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全的中国传统节日信息
端午节的含义是怎样的,每个朝代对它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夏代,人们蓄养兰花,并在五月洗兰花浴,以除不洁,以求健康。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而谨慎多忌。因为此月阴气盛极而衰,阳气也开始萌动。此月要遮蔽身体、止声色、毋急燥。
两汉时期,五月初五逐渐被重视且多忌讳。如,此月出生的男女婴儿要全部溺死,否则会对父母不利;用续命缕等避兵鬼、止恶气;汉代君臣还有食用“枭羹”的习俗,认为枭是恶鸟,因此要把猫头鹰做成羹,赏给大臣和诸侯,以去毒厌胜。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汉武帝以后,战国时期流行于民间的阴阳学得到官方承认,阴阳学认为奇数为阳,五月五日乃阳月阳日重合之时,又属天地交接、阴阳相争的夏至,自然为阴邪气最盛、易损伤脾肺、蛇蝎等五毒尽出的大恶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月初五开始作为一个节日的雏形出现了。这个时期在此日有了吃粽子、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习俗,完成了由单一禁忌日向兼有纪念名人综合性质的节日转变过程。
隋唐时期,流行于民间的端午节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吸纳和整合,并开始有了娱乐功能、喜庆气氛和馈贺宴饮风俗。此日,地方政府向朝廷纳贡,如扬州每年端午日向朝廷进贡铜镜,民间则开始流行向长辈、老师、朋友馈赠贺礼的习俗;皇帝在宫廷内举行宴会,唐玄宗曾留大臣宿于宫中;皇帝照惯例要向大臣赏赐百索、衣物、腰带等节令时物,以示皇帝对大臣的眷顾恩宠,希望爱卿们福寿安康、长命百岁。
宋元时期,端午节的商业功能与驱邪功能开始凸现,娱乐功能也逐渐增强。宋朝的端午节是持续15天的,即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十五日叫“大端午”,这十多天内,市民们争相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粽子、五色丝、茶、酒等。道家也开始借助节日世俗化,各种驱邪祈福的东西多起来了,如五色缕、桃印、避兵缯、艾叶、避瘟扇等,还增加了厌胜物与道家灵符,即艾符、天师符、午时符、桃符等。民间也开始流行相互赠赏、宴饮等娱乐之风。
明清时期,端午节出现了新变化。一是政府重视度提高,明朝的端午节,官吏均可以回家休息度假;清朝,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为三大节日,不但官吏休假,一般的工商市民也停业休息度假。二是端午风俗普及到全国各地,大到国都、州府,小到乡村民间的升斗小民之家,都在五月初五这日过端午佳节。三是对妇幼弱势群体格外关注,如给孩子戴长命缕、五色丝、香囊、百索,给他们涂雄黄酒;北京地区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江南则流行女儿归娘家省亲,姑娘出嫁也多选择此日。
端午,一个原来存在诸多禁忌避讳的恶日,就这样逐渐演变为通过各式各样的辟邪祈福、禳灾祛毒等仪式活动,来追求喜庆、平安、幸福的吉祥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它通过多元具象,表现了国人热爱和平、正直、高尚的情操和厚生、乐生、养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以及务实而美丽的生活方式。
与“端午节的含义是怎样的,每个朝代对它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