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驾崩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灭商后多久驾崩的

周朝
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活了多少岁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次子,西周开国之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作为历史中的一个“革命者”,武王推翻了殷商的无道统治,建立了国祚长达八百余年的周王朝,开创了灿烂辉煌的周文化,功绩赫赫。

众所周知,作为周天子的武王比较短命,比较悲催,没几年就撇下大好江山驾崩了。武王在位多少年?目前有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等多种说法。因为说法太多,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成为历史悬疑。

《逸周书·作雒解》载,“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这是关于武王崩逝的最早记载,为西周之作,是说武王灭商后做了几件大事后返回宗周,于次年(乃岁)就去世了,但没有交代具体是哪一年。

《逸周书·明堂解》载,“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这份记载与同书中的《作雒解》相差太大,显然有误,故不可采信。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称“武王定位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显然也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一下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怎么记载的。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武王病。天下未集。……武王有瘳。后而崩”。

《史记·封禅书》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其后武王即崩”。

显然,司马迁认为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驾崩。

笔者通过《史记·周本纪》《逸周书·世俘》中记载的月份、日干支,考证出武王灭商之年为公元前1040年,通过《尚书》中的《召诰》和《洛诰》推算出成王元年为公元前1037年,武王崩于公元前1038年。

通过考证,可知司马迁关于武王克殷后二年的记载是准确的,武王在周天子的位置上的时间段为夏历公元前1040年四月至公元前1038年十月。

武王在位年限之所以成疑,在于武王是否改元(一是武王即位后是否改元,一是武王灭商后是否改元)的问题上模糊不清。有很多学者认为武王即位后未改元,一直沿用文王受命年数纪年。这是司马迁表述不清造成的。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即位,……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文中提到的“九年”,有学者认为是沿用文王的纪年,是文王受命九年,这是错误的。

司马迁下笔简练,说完“武王即位”,随即就是“九年”,虽未明说“武王九年”,但意思是武王九年。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司马迁就说得很明白,“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

出土的《清华简·耆夜》载,“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其中又明确提到了“武王八年”,可作为武王改元并独立纪年的旁证,应该说武王即位后改元是毋容置疑的。

武王十一年,是改写历史的一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武王灭商,改正朔,定十一月为岁首,即周正建子。

《史记·周本纪》载,“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

查看详情>>
2

周武王活了多少岁 周武王竟然这么年轻就驾崩

周朝
周武王之死
周武王活了多少岁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关于周武王活了多少岁,一直是历史学界的一个疑问,论证如下:

①根据《今本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有关内容,笔者作如下考证: 周武王克殷之后,“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也就是自“天不飨殷”时周武王出生至灭商时不足60年,这是一个信息:就是周武王的年岁应该在60岁左右,不会低于50岁;克殷后即天子位,有二年说,有六年说,按照《今本竹书纪年》,6年说,最多应该不会超过66岁,周武王姬发为商诸侯11年,这是没有疑问的,关于武王即天子位有2年和6年说。

②然后考量周文王的寿数: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即位,完全是因为儿子姬昌,所以姬昌出生一定在古公亶父在世,而季历尚未即位之时,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和笔者《〈今本竹书纪年〉年代研究》季历在位25年,此时文王姬昌应该在25岁以上,文王在位52年,所以文王死时77岁以上;这是完全根据《史记》和《今本竹书纪年》计算的结果。

③根据曾经注释过《竹书纪年》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沈约的《宋书符瑞志》记载,“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

文王出生时,太王还活着,根据笔者考证太王死于武乙二十一年,公元前1139年,季历在位25年,也就是文王即位时至少25岁,在位52年,死时至少77岁;与上文相合。

④根据古代虚龄20岁及冠,文王应该是在20岁之后结婚生子,周武王为其第二个儿子,就是文王20岁结婚,当年妻子怀孕生子,根据怀胎十月的生理学因素,第一个儿子伯邑考应该在文王20—21岁或之后出生,女人生育之后三个月一般不能行房,也就是周武王至少应该在1年后方能出生,也就是在文王21-22岁或之后,根据上述两种记载,文王死时,周武王年龄应该在55岁以下。

⑤武王兄弟十人,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载,武王克商后,霍叔处已经成年所以受封;康叔封和冉季载因为年少皆不得封,所以其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下,根据上述推理同母兄弟年龄差至少在一年以上;武王克殷时霍叔处至少已经20岁,则武王的年龄不得低于26岁;即位11年,也就是文王死时武王至少15岁;根据记载武王即位时已经成年,所以其年龄应该在...

查看详情>>
3

朱常洛在位多长时间?他驾崩的时候朝中竟然议论纷纷

明朝
朱常洛在位多长时间
朱常洛当了多久的皇帝

朱常洛在位多长时间?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所以习惯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极大典上,“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就是行走、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症象。泰昌帝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感动”。

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不想登极大典后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驾崩。

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继位,九月初一就驾崩了,这当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服红丸而死,也有人说与红丸无关;有人说旧病未愈,有人说是劳累所致;有人说是惑于女宠,是郑贵妃有意加害;有人说是用药差误。有的大臣因李可灼进红丸功,议“赏钱”;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诛”,议“罚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医官,且非知药知脉者”议上,将其遣戍;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这个案子,一直争吵了八年,成为天启朝党争的题目之一。

泰昌帝死后,天启帝继位。天启帝即位后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年号问题。

万历去世,泰昌即位,改明年为泰昌元年。泰昌去世,天启即位,又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这样,泰昌和天启两个年号就重叠了。后来想出一个办法,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为泰昌元年,第二年为天启元年。

查看详情>>
4

东晋皇帝个个早逝,看看他们是怎么驾崩的?

东晋
东晋皇帝
东晋皇帝列表
东晋皇帝简介

你真的了解东晋皇帝短命吗?公元317年,东晋建国,以士家大族为支撑的东晋王朝,于风雨飘摇中,坚持了百年,终是于420年,被刘裕所灭。然而在这百年光景里,东晋朝廷竟出现了十一位帝王!如此多的皇帝,只能说明,帝王个个短命而亡。而东晋后期的帝王,则个个表演着花式驾崩。

前五帝的英年早逝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公元318年正式登基称帝,然而朝政大权却归于琅琊王氏集团,王敦叛乱之后,更是被彻底架空。司马睿在位五年后,便因“政不由己出”,患上了抑郁症,最后憋屈地病逝于宫中,享年四十七。此后的司马氏皇帝,则个个短命。

司马睿去世之后,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是为晋明帝。司马绍青年即位,然而却有着雄心壮志,运筹帷幄,重用王导,平定了王敦的叛乱,并维护了各门阀大族的和平,稳定住了混乱的东晋朝廷。然而,本应年少有为的司马绍,却在登基仅三年后,便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可谓英年早逝。

司马绍去世,年仅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司马衍好不容易长大,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却于公元342年六月五日,突然感觉到身体不适,急忙下诏让自己的亲弟弟继位,六日,安排辅政大臣人选,七日,便驾崩于西堂,享年二十二岁。

从发病,到安排继承人和身后事,再到驾崩,司马衍仅用了三天,便完成了皇位的交替过程。

晋康帝司马岳从兄长手中接过皇位,却心不在社稷,而特好书法,且造诣很深,代表作《陆女帖》,在位三年后,同样青年早逝,驾崩于式乾殿,时年二十三岁。

司马岳年轻去世,将皇位传给了两岁的太子司马聃,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然而,年纪轻轻的小皇帝,也沦为如同其祖父辈同样的命运,十九岁之时,驾崩于显阳殿。

东晋前五帝,除了司马睿,个个英年早亡,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便突然去世。然而,后来的几位帝王,个个上演奇葩驾崩方式。

将自己毒死的晋哀帝司马丕:

司马聃去世后,司马衍长子司马丕即位为帝,这位奇葩皇帝,专好长生不老之术,听从道士之言,断谷绝粒,不吃饭,只服丹药,结果药性发作,中毒身亡,时年二十五岁,更没有留下子嗣。

因痿疾被废的皇帝司马奕:

司马丕死后,再由其亲弟弟司马奕继位为帝,然而此时的大权臣桓温完全掌控朝政,大有自立为帝的意愿,司马奕没有任何过失,桓温便指责司马奕阳痿不能生育子嗣,又偏爱男宠,后宫生的三个皇子,可能都不是司马奕亲生的,就这样,逼着皇太后将司马奕废为东海王。

被气死的皇帝司马昱:

东晋皇帝短命,皇位又转到司马睿的幼子司马昱身上,然而司马昱登基,却始终担忧着桓温会再次废掉自己,在位仅仅八个月,便忧愤而死,就连临死前写的诏书,也被太原王氏王坦之撕毁,不得已重新写过。

被被子捂死的皇帝司马曜:

司马昱被气死后,其子司马曜登基称帝,在位期间,爆发了淝水之战,司马氏皇权得以恢复,司马曜成东晋皇帝中最有实权的君主。

然而,司马曜却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朝政日趋昏暗。

一次司马曜和张贵人喝酒,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

查看详情>>
5

樊哙到底怎么死的?刘邦驾崩之后樊哙的结局是怎样的

樊哙之死
樊哙怎么死的

樊哙(前242年—前189年),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四川宣汉县有樊哙镇。

樊哙,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大将军,也是著名的军事统帅。樊哙其实也是吕雉的妹夫,当然也自然得到汉高祖刘邦以及吕后的信任,后来跟随刘邦平定了很多的地方,也是刘邦的心腹。四川的宣汉县有樊哙镇。那么这样一个深得皇帝信任的大将军下场是什么?樊哙的下场是什么?

樊哙简介:樊哙,出生在公元前242年,出生比较卑微,在早年的时候,樊哙是以杀狗为生存的工作,但是和刘邦的交往还是非常的密切,当时也是樊哙和萧何以及曹参一起拥戴的刘邦起兵,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樊哙跟随着刘邦出征各地。樊哙凶猛有力,曾经在和其他人作战的时候,变现的非常的英勇,打退了敌人,被封为了国大夫,在之后的战争中,樊哙也是百战百胜,多次立下功劳。 既然深得刘邦的信任,所以樊哙的下场肯定不是被砍头的,但是却有一次差点被砍头的记载,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么樊哙的下场究竟是什么呢?

刘邦晚年的时候,病情比较的眼严重,这个时候的吕后就掌握了政权,而吕家与樊家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好,所以他们两家想要除掉刘邦的妃子戚夫人以及她的所有党羽。而这个时候的刘邦大怒,派人到军中斩杀樊哙,由于当时的人都非常的惧怕吕后,所以没有直接将樊哙斩首,而是将樊哙抓了起来,想着等到长安的时候,再让刘邦做决定。谁知道到了长安之后,刘邦已经驾崩了,所以吕后下令放了樊哙,并且恢复了他所有的职位。

樊哙的下场,在相关的记载中说的是因病身亡的,在死后谥号为武侯。 樊哙墓在城固县的一个皇家村,就在县城以北的十里的样子。樊哙墓搞大概有20米,上卖弄长满了树木,周围的面积也比较大。在樊哙的墓上写着:韩舞阳侯樊哙将军墓。


查看详情>>
6

康熙驾崩前三天派雍正代自己祭天,原来康熙早就想好了让雍正继位

康熙早就想好了让雍正继位
雍正继位

雍正皇帝的即位之谜一直困扰着后世清史研究者,雍正皇帝究竟是如何即位的?是否真像民间传言中说的那样是害死康熙之后伪造诏书篡位的呢?其实一切还要从康熙晚年那场腥风血雨的夺嫡之争说起,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的夏天,康熙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胤礽被废,让众皇子看到了希望,个个为了太子之位费尽心机。

在这场夺嫡之争中,阿哥们纷纷结党,互相碾压,大阿哥胤禔对皇位垂涎三尺,三阿哥胤祉看似不问政事,只是一味的埋头著书,但实际上也暗中为自己造势,以不结党之名博取康熙的好感,而其中力量最大的当属八爷党和四爷党,八爷党在朝堂上遍插党羽,声势最大,而四子胤禛虽然表面不结党,但是却培养了年羹尧和胤祥等能臣干吏,颇具实力。

令众皇子意外的是太子党后来死灰复燃,在康熙的亲自支持下重新被拥立,可惜胤礽非常不争气,仅仅两年之后又再次被废,而夺嫡之争也进入了白热化,胤禩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皇位,但是却被康熙训斥,而胤禛则因为韬光养晦、善于理政被康熙看中。成为了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

其实康熙皇帝一直在培养锻炼胤禛,对胤禛寄予厚望,康熙晚年一系列举动证明康熙皇帝确实有意将皇位传给胤禛,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公元的1721年,这一年雍正皇帝44岁,也是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庆,此时的胤禛被康熙皇帝安排代替自己去盛京祭告祖陵,这年冬至,又被康熙派往南郊代自己祭天,第二年冬至康熙皇帝又派胤禛代自己祭天,而这次康熙皇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三天之后就去世了,大家都知道古代只有天子才有祭天的权力,历代君王对祭天这种大事都是非常重视的,在临终之前将如此重大的使命交付胤禛,就是瞎子也看出是什么意思了。

史料记载,在康熙临终之前,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三次召见胤禛,最后一次召见之后,康熙就驾崩了。因此后世便有传言说是雍正皇帝害死了康熙皇帝,最终篡改遗诏继承皇位,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想暗害皇帝根本没这么简单,而伪造遗诏更是难上加难,实际上雍正皇帝并没有篡位,康熙也确实是病死的,只不过雍正上台之后打击政敌的手段太过严厉,所以才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因此这些人才诬陷雍正皇帝篡位,没想到传了二百多年还是真真假假,让世人难以辨别,最终让雍正皇帝背了两百多年的滚滚骂名!

查看详情>>
7

康熙驾崩前召见雍正三次是为了哪般?

康熙
康熙驾崩前召见雍正

康熙皇帝在清朝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位皇帝,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同时也让清朝的发展走向了一个巅峰。康熙皇帝的一生无疑是建功立业,可是在晚年的时候,康熙犯下了一个大错,就是在立储君的问题上出现了争执。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在立储的问题上都是大事,每一位皇帝对皇位的接班人都是非常重视的。一位好的太子,需要从小就培养,直到皇帝驾崩后,太子才可以继位。不过历史上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乾隆皇帝非常长寿,由于寿命太长,以及年龄太大了,于是禅位给了嘉庆皇帝。话说回来,康熙皇帝晚年时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情况。这样的事发生后,让康熙皇帝变得非常难过,毕竟看见皇子互相残杀,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九子夺嫡之前,先后发生了两次废立太子。同时皇子间的夺储 之争更为白热化。现如今看来,爱新觉罗·胤禛成为了清朝的皇帝,不过对爱新觉罗·胤禛皇位的来路,是受到争议的。由此还出现了雍正篡位之说,时至今日,仍然是存在争议的。

那么雍正到底篡没篡位呢?看看雍正继位的全过程就知道了。康熙五十七年,康 熙突然任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授命西征。康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对胤禵有立功的想法,甚至是想要将胤禵立为储君。之所以胤禵被立为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 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康熙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皇八子胤禩党羽众大,势力庞大。这样一来皇八子对皇位是志在必得。康熙这样做就是让皇八子胤禩的势力变得消弱,总之康熙这样做为的就是让皇八子胤禩没有机会继位。在这时候,康熙看到了胤禛。

这时候的胤禛是锋芒不外露,善于韬光养晦,不动声色。换句话说就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更为重要的是,胤禛诚孝皇父、友爱兄弟。这一点是是其他皇子不具备的,其他皇子为了皇位大打出手,毫不顾忌手足之情。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怎么能放心?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这时候其他皇子都是对胤礽口诛笔伐,只有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为胤礽“保奏”。对此康熙凭借胤禛为“性量过人,深明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可以说胤禛得到了康熙的刮目相看。

从此之后,胤禛就得到了康熙的重视。其后废太子之后,康熙又对诸位皇子进行了评价。对胤禛的评价为“四阿哥(胤禛)是朕亲自抚育长大的,他能体察朕的意思,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至纯至孝。”这样的评价是诸位皇子中最高的。

康熙生命的最后两年,开始逐渐的器重胤禛,当时的胤禛成为了康熙心中的皇位接班人。只不过当时的九子夺嫡大部分势力已经被消除。胤禛最终胜出。之所以胤禛能够胜出,这与胤禛的为人,以及留给康熙的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在关键时刻,胤禛没有选择主动出击,反而是隐忍不发。康熙六十年正月,康熙“御极”六十周年的纪念日,胤禛负责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在古代的时候,能够有这样的任命,无疑是让胤禛成为了皇位的接班人。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率诸大臣查...

查看详情>>
8

刚刚上任的乾隆发的这道上谕,是否跟驾崩的雍正皇帝有关?

乾隆
雍正皇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圆明园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时年58岁。据官方记载,雍正去世前几天都正常办公;八月二十一日开始发病(“上不豫”);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见宝亲王弘历(皇四子)、亲王弘昼(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等,宣布传位于弘历;二十二日深夜至二十三日凌晨(子时)之间死亡。当时著名文人袁枚为雍正临终之顾命大臣鄂尔泰写的行状,则与官方的说法有所不同。鄂尔泰为雍正最倚信的大臣之一,常奉令值宿禁中,随时听令。根据袁枚记录,八月二十三日雍正临终时,身边的顾命大臣仅有鄂尔泰一人。雍正驾崩后,鄂尔泰连夜携带遗诏从圆明园奔还城内的紫禁城。因深夜里仓促间找不到马,他只好骑上一头运煤的骡子奔回,拥弘历即位。

之后他又留于宫中帮助新皇帝处理大事,7天以后才得以出宫。出宫时人们惊异地发现,鄂尔泰裤子上染有一片血迹。根据鄂尔泰自己的解释,这些血迹是那天骑骡子时不小心磨破大腿而留下的,他自己竟不知道。

雍正虽然“暴亡”,但是皇位的传承倒没有出现问题。依雍正遗诏,弘历顺利继位,就是乾隆皇帝。因为雍正吸取康熙时“九子夺位”的教训,事先已经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将自己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后面。

为了便于对证,还在圆明园内“拷贝”了一份同样内容的遗嘱,密封起来,雍正去世后也找了出来。然而,负责宣读遗诏的鄂尔泰却如此狼狈,不得不亲自骑着骡子从圆明园奔回紫禁城,慌得连裤子染血都不知道,让人怀疑其中必有隐情。

鄂尔泰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留在宫中七天七夜?他裤子上的血迹是怎么回事?野史传言,雍正是被人刺杀的,鄂尔泰看到了被人割去脑袋的雍正;他留在宫中七天七夜是为了处理无头(或身首异处)雍正这样棘手的事情;裤子上的血迹未必是骑骡受伤留下的,沾的可能就是雍正的血。

假说一:被吕四娘刺杀

雍正之死的真正原因,历来猜测颇多。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被人刺杀之说,而刺杀雍正的人,竟然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奇女子——吕四娘。这要从雍正朝的一起案件说起。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有个叫曾静的读书人,让他的学生张熙给当时的川陕总督、清军名将岳钟琪送了一封信。曾静在信中说岳钟琪是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而清朝则是“金人”的后代,劝岳钟琪起兵反清,恢复汉族王朝。岳钟琪向雍正告发了曾静、张熙。雍正大怒,将二人逮捕至京,追查幕后主使及消息来源。据曾静交代,他的反清思想是读了吕留良的著作后产生的。

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学者,“曾静事件”发生时已去世40多年,但他的门生故旧不少,子孙尚在,而且他的著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吕留良著作中反清思想十分强烈。

在此案审理过程中,雍正认为曾静、张熙是误信邪说,认罪态度较好,特予释放(雍正死后,二人均为乾隆所杀),但是对吕留良一家及其门生则处理得很重。当时,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都已经去世,雍正还令人开棺戮尸、枭首示众。...

查看详情>>
9

为何朱允炆下落至今未晓?朱棣听完好消息后第二年就驾崩了

朱允炆
朱允炆下落
朱棣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64岁的明成祖朱棣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路程,回首过往,他半生明争暗斗,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靖难之役,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登基为帝,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棣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确有帝王之才。

转而二十余载,从迁都北京到捍卫版图,从郑和下西洋到编修《永乐大典》,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日益强大,作为帝王,他无疑是成功的,但最为一个人,他又是不快乐的,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解开的结。

就当朱棣以为自己将带着心结死不瞑目时,一个人神秘男人却从千里之外给他送来了解药。这天深夜时分,朱棣已经就寝,但他却突然被近旁的侍卫叫醒,就当朱棣打算发火时,侍卫说:“胡濙(yíng)回来了!”本来怒火中烧的朱棣,听到了胡濙的名字忽然惊坐而起,并立刻下旨召见了这个叫胡濙的人。

那么,这个胡濙到底何许人也?为什么朱棣要在午夜时分迫不及待地召见他呢?胡濙,字源洁,号洁庵,建文二年进士,朱棣登基后,胡濙被升任户科都给事中(后来又屡次升官)。给事中原本是一个小官,但胡濙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却超过了一品大员。因为,胡濙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他在帮朱棣做一件最为机密的事情——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皇宫时,朱允炆不知所踪,生死不明。朱棣是造反登基,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这让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总是担心有朝一日朱允炆会突然冒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天下讨伐朱棣。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而朱棣是篡位称帝,得位不正。所以,朱允炆就是朱棣的那块心病。

朱棣为了找寻朱允炆的下落可谓煞费苦心。有传闻称朱允炆是化装成和尚逃出生天的,而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有可能是知情人,朱棣因此关了溥洽半辈子,直到姚广孝临终留遗言请求放了溥洽。就连郑和下西洋也与寻找朱允炆有莫大的关系,当时有说法认为朱允炆是出海逃难了,于是朱棣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出海寻找朱允炆下落。

但是,朱棣费尽心机二十年,却始终没有朱允炆的一丝一毫消息。而胡濙则成了朱棣最后的救命稻草,朱棣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胡濙对朱棣是绝对的忠诚,他奉命寻找朱允炆已经将近二十年,不放过任何一点机会,从未想过放弃。古人讲究孝道,有“父母在不远行”的旧俗,而胡濙为了寻找朱允炆不但远离父母四处漂泊,甚至连母亲去世都没能回来守丧,这在古代是大不孝的表现。因为,胡濙最后一次出游前,朱棣对他说,没有朱允炆的消息就不要回来。

这一夜,朱棣之所以这么兴奋,就是因为他知道胡濙回来了,必然是带回来朱允炆的消息,或生或死,结果已定。朱棣等了二十多年,他不能再等了,所以纵然是在半夜,他也要第一时间见到胡濙,尽快得知那个终极答案。

对于此事,《明史》记载:“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也就是说,朱棣召见胡濙后二人彻夜长谈,谈...

查看详情>>
10

赵匡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赵匡胤如何驾崩的?

赵匡胤
赵匡胤怎么死的
赵匡胤的一生

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当时的中原王朝正统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籍,洛阳夹马营(今瀍河区)生人。

父亲赵弘殷,曾任后汉护圣都指挥使。后周时,参与与南唐的淮南之战,封天水县男,拜检校司徒,与赵匡胤同掌禁军。宋朝开国,追封宣祖。

公元948年,赵匡胤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随郭威平定河中之乱,屡立战功。

公元951年,郭威推翻刘承祐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大概类似于禁军卫队长),拜滑州副指挥室。

公元953年,郭威养子柴荣任开封府尹,赵匡胤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无子,养子柴(郭)荣继位,赵匡胤复典禁军。

还是公元954年,随柴荣参加对契丹北汉联军的高平之战,立大功。战后,封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公元956年,柴荣征淮南,赵匡胤随从。涡口之战,率军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攻克清流关,单挑斩杀皇甫晖,俘虏姚凤。监军六合,助韩令坤固守扬州,并于六合东击败南唐齐王李景达万余人。战后,赵匡胤被封为殿前都指挥使,加封定国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从征寿春,克寿州。回师,拜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照旧。同年冬,从征濠州、泗州,最终帮助柴荣平定淮南。

公元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

公元959年,从征北伐,任水陆都部署,助力平定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以南。因“点检作天子”事件,接替张永德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同年冬,柴荣驾崩,小皇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公元960年,后周朝廷风闻北汉契丹联兵南下,派赵匡胤领兵出征。赵匡胤领兵至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汴京,逼柴宗训退位,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建立宋朝。

建立宋朝后,赵匡胤在960年先后平定了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又推进军队改革,内政改革,巩固了政权。

随后,公元962-963年,赵匡胤任命慕容延钊为主将,发动了对荆州、湖南的战争,迅速平定周保权和张文表。史称“荆湖之战”。

公元964年,派兵两路攻蜀。北路,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出凤州(今陕西凤县),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公元965年,蜀主孟昶投降,遂灭蜀。

公元969年,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进攻南汉刘鋹。公元971年,宋军占领今广东大部,刘鋹投降,遂灭南汉。

公元974年,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统领大军出荆南东下,命吴越钱俶出杭州北上。975年,南唐后主李煜投降,遂灭南唐。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招其弟赵光义饮酒宫中,光义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暴死。

以上,是赵匡胤英雄一生的简短概括。

当然了,实际上,作为结束百年割据局面的开国皇帝,他还做了许多制度设计方面的事儿。这些事儿,影响了两宋数百年,也决定了宋王朝的风骨。但今天,我们主要捋一捋他这一生影响重大的事儿史。

我看《二十四史》,第一遍...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