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全的中国传统节日信息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南北方的粽子咸甜之争又是怎么来的
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知道的估计就只有端午节、春节、国庆节、清明节等这些法定节假日吧。毕竟在这些法定节假日里面我们都可以休息,也算是对自己长久辛苦工作的一个“赏赐”。不过,说到端午节大家只知道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吃粽子的,也是用来纪念先人屈原的。但是,关于它的具体由来和一些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其实关于端午节粽子,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南方人普遍倾向于咸粽子,而北方人都倾向于甜粽子。可想而知,这一个粽子的学问还是很深奥的,毕竟甜咸粽子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众所周知,南方和北方比起来,南北方差异在两地文化和习俗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是北方显得更加正统和主流一点。
但在端午与粽子这方面,这条就似乎不太适用了,端午节起源与粽子的口味差异不能单单以南北风俗差异来解释,某种程度上倒与历史沿革有关,准确来讲是节假日的习俗有关。
这里我们先来讲讲端午节起源。其实,端午节节日并不是后来所说为了纪念屈原而有的。实际上端午的起源非常早,端午起源于我国南方吴越一带,吴越一带大致方向就在今天的南方。
这一点非常的奇妙,这种节假日的起源地,为何会在南方?一般来讲,由于在早期南方经济水平文化不高,一般节假日的起源,往往都是在北方。但是端午节确实是最先在南方的起源,因为早期南方多瘴气,南方人为了避免被瘴气毒害,于是经常集中地进行防疫措施。
后来,由于民间往往在五月初五的日子里进行大规模防疫措施,慢慢流转下来,就变成了端午,这就是端午的来源。
再后来,这种习俗流入北方,五月初五被谣传为“恶月恶日”,同时北方将南方的防疫措施流传下来,即为“祛病防疫”风尚。再往后,由于爱国文学家屈原由于不得重用自杀身亡,为了纪念屈原,在历代统治者的竭力造神运动中,这才形成了如今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而在端午节文化内涵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南方与北方的内涵都逐渐发生了些许改变。
我们先说一说南方,我们都知道,在南方过端午往往要赛龙舟,往往要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汨罗江自尽时,老百姓得知后非常不舍,于是纷纷划着船来试图把屈原的尸体捞回去,尽管屈原并没有打捞回去,但是最后就给南方人留下了赛龙舟的生活习俗。
再来说一说北方,由于北方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政治中心,所以受政治因素比较大,朝廷的控制欲望也比较强,端午节传入北方后,在北方很多读书人被官府邀请参与吟诗作赋来纪念,至于赛龙舟,几乎没有。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沿革下的南北方的端午,在习俗方面逐渐产生了一些差异。
但是,由于端午节这个节日本来就是南方为了防疫防止身体受到病魔的损害,所以端午节这个节日,不管在南方,还是后来传入北方,其实核心思想还是一直没变,那就是规避灾害的,而由于古人认为所谓的灾害往往就是邪恶,所以端午节的思想就是为了避邪。
因此,南北方均有端午挂艾草辟邪习俗,除了习惯用菖蒲、艾条插在门口,还有一些习俗比如用香囊...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南北方的粽子咸甜之争又是怎么来的”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习俗怎么来的?它有怎样的文化渊源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又称为“端阳节”或“龙舟节”,这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爱吃美食的朋友每年都会盼望着过端午节,由于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制作方法简单口感也比较好。
大多数家庭都在端午节之前一天到两天左右,就要购买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竹叶,端午节的前一天就会将这些食材用水泡开之后准备包粽子。
随着人们饮食多样化,也使得端午节的粽子口感和形状越来越多变。但在欢度端午节的同时,一定要详细了解节日的起源和节日存在的意义。
在端午节凌晨家长就会给小朋友手腕上系五彩线,这是对孩子成长和健康的一种期盼。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每年端午节回家团聚的时候,都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过节日。端午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谈论生活和工作并且互赠礼物节日气氛非常浓重。
端午节的粽子口感比较好,而且通过粽叶包裹的糯米清香甜蜜,远在异乡的人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也会想家或者思念亲人。端午节作为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同样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渊源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众所周知过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相传楚国诗人屈原对楚国灭亡无力回天,由于亡国之痛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殒身,这就为端午节渲染了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成年之后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曾经担任过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经常和楚怀王一同商议国事,推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举荐贤能的政策。
在屈原的努力帮助下,楚国一度成为了军事和经济的强国。公元前305年由于屈原反对与秦国联盟,使得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出都城,从此屈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涯,直到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亡国所带来的屈辱和政治理想破灭,使屈原一度悲痛欲绝,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悲愤的屈原抱石投江。
屈原死后楚国的民众非常痛苦,为了避免河中的鱼虾损伤到屈原的尸体,附近的渔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来自己家准备的饭团,以及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希望通过这些食物喂饱河里的鱼虾,这样就不会损伤屈原的躯体。
也有的人会把随身携带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够吸引鱼虾又能够起到一定的驱邪作用,避免水中动物蚕食屈原尸体。
从此以后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楚国人在每年屈原投江这一天就会自觉的,将竹筒里装满米和其他食品用来祭奠屈原,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亡国的悲伤之情。
后来这些竹筒米经过进一步的简化和改进,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粽子。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就有吃粽子的习俗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对美食和口味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莲子、绿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种材料做的粽子。
端午节习俗与文化传承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端午节,既是又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和家人团聚的重要佳节。其实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习俗怎么来的?它有怎样的文化渊源”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国内外的粽子有什么区别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划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粽子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食品,已有上千年的制作和食用历史,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饮食习惯各异,因而粽子也形成了地方风味特色。可是,你真的了解粽子吗?
源起:“包烹”之说最让人信服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的分类以及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但是中国的粽子品种繁多。
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二十多年前游广东的韶关,见到所产的巨大粽,可谓眼饱。那呈方形的大粽子,只要吃一只,包你捧肚叫饱,不过论滋味,仍属平常。
老一辈说,包粽的粽箬很有讲究,那是一种专门栽种的青芦叶或特见宽长的竹箬,以之裹粽而煮,便可令之清香和不易变馊。
作为传统食品,今日各地所产之粽可以四季供应不绝,即如上述的嘉兴肉粽,今日凡游嘉兴的中外游人,均知尝新而另买几串携归。在本港,一些专售江南食品的店家,也是一年四季均有供应自制的咸肉火腿粽或鲜肉粽,不过,论滋味,自然无法与嘉兴当地所产者一较也。
而随着时代的...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国内外的粽子有什么区别”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