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诸葛亮是如何做到七擒孟获的?聊聊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经过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发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孟获和马岱。原文如下:
却说孟获在寨中,正望蛮兵回报。忽然千余人笑拜于寨前,言说:“乌戈国兵与蜀兵大战,将诸葛亮围在盘蛇谷中了。特请大王前去接应。我等皆是本洞之人,不得已而降蜀;今知大王前到,特来助战。”孟获大喜,即引宗党并所聚番人,连夜上马;就令蛮兵引路。方到盘蛇谷时,只见火光甚起,臭气难闻。获知中计,急退兵时,左边张嶷,右边马忠,两路军杀出。
获方欲抵敌,一声喊起,蛮兵中大半皆是蜀兵,将蛮王宗党并聚集的番人,尽皆擒了。孟获匹马杀出重围,望山径而走。正走之间,见山凹里一簇人马,拥出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道袍,乃孔明也。孔明大喝曰:“反贼孟获!今番如何?”获急回马走。旁边闪过一将,拦住去路,乃是马岱。孟获措手不及,被马岱生擒活捉了。此时王平、张翼已引一军赶到蛮寨中,将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皆活捉而来。
按照情节的发展,诸葛亮六次释放孟获后,孟获请来了乌戈国主兀突骨及三万藤甲军助战。不料在盘蛇谷一战中,兀突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自己与三万藤甲军一道葬身火海。随后,诸葛亮向孟获发动总攻。大将马岱活捉孟获。至此,诸葛亮完成了七擒孟获的惊人之举。孟获大为折服,表示从此归顺蜀汉朝廷,南中之乱也因此平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孟获发现马岱突然出现时的反应,叫做“措手不及”, 意为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杂剧《千里独行》中的“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足足用了四回来进行描述,足见作者对于整个情节的重视。从整体效果来看,情节设计还是非常精彩的。每一次孟获幻想击败诸葛亮之时,诸葛亮总能有更加精妙的计策来对付,并最终将孟获降服。不少读者在看到这个情节时都不禁会问,这个神奇的情节究竟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还是历史的真实呢?
这里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个故事的确不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而是源自东晋时期的两本古籍,一本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另一本是常璩的《华阳国志》。前者说“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后者则称“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
不过,对于“七擒七纵”的合理性,乾隆皇帝曾经在《通鉴预览》中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这个判断应该说是非常有见地的。试想,一开始就已经抓住了孟获,这就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诸葛亮偏偏七擒七纵,拿诸多将士的生命去让孟获心服口服,实在是不可思议,也很不合理,这哪...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