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义和团运动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农民起义军义和团,为什么最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义和团运动
清朝义和团
真实的义和团

提到义和团,在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肯定者称之为:起义,痛恨者称之为:拳祸。但无论哪一种认知,都无形中证明了义和团运动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力。

除统治阶层内部对于义和团发展的推波助澜外,义和团自身凭借着“刀枪不入,神灵附体”的手段,裹挟着清朝末年的时代洪流,席卷了整个社会。

那么义和团是如何一步步从普通百姓变成神明在人间的化身的呢?

奋起抵抗的义和团

要了解义和团为何“装神弄鬼”,就必须从义和团的起源说起。“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这一口号妇孺皆知,但事实上,义和团早在庚子年(1900年)三月之前就早已遍布于山东、直隶交界各州县。

义和团最早的雏形是在咸丰年间,山东等地士绅、村民为了防御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长毛”,出于保卫家园的想法所组建的民兵团体,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团练”。至于本属民兵性质的早期义和团为何变成了“扶清灭洋”的极端势力,这与山东地区的教案密不可分。

从咸丰三年的西林教案,到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随着传教士不断进入中国传教和从事间谍活动,导致民间和官方同洋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尤其是自1897年即光绪二十三年后,山东地区的洋教和民间的矛盾达到了最高峰。

连“义和团”三字的诞生也和玉皇大帝与天主的“斗争”息息相关。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887年,在山东冠县梨园屯,当地教民在洋人的撑腰下,在该村的玉皇庙地基上建起了教堂,由此村民、教民之间就因为新旧信仰不停的争执。

梨园屯村民在当地士绅的带领下捣毁了教堂,并向县、府、道各级衙门控告教民。由于官老爷怕洋老爷,导致梨园屯村民的控诉迟迟没有结果,可本乡本土的乡绅也是县老爷不能过分得罪的,所以这件事一直拖到1891年才拿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即:由冠县县衙出资二百两,让教民另选地方建立教堂。

可教民经过四年的斗争,早体验到了洋人撑腰的好处,此时他们已不满足于最初兴建教堂的愿望,反而进一步向官府诬陷当地村民是乱党。梨园屯村民知晓此事后,便前往教堂理论,结果双方争执之下,教民开了枪,由此更激化了矛盾。

这时义和团的前身:由民间武术团体“梅花拳”中诞生的“十八魁”就开始带着本乡本土的村民开始抗争,各处捣毁教堂,杀害教民,并散布传教士用小孩眼珠子点银子,做红丸的迷信传说。利用这样的恐慌氛围,以“十八魁”为首的排外仇洋的意识形态迅速蔓延到了山东、直隶交界各地。眼看“十八魁”势大,官府只好派兵弹压,直到1898年才成功逼迫梅花拳解散。但化整为零的拳众,也自此改头换面号为:义和团。

在与洋人、教民、官府的不断斗争中,树大招风的义和团也明确“以仇天主、耶稣教为宗旨”的行动纲领,从而规避了官府对他的绞杀。为了得到底层民众的支持,从信仰上与基督教抗衡,义和团在《团匪莠言》中开始明确提出,义和团众拥有法术,且师从“某地仙处···学得金丹之秘法与拳法,此金丹者服之入水不溺,入火不毁,刀枪不能伤”,这样的噱头也成了义和团裹挟乡野村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