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古代将军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封狼居胥的典故你知道吗?为什么成为古代将军们梦寐以求的荣誉

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的典故

在华夏的历史中,霍去病这个名字,绝对是个不可复制的战神符号。当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霍去病打得匈奴一败涂地,并获得了封狼居胥的殊荣,在古代战争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事实上,这份绝对的军功桂冠,在霍去病之后,至少还有五个人获得过。封狼居胥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又有谁可以获得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最著名将领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官司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可是,霍去病在对抗匈奴的战场上,却让自己的威名超过了卫青。他擅长运用骑兵,进行长途奔袭,其战术上灵活多变,并屡次大破匈奴,建立无数战功。

封狼居胥,在历史上就始于霍去病。这件事,发生在西汉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这一年,汉武帝让霍去病和卫青分兵,深入漠北,寻找并歼灭匈奴的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主力左贤王部接战。结果是歼敌70443人,还俘虏了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这是一场决定匈奴命运的最关键一战,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因此,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上,举行祭天封礼,告慰苍天,西汉从此再无匈奴骚扰之忧。

封狼居胥,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展示了华夏民族顶尖的武功。从此,封狼居胥就成了古代将军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而这顶战争史上的桂冠,此后还有没有人摘得呢?小编觉得有,至少有五位可以获得“封狼居胥”的荣誉。先说唐朝。唐朝的北境就受到过突厥的侵扰。血性的大唐王朝一点儿也没惯着突厥,大唐贞观三年,李靖率兵打到碛口,大破突厥。突厥颉利可汗带领一万多残兵想逃过沙漠,又遇到早已埋伏在路口的李绩。突厥的大酋长只好率领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此战,李靖和李绩俘虏突厥五万多人,不仅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在战争中,他们的军队也以胜利者的身份,通过了狼居胥山。

到了明朝,大将蓝玉又在狼居胥山建立了不世之功。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兵15万,北征蒙元,展开了一次“肃清沙漠,在此一举”的决定性战役。此一役,俘获北元皇子,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及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还有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俘虏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缴获元朝宝玺,金牌等物,以及马驼牛羊十五万余,销毁军械不计其数。狼居胥山,再一次见证了中原王朝的力量。

蓝玉之后,就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八年,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朱棣先后五次,亲自率领明军,过狼居胥山,进行北伐。此次北伐,朱棣手下的明军在飞云山一战就击破五万元朝铁骑,迫使鞑靼不得不向明朝称臣纳贡。随后,明军一直打到擒狐山,并刻石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朱棣的北伐,沉重打击了北元,瓦剌和鞑靼的势力,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最后一位封狼居胥的,是清朝的康熙大帝。康熙十七年,为确保大清边疆的安宁,从康熙二十九年,到三十五年,康熙帝一次亲征漠北,经过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等战役,彻底击溃噶尔丹主力部队。最后,噶尔丹在逃亡中绝望而死。史书关于康熙...

查看详情>>
2

古代的六位常胜将军,韩信位居第二,第一名打仗从来没输过

白起
薛仁贵
韩信

古代的六位无敌将军,薛仁贵垫底,韩信第二,第一实至名归从秦朝统一开始到清朝竣事的2000多年封建历史当中,泛起了很是多的能臣武将,而这些武将能够一直保持不败的寥若晨星,虽然说寥若晨星,可是不代表没有,在历史上也泛起过许多位的常胜将军,他们身经百战,一生未尝败绩,小编盘货了历史上六位真正的常胜将军,一生未尝败绩。

第六薛仁贵

薛仁贵的能力,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许多人认为影视作品中的薛仁贵被夸大了,而实际上薛仁贵比影视作品和小说中的还要强,他的一生打出了无敌将军的威名。

第五岳飞

岳飞可以说是南宋的第一元帅,南宋之所以能够在金人的侵略下依旧保持兴盛,就是因为岳飞的存在,岳飞领导他的岳家军,一生反抗金兵,击杀金兵无数,让金人闻风丧胆,可是让人很是惋惜的是,一代著名将领却死在了奸臣和昏君的手中。

第四常遇春

在明朝的那些开国将领中,常遇春的能力绝对算不上第一,因为在明朝初期的那些将领中,有着徐达这样一位常胜将军,可是徐达却曾经打过败仗,而常遇春却从没有失败,他有一个外号叫做常十万,也就是说在他的领导下,10万军队便可以打下天下,常遇春的勇猛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很是稀有的。

第三冉闵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是的具有争议,可是不行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所颁布的法律,哪怕是到了后世也是让那些匈奴闻风丧胆,有一句话来形容,冉闵是再贴切不外,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冉闵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一小我私家击杀了300名敌方骑兵。

第二韩信

韩信是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名将,韩信曾经说过,我带兵多多益善,在他的手下没有任何士兵是没有用的,每一位士兵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都能拥有极大的作用,我们也都知道他的对手项羽是历史上的第一武将,而且败给了韩信所领导的军队,也可见韩信常胜的原因。

第一白起

白起则一生一共打过70多场战役,这70多场战役,一场都没有输过,扑灭敌军凌驾百万,他曾经坑杀赵国几十万将士,也被人称为杀神,白起绝对算得上是历史第一名将,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无敌将军。


查看详情>>
3

古代将军的功夫到底怎么样?都比士兵厉害?

古代士兵
古代将军
古代将军的功夫

首先,理论上说,古代战争条件下,如果一对一“单练”,武将的个人武力,要远远高于普通士兵。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士兵武力孱弱,而是将军与士兵,“行业标准”完全不同。

先看士兵,中国历代军队,士兵的训练标准制度各有不同,但真正开始规范化,却是从北宋初年开始。厉行“强干弱枝”国策的宋太祖赵匡胤,在精选全国精锐组成禁军后,又设立了极度严格的训练制度:精锐的禁军部队,每天必须有一次训练,且“无得番休”。每年春秋季节还要举行阅兵,阅兵里考核不合格的“烂兵”,一律都要淘汰。想安心享受大宋禁军的丰厚钱粮?就得摸爬滚打苦练。

在训练内容上,宋朝禁军也空前细化。宋朝士兵练的,可不是什么“高深心法”“精妙武功”,而是诸如“步射”“骑射”“使枪”“格斗”等训练科目,且都被宋王朝绘成图像,供数十万军队瞪圆了眼照着学。另外还有“教格法”,即军事训练的标准操典,比如“马上使枪”,就必须“左右十刺得五中木人”。射箭则是“六发而三中为第一等”。能挽七八斗强弓的兵,就是优等好兵。

而在这一套训练操典里,最重要的,并不是士兵个人武力有多强,而是看不同兵种的士兵,能不能形成密切的配合。“排弩”“排枪”的操练熟练程度,远比单个士兵的武勇更重要。宋代士兵的训练操典制度,也被元明清几个王朝基本承袭。明代战神戚继光更明确指出,一支军队的冷兵器战斗能力,不在有几个“武术高手”,而是“开大阵,对大敌”时,能“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拼的是团队配合。

放在实战战场上,也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是最靠谱。哪怕“积弱”的宋朝,其经过严格训练的禁军,依然能在缺马且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等大战里以少胜多,吊打数倍于己的辽国精锐。而戚继光强调“开大阵”的戚家军,更以娴熟的战术配合,在碾压东南倭寇,再痛击北方鞑靼,多次以悬殊的交换比,杀出酣畅淋漓的大捷。同时代与戚继光齐名的俞大猷,更曾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凭着多兵种密切配合,在安银堡击溃数倍于己的鞑靼骑兵。

这些胜利,靠的都是整体配合,至于靠“武功高手”提高士兵战斗力?武侠小说里常有。

但相比之下,对于带兵的将军们来说,个人武艺,却确确实实是古代军队制度下,“硬核”的考核选拔标准。

古代将军与士兵之间,战斗力差距究竟有多大?还是可以先看看宋代。如基本的“射箭”,以南宋名将虞允文的说法,“士挽弓七斗八斗者”就是优中选优的好兵。但南宋两位名将岳飞与韩世忠,都能拉动三百斤的硬弓。对比普通士兵,那是绝对优势。

而除了岳飞韩世忠这样的特例外,军中的普通军官考核,乃至武将选拔,武力水平也是绝对的硬杠。其标准之高,可以参看中国传统的“武举”考试。清代武科考试的第二场,就是考“步射”与“技勇”。其中的“步射”,要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硬弓,拉满才算合格。“技勇”则是要先耍大刀,“考生”可以选择“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三类大刀,不但要举起来,...

查看详情>>
4

古代的俘虏会被如何对待?敌人投降后会怎么样?听了让人脊背发凉

古代俘虏如何对待
古代将军投降都要做什么
古代投降的士兵怎么处理

古代军人是如何对待敌人投降的?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此人的做法,让人脊背发凉。此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司马懿。

司马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

意思就是说,有机会出战就果断出战,否则就应该坚守,如果不能守,就赶紧逃跑,如果觉得自己逃跑不了,就赶紧投降,如果这个时候不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懿的这句话也被古代军人们常用在对待敌人的投降问题上。

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守不住也逃不走的情况下,就果断选择投降,那通常情况下,对方都会选择接受,而且必须接受,否则可能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比如会让其他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选择拼到最后一兵一卒。

与此同时,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守不住也逃不走的情况,却仍然选择负隅顽抗,等到自己拼得山穷水尽之时,再选择投降,这个时候对方是否选择接受投降,就要看你是否有利用价值,如果没有,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中国古代所发生的不接受敌人投降的事件,大都是因为第二种缘故。简单点说,就是投降的时间太晚,而且其自身又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所以与其让其活下来,还不如趁此机会斩尽杀绝,反而更有好处。最经典的,就是司马懿的百日破辽东。

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率四万大军进军辽水。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结果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三战三捷,随后他率军包围了公孙渊的都城襄平。

其实在这个时候,公孙渊就已经陷入不能守且不能走的局面,所以公孙渊识时务,这个时候就应该果断投降,而如果他选择这个时候投降,司马懿绝没有理由拒绝。

但问题是,公孙渊偏偏不肯服输,非要继续坚守,结果一个月后,公孙渊弹尽粮绝,襄平城里面一片鬼哭狼嚎,破城也就在旦夕之间。

就在这个时候,公孙渊才想起来投降,但问题是,公孙渊的投降也一点诚意都没有。因为,如果公孙渊识时务,就应该果断自己捆着自己出城投降,那司马懿也断然不会拒绝。结果呢,公孙渊就派遣出大燕国两位最高级别的官员(相国王建、最高监察长柳甫)出城投降。

看到公孙渊的这种投降行为,司马懿直接就命侍卫将两人全部推出去一刀砍了脑袋,接着他又让人传话给公孙渊,总而言之,你如果还有别的话要说,可派个头脑清楚、年轻一点的人过来谈。

这个时候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过来,声称愿意把自己的儿子先送过来当人质,请求司马懿暂退,然后他再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出城投降。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公孙渊选择自己出城投降,司马懿依然会接受他的投降,但公孙渊还是没有这样做。

所以,司马懿就直接告诉公孙渊派来的这位侍中卫演,总而言之,军事上的对决大致有五种结局: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则死!再总而言之,老子不稀罕你们的投降,你们现在就做好死亡的准备吧!

接着,司马懿发动了最后的破城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