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太祖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受尽疼爱,却嫁给历史上出了名的荒淫无度的驸马
她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叫宝庆公主。尽管贵为金枝玉叶,但毕竟是封建社会所不重视的女流,因此在整部明史中,对宝庆公主的记述内容很简单。但实际上,宝庆公主的一生虽然平淡但也十分特别:在幼年时,宝庆公主就曾因为自己的可爱善良挽救过自己的生母性命。
朱元璋一生有26子以及16女,16位公主中最小的公主就是这位宝庆公主。
宝庆公主的生母为朱元璋晚年宠幸的宫女张某,人称张美人。宝庆公主出生时,朱元璋已十分老迈。根据明史记载:“成祖即位,主甫八岁”,也就是到明成祖朱棣靖难登基时,即是公元1402年,宝庆公主才虚8岁,由此可以推算出宝庆公主生于洪武28年,即公元1395年,当时,朱元璋已经年近70岁,孙男娣女子已经是一大堆。接近古稀之年还能得女的朱元璋,十分疼爱这位小女,不仅奉若明珠百般呵护,且常常召见。但宝庆公主4岁时,朱元璋就一命呜呼。
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后宫妃嫔共有38人被迫自尽殉葬,此外还有曾经侍寝而未获封号的宫女十多人,全部葬于明孝陵西侧。而张美人,却因为朱元璋生前十分疼爱宝庆公主的原因,免予殉葬,捡回了一条性命。
年幼的宝庆公主在大明皇宫中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她由自己的嫂子明成祖仁孝皇后抚养。十九岁出嫁时,朱棣对这位“性纯淑”的小妹妹极为重视,不仅赐予的嫁妆比诸公主都要“特厚”,还打破了皇族婚娶规定,特诏皇太子送宝庆公主入驸马邸。而到了宝庆公主的侄孙、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登基时,宝庆公主则受封为宝庆大长公主,朱瞻基赏赐给这位只比自己大三岁的姑奶奶以“白金二百两,钞万贯,伫丝十表里,纱罗各十匹,兜罗绵三匹,西洋布五匹……”可见宝庆公主在皇室内的尊贵地位。
不过,朱元璋最幼小的女儿尽管在宫中风光无限,但是婚姻却并不幸福。她嫁给了一位历史上出了名的荒淫无度的驸马。
据明史学者介绍说,朱元璋的公主一般都嫁给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打天下的功臣之子,像临安公主的驸马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宁国公主的驸马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儿子,福清公主的驸马是凤翔侯张龙的儿子等。但是宝庆公主的丈夫赵辉却只是个千户之职的普通军官,与前面的王侯世家相比较,逊色很多。
据1995年曾参与考古赵辉墓的一位考古工作者回忆,赵辉的墓规模和这座公主墓差不多,且两座墓位置相差不到10米。当时,赵辉墓也曾出土过一块“记述生平”的墓志。在墓志上,称其“掌军中都督府事,监修长陵。督理南畿马政近20年,还曾修筑耍儿渡、开河十余里、主祭过明孝陵等等”,在土木之变时,还曾“疏乞统率三军直入虏廷,迎复大驾”,所以英宗复辟后因为赵辉的“忠孝两全”,赐予了“蟒龙缎并白金、宝钞”等,墓志记载,这位驸马爷一直到明成化年间才去世,享年81岁。
尽管墓志对驸马赵辉赞扬有加,但其实赵辉私生活极其奢侈糜烂。据史书记载:这位驸马爷不仅荒淫好色,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癖好。《明史•公主传》中说赵辉“姬妾至百余人”,而明代文人陆容则有文章记述驸马爷的特殊嗜好——...
查看详情>>功勋卓著,死守洪都的朱文正,为何被朱元璋痛下杀手呢?
在中国历史上,提起守城之战大抵都会记起浔阳之战,刘秀以8000人破王莽10万大军;韦孝宽玉璧之战,大破高欢;唐朝张巡睢阳之战,以几千之数抵挡安史之乱十万叛军,最后杀人成仁。而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一位将领却在短短的一生中,用一场守城之战,改变了整个元朝末年的历史进程——洪都之战。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以“倾国之军”六十万兵力围攻洪都。而此时的洪都朱元璋守军只有2万。兵力悬殊,战争伊始朱元璋更是无暇顾及。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更作为洪都守军的总指挥朱文正以他卓越的指挥才华,面对几十倍于自己的陈友谅军,竟然坚守洪都85天最终为朱元璋赢得了这场几乎具有决定性的防守之战,更为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就在此战过后不久,朱文正却被朱元璋下狱,并且被朱元璋鞭杀。又是何种原因会导致这位朱元璋的股肱之臣,亲侄子沦落至此呢?
朱元璋家境贫寒,其父亲朱五四共有4个儿子。而元朝末年的天灾人祸,也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农家不堪重负。而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对于朱家而言,一场灾祸彻底的击垮了这个本就贫苦的家族。父母、长兄相继离世,整个大家族也便只有朱文正与朱元璋两个男丁。我们很难想象此时的朱文正与朱元璋内心的想法,但在叔侄二人分散之后的数年间,在寺庙也无所食的朱元璋,终于迈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加入起义军,经过几年的征战,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小有所成。
而朱文正也正是此时找到了叔叔朱元璋,跟随朱元璋不一时,他便跟随朱元璋攻克太平,占据建康(今南京),可以说朱文正在朱元璋的攻伐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元璋这位亲叔叔也并不吝惜怜爱,给他加封为大都督——军中最高的军事统帅。
功勋卓著,死守洪都,又到底是何种原因让朱元璋痛下杀手呢?
有记载说会不会是朱文正“任部将掠夺其下妻女”?肆意妄为,导致朱元璋将自己的侄子鞭杀,但是这对于初创的朱元璋集团而言,正如宋朝太祖赵匡胤纵容其小舅子吃人一般,虽然残忍,但却无伤大雅,更遑论是用人之际。那么到底是为何呢?
而这个原因,《明实录》中多是有所避讳,更是语焉不详。但在朱元璋自撰的《太祖皇帝钦录》中的一句话,“事觉,教之不听,未几,谋奔敌国。”却为我们解释了为何朱元璋会诛杀自己的亲侄子。
在陈友谅被杀后,朱元璋再无能够比拟的对手。随后,朱元璋更是自立为吴王,并且组建了自己的官僚机构。而对于有着种种暴行的朱文正,朱元璋只是稍微处罚,虽然有过废黜,但更是在马皇后的干预之下,赦免了他的罪责。
但是朱文正却在被宽宥之后,却意图投靠张士诚。这对于意图争霸天下的朱元璋而言,显然是不能够接受的。即便你是自己的亲侄子,也决然不会姑息。
而在将其下狱关押大牢之后,朱文正更是不死回归,又想逃跑,最终被朱元璋狠心鞭打而死。死时年龄也不过只有29岁。虽然以后的历史,证明朱元璋绝非仁慈之君,但是对于大哥的血脉,他也表现出了绝无仅有的爱怜,更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查看详情>>与“功勋卓著,死守洪都的朱文正,为何被朱元璋痛下杀手呢?”相关的文章
都说儿孙满堂是福,怎么在朱元璋这里却恰恰相反呢?
朱元璋开创基业,要万世传承,需要设计一种可靠的制度,他参考历代的作法,格外强调分封制度。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份诏书中说:“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又说:“众建藩府,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
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诸子,第一次在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此时朱元璋一共有十个儿子,除了大儿子朱标,第二子朱樉封为秦王,第三子朱棡封为晋王,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第五子朱橚封为吴王,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第七子朱榑封为齐王,第八子朱梓封为潭王,第九子朱杞封为赵王,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包括侄孙在内,一共封了十位亲王,每人授以册宝,每个王府之内都设置了相应的官属。
第二次是洪武十一年正月,分封五位皇子为王。同时改封吴王朱橚为周王。第三次是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十位皇子为王。
明朝的宗藩制度,皇帝的儿子封为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每位亲王都有自己的亲王府,设有王府官员。明朝的惯例,亲王出阁,要从翰林院选择两位翰林陪伴亲王读书。亲王长大以后要离开京城,前往藩国,两位翰林分别成为王府的左长史、右长史,终身不能再担任别的职务,毫无前途可言。所以,明朝的进士们,如果想混日子的倒无所谓,如果想做一番大事,就很不愿意担任这个没有前途的职务,哪一个人不幸被选上,如临大祸,甚至会举家痛哭。
每个王府之中又设有护卫,负责守卫亲王的宅邸,以备不测,同时随时听从国家的征调。每个王府下设三个护卫,每个护卫下面又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所。一个王府的护卫士兵,少的三千人,多的可以达到一万九千人。这些兵士理论上隶属于兵部,实际上归亲王统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的每一个亲王都是皇帝的一个小型备份,当毁灭的力量袭来时,他们可以拱卫中央,保障朱氏政权不会一夕倾覆。
每个亲王的大儿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封为王世子,长孙封为王世孙,冠服与朝廷中的一品官员相同。亲王死后由王世子继承王位。亲王的其它儿子年满十岁封为郡王,郡王的长子封为郡王世子,长孙封为郡王世孙,冠服与朝廷的二品官员相同。
郡王的其它儿子,封为镇国将军,孙子封为辅国将军,曾孙封为奉国将军,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的孙子一律封为奉国中尉,都享有终生的食禄。也就是说,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生多多少少都享有一定的食禄。
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皇子皇孙们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每个男儿到了十岁,就要分配给他特定的食禄,这份食禄最少需要几百、上千的农户来供养。如此发展下去,单单是供养这些朱氏后代,就需要一笔巨大的财富,国家的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
《病逸漫记》中比较明代分封制与汉代的差别,汉代时只有皇帝的儿子可以分封为亲王,各位亲王的嫡子可以封分侯,其他的庶子只是平民,能享受的优待是免除徭役。每位亲王的嫡子数量是有限的,如此,享受国家供养的皇室宗亲的数量不会太多。相比明朝的制度设计,汉代的作法更...
查看详情>>与“都说儿孙满堂是福,怎么在朱元璋这里却恰恰相反呢?”相关的文章
朱元璋本打算和平收复云南,为何突然下令出征?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出征南大军,一举击败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解决了自唐宋两个王朝都难以解决的西南格局问题。为什么唐宋对云南都无能为力,而明朝却能一举拿下呢?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是希望和平解决云南地区的,但却遭到了元朝旧部云南梁王的反抗。他与逃亡到漠北的北元皇帝相勾结,意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明朝,但信使在半路上就被明朝截获,朱元璋遂先后派出使臣王纬、吴云劝降梁王,却被这梁王一一谋杀,使得朱元璋动了怒,下令出征云南。
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及义子沐英率30万大军出征云南,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将云南和日本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针对此次出征做了详细的计划。首战在曲靖,其义子沐英提出加速进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得到了统帅傅友德的赞同。首战告捷,镇守曲靖的主将被俘,云南梁王知道后便自杀了。
而当时的大理段氏仍想着保持独立王国地位,说自汉代以来,云南就一直是独立的王国,当初唐玄宗来攻打我都输了,甚至还威胁傅友德道,你们唯一的活路就是逃回故乡,否则就要死在这,傅友德回道,玄宗因为荒淫无度,信用小人,怎么可能不败。接着便攻打大理,俘了段氏,帮助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大业。
最后,朱元璋在云南设立三司,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力量,在没有了土著势力的干扰后,云南彻底没有了异心。
总的来看,明朝一举攻克云南,这其中有朱元璋对于清剿元朝残余势力的决心的原因,亦有任用名将的原因,在诸多因素的前提之下,使得明朝成为了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与“朱元璋本打算和平收复云南,为何突然下令出征?”相关的文章
是什么让朱元璋家破人亡,毁了朱元璋的生活?
很多朋友都知道:
朱元璋,出身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牛。有一年,遇上大灾,父母双亡,哥哥也死了……他当过和尚化过缘,因曾经的小伙伴汤和一封信而加入义军,又成了大帅郭子兴的女婿,凭着自己杰出的才能,最终闯出了一片天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驱逐蒙元,开创了大明帝国。
朱元璋的经历,活脱脱的古代第一励志史啊。
然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他的家庭,也是有过岁月静好的。
啥?朱家岁月静好过?我咋不晓得呢?
原因嘛,大概在,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多数是把人生几十年,总结出几十句话来概括,一年不过一句话。
可,一年有365甚至366天啊,那些概括性的话题,无法完全归纳生活的丰富多彩。
证据,就在《明太祖实录》里。
根据明成祖夺权后两次修改审定的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家里面只有一间房子。
书中是这样写的:
常遘疾,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抱归,见室东檐下一僧面壁坐,顾仁祖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
小重八病得很厉害,父亲朱五四想要把他舍到庙里去,看有没有一条活路。结果,和尚都不在,只好抱回来。回家时,看到有个僧人,面墙坐在“室东”屋檐下。
如果他家房子很多间,自然就不是室东了。唯只有一个框框,才能分出东南西北四墙来。
后来,他们迁居,几年之后,家里突然闯进来一个道士。
黎明仁祖坐于东室檐下,上侍侧,有道士长髯朱衣持简排垣栅直入……
东室,东边那间房子,意味着还有西室,南室或北室,反正,就是有几间房子。
排垣栅,说明他们家有个院子,四周有围墙,篱笆。
从中可知,朱元璋一家,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从只有一间屋子,到终于有了自己的独门独院。
他们突然有钱了吗?
非也。
自然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因为此时,还是元朝中期,大规模的天灾还没有来,红巾军也还要多年后才兴起。
也就是说,此刻的朱家,过着比较平静的日子。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耕田,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养蚕织布,朱元璋给地主家放牛……
一家七八口人,虽然不富裕,但还有钱供朱元璋“就学”,也就是读书。
1336年,朱元璋8岁的时候,侄子朱文正出生,此时,他大哥朱重五29岁。
他的二哥朱兴盛虽然死得早,但亦有娶妻生子,不幸的是,儿子朱旺夭折。
从上可知,朱元璋的大哥二哥,都成年了,成家了,带着老婆孩子,至少都有自己的一间房子。
另外,两个姐姐都嫁了人,二姐的夫君李贞,还时常接济一下岳父家。
在朱元璋17岁家破人亡之前,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家的小日子,还是有滋有味的。
建了几间房子,孩子也都能给得起聘礼,娶得起老婆……
一句话,不管有没有后来的天灾,朱五四都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大部分任务,对得起列祖列宗。
那么,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打破了他们的岁月静好呢?
实录里讲:
岁甲申,上年十七,值四方旱,蝗民饥疾疠大起。
旱灾导致蝗灾,蝗灾让人没得饭吃,没了力气,死者甚众,白骨露于野,瘟疫大起。
在《元史》中,是这样的记载:
至正三年六月,梧州青虫食稼。至正四年正月,汴梁路郑州尉氏、洧川、河阴三县及龙兴靖安...
查看详情>>与“是什么让朱元璋家破人亡,毁了朱元璋的生活?”相关的文章
比较一下两位“草根创业”皇帝刘邦与朱元璋,谁更强呢?
作为中国古代两位“草根创业”的成功典型,“刘邦与朱元璋谁厉害”的话题,乍一看很无厘头,但倘若仔细比对,却有很多思考回味在其中。
其实,对于“后辈”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早他一千五百多年的“前辈”汉高祖刘邦,那真是个“一生都很重要的人”。他早年刚开始“创业”时,就仰慕刘邦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打天下的战争年代里,更是掰碎了学习刘邦楚汉战争年代的经验。以清朝学者赵翼的话说,“明祖(朱元璋)亦遂有一汉高(刘邦)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简直是“心里住着个刘邦”。
但话虽如此,俩人的不同点,其实也是很多。他们到底“谁更厉害”?就得从这些“不同点”里瞧。
第一,从成功条件来说,朱元璋显然比刘邦更困难。
虽然都是穷出身,但刘邦扯旗造反前,总算还当过亭长,手里有不少弟兄。所以造反后轻车熟路,迅速拉起了队伍。朱元璋却是正宗的草根农民,下决心造反前,还在元末乱世里要了好些年饭,哪怕跟刘邦比,也是草根里的最底层。
比这出身条件更困难的,就是创业条件。刘邦所处的“楚汉战争”乱世里,“群雄”固然也不少。但朱元璋所在的“元末乱世”,却更是乱成一锅粥,从朱元璋身边的陈友谅张士诚,到“瘦骆驼”元王朝,各个都是难啃的硬茬子。如果说刘邦项羽的“楚汉争霸”,打的是争霸赛,那么朱元璋的帝王路,却是从“预选赛”打到“淘汰赛”,一级级的拼杀。
而比这“打天下”环境更困难的,更有开国后的“治天下”局势。虽然都饱受战争创痛,但明初的开国局势,比汉初困难得多,除了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外,明初经过元朝近一个世纪“放羊式”治理,贪污腐败的流毒到处扩散。而且元朝虽然北逃,但退守漠北的北元,依然坐拥从漠北到云南的大片领土,还卷走了北方府库里的大部分金银,而且“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国家内外交困,可仗还得接着打。
如此困境,倘若朱元璋仅仅是“心里住着个刘邦”,或者简单复制当年刘邦“无为而治”“和亲”等治国套路,那根本解决不了这些更困难的问题。新打下的大明江山,百分百要成为短命政权。
所以,这也是朱元璋与刘邦之间的第二个不同,朱元璋远远强于刘邦的,正是他的战略执行力。
说起刘邦与朱元璋的差别,后世的军事迷们,常津津乐道朱元璋比刘邦强得多的军事才能。确实,从带兵指挥和战略部署等“硬核要求”看,朱元璋显然追近了“多多益善”的境界,比“带兵十万”的刘邦要强一个档次。但要想成就大业,比军事指挥能力更重要的,就是战略执行力。
刘邦与朱元璋一个共同的成功经验,就是高出同时代对手一筹的战略规划: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时期,从“暗度陈仓”拿下三秦,到抢占中原水陆枢纽荥阳,再到大迂回扫平群雄。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掐在项羽的死穴上。朱元璋的成功更是如此,无论是“先取山东河南再取大都”的全新北伐战略,还是开国后集中举国力量抓农业,零容忍反贪的铁腕风暴,步步都无比精确。
但以执行力来说,刘邦最大的毛病,就是“放飞起来不是人”。他的谋士陈平就评价刘邦“慢而...
查看详情>>与“比较一下两位“草根创业”皇帝刘邦与朱元璋,谁更强呢?”相关的文章
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专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明朝之坏,坏于宦官。
这是一部人坚定不移的认知。
这一认知,正不正确,仔细思索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这一认知,正不正确,严格检视下去,确实存在很多显见的漏洞。
关于历史,很多事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辨证清楚的,一切,暂且留给聪明的读者去考索求证吧。
这里,来说点具体的。
本篇来讲明代的一位宦官。
这位宦官,不是别人,他就是王振。
话说,王振得势的时候,他是非常地骄横。
当时,大明王朝的公卿们,都会前往王振的门前,向他俯首下拜。
当时,就连高高在上的天子,在称呼王振的时候,都要尊其一声“先生”。
如此看来:
(一)王振其人的恶、王振的不被正面看待,最主要的,还是他的骄横;至于说,因为宦官的身份而被贬斥,那还算是次要因素。
(二)王振的恶,在于他玩弄权力。
(三)王振的恶,在于他为大明王朝后来的宦官专擅做了榜样。
三殿刚建成的时候,朝廷为表示庆贺,曾大宴百官。
关于三殿,《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中有:
“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并有功。”
可见,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时期,确有修建三殿之事。
那时,朝廷赐宴百官,按照以往的惯例,宦官即使非常被皇帝恩宠,他们也是不能参加外廷筵宴的。
可是,此次皇帝赐宴百官时,他始终放心不下王振。于是,他便派人,前去看望“王先生”。
使者见到王振的时候,他正勃然大怒。
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之后,王振怒气冲冲地说道:
“我之与皇帝,可比之周公辅佐成王!难道百官赐宴,独独就不能有我的一席之地吗?”
使者回去之后,把王振的原话禀告皇帝。
因为王振的话,皇帝皱起了眉头,他甚至还有些局促不安。
于是,皇帝命令大开东华门的中门,请王振从中门入内。
王振问传旨的人,为什么要从东华门入内,使者回答说是:
“这是圣上的旨意,请您从东华门入内。”
这么高的礼遇,王振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口中说道:
“难道这样也可以吗?”
等到王振到达东华门外的时候,远远就看见中门大开,百官都在门前下拜等候。
这么大的场面,王振无法不十分愉悦!
细究起来,王振所表现的专擅,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其来有自。
最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严禁宦官参与政事。明太祖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的宦官,其主要的职责,不过就是看守宫中的门户、传达口信、洒水扫地、差遣使唤而已。这一时期,宦官都是默默无闻,没有名声的。
明成祖(朱棣)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中,皇帝对宦官已有所重视。这大约和朱棣夺取皇权的经历有关。这一时期,马云、孟骥等宦官,在朝廷内外,已经多少有些名气了。但是,他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地参与到政事当中来。
不过,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马云已很有些地位了。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当年,朱棣死在半道,在其后事的处理中,马云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据《明史》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载:
“辛...
查看详情>>与“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专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