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朝代

发布时间:2020-04-10
1

苏妲己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的苏妲己真的祸害了一个朝代吗

历史上的苏妲己
商朝
苏妲己的历史原型

在世人的观念里,妲己就是一个妥妥的坏女人。

在各大神魔演绎小说里面,这个坏女人还是被狐狸附身的。传说她非常漂亮,皇帝对她的迷恋程度已经超出了该有的尺度。

一国皇帝的喜好,竟然随着妲己一人的厌恶程度而定。只要是妲己所喜欢的,帝辛都喜欢,只要是妲己讨厌的,就算是再厉害的人,帝辛也讨厌。大家看这些小说和影视剧可是看得非常入迷,很少观众会认真探索历史上的妲己是怎样的。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个人的存在呢?如果有,她又会是怎样的人?

自从三国开始,有很多经典的事迹都被改编成了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其中的一部。这些小说都遵从一个原则,不全真,也不全假,但是却让各位读者以为这些事迹都是真的。而《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则被列为了神魔系列的小说。

关于妲己,大家还是得肯定有这个人物的存在。而且,这个女人一定是个正常的人物,而非“妖后”。上古时期并不是皇权社会,而是诸侯部落社会。

苏妲己的历史原型是谁

根据《国语》记载,这位女子是苏氏诸侯之女,所以,大家又叫她苏妲己。后来苏氏诸侯被帝辛征讨,苏妲己成为了帝辛的女人。因为皇帝非常喜欢这位女人,所以,把她立为了皇后。据说帝辛娶了苏妲己以后,常年沉迷于女色,只要是她想要的,皇帝都会双手献上,只要是苏妲己厌恶的,这位皇帝可能会直接灭了对方。

一国皇帝竟然以女人的喜欢与厌恶来治国,所以才变得荒淫无道,甚至被周朝取代。古代就是这样,当皇帝不作为时,大家就会把责任丢到女人身上,所以,这位妖后的所有行为都被记录起来了。

小说里的苏妲己

按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诗曰: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丝绣华服。娇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亡国狐。炮烙熔骨锻赤练,虿盆噬魂化流毒。引得凤鸣彻岐山,摘星鹿台尽归土。当然,这是小说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却能表现出商末政治形势。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历史上妲己家族是蛇图腾,脸黑,昆吾后代,有苏氏己姓,苏是草,己(己巳相通)是蛇,意为打草惊蛇。

历史上的苏妲己真的祸国殃民吗

古人所记录的妖后形象却有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实际上,苏妲己在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史料,她的形象也是一直到了《史记》中才逐渐丰满起来的。

除了妲己以外,就连商纣王的形象都是非常奇怪的,商王的罪状也是从周朝以后逐渐增加起来的。也就是说,他原本可能不是暴君,至少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残暴。

在《尚书.牧誓》当中,周武王给商王列了四大罪状,分别是听信妇言、不懂得重用自己的亲人、不认真祭祀、让逃犯当官。大家看到这几条罪状是不是有点傻眼呢?这也能被当成罪名?个人觉得,如果说祭祀不认真被当成罪名还说得过去,毕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这样的。可是其他三条,根本不能被当作人身攻击的理由。尤其是不重用亲戚这一条,对君王来说可是有很多好处的,甚至还能...

查看详情>>
2

史书记载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始于哪个朝代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是什么
三教九流的意思

说到国学,离不开“三教”,说到“三教”,会顺延出“九家”或者“九流”,合称“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这个词语的最初起源是非常好的,“三教”最早的记载缘起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家或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但最重要的是九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指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实际上是汉代之后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

在一般人心目中,“三教九流”实际上成了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受到明清白话小说或现在的电视剧的影响,现在人们说到三教九流,便理解为旧时代闯荡江湖、从事各种不是很正当或者低等行当的人,多半含有贬义。

其实不尽然,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士农工商四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除了三教没有争议之外,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到后来,九流不够划分,一直演化到27种职业,按照上中下三类区分,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那么比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

先讲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一流是佛教的佛祖,在思想领域里有领导一切的权力;二流天是玉皇大帝,比人间的皇帝位置高一等,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样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例如皇帝的老师这一类的;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阁官员首领;然后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解元是科举省试的第一名,在民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唐寅,即唐伯虎,29岁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翌年在和江阴徐氏进京会试中受其牵连,因科场舞弊案被连累下狱,“下诏狱,谪为吏”,受此重挫后流于放浪不羁,在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成为明“吴门四家”之一。

再讲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这一块差不多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程技术人员: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作书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其实都是比较正当的谋生职业。

最后讲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炝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下九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值得重视,叫做“一师(师爷)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时妖(拐骗及巫婆)、七盗八窃九娼妓。”师爷是官员的参谋幕僚,衙役是为官员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听差之类。在古代,“官”跟“僚”区别很大。古代的官员是科举考上的这一部分才是官,僚是聘用制,由主管官员...

查看详情>>
3

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那么商朝的创建时间是什么时候?

商朝
商朝创建时间
商朝是谁建立的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帝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君主仲丁时,商朝的国都开始了频繁的迁移。至盘庚时,又将国都迁至北蒙,改名为“殷“” 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商先王宗庙所在的商国旧都商邑(今商丘)的尊称 ,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甲骨卜辞、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尚书》《史记》等文献称呼商朝为“殷”,这两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元明时代的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 。在先秦文献中,《尚书·召诰》用“大邦殷”称呼商国。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未发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

先商时期

《史记·殷本记》载:“有娀氏契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尧称帝时,封帝喾之子契为司徒,后被封为玄王。帝舜时期,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建立商国。 契的儿子昭明由商邑迁居至砥石。 帝相十五年,契的孙子相土在趁姒相由商丘迁都于斟灌(帝丘)之际,遂迁回商丘。此后,相土驯服了马,发明了马车,开始向东方泰山附近发展。

夏朝中期,契的五世孙冥因治水而死于水中 ,商人“郊”祀之。契的六世孙王亥驯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还发明了牛车,用...

查看详情>>
4

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朝代

元朝
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

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大蒙古国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国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燕京,称大都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元朝灭亡。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南至暹罗,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从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征战,终于在1279年灭掉南宋.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这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件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秒下军暮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唐所谓羁鹰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朝的扭域,比汉唐盛世时的领土,更加广阔.在这个广大获域内,元朝设立中书省一个,统领山东、山西、河北之地,称为“腹里”。.还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十一个,有岭北、辽阳、河南、映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溉广、征东等·元朝放往绷幽翻边迢鲤迥全二些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统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它真正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三百余年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局。尤其是它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如大理,吐番、台湾和南海诸岛都正式划入元朝版图。云南地区从魏晋以来就处于割据状态,唐时称南诏,宋时称大理,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行省,正式并入中国版图:吐蕃从唐以后,同中原地区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1253年蒙军攻入吐蕃,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物)直接管理西藏行政事务,由喇嘛教红教首领八思...

查看详情>>
5

南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定都的朝代,作为都城这个城市一直有名无分

南宋
南宋都城

历史书上曾白纸黑的写着南宋都城是临安,但南宋152年的历史中,临安在南宋的政治地位中还真不是真正的首都。

1126年,北宋灭亡,赵氏集团除赵构在外领兵作战外,其余所有皇族成员均被团灭。赵构侥幸逃到南方称帝,果然是天意不灭赵宋。

赵构即位后,这皇帝当的是提心吊胆。南宋立国之初,陪都是南京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

1128年,金国以南宋杀死张邦昌为借口,大举南犯。赵构闻风即逃,一路向南,过淮河,渡长江。1129年宋与金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但界线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限制金人南下的障碍。1130年,当赴赵构将江宁改为建康府作为行都时,金军再度南进,赵构立吓的立马逃走,从此再也不敢回来。因为建康府(今南京)太靠近长江,一旦金军渡江,南京就会和北宋的开封城一样暴露在敌军的围攻之下。如果将都城设在南京,不仅会消耗国力,还出在防线出现漏洞时导致国都无险可守。由于赵构已完全被金人吓破了胆,因此不敢将都城放在离金国太近的地方。

由于南方水网密布,水运极为便利,南宋就选择了杭州做为落脚的地方,而对于皇帝赵构,安全是他最担心的地方。后来金军再度南下时,赵构一连在船上呆了好几个月,直到前线传来韩世忠大破金军的消息,赵构才敢下船登岸。绍兴元年,南宋将杭州改为临安,而将北宋的开封府称作京师,临安意为是临时安顿之意。以此也告诫南宋君臣不能忘记收复北宋故土,结果直到南宋灭亡,南宋皇帝仍然在南方待着。

宋朝势力最初偏南方之时,中原故土的百姓和南迁军民都渴望宋军有朝一日能够王师北定,还都东京,毕竟宋朝七帝陵墓尚在中原,抛弃先帝陵墓是南宋历代皇帝所不能承受的,在舆情之下,南宋将建康改为行都,后再改为留都,表示自己收复故土的决心,其结果不过又是糊弄老百姓。就这样南宋将杭州当成临时的首都,更名称临安府,表明自己只是在这时临时停留。南宋偏安下来后,真正的北伐寥寥无几,还不如当年三国时期弱小的蜀汉政权。

就这样,南宋又历经七帝,杭州从来没有在官方口中称为首都,但除了没有名分外,它具备了作首都的一切条件。临安的发展在繁华程度上甚至一度超过的当年的东京开封府,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国际性城市。尽管如此,临安在名义上仍然只是宋朝的临时办公所在地,从无首都之名,南宋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定都的朝代。

1276年,距离北方的金国灭亡就有42年了,这一次,宋人永远无法返回北方了。蒙古人的到来,让南宋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终于走到尽头。临安陷落三年后,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一起投进茫茫大海,赵宋灭亡。


查看详情>>
6

古代就有法定结婚年纪了?谈谈中国历史上那些朝代的女性法定结婚年纪

法定结婚年纪从什么时候开始
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古代女子多大出嫁,得看哪个朝代。历朝历代国家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也是不同的,故每个女子的结婚年龄也千差万别。综合来看,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女子以早婚为主,从十三四岁至二十岁不等,有的甚至更为提前,十岁结婚的也不是没有。晚婚晚育和优婚优育,是近代才提倡,当代才落实的事情。

西周的结婚年龄最科学

研究古代的结婚年龄,最早要从《周礼》这本书谈起。因为研究甲骨文,是近代的事情,夏商时期的事情,专家们还没有研究透彻。中国脉胳清楚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那个时候典籍众多。

西周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国家对诸种礼节做了详细的规定,包括结婚的年龄。《周礼》这本书,是何时所写,至今存疑,不过记载的是周朝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周礼》明确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西周人认为:男三十筋骨坚强,可以作父亲,女二十发育成熟,可以当母亲。男的到三十而立时娶亲,女的到二十岁发育成熟嫁人,基本上符合现代的优婚优育思想,男的三十岁结婚,还有点晚婚的意思。按现代的观点来看,西周的结婚年龄最科学。

不但结婚年龄科学,西周时期还有点允许“自由恋爱”的意思,并没有后来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周礼》上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不就是古代版的自由恋爱吗?而且是国家组织的相亲大会,哪位美女看中帅哥,或者哪位帅哥泡上美女,是“奔者不禁”的。不像后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还要夜晚跳墙,趁暮色苍茫私奔而去的。西周人认为仲春就是恋爱的时节,“中春,阴阳交,以成昬礼,顺天时也”,青年人这个时候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违背天时的。

当然,啥时恋爱,啥时结婚,也并非强迫性的。“仲春之月”是“娶女之月”不假,但“若有父母不娶不嫁之者,自相奔就,亦不禁之”。西周时期男女结婚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女人也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也不是象后来一样必须从一而终的。女人改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西周更早的商代,武丁的妻子妇好还带兵打仗呢,这说明那个时候女人是可以干政的,虽然并不多。

西周还有一项婚姻制度比较科学,就是“同姓不婚”制度。因为西周人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与现代反对近亲结婚是异曲同工的。当然,西周的婚姻礼节是比较繁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要有的,结婚的程序必须符合“六礼”,也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这些礼节奠定了现在结婚的基础。至于离婚,女子是没有主动离婚权的,男人掌握了主动权。女人犯了“七去”或“七出”,是可以被男人休了的。七去是不顺父母、无子、淫乱、嫉妒、恶疾、多言、窃盗。这个对女人的要求有点高。

当然,西周并不是一个现代社会,那个时候社会上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大多制度规范的主要是女人。而对男人则没有过高的要求。

勾践是政...

查看详情>>
7

聊聊中国历史上最多丑闻的朝代北齐王朝

北齐
北齐历史简介
北齐的丑闻
北齐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北齐宫闱最多丑闻。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齐后就曾经奸占了他的嫂子元氏。元氏本是高洋之兄高澄的妻子。高洋建国之初还尊她为文襄皇后,可是不久后的一天,他来到元氏住所,对她说道:“我兄当初曾奸淫我妇,如今我也得报复于你。”说罢就把元氏奸污了。

其实北齐文宣帝高洋自己的皇后李祖娥也是一位绝代美色,当时宗室都认为汉人的妇人不可以母仪天下立为皇后,可是高洋却坚持将她立为皇后。高洋其人,淫乱成性,在后宫经常以捶挞嫔御为乐,唯独对李祖娥礼敬有加。

天保十年(五五九年)高洋病死,太子高殷当了皇帝,李祖娥被尊为可贺敦皇后。可是第二年,常山王高演便废掉了高殷,自立为皇帝,李祖娥也被降居昭信宫,称为昭信皇后。一年以后高演又病死了,他的弟弟长广王高湛嗣位当了皇帝。高湛是个淫荡成性的家伙,他早就贪恋李祖娥的美色,只是没有机会下手。这回当上了皇帝,便毫无顾忌地前去逼奸。李祖娥不从,高湛便用杀子相威胁。李祖娥为了儿子高绍德,只得听凭高湛摆布了。

没有多久,李祖娥便怀下了身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临到要分娩时,恰好儿子太原王高绍德入宫求见。李祖娥这种样子,自然不愿让儿子看到。高绍德对此早有所闻,又见母亲不肯相见,不高兴地说道:“儿子岂不知道,姐姐(当时人呼母为姐姐)肚子大了,因此不肯见儿。”李祖娥听了又羞又愤,等到分娩时生下个女儿,也没有养活。

高湛得知此情后,不由大怒,拿着利刀对李祖娥吼道:“你竟敢杀我女儿,我也要杀死你儿子!”他果然当着李祖娥的面将高绍德杀死了。李祖娥自己横遭奸污,儿子又被杀,忍不住大哭起来。高湛见了,野性发作,将李祖娥剥光衣服,乱抽乱打,直到她昏死过去才让人把她放在一只口袋里,鲜血淋漓地抛到渠水中。等到李祖娥慢慢苏醒过来,又被用牛车送到了妙胜尼寺。她本来就笃信佛法,从此便出家为尼了。

佛教是讲因果报应的,不过高洋奸淫兄妻,自己的妻子又被族弟奸淫,这种报应却并无道理,为什么要报应在并未行恶的弱女子身上呢?笃信佛法出家为尼的李祖娥一定不会去想这些吧!若是说到因果报应,倒是武成帝高湛多少算是得到了一点报应。


查看详情>>
8

立国二百九十年后,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唐朝落幕

唐昭宗
唐朝
唐朝历史
唐朝灭亡

乾宁五年,朱全忠占据了东都洛阳,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唐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全忠手里。于是,乾宁五年八月,唐昭宗从华州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唐昭宗回到长安后,宦官和朝臣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发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进行垂死挣扎,策划废黜唐昭宗,拥立太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唐昭宗幽禁于少阳院。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饭食从墙脚挖的小洞里送进去。但宦官们害怕李克用、李茂贞、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想将包袱甩给朱全忠。朱全忠并不是傻瓜,相反,他派人将搞政变的宦官一个个都暗杀了。光化四年,李全忠拥立唐昭宗复位,唐昭宗改元为天复。

在唐昭宗后期,面对朱全忠日益强大的势力,李克用、李茂贞等藩镇联合起来与之对抗,双方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宫廷内,唐昭宗希望能够诛尽宦官。枢密使宦官韩全诲,早有防备,他拉拢李茂贞,挟持唐昭宗逃往李茂贞所在的凤翔。朱全忠见状,也率领大军西进,企图夺回唐昭宗。朱军包围了凤翔,李茂贞困守其中。凤翔完全与外界隔绝了一年多,粮食及各种物资越来越缺乏,大雪天寒,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唐昭宗虽贵为天子,但也同样少衣缺食,他的子女连粥汤都喝不上。唐昭宗万般无奈,只得出卖自己的御衣以及皇子们的衣服买些豆、麦,“于宫中设小磨,遣宫人自屑豆麦以供御”。围城中,因饥饿吃人的现象都很普遍了。“人肉每斤值百钱,犬肉值五百钱,每日进奉御膳,就把此肉充当。”直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实在守不下去了,便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并将他们的首级连同唐昭宗,都交给城外的朱全忠。朱全忠带着到手的皇帝撤兵东去。

朱全忠回到长安,命令士兵将几百名剩下的宦官统统赶到内侍省,并将他们全部杀掉。

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全忠“解决”了,但唐昭宗却完全落入了朱全忠的监控之下,苟延残喘的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大概是为了“报答”朱全忠,唐昭宗任命朱全忠为诸道兵马副元帅,相当于军队副总司令。又加封其为梁王,并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称号,还将御笔题《杨柳词》五首,赐与朱全忠。而此时朱全忠的狼子野心已现,怎会看中是这些呢?

天复四年正月,朱全忠将唐昭宗迁到重建的东都洛阳并在途中杀害了所有的皇帝侍从。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八月十一日夜,唐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全忠部将蒋玄晖等带领一百多人来到皇宫,说有紧急军情面见皇帝。唐昭宗的一个妃子见来人众多,正在犹豫,被乱兵挥刀杀死。蒋玄晖等闯入内宫后,见到昭仪李渐荣,问她:“皇帝在哪儿?”李渐荣大声说:“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皇帝!”唐昭宗喝了些酒,正在睡觉,听到宫外嘈杂,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李昭仪用自己的身体护着皇帝,蒋玄晖等便将时年三十七岁的唐昭宗连同李昭仪一起杀害了。

纵观唐昭宗的一生,...

查看详情>>
9

我国历史上那个朝代的疆土面积最广?不是元朝而是清朝

元朝疆土
清朝
清朝疆土
疆土面积最广

在许多人看来,蒙古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面积最大的帝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古代历史上,蒙古帝国确实是世界上最面积最庞大的帝国,面积约3300万平方公里。甚至有人夸张地说,蒙古帝国的国土面积为4500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亚洲国土面积多出100万平方公里。

蒙古帝国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

看到这样的数据,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自豪感。他们觉得我们古老的蒙古帝国是如此辉煌,难免有一种自豪感。但事实上,很多人可能都犯了常识性错误。事实上,从现实历史上看,蒙古帝国并不是我们历史上的王朝。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

蒙古帝国起源于蒙古高原。当他们壮大后,他们入侵的第一个地方是中东的花拉子模王朝。最后,他们来到了中国北方的金朝和西夏。他们征服了中国北方以后,再也走不远了。他们只能把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欧洲和其他地区。

从当时的情况看,我们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样,都处于被侵略的状态上。即使我们被侵略的时间比这些国家晚,但他们都没说蒙古帝国是他们的历史王朝,我们从哪里来声称蒙古帝国是我们的历史王朝呢?

文化的不同之处

他们除了使用我们的一些有用的技术外,还完全排斥我们的文化,对我们在蒙古帝国时期占领的土地没有给与特别的关注。但忽必烈之后,元帝国开始大量接受我们的文化,并在蒙古帝国入侵我国时停止了大规模屠杀。虽然他们的统治区域包括我国大部分领土和俄罗斯的一部分,但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与蒙古帝国不同。元帝国以后,他们真正把中国的领土作为主体。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元朝视为与清朝一样王朝,并把它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明朝建立后,他们也认识到元帝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当时人们对元朝统治的认识是最直观的。即使他们不承认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元朝在我们历史上的地位。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握疆域最大的王朝

元朝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区域最大的王朝。除元朝外,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区域第二大的王朝是清朝,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历史第二位。但说到实际统治区域,我认为清朝可以排在第一位。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皇权最集中的王朝。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不被赶回东北老家,他们对整个帝国的掌控是非常严密的。

在他们统治的渗透下,全国各地都被他们牢牢地控制着。除了太平天国这样的大起义,很少有人能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但是,元朝的情况不同,因为他们的汉化程度不高,他们自己的统治手段也无法帮助他们统治全国各地,导致他们对全国各地的控制不力。在寒冷辽阔的俄罗斯地区,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理手段。他们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没有实际的掌控力。

元朝和清朝的土地面积差别不大。那么我们可以算出,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实际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虽然中国的科学技术由于清朝的自我封闭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使我们在晚清时期遭受了许多屈辱,但这一事实不可否认。

因此,中国历史上实际领土最大的王朝应该是清朝。虽然表面上领土最大的王朝是元朝,...

查看详情>>
10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为何却被称为弱宋

北宋
北宋被称为弱宋的原因
经济最发达的朝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伟大的王朝,其一是汉,其二是唐。

这两个王朝消亡之时,接替它们的政府均无力单独接管那广大而破碎的版图,从而都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的大分裂时代。

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籾禅让帝位,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定都汴梁。

虽然镇州的成德军、定州的义武军、魏州的魏博军等军镇早已臣服于朱温,而其称帝之后,吴越、湖南、荆南、福建、广州等割据政权也章做出了依附的姿态,出现了“九分天下,梁占其七”的大好局面,但是后梁的实际统治面积,不过是汉水和淮水以北、黄河以南及关中地区的一小块地盘,不足大唐面积的九分之二。

923年,大唐遗臣晋王李存勖灭梁,复大唐国号,史称后唐,定都洛阳,其国土面积等于梁、晋的总和,进而控制关中李茂贞所建的岐政权、并吞蜀地,统治范围囊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的全部,再加上甘肃、宁夏各一部,以及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和湖北的北部,势力一度膨胀,地域非常辽阔。

可惜好景不长,934年,后唐第二代皇帝唐明宗李嗣源一死,唐臣孟知祥在成都割据称帝,分去了四川一大块地盘。

最惨的还不止于此,两年之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称帝,定都汴梁,建国号晋,史称后晋。为了称帝,他竟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从此成为了汉民族心头永远的痛。

后晋末年,后蜀趁中原内乱,袭取了秦(今甘肃省天水市东)、成(今甘肃省成县)、阶(今甘肃省武都区)、凤(今陕西省凤县东)四州,中原王朝的版图又少了一块。

947年,契丹灭后晋,后晋大臣刘知远趁契丹北撤之机,迅速收复中原,称帝,定都汴梁,建国号汉,史称后汉,只占有山西、陕西、河东、河北等地。

951年,后汉大臣郭威灭后汉,称帝,同样定都汴梁,建国号周,史称后周。此举惹得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极其不满,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定都太原,建国号汉,史称北汉。

所以到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荣登基时,领土面积已经不大了,仅有九十六州的土地。

而在江、淮以北更迭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同时,中国南部则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闽、吴越、荆南、楚、南汉等九个割据政权,它们与刘崇所建的北汉及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并称为“五代十国”。

这短的五十多年时间里,神州大地四分五裂,乱成了一锅粥。

时间推至960年,赵匡胤灭后周,称帝,定都汴梁,建国号宋,史称北宋。

赵匡胤秉承了周世宗柴荣的统治策略,963年,灭荆南国;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在其余威的影响下,吴越国和清源军相继归朝纳土,大宋辖有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岛等地区,领土面积大约有230万平方公里。

但雄才大略的一代开国之君赵匡胤,其开疆拓土的功绩也仅限于此。不久,白族人定都云南大理,建国号大理,面积为50万平方公里。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曾两...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