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秦国失败原因

发布时间:2020-06-03
1

秦国为什么最终放弃攻打邯郸?

秦国失败原因
邯郸之战后的秦国
长平之战

从军事家的视角来看,白起进言,趁此良机可攻邯郸,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赵国有生力量被摧毁了多半,以至于燕国的使者来到赵国都觉得赵国人力已竭,回国就立刻带着60万大军趁火打劫赵国。白起在已经坑杀了40万人的同时,还要放回去240个士兵,其用心恶毒,就是让这些吓破胆的赵军散布恐怖的气息。秦兵未至,而先摧人心志,这与后来的蒙古西征时经常屠城的做法类似。

赵国新丧大军,邯郸已空,所以赵国君臣在长平被围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并没有积极去救援希望“中心开花”的赵括重兵集团,而是将邯郸外围的城池都放弃掉,坚壁清野,集中所有的人力、物资到邯郸,赵国已经没有能力分兵拒守了。可是即便如此,赵国此时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堪堪20万规模的兵力,而这已经是赵国的极限了。

此时如果秦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发挥艰苦作战,持续作战的精神,不给赵国组织抵抗的机会和时间,所谓“兵败如山倒”,赵都邯郸必定会被攻破。

可是攻下邯郸与灭亡赵国是两回事——赵国有三个政治中心,分别是邯郸、晋阳、代。赵国有一段时间还定都于中牟。所以,邯郸被攻下,对赵国仍然是一个打击,但是说不上致命。战国中期时,魏将庞涓就曾经带兵攻打赵国,攻克了邯郸,还占领了三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克了邯郸,赵国的公子嘉带着几百人逃到代地,又维持了6年。

这还是站在赵国的角度来推测的,而放眼当时的国际社会,秦国也不敢贸然兴起灭国之战。秦国未必没有这样的实力,却缺少大打灭国之战的信心。齐国此前曾经在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两次组织过合纵伐秦之战,给秦国造成了亡国之相。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国、魏国、韩国再次合纵,准备第二次伐秦国,当时的秦王还是秦昭襄王,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进攻函谷关,后来赵国与宋国也加入攻秦,五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五国占据函谷关三年之久。最后关头,秦国认怂,退还了侵占的韩、赵、魏三国的土地,并割让了河东之地,齐国就此接受了秦国的求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