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全的中国传统节日信息
端午起源于民间巫术,它的习俗都是怎么来的
直到今天,在中国民间仍流行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除夕、元旦、社日、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这些节日大多萌芽于先秦时期,在汉代基本定型。同时,秦汉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也对这些节日习俗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称谓较多。古代“午”与“五”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又因两五相重,故又有“重午”或“重五”之称。由于古时人们常于此日以兰草汤沐浴,所以端午节又叫浴兰节。道教称五月五日为“地腊节”,后代又有“天中节”“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称法。历来对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初可能萌芽于民间的巫术和巫医活动。端午时节,盛夏即将来临,阳气上升,疾病容易流行。所以早在先秦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就把五月五日作为驱邪避瘟的日子。战国时,人们也视五月五日为恶日。东汉王充的《论衡·四讳》中还提到正月、五月生子杀父母的事。
秦汉时,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祛病禳灾而展开。据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要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荆楚岁时记》也说,汉时,在五月五日,人们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古人认为五色丝缕能驱邪避恶。此外,还有五色桃符,即“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直到今天农村许多地方每逢五月初五,姑娘媳妇还喜欢用五色绣花线扎成大小不等的精致五彩粽子,用红线串起来,讨个吉利。
在端午节,人们还要“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或将艾叶“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端午剪艾虎与年节在门上挂桃符、画虎的作用一样,都是为了借助虎的威力以驱邪避鬼。这天,人们还要挂菖蒲饮菖蒲酒。菖蒲对人体有开窍、止痛、祛风湿等作用,用它泡酒可以防病健身。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这一习俗与端午节始于夏至有关。《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又《周处风土记》也说:“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粽子用菰叶或箸叶包裹,用水煮熟,色香味俱全,是暑热到来之时的时令佳品。后来,由于人们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之死相联系,粽子也就被视为祭品。
在南方汉族及傣、苗等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龙舟竞渡最初可能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竞渡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汉末魏晋以后,一般以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有一种说法是,东汉光武帝时,有一长沙人叫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每年人们投于水中的祭品多为蛟龙所食,今后若有惠祭,当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缠之,此两物均为蛟龙所害怕。
欧回依从其言,从此五月五日做粽子用楝叶并缠五彩丝便成为习俗。又据《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所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不过,汉代端午节各地所纪念的人物不一定都是屈原,如山西为介子推,吴越两地为伍子胥与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为曹娥。只是到后来,人们...
查看详情>>与“端午起源于民间巫术,它的习俗都是怎么来的”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是哪里?从古至今有什么变化
农历五月端阳,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丰茂,瘟疫的危险也在悄然发展。此时尤须辟邪除瘟,防患于未然。
五彩缤纷的节日民俗活动,正是为了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健康、灿烂。这是端午节最根本的使命。
端午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代。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民俗活动,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端午处在仲夏之月,恰遇季节即将发生重大变化。为了顺应大自然时序的变化,人们采草药、使用菖蒲、艾蒿、出游、缠五色线、吃粽子、龙舟竞渡。这些民俗行为所包含的主题思想是消除引发疾病的神秘邪气,后来又发展出对古代圣贤(屈原、伍子胥、曹娥)的庄严纪念。直到今天,端午依然是我国广泛存在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时,端午节还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地理传播过程中,端午节从名称、内容到象征意义都发生过很大变化。下面将全面考察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轨迹。
一、节日名称的变化和字面涵义
端午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等。这些名称的产生时代不一样,涵义也不同。
在东汉以前,端午节一般直接写作五月五日。但是,战国时代的《夏小正》写做仲夏午日,就是五月第一个午日的意思。原因是:上古时代端午节是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我们所说的“端午”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第一个午日。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意思是端午节要煮鸭子、吃粽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端午”的涵义已经通俗化为五月五日,而不是五月午日了。唐代以后,端午一词普遍流行。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以称为“端午”,后来逐渐专指五月初五。
“端五”二字的字面意思是初五。先秦两汉时代干支纪日法和数字纪日法并用,五月第一个午日与数字日期上的五月五日经常不一致。魏晋以后,数字纪日法成为主流趋势,于是端午节定在五月五日,而“端午”一词大约也在此时被“端五”取代。
“重午”的意思是午月午日。五月为什么叫“午月”?这里涉及到古代天文历法学。古代天文学家发现北斗星斗柄在初昏时刻所指的方向各月不同,每年循环一次。于是根据其所指方向来计算月份,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十二个月份,叫做十二辰。夏历(即农历)建寅,就是把北斗星勺柄指向寅辰的孟春之月作为正月,即以寅月(正月)为岁首。那么,五月的时候,初昏时刻北斗星勺柄指向午辰,所以,五月就是午月。午月的午日,自然就是重午。
重五,即五月五日,因为月份和日期都是五,故名“重五”。
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其原因是此节的精确时刻是午月午日午时,太阳正在中天。按照八卦理论,午代表的是离是火。太阳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极,所以此节的每一时间层次都是午,定在午月午日午时,表示这个时刻...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的名称起源是哪里?从古至今有什么变化”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