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这六个特点,让王羲之的行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羲之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他能成为后世不可逾越的书圣?主要因为他的书法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一、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二、具有篆隶用笔习惯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三、具有篆隶遗韵特点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四、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中段中实的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转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的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的动作。
五、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这两个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日”、两个“顿”、“首”、“顷”、“痛”、“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隶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
六、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综合以上五点,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查看详情>>与“这六个特点,让王羲之的行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关的文章
用一个字概括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的精髓,其书法都有哪些特点?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今往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
王 羲 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兰亭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一个字形容王羲之的晋仕风流:“醉”
颜 真 卿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一个字形容大唐烈士的铮铮铁骨:“情”
米 芾
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用一个字来形容北宋痴狂米芾:“颠”
查看详情>>与“用一个字概括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的精髓,其书法都有哪些特点?”相关的文章
颜真卿书法真的媲美王羲之吗?原来王羲之都是粉丝捧的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要说颜真卿和王羲之的书法孰优孰劣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下第一书法。
技法
他两都是书法历史上最顶级的大师,两人的风格不同,取法不一,但是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平分秋色。
风格
颜真卿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好似一个北方的壮汉,粗犷、豪迈。而王羲之书法风格千变万化,攲测多姿,一个“之”全篇各有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为骨,藏锋露锋含蓄毕露,互相衔接,或大或小,随手而出,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姿态,相比颜真卿的北方壮汉,王羲之的职能算的上的个男方美男,眉清目秀,婉约秀丽。但是谁也不能说哪种风格高明,只能说各有特点,都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巅峰。
人格
颜真卿为官有声,颇受老百姓赞誉。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受百姓称赞。
安史之乱后重整朝纲,成为当时国家的柱国大臣,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至身灭。可以说颜真卿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王羲之的贤明相比颜真卿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了,在这个环节的对比中,颜真卿是完胜的。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是书法的话,评价前两点就已经有结论了,为什么要特别归处第三点呢?小编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对审美有着特殊的洁癖。官大的、身份尊贵的、大善人等一切正面的人物对他的书法评价会起到加分作用,而那些人格低劣的、名声败坏的人,其书法评价会大打折扣。
这一点其实也容易理解,同样一个馒头,美女递过来的就吃起来更香,一个浑身污垢的乞丐递给你的,你始终感受不到美味,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就比如说赵孟頫的书法水平也已经登峰造极,然而被“二臣”二字所累,始终被文人雅士所不齿。
综上所述,小编觉得颜真卿的书法要比王羲之略胜一筹,胜在颜真卿的大忠大贤,胜在颜真卿的为国为民上。
但是有趣的是王羲之拥有一个bug一样的超级粉丝唐太宗,那个年代皇帝代表了一切,他用一己之力将王羲之往上推了好几层,还用自己的影响力给王羲之发了一个“天下第一书”的证明,可惜了颜真卿只能让出高位,退居老二。
你认为颜真卿和王羲之孰优孰劣?
查看详情>>与“颜真卿书法真的媲美王羲之吗?原来王羲之都是粉丝捧的”相关的文章
读懂了王羲之和颜真卿,也就读懂了中国书法审美的线索
所谓稿行,就是行书,只是这种行书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创作作品,而是古人在日常写稿子、写便条、写信时候用的书体。理论上,这样的书体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也最能够反映书写者的基本风貌。那为什么颜真卿留下那么多碑,稿行却不多呢?这是一个误会,我们今天见到的颜真卿稿行,约有30件,只是我们平常提到的只有《祭侄稿》、《争座位》等三五个(正好,书法节有一节课,大地老师精读不太出名的几个颜真卿尺牍,有兴趣可以去听)。另外,碑的留存当然比纸容易得多,纸,都烂完了,碑,还没有全残,甚至保存不错。那为什么王羲之留下的都是尺牍呢?因为王羲之那个时代,少有立碑的风俗,估计王羲之也不屑写碑,因为他儿子王献之就跟谢安翻过一次脸,埋怨他暗示自己题匾,认为这是对文人的轻视。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耀眼的两个星座,也同时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两极。其楷书的不同,很容易看出,因为颜楷多为碑楷大字,而王羲之则是刻本小楷,无论用笔方法、结字气象还是全篇章法,都有极大差异。那么,颜真卿稿行书与王羲之有什么本质差异呢?
王羲之站在文人书法的最早期时点,汉代以后所产生的草行楷诸体,其最基本的用笔、结字套路,在后人的反复加工之后,王羲之算是最早的奠定者之一,极具代表性。如果说,点画形态必须有提按顿挫、轻重缓急,那么,后世所有人的书法都确实出自于王羲之。但这里要研究的,是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不同,他的独立创造,他是怎样拉开与王羲之的距离,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另一极的。
从用笔方法看,王以侧取妍,颜则多“篆籀气”
王羲之善于从不同的侧面下笔、收笔和出锋,所谓八面出锋,因势成形,以其气质与悟性,达到了无可非议的至高境界。而颜真卿,不仅强调变化,更善于表现出一种厚重感与雕塑感。他扬弃了二王一路的妍美,选择了更为质朴原始的力量——从先秦到汉魏碑刻中的那种“金石气”,又称“篆籀气”。用笔锋按如打桩,提如拔钉,大大增强了笔触的连续按压的力度与厚度,散发出以前文人书法从未有过的审美趣味。所谓铅华洗尽见风流,颜真卿滤掉了二王的妖娆,用笔厚朴浑穆且洗练灵动,正如阮元所描述的“如融金出冶,随地流走”。
从线质看,王羲之多一拓直下,颜真卿多“屋漏痕”
一拓直下,是二王一路行笔的特点,用笔爽利,利用笔尖的弹性、腕力的冲切,使点画挺健秀丽,尤其写较小的字、用较硬的笔、在较平滑的纸上,效果突出。颜真卿则采用自名为“屋漏痕”的笔法。与怀素在探讨草书笔法时,怀素举出“古钗脚”(亦即一拓直下),颜真卿问“何如屋漏痕”。“屋漏痕”是指雨水在土灰墙上流下的痕迹。墙面不平整,有渗透性,雨水走走停停,不断遇阻再行,浓淡干湿也有显著差异。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人造的,可以通过准确控制而达到,后者则是自然的,可以控制却也有随机的成分。颜真卿的大量碑刻,甚至行草书如《祭侄稿》中,都有大量的“屋漏痕”,运行轨迹边缘并不光滑,枯笔较多,这与他的毛笔、纸张也该有较大关...
查看详情>>与“读懂了王羲之和颜真卿,也就读懂了中国书法审美的线索”相关的文章
与王羲之书法平分秋色的颜真卿,令后人高山仰止
王羲之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就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含蓄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颜鲁公的雄浑书风,“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颜真卿颜鲁公书法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成为书如其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集合的范例。
正如王澍所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
也正如陈玠所说:“颜鲁公碑,书如其人,所谓骨气刚劲,如端人正士,凛然不可犯也。”
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这些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肯之论。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一段肺腑之言:“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正色奉身,出入四十年,蹈九死而不悔。禄山纵火猎九州,文武成禽,鲁公以平原当天下之半,朝廷势重,赖以复立,书生真能用事,忠孝满四海,不轻用人。国史载之行事如此,足以间执谗慝之口矣。汝蔡之间,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使万世臣子有所劝勉。”
这些从心底流出的话,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是颜真卿写给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少年英雄颜季明的悼文。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德州平原县)的颜真卿和时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太守的颜杲卿,兄弟二人率先反抗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才十几岁,尚未成年,但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却常常在两郡间往来通报消息。
不料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史思明即攻陷常山,颜季明被杀,颜杲卿被残害,颜氏一家30余口被灭门。在这件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侄子的头颅和堂兄的一只脚。
正是在这样极度悲痛、极度愤怒而又极度无奈的情况下,颜真卿奋笔写下了这篇气壮山河、名垂万古的《...
查看详情>>与“与王羲之书法平分秋色的颜真卿,令后人高山仰止”相关的文章
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
王羲之,站在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兰亭序》更是顶峰之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所作,内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会聚兰亭的之事,内容共计327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文20多个“之”中,写法竟然无一相同。然而,《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谜。关于《兰亭序》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被李世民带到了昭陵里,可温韬盗掘昭陵时,并没有发现;二是目前还埋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丧乱贴》流传有序,是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丧乱帖》8行62字,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在日本人看来,《丧乱贴》是至高无上的国宝,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丧乱贴》被带到日本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不过,短短20年后,《丧乱贴》被归还,后藏于宫内厅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丧乱贴》曾于2006年回到中国,当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
查看详情>>与“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相关的文章
最贵的4幅书法作品,看看王羲之的排名,第一竟然是他
我们谈到中国的书法文化大家都非常的感兴趣,要问大家哪位书法名家的名气最大,我想大家肯定会想到书圣王羲之吧?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欢,但是要问大家哪位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最贵时,我想很多网友就不知道了吧,今天小七就给大家讲讲中国最贵的4幅书法作品,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也只排第二,最贵的一幅书法作品卖了4.37亿元,看到这里以后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好奇呢?下面我们看看最贵的4幅书法作品到底有哪些名家的作品。
第四名:曾巩《局事帖》拍出1.08亿元
排名第四贵的书法作品是曾巩的书法真迹,曾巩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从小就非常的聪明,记忆力超群, 从小对中国的书法非常感兴趣,而他的书法作品也赢得了书法爱好者的喜欢,他最有名的一幅书法作品就是《局事帖》,这幅书法作品也是非常的贵,竟然拍出了1.08亿元人民币,看到这样的天价以后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曾巩书法的超群呢?
第三名: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出1.28亿元
排名第三的书法作品出自宋朝的一位皇帝,他的名字叫宋徽宗,说到宋徽宗的大名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也是非常的熟悉,因为他的“瘦金体”也是非常的个性,可以说是几百年无人能超越,因为这种自己非常的创新,所以也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欢,即使这种字体非常的难写,也阻挡不了书法爱好者的喜欢。而宋徽宗的一幅《临唐怀素圣母帖》也是写出了书法艺术美,竟然拍出了1.28亿的天价!
第二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拍出3.08亿元
中国书法界第二贵的书法作品则是王羲之的《平安帖》,这幅书法作品在拍卖会上也拍出了非常高的价格,竟然达到了3.08亿的天价,我们看到上面的这幅书法作品以后大家是不是体会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呢?字迹行云流水,而这种字体也属于草书,看过这幅书法作品以后,我们明白王羲之不仅擅长行书,他的草书同样也是非常的漂亮,难怪一幅书法作品能卖3.08亿元的天价。
第一名:黄庭坚《砥柱铭》拍出4.37亿元
中国书法界最贵的书法作品则是黄庭坚的《砥柱铭》,我们看到这幅性买卖特别法作品以后是不是感受到了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呢?整幅书法作品非常的漂亮,不仅写出了书法艺术美,还让我们看到了黄庭坚书法非常的漂亮,这样的书法作品对于一名书法爱好者来说是无价的,所以4.37亿元也是不贵。
欣赏完这4幅书法作品以后大家有何不同的感想呢?可能有些网友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名气那在书法界是无人能超越的,但是书法作品的拍卖价为何没能拍第一呢?其实并不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没有黄庭坚的书法好,首先王羲之的那幅书法作品《平安帖》并不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如果要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那绝对能排名第一,即使花多少钱肯定也不会出手。欣赏完这4幅最贵的书法作品以后大家是不是对中国的书法更加的感兴趣呢?大家对于练习书法还有其他不同的感想?欢迎大家在我们的评论区一起留言互动哟!
查看详情>>与“最贵的4幅书法作品,看看王羲之的排名,第一竟然是他”相关的文章
他的草书作品实力惊人,比王羲之早了一个世纪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西晋时期的草书高手卫瓘,比王羲之早了近100年,他的草书,被列为“神品”。
卫瓘是谁?咱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在曹魏时期,以书法见长的家族有两个,一个是王羲之的老师钟繇一路,另外一个,就是以传承古法著称的“卫氏”家族。
“卫氏”家族的兴盛,以卫凯被曹操任用开始。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卫瓘,就是卫凯的儿子。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位卫瓘,就是设计收杀邓艾和钟会的那位高人。另外说一句,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是“卫氏”宗族中的一员。
卫瓘擅长草书。书中记载:“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看见了吧,远在王羲之之前,卫瓘就取众家所长,开始了自己的草书创新之路。
说了这么半天,卫瓘的草书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呢?说实话,卫瓘传世的草书并不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唯一一件作品就是刻录在《淳化阁帖》当中的《州民帖》。如下图所示。
卫瓘的草书妙在哪?怎么就是“神品”了呢?这么说吧,在卫瓘的那个时期,还没有“今草”这个概念。那时候的草书,大多都是类似皇象的《急就章》的这种,完全没有类似卫瓘的这种流美和潇洒。为了区别于皇象的那种“章草”,大家把卫瓘的这种新式草书称为“草稿”。
唐代的张怀瓘评价卫瓘的草书说:“若鸿雁奋六翤,飘飘乎清风之上。”王羲之的后人王僧虔也直言:“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在那个时候,卫瓘的草书就是新式书体的代表,面貌全新,实力惊人。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任何书体的诞生到成熟,并不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这是无数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羲之变古法,近一步完善了行书和草书的书写规范,影响力深远。王羲之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若浮云,像云一样很轻盈;矫若惊龙,表示同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
可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王羲之的这些创新,并不是凭一己之力做到的,也不是闷头苦想凭借灵感得来的。所有这些,都是传承之后的创新。
从这个角度上讲,王羲之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书体演变过程当中的必然。
与“他的草书作品实力惊人,比王羲之早了一个世纪”相关的文章
王羲之和王献之究竟谁的小楷略胜一筹?答案显而易见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旷之子,导之侄,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採择众长,备精诸体。小楷尤工,已脱去钟繇隶意,雄逸俊雅,变化生动。其小楷代表作有《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乐毅论》《孝女曹娥》等。
《黄庭经》,原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王羲之所书的这卷《黄庭经》,即指《黄庭外景玉经》。
《黄庭经》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1)重点论述的问题有:强调吐纳行气;勤于咽津滓海,时时保精、固精;永持恬淡无欲;巩固守一之法。
(2)论述长生久视之道,分别论述人体各主要器管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了修炼得法,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
(3)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
(4)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唐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清包世臣赞叹道:“秘阁所刻之《黄庭》、南唐所刻之《画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絶,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
《黄庭经》虽享大名,然现存诸本多为后人摹刻,在字法、章法上多少参有摹刻者的审美意趣,韵味略有不足,学书者需参看魏晋同时期的书跡,才不至于被刻本皮相所囿。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亦为魏晋楷书典范。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之子。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善正、行、草书。幼学父书,次习张芝,后改制度,遂成一家法,与父齐名。王献之书法是王羲之书法的延伸和发展,虞龢《论书表》称“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合称“二王”“羲献”。
《洛神赋十三行》的内容为曹植名篇《洛神赋》。王献之此书墨跡在宋元间尚流传,后佚。拓本仅存中间的十三行,遂得名。碑前款署”晋中(书令)王献之书“,为后人所补。
历代对《十三行》评价都非常高,称为“小楷极则”。
《宣和书谱》载:”(唐韦权)尝与人论书,云:'《洛神赋》数纸,足下曾见之否?当在钟繇之上。'"
宋董逌《广川书跋》云:"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也。“
王献之《十三行》的结构变化较王羲之的传世小楷诸刻本更为生动,结字”任随天真“,章法更显从容自然,富有动态。
本文《黄庭经》选自朵云轩所藏《宋拓晋唐小楷帖九种》,《洛神赋十三行》亦朵云轩所藏清代早期拓本。
查看详情>>与“王羲之和王献之究竟谁的小楷略胜一筹?答案显而易见”相关的文章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经历了历史的浪潮,对现代有何教育价值?
当提到书法,无论如何是绕不开一个人的,他就是王羲之。
《兰亭序》的创作是偶然为之,在兰亭雅集王羲之和其他的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大家推选王羲之为大家作的诗集做序,微醺的王羲之即兴创作,后来这个序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兰亭序》。
魏晋时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而王羲之的书法在众多书法作品中更是与众不同。
纵观历史的浪潮,王羲之的伟大,和唐太宗李世民有着重要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曾下诏书,赏赐能够搜集到王羲之真迹的人。《叙书录》中记载,李世民当时收集了王羲之的墨迹约3000多幅。《晋祠铭》就是临摹王羲之他最满意的作品,从图中这临摹的相似度可见这位皇帝有多么崇拜王羲之。
据史料记载,他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欣赏,还专门让一些人临摹王羲之的真迹,并作为奖赏发放给文官
但如果你认为王羲之只是书法大师的话,那你就低估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贡献。他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贡献远远大于他对书法处理上的贡献。
书法,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
书法是什么?它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提到书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汉字,那一点一线的勾勒,变化万千,也形成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中国的汉字由线条构成,不同的形态让书法艺术显得更为多样,而书法家则是把想要表达的心情和感受通过汉字中的线条展示出来。
客观来说,书法的艺术表现包括文字本身以及书法家赋予的情感。好的作品一定会带有自己个人的特色,文人们用不同的篆、隶、楷、草、行等字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向世人展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
书法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怀。书法艺术是一种力量,智慧和思想的结合。
它用汉字中笔划(点、横、撇、竖、钩等)的变化,创造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艺术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汉字的演变和书法家们对汉字处理的精妙让书法这门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书法鉴赏资料,书法艺术本身还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作为中国人,我们多多的弘扬传统书法文化,让其教育价值最大化。
查看详情>>与“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经历了历史的浪潮,对现代有何教育价值?”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