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清朝人是怎么评价这位皇帝的
历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促织》说,明宣宗年间,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地方官吏为了获得极品供奉给皇帝取乐,借机媚上邀宠,为自己升官谋取资本,在民间征收蟋蟀。老实忠厚的成名被迫去抓蟋蟀,因为交纳不上一只好的蟋蟀,被官府打得两股间脓血流漓。成名的妻子遂向巫婆求教,成名根据巫婆的指点,终于抓到了一只上等蟋蟀;但是好奇的儿子却不小心弄死了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蟋蟀。成名夫妇“怒索儿”,儿子害怕、投井自杀。最后,为了挽救 全家人的性命,成名之子魂魄化作了一只勇猛善斗的蟋蟀,被献给了皇帝,并且各级官员以及成名全家都因为这只蟋蟀而获得了丰厚的奖赏。
在这个故事中,蒲松龄以极其严肃而且冷静的态度,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从精神至肉体上的极度摧残。
但是,蒲松龄的好友,对蒲松龄的创作一向关切的王士祯,虽然一方面不得不对“以草虫织物,殃民至此”表示遗憾,另一方面却也对故事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因为明朝宣德年间是治世,明宣宗也是明主。而他的台阁大臣又是“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以及夏元吉等诸位老先生,这些都是治世能臣,恐怕殃民只是一时的误传吧。
不得不说,王士祯的怀疑是很有道理的。宣德年间距离明朝开国已有数十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但明宣宗却不同,他是一位较为贤良的一个。明人张千垒所作的《名山藏》就称赞他对百姓“涵濡以醇懿,陶植以德义”、“闻四方有水旱蝗虫之灾,忧形于色,遣人赈救,如恐不及。隆冬盛暑,苏洗冤狱,奏上刑名,垂神省察,并从轻典”。
而在清朝人所修的《明史》中,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称赞他勤政爱民。在《宣帝纪》中,还记述了这样的一件事,有一年在天降大雪的时候,视为丰年之祥而作《喜雪歌》;他曾作《织妇词》,“复绘图揭于宫掖及戚里,令知民事之艰”;他还作有《悯农》、《减租》等诗,赐予臣下。在《捕蝗》这首诗中,他说道“蝗虫虽微物,为忠良不细”,感叹“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告诫臣下“拯民于水火,勗哉勿玩惕”。
当然,这些诗不见得有多高明,顶多比打油诗要好一点,但诗中一片真诚可见一斑,贵为天子,能知稼穑之艰,能如此体察民情,真可谓是难能可贵了。
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朱瞻基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这些都说明明宣宗的确是一位仁政爱民的有道明君。
但是,斗蟋蟀又的确是他的爱好。明人王世贞在《国朝从义》中说:
宣德九年七月,敕苏...
查看详情>>与“历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清朝人是怎么评价这位皇帝的”相关的文章
清朝历史上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他的死一直有着这样奇怪的传说
清朝历史上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历史上,同治帝对外公布的死因是死于天花,但从其死后宫内宫外就流传这样奇怪的传说:
年轻而有闲暇的同治帝和翰林院侍讲王庆祺在太监的引领下,天一黑就溜出宫,微服在北京城内寻欢作乐。在北京前门一带妓院林立,有达官显贵的子弟出入那里。同治帝害怕被人认出自己,不情愿地在地安门附近找便宜的妓女,由此染上了梅毒而去世。西太后要面子,所以对外公布其死因是死于天花。
真假姑且不论,但是这个传闻广为流传却是事实,现在一些影视剧,甚至历史书,也都采纳了这一观点,认为同治帝就是死于花柳。例如,京剧演员刘赶三在舞台上扮演医生时,在即兴表演中说着这样的台词:“东华门我是不去的,因为那门儿里头,有个阔哥儿,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还当是天花呢,一剂药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进东华门,被人家瞧见,那还有小命儿吗?”这让观众非常吃惊。
即使是宫中太监们,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相信同治帝真正的死因是梅毒。在太监小德张的回忆录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在史实中,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死后以品行不端为由将王庆祺罢免,“永不叙用”,并将一部分太监流放到黑龙江。有学者就将这看成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说的证据。但是,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破绽。
如果真是因为王庆祺害得同治帝得了花柳病而去世得话,那么就不是流放和罢免这么简单了。引诱皇帝招妓已经是很大的罪过,何况皇帝还为此丧了命,那么即便不被诛九族,最起码自己也是凌迟的份。
事实上,当今的学者中,有很多人认为同治帝死因同对外公布的一致,就是死于天花。其根据宫廷太医们留下的同治帝去世前37天的详细病例。如果看诊断记录的话,有这样详细的记录:最初,病情时好时坏,还算稳定。到了十一月二十日,病情急剧恶化,腰部和左右臀部出现溃烂,遗精和尿血不断,就这样去世了。
当代的专家根据病情的发展速度和症状等推断,同治帝不是死于花柳病,而是死于天花。因为临死前同治帝的症状与花柳病的症状相似,所以没有医学知识的太监们散布了得花柳病得谣言。
另外,同治帝的花柳病说,也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所否定。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五点到七点于紫禁城的东暖阁驾崩,关于其前后的情况,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如下。
当天,听闻皇帝病危的消息后,在太阳还未落山时,以恭亲王为首的宗室和大臣们陆续地聚集到了西暖阁。御医李德立匆忙地下了处方“麦参散”。精通医学的翁同龢厉声申斥道,“为什么不用回阳汤呢?”御医反驳说:“不可”,因此翁同龢说,“那样的话灌入药就可以了”。其间,太后不停地哭。这时,御医报告说:“牙齿紧闭,无法喂药”。
听到这个,诸位大臣起立,赶往东暖阁一看,皇帝闭着眼睛坐着。大臣们来到近前,仔细地观察,发现已经是临终的状态了。周围充满了悲伤的哭声。
精通医学达到能于御医争论程度的翁同龢,在看了皇帝的症状后,在日记其他地方明确记述了同治帝的死因是“天花”。
事实上,清朝历代皇帝都...
查看详情>>与“清朝历史上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他的死一直有着这样奇怪的传说”相关的文章
清朝铁帽子王多铎怎么死的 他在清朝历史上可是位大功臣
中国历史上,建功立业的大将伟人很多,他们有的曾立下汗马功劳,有的却因杀人名扬天下。不得不说,历代王朝想得天下必定是历经无数场战斗,杀了无数人建立的。可以说许英雄好汉丰功伟绩是建立在一堆白骨上的。
清朝铁帽子王多铎怎么死的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1614年4月2日,满族人,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多铎虽说是大清王朝的功臣,可是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刽子手,很多人会问,历史上杀人最多的人是白起,但他比白起杀人要多得多,甚至更残忍。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铎和阿济格随同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满、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今辽宁沈阳)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取中原。大军抵达辽河时,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其副将杨坤至清军营乞兵请降,并带来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驻营休息。二十六日进距山海关外十里,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九门口村处击溃大顺军唐通部。吴三桂乘机炮轰李自成大顺军率将十余员、兵数百骑间道驰至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随后,吴三桂为前锋引导,英亲王阿济格率领万骑为左翼,多铎率领万骑为右翼,多尔衮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军相继入关。清军与吴三桂部合流后,已拥有精兵18万,并占据雄关之险。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被多铎攻陷。随即封锁了全城,并对城内放下武器的明军和扬州百姓以及非战斗人员进行了疯狂屠杀。大屠杀持续了十几天,就是这短短的十几天内,无辜的80多万人惨死在他的屠刀之下,而当时的扬州城一片废墟,成了冤魂哭求的人间地狱。多铎的这次大屠杀,损失无法衡量,当时人口百万的繁华的大都市十几天就毁于一旦。
随后多铎陈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镇江。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多铎一路告诫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扬州屠城便是前车之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军大队进抵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得悉李自成大军撤出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而自己则带一部精兵赶超北京。多铎与阿率军追击大顺军至固关才还京。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多铎无论如何是逃不过噩运的,36岁那年,多铎最忽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当时记载,多铎死的时候痛苦不堪,全身溃烂,死前大喊而死。
据后来研究,多铎死于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
查看详情>>与“清朝铁帽子王多铎怎么死的 他在清朝历史上可是位大功臣”相关的文章
清朝历史上多铎是怎么死的 他的下场简直是罪有应得
清朝历史上多铎是怎么死的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总是伴随着战争与灾难,在以冷兵器为主要战斗工具的时代,人们受战争所带来的苦痛更为持久、折磨。而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则是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堪称是十大杀人狂之一的多铎。
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多尔衮的同胞弟弟,任镶白旗的旗主。多铎在其戎马的一生中为大清王朝创造了丰硕的战果。乾隆帝也正因其战绩显赫,称他是"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多铎在行军作战方面卓越的能力。
但若是我们往更深的层面去想,也不难发现这打仗的能力越强,反倒也就意味着因多铎而死去的人越多。事实也正是如此,多铎是一位极其冷血嗜杀之人。
比如,多铎曾率领士兵对扬州城进行了足足十日的屠城。多铎率兵成功攻陷扬州城之后便下令封城,并命其手下的将士对扬州城八十多万的人口进行屠杀。不论是已经放下武器选择投降的明兵,还是千千万万普通、平凡的扬州百姓,都没有逃过多铎的屠杀令。
十日之后,扬州城变成了一座废墟,八十多万的扬州百姓全都成为了刀下的冤魂。扬州城这一座文明古城就此毁灭,对扬州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扬州已积淀了千年的文明与成果就这样化为了乌有,至今扬州也没有重塑当时扬州城的盛状。
扬州城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在冷兵器的时代,被害者忍受的痛苦更为折磨人。并且,多铎对扬州城实施的大屠杀完全是对道德底线的漠视,对待那些无辜的扬州百姓也是下了狠手。
多铎所干过的毫无人性之事还不止这一件,笔者在此便不一一讲述了。所幸的是,多铎这个恶人最终因自己的恶行得到了报应。多铎在年仅三十六岁时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无人能医,最终全身溃烂而死。如此悲惨的下场估计正是多铎因手上沾染了太多人的鲜血而得到的报应吧。若是没有这场怪病,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会因为多铎而断送了性命。如此想来,这既是暴虐的多铎罪有应得,也是那时百姓的幸运啊。
幸好,历史上的"多铎"仅是少数,"无辜被杀的扬州百姓"也不是多数,大多数人还是有着自己的为人原则,不做残害同胞之事的,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之善"的体现。
因而道,生而为人不能够做那些泯灭人性、丧尽天良的事情,否则不仅是自己得不到一个好结局,还会让别人也遭受苦难、变得不幸。只有怀着善意对待他人,自己才能够活得舒心,人与人之间才能够长久地和谐相处。这才是人与人的长久之道啊,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并实践的。
查看详情>>与“清朝历史上多铎是怎么死的 他的下场简直是罪有应得”相关的文章
清朝大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治道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
查看详情>>与“清朝大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要不是抗清英雄李定国在这场战斗遭到了叛变,清朝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1657年,南明发生内讧,孙可望降清,清朝见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吴三桂、赵布泰、罗托等三路大军,向西南进军。第二年初,顺治帝再次下诏,任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领八旗禁旅南征。此后,清军由湖广、四川、广西三路进攻,南明军队节节败,到1659年初,清军占领昆明。
李定国率军掩护永历帝撤退时,渡过怒江后,发现磨盘山附近地形复杂,群峰丛峙,林木茂密,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于是他决定在此地设伏,与清军主力决一死战。李定国用兵多年,经验丰富,他充分利用磨盘山的地形特点,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李定国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敌尽入,初伏乃发;燃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为了这次作战顺利,李定国考虑的非常全面,甚至让将士携带干粮,以免产生炊烟。此时清军屡战屡胜,认为李定国不堪一击,早就逃遁,所以丝毫没有准备。吴三桂等人率领军队进入了伏击区。
只等清军全部进入伏击区,李定国就可以将其一举歼灭,可就在此时发生了意外!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临阵叛变,向清军泄露秘密。此时清军的前锋已经进入“二伏”,吴三桂闻讯大惊,急忙下令全军后撤,同时“以精甲蹂伏兵”。担任“初伏”的窦名望见计划暴露,只得被迫出战。
担任“二伏”的高文贵也不得不出战,至此这个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双方展开了一场血战,“战於山间,短刀肉薄,固山额真沙里布等人俱阵亡,窦名望、玉玺亦战死”。然而,情况对南明很不利,因为李定国此时投入了六千精锐,打算埋伏清军,如今却变成遭遇战,以寡击众,落于下风。
清军陆陆续续增援,前后已经有一万两千多人,是南明军队的两倍有余。此时李定国坐在山巅,突然听见信炮失序,非常惊讶,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他的面前,“击土块满面”。李定国这才发现,南明军队大势已去,自己的计划彻底落空。无奈之下,李定国只好率领余部彻底。
此战南明投入六千伏兵,别看人数不多,但这是李定国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他原想以此重创清军,重新收复云南等地。结果因叛徒卢桂生出卖,导致功亏一篑,损兵达四千多人。清军虽然取胜,但也是惨胜,损失达万人,为此朝廷还处罚了参战的诸多将领。李定国虽然重创清军,但他已经丧失了最精锐的力量。
永历帝闻讯后,惊慌失措,赶紧逃入缅甸境内,最后还是被缅甸人送给了清朝。磨盘山之中呢,是南明与清朝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李定国虽然败给了吴三桂,但是他这种坚持战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后人们学习!要不是抗清英雄李定国在这场战斗遭到了叛变,清朝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查看详情>>与“要不是抗清英雄李定国在这场战斗遭到了叛变,清朝的历史可能要改写”相关的文章
清朝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全因鳌拜中了这个女人的计策
清朝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忽听宸妃病危,急忙赶回盛京,到时宸妃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从此,这位身体一直健壮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减食,常常“圣躬违和”。当年的十月初二日,他对诸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这也流露出皇太极已为他年老体衰而不安了。
一年之后,皇太极英年早逝,临终前并没有说明继位之人。
按照惯例,皇位应该由六岁的福临来继承。可是,多尔衮并不甘心,身为皇太极的弟弟,他对皇位也垂涎已久。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多尔衮理应掌握着主动,无奈皇太极的势力仍然很大,他们据理力争,甚至不息拔出刀子在多尔衮面前比划。最终,多尔衮“认怂”,扶福临上位,自己担任摄政王大臣。
这个敢在多尔衮面前动刀子的人长得五大三粗,面相凶悍。多尔衮一打听,发现他是皇太极的家将,名字叫做:鳌拜。多尔衮当时非常恼火,正准备将鳌拜捆起来,推出去斩首示众;这时小皇帝跑过来了,他抱着鳌拜的脖子不放,同时请求多尔衮不要杀死鳌拜。多尔衮不能跟皇帝计较,只能听从安排。
可是,多尔衮的怒火并没有熄灭。回到家后,他查看了鳌拜的记录,发现鳌拜做了很多违规的事情。这样就好办了,既然他有这么多错误,多尔衮再去治他的罪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多尔衮再次将鳌拜绑了起来,准备斩首。小皇帝福临又赶来了,他请求多尔衮能够手下留情。就这样,鳌拜再次逃脱了。
接下来,多尔衮将目光转向中原,暂时没有空搭理鳌拜。
等到大清入主中原,朝廷搬到北京城后,他才有时间去处理鳌拜的事情。这一次,他给鳌拜找了一条新的罪名,说:“鳌拜不听指挥、擅离职守。”鳌拜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胁。
此时的福临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周围都是一些跟他一般大的同龄女子。这些女子让福临有些难以对付,可是,他没有忘记鳌拜。听说鳌拜第三次被多尔衮抓起来,即将被问斩,福临再次挺身而出,要求多尔衮放过鳌拜。结果,多尔衮还是没能处决鳌拜。
对鳌拜来说,多尔衮就是一个噩梦,它接二连三得想要夺去自己的性命。如果,不是小皇帝出手相助,鳌拜早就命丧黄泉了。幸运的是,多尔衮没多久就死了,走在了鳌拜的前面。鳌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由于,鳌拜对皇室忠心耿耿,福临在临终前,将其列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小皇帝玄烨。
小皇帝玄烨有四大顾命大臣辅佐,还有孝庄太皇太后帮忙拿主意,权利的交接理应是比较顺利的。此时,孝庄太皇太后想到了一个危机,那就是:小皇帝玄烨可能跟他的父亲福临一样,对皇位不珍惜!玄烨跟父亲一样都是年幼之时被人扶上了皇位。对于他们来说,皇位来得过于简单自然也就不是很看重。
福临就是因为皇位来得太简单有些反感,活活将自己郁闷死了。小鸡在出生时都需要自己破壳而出,只有这样的小鸡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环境。当然,也有需要别人协助才能破壳而出的,有些小鸡比较弱小,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出来,只能人为干预将它们解救出来。
可是,这样的小鸡往往活不长,它们...
查看详情>>与“清朝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全因鳌拜中了这个女人的计策”相关的文章
清朝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法有这两种
如果说吴三桂是满清入关的灵魂人物,那么鳌拜就是满清王朝建立初期政权的灵魂人物,鳌拜出身瓜尔佳氏,其叔父为后金开国功臣,而他生性勇猛,跟随皇太极征战多年,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战功赫赫。清王朝建立政权后,辅佐三代帝王,可以说鳌拜的前半生为满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历代权臣与帝王之间的矛盾都难以调和,权臣功高盖主,野心勃勃,君王又对臣子处处打压,压制其党羽势力。鳌拜的后半生手握重权、结党营私,不把少年皇帝放在眼里,而康熙在其他大臣的辅佐下,主持朝政,除去鳌拜这块心中大患势在必行,年少康熙擒鳌拜震惊朝野,成为了少年帝王初出茅庐的开门红。
鳌拜被擒后,老死狱中。而吴三桂与鳌拜的结局相同,但境遇是截然相反的,鳌拜对于满清族是同一血脉,为满清族开辟疆土,出生入死,而吴三桂自始自终从未真心臣服于清王朝,他只是需要借助清军势力为他剿灭李自成义军,在这之后虽受封为平西王,也只是割据云南,暂歇养兵,吴三桂始终心怀反清大计,直至,清廷羽翼丰满,决定削藩,吴三桂与清廷之间矛盾才上升为主要矛盾,兵戎相见,反目成仇。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积郁成疾,在其部下死党的劝慰下,建国称帝,已了心愿,同年入秋,抱病而逝。
清朝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
鳌拜是中国清王朝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为了大清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难得善终。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鳌拜怎么死的。关于这一话题,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一种认为鳌拜觊觎康熙帝的皇位,康熙帝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将其杀害,另一种则认为鳌拜自知无路可走,只好自杀谢罪皇太极,还有一种则认为鳌拜触犯了多尔衮拥护者的利益,最终只能借刀杀人将其杀害。
关于鳌拜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依然是莫衷一是,其中众多说法之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康熙帝下令杀害鳌拜。由于鳌拜位高权重,并且常年以先朝元老身份自居,因而触犯了康熙帝的威严,因此他最终被杀也就非常正常了。
不过最近一份历史资料中表明,鳌拜下捕入狱之后,随即向康熙展示了其一生戎马的功绩,于是康熙帝饶鳌拜不死之罪,但是鳌拜最终还是在狱中死亡,因而也有人认为鳌拜自知穷途末路,在狱中反省,最终也认识到自己背叛了皇太极,因而谢罪自杀。而关于多尔衮这一说法,目前的可信度不是很大。
通过鳌拜之死也可以看出鳌拜其实也只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虽然他自身也有不少问题,但是他的死亡确实是因为王朝的需要。纵然他早年叱咤疆场,最终还是难以逃过众人株伐的悲惨结局。但是,鳌拜死亡的真实原因依旧没有确定。
查看详情>>与“清朝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法有这两种”相关的文章
清朝历史上雍正叫什么名字?其实雍正不单单只有一个名字
清朝入关之前,包括清太祖、清太宗在内,满族人大多都是以动物、植物或生活用品的名称来命名的。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满文原义为“野猪皮”,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为“豹皮”,多尔衮为“獾”。清太宗的“皇太极”译音最初为黑还勃烈,为“苍狼”的意思。
这种命名方式不但粗俗、缺少文化底蕴,而且重名率非常高。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特别欣赏明太祖朱元璋给子孙命名的办法,在给诸子起名时,第一字均用“胤”字,第二字都采用“示”偏旁,而且所选的字,含有“吉祥、如意、受福”之意。
比如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等。
注意,上面各个皇子的排行,并不是康熙帝全部儿子的排行。
比如说,八阿哥胤禩其实是康熙帝的第十六子。
究其原因,康熙帝共有三十五子,但有些皇子早殇夭折,甚至连正式的名字还没有起。经过玉牒“命名和序齿”的,其实只有二十四位。
上面排行没提四阿哥的名字,是因为这位四阿哥就是以后的雍正帝,雍正帝登帝位后的名字叫胤禛,但登位前的名字是什么,是个历史悬谜。
在有明一代,皇子登帝位后,从来没有为避讳而要兄弟改字辈的事发生,比如说,天启帝朱由校在位,他的弟弟就一直都叫朱由检。但雍正帝即位后,迫不及待地把所有兄弟中的“胤”字为“允”字,如大阿哥改为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五阿哥允祺等等。
其中,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十四阿哥被改为了允禵。
之所以奇怪,是十四阿哥和其他阿哥不同,其他阿哥被改动的只是字辈,即第二个字,他却第二、第三个字都被改动了。
也就是说,十四阿哥虽然被改成允禵,但他原来的名字并不是叫胤禵!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绝大部分史料,包括皇室《玉牒》《大清列朝实录》《爱新觉罗宗谱》《清史稿》《上谕内阁》《十朝圣训》《大义觉迷录》《东华录》等等,凡是提到这位十四阿哥,一律写成“允禵”或“胤禵”,这,都是由雍正造成的。
把十四阿哥改名为允胤后,雍正严格把关、处心积虑,把十四阿哥本来的名字从各种文献资料里抹去了。
不过,百密一疏,一份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十二日年封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的原敕命稿躲过了雍正的毒手,藏在清代内阁大库的旧档案堆里。近代史学家在整理《明清史料》丁编时,发现了它,上面赫然有“皇帝敕谕王胤祯……特命尔为抚远大将军”字样。
皇帝发布的敕文,那是最正式的、最官方、最权威的文字,非同小可,不容一字有错。
由此可知,十四阿哥本来的名字就叫胤祯!
《给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敕书稿》并非是“十四阿哥本来的名字叫胤祯”的孤证。
《明清史料》丁编上,还发表有一篇《大将军、王、胤祯题稿》残件,该件起头就写“臣胤祯谨题,为奏闻事”。
其实,《给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敕书稿》未并发现之前,象张尔田、吴昌绶等史学家也注意到胤禩之子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纲要》内有允禵原名为胤祯的记载。但鉴于弘旺是胤禩的儿子,惨遭雍正...
查看详情>>与“清朝历史上雍正叫什么名字?其实雍正不单单只有一个名字”相关的文章
清朝嘉庆皇帝:历史的受害者,清朝由盛转衰的罪人之一
爱新觉罗·颙琰,清朝第七位天子,年号嘉庆,庙号仁宗,1796继位,1820去世,执政25年,上承“康乾盛世”,下启“嘉道中衰”,被许多人认为是清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罪魁之一。嘉庆天子的皇位来的有点“幸运”,因为乾隆天子最开始是以“智慧珍贵,气宇非凡”立永琏为皇太子,效果此人9岁便去世了;尔后又立永琮为太子,然而此人寿命更短,年仅2岁便夭折了;最后没措施了,才在众多庶子中立颙琰为太子。所以嘉庆天子的上位颇有点“瘸子内里拔将军”的感受。
乾隆三十八年,13岁的颙琰被秘密立为皇太子,并于22年后正式宣告天下,又过了1年,乾隆举行禅位大典,颙琰正式登位,这一年,他已经36岁。然而,乾隆皇位虽然举行了禅位大典,但仍然以训政的名义独霸朝政近4年时间。嘉庆天子在这不到4年的时间内,开端见识到当天子的艰辛与不易,在小我私家情感上,他的第一个皇后喜塔腊氏,在被封爵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直到四年后才另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在政务上,接连发生了白莲教教徒暴乱、贵州苗夷王囊仙作乱、江西西宁州有教匪作乱,幸亏康乾盛世余温犹在,这些起义很快就被镇压。
嘉庆四年,乾隆天子驾崩,嘉庆天子正式开始亲政。而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了乾隆天子的宠臣和珅,完成这件大事之后,嘉庆天子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治理大清王国,详细可以用五个词语来形容,即:“勤于政事”、“整顿仕宦”、“镇压叛乱”、“闭关锁国”、“轻徭薄税”。关于“勤于政事”:嘉庆天子自亲政的那一天起,就似乎是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械,险些是投入了全部精神来处置惩罚国是,就连自己最爱的戏曲也放下了。好比说,嘉庆十三年,一个新皇孙出世,大臣思量他正处于喜悦之中,呈送奏折的时间就慢了一点,效果遭到他的严厉训斥。要知道此时嘉庆天子已经亲政十年,对处置惩罚政事还能保持如此高的要求,着实不容易。关于“整顿仕宦”:自处分了和珅开始,嘉庆天子就始终没有放弃对仕宦的整顿,其中对贪官的攻击力度尤其大,嘉庆五年他就明确的指出,“整饬吏治,以清廉为本”,“贪墨之风,首当严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于嘉庆五年正法了漕运总督富纲、于嘉庆十一年免职了河东河流总督,同年查处直隶司书王丽南侵吞帑银大案,贪污万两以上的皆被斩首。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改变乾隆时期形成的奢靡之风,他“身先节俭,崇奖清廉”,“诏罢孝敬,黜奢崇俭”,甚至在龙袍上打了补丁。五十大寿克制民间演戏庆贺,六十大寿又克制给他送金珠玉器,这点与乾隆天子有着鲜明的对比。关于“镇压叛乱”:嘉庆天子对外战争不多,主要的军事运动都是镇压叛乱,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政府泯灭军费到达2万两;东南匪乱也连续了凌驾十五年,才算是委曲镇压;天理教起义更是在太监的接应下,直接杀入了皇宫,嘉庆天子自感颜面大失,不得不下罪己诏。除此之外,大巨细小的起义基本就没有断过,绝不夸张的说,嘉庆执政25年,始终就没有挣脱过起义暴乱的滋扰。
关于“闭关锁国”:虽然不...
查看详情>>与“清朝嘉庆皇帝:历史的受害者,清朝由盛转衰的罪人之一”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