、吃羊肉
江苏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三、吃莲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效果,适合夏天食用。一些南方地区还有小暑吃蜜汁藕的习惯。
四、吃鳝鱼
民间有“小暑黄鳝寒人参”的说法。鳝鱼蛋白质、铁、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较高。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五、吃绿豆
夏天人体出汗多,体液损失大,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它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矿物质,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六、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七、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八、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九、黄瓜
《本草求真》里提到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因此,炎热的夏天多吃些黄瓜是有好处的。黄瓜的含水量为96%~98%,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它含的纤维素非常娇嫩,这对促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胆固醇均有一定作用。
小暑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冬瓜盅的故事你听过吗,它有什么功效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也容易烦躁,没有食欲,这个时候如果想解暑,不少人想到的食物应是西瓜无疑,但其实除了西瓜,冬瓜也是人们清热解毒的好食物。那么今天就为你介绍,适合在小暑时节品尝的名菜——冬瓜盅的历史由来。
小暑吃冬瓜的功效
天热,人也容易烦躁,没有食欲,此时来一碗冬瓜汤最受欢迎。《本草纲目》记载,冬瓜有生津止渴、消暑的功效,而且钾离子含量高。闷热的夏天经常吃冬瓜,可以促进消化,降低火气,南方的冬瓜皮没有芒刺,连皮一起吃还有减肥的效果。
《本草经》则记载:用冬瓜籽研膏做面脂,可消除雀斑、蝴蝶斑、酒糟鼻,“令人颜色悦泽”。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用冬瓜瓤绞汁“洗面澡身”,可使皮肤“悦泽白皙,肤如凝脂”。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冬瓜所含的无脂低钠,可以利尿,能阻隔碳水,可耗体内脂肪,从而起到减肥之效。
名菜冬瓜盅的前世今生
冬瓜虽然很平凡很民间,但它还是有历史背景的。据《江陵县志》,宋仁宗召见江陵张景的时候问道:“卿在江陵有何贵?”张答:“两岸绿杨遮虎渡,一湾芳草护龙州。”仁宗又问:“所食何物?”张答:“新粟米炊鱼子饮,嫩冬瓜煮鳖裙羹。”从此,这道民间的甲鱼裙边和鸡汤一起炖冬瓜,成了宋代宫廷名菜“冬瓜鳖裙羹”。
而在清人朱彝尊的《食宪鸿秘》中记述了一道“煨冬瓜”,据说就是后世“冬瓜盅”的起源:“煨冬瓜,切下顶盖半寸许,去瓤、治净。好猪肉或鸡鸭肉或羊肉,用好酒、酱油、香料、美汁调和,贮满瓜腹。”
“竹签三四根,将瓜盖签牢。竖放灰堆内,用砻槺铺底及四周,窝到瓜腰以上。取灶内灰火,周回焙筑,埋及瓜顶以上,煨一周时(一天一夜),闻香取出。切去瓜皮,层层切下供食。内馔外瓜,皆美味也。”
这道菜后来成了清代宫廷名菜“冬瓜盅”,直到现在“冬瓜盅”依然是广东和上海地区的一道名菜,只不过往往把“灰火煨”变成了“笼中蒸”,可以想象后者之味不可企及前者之道。
家常冬瓜盅的制作方法
原料:冬瓜、鲍鱼片、虾米、瑶柱、香菇、猪展肉400克
做法:
1、猪展肉洗净切成小块,冬菇、虾米、瑶柱、鲍鱼片洗净浸泡30分钟,沥干水份待用。
2、冬瓜洗净,用汤匙把冬瓜瓤挖出来。尽量挖大一些空间。
3、锅里放入1l清水,然后放个架子或小碗,再把冬瓜放上去,把猪展肉、香菇、虾米、瑶柱、鲍鱼片放入冬瓜里,倒入八分满的清水。
4、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后,调小火蒸炖2—3小时。
5、蒸好的冬瓜盅连锅端上桌。
与“小暑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冬瓜盅的故事你听过吗,它有什么功效”相关的文章
小暑节气应该吃什么传统食物?这六个传统吃法不容错过
小暑是一个非常炎热的节气,天气一热,很容易影响人们的饮食胃口,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消暑和增加食欲的食物。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莲藕
每逢小节气,暑民间有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食新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种民俗活动。客家人,即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客家人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吃六面
在小暑前后还有一个重要节日,即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的“天贶节”。过去人们还讲究要在天贶节吃六种不同类型的面,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之所以有这个讲究,跟小暑闷热天气有关,这个时候,多数人都会胃口不好,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丰富面食品种,让人们多吃主食。《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而且这一天吃到的饺子多是素馅,爽口的蔬菜包裹着荞麦的清香,有效改善了人们食欲不振的情况。
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