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难以置信,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晚年生活却是如此凄惨?
身为一位明朝中后期“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传奇名将,大明战神戚继光人生的凄惨落幕,是从万历十一年(1583)开始。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距戚继光的“老上级”张居正去世刚过半年,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活剧正在“酝酿”。身为蓟镇总兵的戚继光就率先躺枪,在莫名其妙挨了一连串骂后,被平调成了广东总兵。
镇守蓟镇十六年,书写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传奇的他,就这样带着万般无奈离开。他离去的那天,蓟镇的市民罢市,男女老幼们流着眼泪出来道别。目睹此情景的明朝边塞诗人陈弟一声怆然叹息:“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老少爷们齐抹泪,依然留不住这位大英雄。
但这凄然的一幕,却是一代名将戚继光,凄凉晚年的开始:“平调”广东七个月后,戚继光的胞弟戚继美(贵州总兵)就被莫名其妙免职。他在广东总兵任上,也是受尽了排挤,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干看着一群文官蛀虫成日“革火兵”“吃空额”,以至于“粤状有不忍形于言语间者”。深知自己处境的戚继光,也只能埋头整理自己的心血书稿。甚至为了避祸,还把自己《止止堂集》里的诗文大段删去,是为明代文化的一大憾事。
纵是如此,他到底还没“躲”过又一轮清算,万历十二年(1584)终于被免掉了广东总兵的职务,黯然回到了蓬莱家乡。身为一位“四提将印”的重量级总兵,归家的他竟是一贫如洗。毕生的积蓄在捐出来修葺蓬莱阁后,竟“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以”。征战半生,战功卓著,晚年就穷得只剩一屋书。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贫病交加的戚继光,竟一度连看病抓药的钱都拿不出,直到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7日),随着“鸡三号,将星陨矣”,突然发病过世,享年五十九岁。
而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明王朝对他的态度,更是刻薄到底。万历十五年九月时,忍够了明朝国防废弛的河南道御史傅光宅,疾呼重新启用戚继光。谁知刚“疾呼”了没几天,就被明王朝罚了两个月俸。戚继光去世两年后,明王朝才允许“祭葬”,戚继光去世快三十年后,明王朝才给了他谥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戚继光”这三个字,就是个叫大明君臣讳莫如深的名字。
不过,对这“刻薄”遭遇,晚年归家的戚继光不但早有心理准备,而且很知足。以他自己的话说:“回首视之,或临锋镝,或逢水火,或督我愆,,或忤当权,或为挂藉,或蹈嫌疑,实数滨于死地而邀天幸以全其生也。”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出生入死大半辈子的军人,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奸臣的构陷里,能够平平安安回家度晚年,已经是“邀天幸”了。
确实,比起同样为国挺身而出,却死于冤案的于谦,甚至比起同样南征北战,把国家的敌人“揍一遍”,却在文臣的构陷里惊惧而死的狄青,拥有“晚年”的戚继光,不但不算惨,相反已经很好命。但是,如果看看戚继光这一生为国血战,先平倭寇再御鞑靼,杀出大明国威军威的不世功业,这样“幸运”的晚年,又怎能不让人痛惜?多少后世军事迷们,也是不住的哀叹:为什么?
表现的原因,...
查看详情>>与“难以置信,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晚年生活却是如此凄惨?”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