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全的中国传统节日信息
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与菖蒲有什么传说故事?菖蒲的功效是什么
每年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很多人家在大门上都要挂些菖蒲、艾蒿。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唐朝僖宗年间,黄巢起义,杀富济贫。官府派兵镇压或造谣惑众。这年,黄巢起义军打到了河南,兵临邓州城下,受欺骗的百姓出城逃难。黄巢见一个妇女带了两个孩子,拉着小的,抱着大的,感到奇怪,上前询问,方知大孩的父母双亡,小的是亲身儿。黄巢感动地说:“大嫂,不要怕,黄巢专和官家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黄巢爱天下的百姓。只有爱,不会杀呀!”黄巢见路旁长满艾蒿、菖蒲,就顺手拔了两棵给她,说:“对,有艾(谐音“爱”)不杀!大嫂,你快回城去,暗暗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挂上菖蒲、艾蒿,有了这个记号,就不会被伤害。”这位妇女便回到城里,当天晚上,就转告穷人家都挂上菖蒲、艾草。第二天恰好是五月端阳,起义军攻进邓州城,杀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仓分粮,百姓欢呼。挂菖蒲、艾草从此便成了习俗。也有人说这事发生在明末,说“有艾不杀”的是张献忠。
其实,端阳节老百姓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蒿的习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屈原《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这说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而且古谚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
民间把挂菖蒲、艾蒿作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可能是五月正当初夏,雨多潮湿,细菌繁殖快,借助菖蒲、艾蒿的药味,可驱赶蚊虫,净化空气的缘故。《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故有人考证,在屈原以前,五月五日是个恶性的节日,或者叫巫节。菖蒲、艾蒿都是多年生的草本药用植物,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用;艾蒿入药,性温、味苦,祛寒温,止下痢,干的艾蒿绳点燃可驱蚊蝇,艾绒是针灸不可缺少的药材。由此,端午节人们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蒿相沿成习,也就很自然的了。
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另外,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它是一种天然的驱虫植物,这也是端午节人们会挂菖蒲的这个主要原因。
把菖蒲的根茎捣烂之后加水熬煮一个小时,过滤掉残渣后在加水稀释一下,能起到防虫害的作用。
与“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与菖蒲有什么传说故事?菖蒲的功效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故事
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挂艾草,挂艾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日历网的小编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挂艾草来历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毒日亦有爱,这两则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在古代五月初五被认为是毒日,然而世上的每一天都有爱情在发生,毒日亦有爱。堪称此类典范的则是有情有义的蛇妖——白娘子,为了爱情她这一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有情有义的蛇妖——白娘子
从前,在峨眉山修行成仙的两条大蛇幻化成了美丽的少女,到杭州西湖游玩。途中遇雨,偶遇一位名叫许仙的男子,白蛇与许仙很快相恋并结婚。
当时一位名叫法海的和尚,警告许仙注意妻子惑人的外表下,其实是一条毒蛇,并建议他一个知道真相的办法。端午节当天,白蛇待在家里以避开人们挂在门上驱邪的艾草,而许仙则依照法海的建议给妻子准备了一杯雄黄酒。为了爱情,白蛇决然地喝下了毒酒。谁知却因酒后现出原形,而把许仙吓死。当白蛇恢复人形后,为救出藏身金山寺的丈夫,她寻法海报仇,法海无处可逃,最后只好躲到螃蟹肚子里不敢出来。传说,此后他们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铺,悬壶济世,从此平平淡淡地相爱到老。
龙宫奇遇——人鬼情未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爱情故事。端午节那天,少年阿端在龙舟上表演舞蹈,不慎落水身亡,魂魄却误闯入了龙宫。因为生得俊俏灵巧,舞跳得好,龙君让他加入宫廷舞蹈队中的柳条部。聪明的阿端很快就成了此部的领舞者。在一次大型表演中,阿端与燕子部的漂亮领舞者晚霞一见钟情。两人日日在莲花丛中幽会。后来晚霞怀孕,怕受惩罚,于是,一前一后逃离龙宫,回到了人间。阿端的母亲以为儿子当初并没死,可是验看阿端的坟冢,却骸骨犹存,这才知道儿子已是鬼。阿端怕晚霞嫌弃他,嘱咐母亲莫要声张。后来晚霞知道了,却不以为意。
真正的爱情永远不会是快餐,而是令人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每次翻看都会为之感动,无论是否关乎你我,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相。
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传说是什么?端午节的来历和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1.民间谚语
端午节的民间谚语流传较多:端午习俗—扒龙船;“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南方)
2.纪念屈原
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3.国外影响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韩国人将‘端午’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传说是什么?端午节的来历和故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