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05
1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的评价甚高,但他一生之中却有两个污点怎么也抹不去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的污点

说起唐朝的帝王,很多人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功绩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是可以排的上名号的。李世民不仅仅是一个皇帝,他还是一个谋略家、军事人才,他当了皇帝后,对内休养生息,肯听各种不同的意见,贞观之治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的唐朝非常的繁荣,唐朝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影响力非常的大的皇朝,就连现在,我们都还自称是唐人,国外中国人或者中国华侨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

但是对于皇帝这一条路,李世民走的非常的艰难,在悠长的中国历史上,开创帝业的皇帝很多都是草芥出生,又或者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的,而李世民不同,他是经过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虽然成功了,但是这也是李世民一生被黑的最多的,因为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而背负了骂名。幸好的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做的还不错。

其实李世民和他的哥哥的矛盾是由来已久,一直都在明争暗斗,而政治斗争一般都是你死我活的。李世民军事才能非常的优秀,履立战功,但是因为李渊是偏向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是长子,而且也被立为了太子,所以无论李世民再怎么的努力,也无法享用他的功绩,而很用可能是为他哥哥即位后的江山舔砖加瓦,所以李世民一直都是忿忿不平的,最终才下定决心要造反。由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是非常仓促发动的,其实他自己也是非常没有把握的,如果失败了,恐怖将不会有后来辉煌的大唐王朝了。当然很庆幸李世民最后成功了。他的兄弟死后,皇位继承人自然就是他了。

虽然这件事可能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黑点之一,但是人民在评价李世民的功过评价的时候,对他的评价依旧是褒大于贬的,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确实是做的很不错,他在位期间,非常重用贤才,而且统治手段也很巧妙,他的大臣们对他也是忠心耿耿的,不管你的出生或者是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只要你现在有才,李世民就会重用,所用的投机取巧在李世民这里是行不通。经过他的励精图治,老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幸福安康,这个是为什么对唐太宗评价如此高的原因。

但是除了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抢夺皇位,李世民还有一件事是被后人吐槽的最多的,那就是唐朝后来的安史之乱是他给埋下的。贞观三年时,唐太宗派出李靖,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东突厥,成果非常的显著,最终击败了东突厥,在东突厥灭亡后,本就应该处理安置他们的部众,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民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他可以参照历史上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原衰退,进而引起的五胡乱华的事件进行处理的,但是他没有。唐太宗把突厥的降部内迁到了河北一带,因此河北也就成为了胡人杂居的地方,因为胡人聚集,汉文化对河北的影响削弱了,导致后来河北一带对于唐皇朝的关系是非常的冷淡的,这就给唐朝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但是,安史之乱并不能说都是李世民的责任,因为在唐玄宗时期,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而不准边境的人入朝做大官,并且还建议唐玄宗用胡人做节度使去镇守边界,而且放任他们佣兵自重,这样安禄山才用机会独掌十八万的兵力,而当时京城的守卫...

查看详情>>
2

唐太宗李世民篡位杀兄弑弟,为什么人们对他的评价却依然这么高?

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弑弟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篡位

都知道,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还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等政策,使社会出现了一片安定;并且,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年号为“贞观” ,所以,后世称这段时间为“贞观之治”。它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在《易·系辞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而唐太宗,的确以自己的尊人克己、从谏如流、唯才是举,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得以安宁,最终,呈现出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后人对其评价甚高,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

而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为何他能够如此“特殊”?

所以,就有人指出:他这个位置是抢来的,因此,才得以用政绩来“淡化”以前做过的“错”。说在贞观二十年,修《晋书》时,听到一些人对其“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的谈论。唐太宗很是感慨,人们总是对“坏事”记忆犹新,对“好事”倒是听过就忘。

所以,要改变众人对他的看法,只有一条道,那就是:更好地治理国家。

最终,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其实,没有哪个皇帝希望国家不好,只是个人的见识、治理手段和统治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走向。而后期的唐太宗,也是一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可以说,唐太宗当初这么做,其实,是有着不得已的紧迫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人口凋敝,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只有200余万户了。这对一个国家而言,尤其是农业社会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再者,连年征战,经济极度破坏。每一个朝代在建立初期,都有着类似的情况,基本都会以减免赋税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唐太宗目睹了隋朝后期的民不聊生,清楚知道老百姓虽为底层,但是,一旦民心散涣国家就会灭亡。看看后来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其实,对自个的要求都很高。面对辛苦挣来的天下,他们都是倍加珍惜。只是后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却在挥霍手中权力的同时将国家也给祸害了。

当然,唐太宗也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纳谏”就成了他的“标签”。他为贤是用,不问人才出处。魏徵还曾鼓动李建成谋杀他,他一样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样的胸襟,在后来的帝王中,几乎是看不到的。既然他能包容人,当然,大家就会更加卖力的为其做事,而不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只有君臣共商国家大事,才能广开言路,避免相互间猜忌,这是让社会面貌大为改观的基础。而这一前提,就是要求这位皇帝懂得自...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