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耕读传家”为法宝的千秋一族,皇后3人驸马21人宰相59人
在中华民族的氏族史上,除了帝王家族和孔孟颜曾的圣人家族外,有一个家族堪称千秋不衰。
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
赢秦之后,千秋不衰
裴氏其始祖为赢秦的始祖非子。非子的后裔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到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
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
这三之中,河东裴氏最为出名!
河东——山西西南部,黄河大拐角的东边,因以得名!
河东裴氏,在古代千余年间。可谓人才辈出,据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在朝为官的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科举中第者117人(其中可知文武状元11人、榜眼2人)——名列青史的多达3000余人!
裴氏家族出的政治家
裴氏家族出的名人中,政治家最多——也可以说,这是受古代社会“官本位”决定的。
裴氏家族出的政治家中有名的有:
裴矩(公元547年-公元627年),原名裴世矩,字弘大,历事北齐、北周、隋朝、唐四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经平定岭南,讨伐突厥,征讨辽东。可谓文武双全!
裴寂(公元573年-公元629年),字玄真,曾任唐朝开国宰相。本人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曾经诱使隋炀帝的嫔妃陪喝醉酒的唐高祖李渊睡觉,逼迫李渊举兵反隋,开创建唐第一功!
裴炎(?-公元684年),字子隆,唐朝宰相。他本人支持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唐睿宗,但他在徐敬业叛乱期间,主张还政睿宗,这件事得罪了武则天。后来,武则天听说扬州有人编造了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两片火'是个‘炎’字,‘绯衣’是个‘裴’字,‘小二’是个‘子’字,‘当殿坐’表示昌隆,是个'隆'字。——由此怀疑裴炎裴子隆将会成为皇帝。后来截获一份裴炎写给扬州的书信,信中只有"青鹅"二字,武则天说:“‘青’字拆分是‘十二月’,‘鹅'字拆分是‘我自与’(我参与),裴炎的意思是要在在十二月起事。”裴炎因此被杀。
裴行俭(公元619年-公元682年),唐高宗时名将。他本人最大的能力是“鉴人”——极为有看人的本领。他曾经评价“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做不了官或是做不长久,后果应验!另外,裴行俭还是以为著名的书法家。
裴度(公元765年-公元839年),字中立。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经率军队平定淮西之乱,之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并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他本人颇有识人之明,荐人之功,李德裕、韩愈等名臣、李光颜、李愬等名将都是经由他手举荐成功的!
裴休(公元791年-公元864年),字公美。中...
查看详情>>与““耕读传家”为法宝的千秋一族,皇后3人驸马21人宰相59人”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古代很多是无论寒门蓬户,还是名门大族都选择耕读传家?
汉晋以后,无论是寒门蓬户,还是名门大族,大都提倡“耕读传家”。至今,很多家庭的门额上都还有各种字体的“耕读传家”。
这不仅是一种家训家风的现实书写,也是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映射。古人为什么选择“耕读传家”?
其一,守护祖先香火:在传统农业社会,即便官居一品,富甲天下,但远离故土的居所,都只能算是一时的栖身之地。祖先坟墓,家族祠堂所在地,才是身心的归宿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守护祖茔,礼敬祠堂,不仅是一种孝道的文化迫力,也是身份认同,而催生的行为选择,所以,才有了“叶落归根”、“告老还乡”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性集体行动。
乡村精英的回归,启动了传统人才培育与输出的良性循环。以“耕”养生保家,以“读”立身报国,功成名就,再回归故里。如此代代相循,实现了城与乡、家与国的有序互动。
其二,淬炼子孙心性:农业属于低端产业,但属于治生之本。一旦外出为官、经商风险太大,很多家族就会趋向“力农”。
明末清初,世局大乱,民间大儒张履祥,避居乡野,督促子孙辛勤务农。
张履祥为什么选择“力农”?首先,守身守心。务农可以解决基本温饱,衣食不愁就可以不求人,保持人格独立,恪守廉耻之道。其次,培德立品。务农一道,艰苦繁难,既可以培育勤俭的好品格,也可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再次,知本知足。务农知道什么时候该自己勤奋努力,什么时候该求人帮忙,或者还人情,什么时候该守着老天等雨来,这就明白了自处之道和礼让之道,还知道了人力和天时的关系。如此,人人知廉耻,明礼让,懂天运,人心自然回归正道,家族自然和谐昌盛。
为了让子弟们了解、体味农业,张履祥身体力行,艺谷栽桑,育蚕放牧,还手抄《沈氏农书》,撰写《补农书》。
但“力农”绝不意味着放弃“业儒”。晨昏之间、劳作之余、农闲之际,张履祥要求所有子孙必须刻苦读书,自我磨砺,既提高自身素养,也为未来入世做好准备。
其三,家族内部分工:“耕读传家”,有利于实现家族内部的职业分工。
虽然,读书是所有子弟的义务,但天资有异,勤惰不一,不可能所有子孙都走科举一途。南宋倪思建议:父祖辈一定要为子孙规划资身、养家之术。有才能的就修习举业,博取青紫;下一等的,就让经商谋生;再下一等的,就选择务农养家。
这是一种自然分工,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明清之际大名士傅山家里两个孩子天资都不错。傅山告诫两兄弟:傅家的读书种子,就是你俩兄弟了。你们只管读书,其他任何事都不用参与,省得扰乱读书的心态。
为什么称为“种子”?因为,可以岁岁播种,代代结果,世泽绵绵,永享福禄。
其四,抵御外来风险:康熙朝宰相张英之母吴氏,精通《毛诗》《孝经》,在明清鼎革之际,虽是身居闺阁的女性,却能明判天下大势,无数次带领全家化险为夷。
崇祯末年,丈夫张秉彝本有机会选授美官。但吴氏认为:世道混乱,如果继续做官,要么殉情旧朝,要么效命新王。两样选择都很危险,与其履危蹈险,倒不如另选他途:退隐江湖,耕读传家。于是全家归隐桐城...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古代很多是无论寒门蓬户,还是名门大族都选择耕读传家?”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