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许攸是三国历史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谋士吗?
三国的谋士有名气的很多,他们在帮助主公成就一番事业的同时,自己也以出色智计留存于世。不过,三国有一个谋士是个例外,论职位,他也算得上是决策集团的一分子,论名气,熟悉三国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晓,但这个人却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且看这个人的败事记录都有哪些?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年轻时和曹操、袁绍交好。曹、袁两个人在当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家庭是朝廷高官,自身名气也比较大。许攸能和这样两个人交好,说明他的家庭背景学识能力都不会差太多,否则,哪一项太差也不会和这俩搭上界。只不过这个人有点儿心比天高,干事总想着一步登天。中平元年(184年),许攸和冀州刺史王芬等人联结豪杰谋划废黜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皇帝。王芬欲趁汉灵帝到北方巡视时,以防黑山贼为由发兵,以便起事。后来有史官上书说这里边可能有阴谋,汉灵帝终止了行动。汉灵帝下诏书停止军事行动,同时征召王芬入朝,王芬害怕自杀。许攸曾经还联合曹操一道行动,但曹操认为,废立之事是天下最不祥的事情,因而拒绝了许攸。曹操还对他们说,伊尹和霍光能够废立皇帝,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而你们这样做,是只看到了古人的容易而没有见到他们的难处。曹操要他们想一想,他们的力量还比当年的七国之乱的力量还强大吗?合肥侯能比得上当时的吴、楚七国之王吗?你们什么都不行,还想着能够成功,这不是很危险吗?许攸当时听不进这些,失败后逃亡。
为什么要说这一段呢?这时候的许攸应该是比较年轻,他的这些主张应该是属于建议性质,真正实行还轮不到他,为主的应该是王芬,而从曹操的分析来看,许攸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并不高。事不成又导致主要人物自杀,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许攸逆天而行又幻想一步登天,这也可以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开端吧。
董卓篡逆,杀了小皇帝另立,天下形成了反对董卓的诸侯势力,许攸这时候跟随了袁绍。在袁绍统一河北的作战中,许攸出了什么计谋,做出了什么贡献,史书没留下记载,只是说袁绍用逢纪之计从韩馥手中夺得了冀州,用田丰计打败公孙瓒占有河北。统一河北后,袁绍发起了对曹操的进攻,其中心地点在官渡,因而也被人称之为官渡之战。这次战争,许攸作为袁绍的谋士跟随出征。战事相持期间,许攸提出了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许都的建议,袁绍没有采纳。正当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许攸的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主官将许攸家人逮捕,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投奔曹操的许攸献上了一条计策,说袁军有粮食存在乌巢,虽然有士兵保卫,但防守并不严密。许攸说只要派兵突袭乌巢,将粮草烧掉,不出三天,袁军必然败亡。曹操一听非常高兴,亲率虎豹骑突袭乌巢。袁绍军乌巢守将淳于琼仓促应战,结果被曹军击败,自己也成为了曹军俘虏。
一般以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于乌巢粮仓被烧,袁绍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手足无措,应对失策,所以才导致了最终失败。如果这一论点成立,或者说即便是这只是袁绍失败的起始点,那也足可证明许攸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查看详情>>与“许攸是三国历史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谋士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