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邓艾、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都在于这两人自视过高
邓艾、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
邓艾、钟会,一个是草根出生,一个是高级“官二代”,虽然出身不同,但两人才智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的功绩和名声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反叛好像全无章法。
司马昭分而治之,安排贴身监视
司马懿高平陵兵变之后,淮南连续发生三次叛乱,分别是王凌叛乱,毌丘俭、文钦叛乱,诸葛诞叛乱。所以到司马昭掌权之时,对于任何拥有重兵的大臣本质上都是不信任的。
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分三路进兵,邓艾、钟会、诸葛绪各领一路。非常诡异的是,这次攻蜀战争,并没有明确总指挥。官衔是邓艾最高(征西将军,西线战区司令),但主力是钟会(镇西将军,西线战区副司令),诸葛绪(雍州刺史)既不听邓艾的,也不听钟会的,最后被钟会诽谤失去兵权。
《三国志》记载,“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从字面看,是司马昭亲自担任总指挥,三路兵马都分别听命于他。
由于邓艾在战前曾屡次反对攻蜀,司马昭还派了自己的近臣师纂(大将军司马,即大将军府的军事主管,和管行政的长史平级)到邓艾军中,担任司马,实际上是监视邓艾。后来当邓艾有不臣之举时,师纂也确实向司马昭进行了举报。
因为没有一家独大,每支力量在做事时都要考虑左右的掣肘,当然反叛的难度就增加了。
将士妻儿都在北方,无人跟从
对于是否担心钟会拥兵自重,割据叛乱,司马昭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说法,大意如下:倘若西蜀被攻破,亡国之民惊慌恐怖,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起事了;中原的将士各自都想着要回家乡,就不肯与他(钟会)同心协力了。倘若谋反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
曹魏的军事制度,将领士兵的妻儿在后方是基本属于被监视居住的,如果士兵在前线叛逃或者畏战,妻儿都会被牵扯处罚。特别是高级将领的妻儿,更是严格监管。因此大规模地跟从邓艾、钟会的基础就没有了。
王凌起兵叛乱前,就曾安排人把自己儿子王广从洛阳接出来。
从史实看,邓艾的部将在钟会派卫瓘抓捕邓艾过程中,并没有站在邓艾这一边,邓艾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就束手就擒了。钟会发起叛乱后,高级军官也没有跟从钟会,以至于钟会只能把所有的高级军官都软禁起来,最后这些军官和外面的士兵里应外合发起暴动,乱军中杀死了钟会、姜维。
邓艾、钟会自视过高,缺乏私家势力
钟会在军中基本没有根基,攻蜀之前他一直在京任文职,做过司隶校尉等职务,临攻蜀才被任命为镇西将军。他的父亲钟繇虽然位居三公,但从未管过军事,在军中也无根系。因此钟会在军中基本没有私家势力。
而且,钟会在出兵汉中的路上,居然因为道路没有铺好,就杀了先锋官许仪(许褚的儿子)。虽然有杀将立威的效果,但在军官群体中肯定也有反作用,认为钟会不近人情。钟会的主要助手胡烈(车骑将军胡遵之子)显然和他关系不佳,最后带头反抗。
邓艾也有类似情况。雍州刺史诸葛绪,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时,就和邓艾合作过(诸葛绪时任泰山郡太守)。但在攻蜀之战中,邓艾曾经希望中路军诸葛绪,和自己并肩行动,遭到了诸葛绪的拒绝。
凡...
查看详情>>与“邓艾、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都在于这两人自视过高”相关的文章
要说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还得从钟会的做法上来看
熟读三国我们知道司马昭在魏国掌权之后,不久就让钟会邓艾等人率大军入蜀准备一举拿下蜀国,后来蜀汉后主刘禅向魏国大将邓艾投降,蜀国宣布灭亡。这时候魏国的伐蜀大军主将为钟会,钟会见邓艾抢了首功于是就对他心怀不满,加上当时钟会手握重兵,蜀国的降将姜维等人也表示支持钟会。于是钟会就产生了占据蜀地自立为王然后再争夺天下的想法。
因为后主刘禅是向邓艾投降的,因此邓艾抢到了灭蜀的首功声望在蜀地如日中天。钟会想据蜀自立首先要铲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邓艾。钟会先诬陷邓艾谋反,然后夺了邓艾的兵。自此蜀地的魏军军事力量基本被钟会掌控,加上原来蜀国投降的将士。最终钟会准备造反,可是钟会造反不久之后就兵败被杀,为什么当时手握重兵的他会死在乱军之中呢?从造反到失败之间短短不过几十天的时间,要说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还得从钟会的做法上来看
1:囚禁魏将
我们看钟会在准备造反之前,以为郭皇后(魏明帝曹睿的妻子)发丧的名义,将魏军大小将军召到了蜀国的朝堂之上,声称手上有郭皇后的遗诏命令讨伐司马昭,然后让各位将军签字画押一起讨伐司马昭。其中有很多将军原本就是司马昭的心腹,这些人拒不从命。钟会将这些人囚禁了起来,这样的激进的做法激起了这些武将的强烈抵触。后来这也是导致钟会被杀直接的原因,钟会囚禁了这些人导致驻扎在成都的魏军失去了指挥系统,后来一个被囚禁的魏将胡烈通过自己的部将丘建和驻扎在城外的部属取得了联系,最终导致了魏军的哗变。这些军队失去了指挥官各自为战难以约束,局面一时间难以控制,钟会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2:重用姜维
我们说蜀国亡国之后,姜维向钟会投降,受到了钟会极大的礼遇的重用,而且让姜维继续统帅以前蜀国的军队。这难免会激起魏军内部将士的不满,首先姜维连年伐魏杀死的魏国将士不计其数,魏军内部要杀姜维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因此在钟会逼迫魏军各路将领合作时,遭到很多人的强烈反对,这不得不说和钟会重用姜维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3:错估形势
上面说的两个原因是导致钟会失败的直接原因,我认为钟会为何失败如此迅速的原因在于错误估计了天下的形势。当初司马昭让钟会为主将伐魏的时候,司马昭身边的人就提醒司马昭说道:钟会这个人需要提防。司马昭却笑道:“蜀国灭亡之后,魏国将士一定急切想班师回家,而蜀地的百姓早已成了惊弓之鸟,钟会纵然是谋反也成不了气候。”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就如司马昭所料,我们说当时战争连年天下一统已经是人心所向,钟会错误的认为自己手握重兵再加上姜维等蜀国残余势力的支持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但是今非昔比,连年的征战无论是百姓还是将士都已经厌战了,人们已经不愿意再为谁的野心去拿生命冒险了。
查看详情>>与“要说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还得从钟会的做法上来看”相关的文章
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在哪?他的谋反其实并没有详细的计划
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在哪?
三国后期的魏国,有邓艾和钟会两位大将,他们不仅是曹魏的臣子,还是司马家族的近臣。覆灭蜀国的时候,这两位大将也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可是他们二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如意。尤其是钟会,没能谋反成功,还被手下的人给干掉了。
当时的钟会手握大军,而且身边儿还有一个姜维,可是最后他也没能谋反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钟会的失败是必然的,他的谋反完全没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点就是钟会把自己的野心表露的太明显了,蜀国被灭的时候,邓艾是头功,他首先打下了成都,并且接受了刘禅的投降。钟会不仅野心巨大,而且嫉妒心也很强,他看到邓艾先拔头筹,心中十分怨恨,于是联合几位官员一同诬告邓艾。
最后邓艾被收押回京,钟会也除掉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对手。但是钟会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钟会急于求成,这种做法把自己的野心都暴露给了朝中的大臣和司马昭,让他们有了提前的防备。
第二点就是他对部队的掌控不够。钟会制定的谋反计划是强制性的,他没有给自己的手下和部队许诺荣华富贵,而是逼迫他们签订讨伐司马昭的手谕,如果谁不在上边儿签字,就会被他直接干掉。要知道谋反是杀头的大罪,靠着强迫部队谋反,又有几个人是真心的呢?
虽然最后很多人都签字了,但是他们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伺机而动,果然在钟会快要回到京城的时候, 他手下的很多人突然变节,最终钟会死在了自己手下的手里,这也是他谋反失败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如果他能够让手下真心跟随自己,也许情况会发生改变。
第三点就是他太信任姜维了,钟会自认为聪明,能够看透人心,可是他却没看透姜维。姜维只是假意投靠他,可是钟会却把他当成了心腹。他起兵谋反就是姜维鼓动的。最开始的时候钟会只是有野心,却没胆量。
可是听完姜维的分析之后,他认为自己有机会和司马家族一战,所以才匆忙地起兵,一来是为了出其不意,二来是害怕他和姜维之间的谈话泄露,被人抓住把柄。于是钟会就在匆忙之中拉起了剿灭司马昭的大旗,也让自己陷入了险境。
查看详情>>与“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在哪?他的谋反其实并没有详细的计划”相关的文章
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其实这早就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了
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
三国的最大特征是:重建及重建失败。曹魏灭蜀汉,曹魏以钟会为主将、邓艾为副将(以两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界定),展开灭蜀军事行动。灭蜀之后,邓艾以“谋逆”罪名被诛杀(台湾学者柏杨评价邓艾:“功过于岳飞,冤大于岳飞”)。钟会则与姜维勾结,以“事不济,如刘备般割据蜀地”的心态,公然谋反。钟会,是东汉钟繇之子。钟繇的地位,类似今日人大委员长或政协主席之地位。显赫贵族背景及灭蜀盖世功勋,都没能阻挡钟会“事不济,如刘备般割据蜀地”的步伐。
钟会自小以聪慧闻名当世,在灭蜀的巨大荣耀面前,在战事结束之时,却选择谋反。钟会或许看清,东汉到西晋的三国战争,基本已经落幕,但是,落幕后的重建,以钟会居于司马昭中枢的有利地位,凭借钟会的聪明,应该看出,重建注定失败。全盘崩溃的社会,“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钟会谋反,民国大师吕思勉的观点是:钟会不是普通的野心家,钟会谋反的原因,是因为钟会“心存魏室”。钟会是魏国元勋钟繇之子,钟会灭蜀时的曹魏,正处于司马氏篡魏列车临近终点站的时刻。司马篡魏一旦成功,以钟会的地位与功绩,钟会必将成为晋王朝开国元勋。未来晋王朝的“开国元勋”,选择在取得消灭敌国的巨大荣耀前造反,而且司马家族的阶级属性,与钟会家族相同,均属门第世家的代表。钟会谋反,岂非是向其阶级兄弟开战?何况曹魏以法家手段摧残东汉以来的门第世家阶级,曹魏的治理逻辑,并非钟会家族所能认可与接受。钟会的谋反,形式上只能是以收到曹魏后宫“太后密诏”的粗劣手段为反司马旗帜,试图重建曹魏新秩序,阻止司马篡魏。但钟会的“崇高理想”,或许是借蜀汉姜维加入谋反阵营的机会,在阻止司马篡魏的同时,以保存曹魏为名,行恢复东汉之实。司马昭任命钟会为曹魏伐蜀主将的原因是:钟会在主流舆论反对伐蜀的情况下,主张对蜀采取军事行动。司马昭说:“众人皆言不可伐蜀,犹豫胆怯之下伐蜀,不会成功。钟会极力主张伐蜀,派遣其伐蜀,必能成功。”钟会伐蜀成功后谋反,实属司马昭意料之中的必然事件(司马昭早有防范)。钟会是钟繇之幼子,钟繇是标准汉臣,钟繇成为曹魏开国三公,但就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而言,钟繇不屑于追随曹操父子。钟会同样不屑于追随曹睿之后的曹魏帝王,这也是钟会竭尽所能,支持相同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的司马氏篡夺曹魏的根本原因。钟会试图挽救医学上已经宣布死亡的生命(曹魏),钟会试图挽救生物学上已经被定义为僵尸的所谓“生命”(东汉)。剔除军事实力对比因素,即便司马政权潜藏迅速腐烂的病毒基因,但苟延残喘的躯体(曹魏)+冷却的僵尸(东汉),仍不敌表面健康的病人(晋)。司马昭让钟会担任灭蜀远征军首席军事指挥官,相对于当年曹操让夏侯渊主持西方军事而言,是曹魏军队将领选拔与晋升制度变革的结果。
曹魏初期,军事将领的选拔与晋升,大部分先是通过剿灭黄巾余贼学习基础军事知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之后是投身到事关曹魏集团命运与归宿的长期战争中(与吕布...
查看详情>>与“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其实这早就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了”相关的文章
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在哪呢?其实都是他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在哪呢?
公元262年,司马昭大举伐蜀。伐蜀的最高指挥官钟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伐蜀胜利后,他就阴谋清除异己、笼络蜀中官员。钟会认为凭借他手中握有的军队以及蜀中的资源,打出消灭乱臣司马昭的旗号,一定有机会取代司马昭。钟会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使无法打败司马昭,也可以割据蜀中。
但这只是钟会的一种错觉,因为此时的钟会不过是司马家族的一个高级打工仔。凭他这点实力就想造司马家族的反,他也把造反看得太容易了。
杀掉邓艾之后,钟会以为那二十万伐蜀大军已完全属于自己了。他忘了,他之所以能够指挥二十万军队,是因为司马昭的授权。如果钟会背叛了司马昭,那他就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指挥这支军队。
可问题是,钟会哪有这种能力呢?军队的各级将领,有多少是受到钟会的赏识而获得提拔的呢?二十万将士,有多少人一心想造司马昭的反呢?钟会认为自己一声令下,这支军队就会跟随自己造司马昭的反,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钟会在背叛司马昭之后,他的军队就失控了。如何控制这支军队,已成为钟会的最大难题。钟会也许能依靠自己的亲兵,对魏军高级将领进行一次大清洗,然后让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大举接管魏军指挥权。可这种做法有个弊端:此时姜维已经投降钟会,如果钟会用这种方式获得了魏军指挥权,焉知姜维不会做钟会背后的黄雀呢?因为当时还在蜀中,姜维明显比钟会更有声望。
就算钟会压下姜维,杀光了魏军上层将领,并且让自己的亲信大举接管了魏军的指挥权,也很难控制这支军队。因为这二十万将士大多是北方人,他们的家属都在北方。他们是一支入侵敌国并征服敌国的军队,现在只是因为主帅的个人意愿,就造成自己军队将领大举被杀的事实,也实在有点荒唐。
成为大权在握军事长官之后,钟会本应心怀恐惧才对。因为这种实力很难造反成功,却很容易引起最高权力者的猜忌和怀疑。
看看钟会的狂妄无知,我们反而更能体会到司马懿的谨慎。在魏明帝托孤之时,司马懿在军政两界的影响力早已超过了伐蜀时的钟会。但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排挤一再退缩,夹着尾巴过了近十年的憋屈日子。而钟会呢?且不说司马昭手下能与他相提并论,甚至影响超过他的人还有很多,就是在伐蜀大军中也有卫瓘这种强人,足以与他分庭抗礼。
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能够成为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有资格做乱臣贼子,这就是坐在书斋中幻想世界。如果做一个乱臣贼子真的如此容易,那所谓的世袭制早就在历史上消失了。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最高军事长官岂非随时都有机会造反?可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一个帝国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就看军政长官的权力大小是否源自于职务的高低。如果军政长官受到最高权力者的重用,那他就可以获得高职务,自然可以在军中呼风唤雨。如果最高权力者不再重用他,剥夺了他的相应职务,那他马上就变得一无所有了。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人能做乱臣贼子。
而一个帝国陷入混乱之时,通常是因为军政长官的权力与职务没有直接关系了。在这种时候,如果没有实力,职务再高也...
查看详情>>与“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在哪呢?其实都是他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相关的文章
能征善战的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失败原因总的来说有四点
264年正月十五,钟会率领大军进入蜀汉都城成都,并派人将邓艾押往洛阳。此时,钟会手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余万,而且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昔日的蜀汉名将姜维也成为钟会的座上宾。然而,钟会发动的这场谋反,仅仅维持了三天,就宣告失败,钟会、姜维被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三国时期有三位名将,分别是邓艾、钟会、姜维,他们三人堪称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将领。比如说钟会擅长谋略、算无遗策,司马师称其有“王佐之才”,司马昭更是将钟会称为自己的“子房”(也就是张良)。这次的灭蜀军事计划,完全是由钟会部署并且指挥的。邓艾、姜维也是名将,两人长期在关中一带交战,互有胜负。
蜀国灭亡后,邓艾居功自傲,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他让钟会将邓艾逮捕。在此期间,钟会也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打算背叛司马昭,举兵叛乱。按理说,以钟会的才智,再加上姜维的帮助,以及手中的二十万精兵,即使不能推翻司马昭,割据川蜀应该不成问题,最后能征善战的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
其一,钟会个人的局限性。钟会这个人长期担任司马师、司马昭的“参谋”,他擅长谋划,但却没少直接在一线指挥,缺乏相应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灭蜀之战是他指挥的,但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恐怕也很难成功。可以说,钟会有张良谋略之才,却不懂韩信用兵之道。
其二,姜维投靠钟会另有目的。蜀汉灭亡后,姜维向钟会投降,然而他却另有目的。姜维暗中派人向后主刘禅传递书信,“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的计划是,让钟会杀掉魏国诸将,然后他在杀死钟会,利用钟会谋反的机会,兴兵恢复蜀汉的江山。
其三,钟会长期担任参谋职务,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钟会召集诸将,“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然而却没有得到了诸将的支持,可见钟会虽然是主将,但却没有自己的亲信将领。此时,姜维趁机献策,“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钟会犹豫未决之时,那些将领已经发动兵变。
其四,魏军大多是北方人,不想留居此地。正月十八中午,魏将胡烈和他的儿子擂鼓出门,各路魏军虽然没人统领,但都涌出军营,杀向蜀汉的皇宫。当时钟会正给姜维分发武器,听到外边的鼓噪声后,立即投入战斗。姜维率领亲信与魏军交战,他虽然亲手杀死了五六个人,但毕竟势单力孤,最终被杀。
钟会也死于乱军之中,与此同时也有数百将士战死。钟会之乱从正月十六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仅仅维持了三天。钟会、姜维以及邓艾,都在这场动乱中丧命。此后魏军在蜀中杀人劫掠,姜维全家被杀,关羽满门也被庞德之子庞会斩杀。直到几天后,这场动乱才算平息。
查看详情>>与“能征善战的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失败原因总的来说有四点”相关的文章
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几个
自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历代以来皆有多多少少的叛乱或起义,抛开他们的出发点是否正义不谈,除了一些无名小卒发动的小规模叛乱之外,大都叛乱或起义会让当权者头疼不已,甚至成功推翻当时的政权,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度。然而,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将谋略过人,有小张良之称,又手握20万重兵,可他起兵造反仅三天就失败了。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灭蜀之战的主将钟会。钟会,字士季,是名将钟繇之子,他早早的成为了司马家族的心腹,曾被司马懿提拔,也曾被为司马师掌管机要,还曾识破了司马昭伐蜀的真实意图,因此时人称之为“子房”,意思是说,他的智计堪比张良。另外,伐蜀之战的时候,他自己麾下有十几万兵马,诸葛绪和邓艾麾下各有几万人,也都已被他吞并,加上姜维的数万降兵,也就是说,到了最后,他自己统领着近二十万人。
然而,当他入主蜀地,想要起兵谋反的时候,钟会从十六日进入成都,十八日被杀身死,前后仅仅三天。起兵谋反就宣告失败了,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司马昭早有准备
钟会为什么敢于谋反,并提出了兵至长安后,分水路与陆路进军,然后在洛阳汇合,“一旦天下可定也”的想法呢?因为在他看来,司马昭绝对信任他,他此举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要谋反一事,在他出征之前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他的哥哥亲口对司马昭说他必有异志;西曹属邵悌暗示司马昭,伐蜀可以但不能用钟会;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和奇女子辛宪英,同样向司马昭反映了这个问题。这些人都看出了钟会的野心,司马昭能不知道吗?
所以,对于钟会之反,司马昭早有准备,因此他只用一封信便彻底打乱了钟会的计划,使钟会将原来一统天下的目标,临时改成了割据蜀地。
二、错估了自己手中的力量
钟会灭蜀之后,“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蜀汉的灭亡,主要是邓艾的功劳,他的作用仅是拖住了姜维,最终还被姜维打的差点退兵,而他手中的兵马虽多,武将虽猛,却是司马昭授予的,并不算他自己的力量。而且这些将士的家属,都在曹魏,都握了司马昭手中,所以这些人,根本不可能甘心随他一起反抗曹魏,或者反抗司马氏。也就说,虽然他看起来兵多将广,但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却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他必败无疑。
三、过度相信卫瓘
卫瓘是司马昭派来的监军,目的在于监视钟会、邓艾等人,在谋反之前,钟会便是借他之手,除掉了邓艾,之后钟会打算谋反,却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卫瓘,只不过两人并未谈拢,于是卫瓘借上厕所的机会,将钟会收押胡烈等名将的消息,告诉了胡烈的亲信丘健,从诱发了兵变。之后诸将的亲兵前来攻打钟会,卫瓘又借故离开了城池,避免了沦为人质。于是没有了任何倚仗的钟会,很快便死在了乱军之中。
四、起兵太过仓促,没有任何准备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尤其是谋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例如曹操想覆灭汉室,于是平定各路诸侯,立下了不...
查看详情>>与“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几个”相关的文章
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原因就在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从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开始,蜀汉就是三国里面最弱的一个政权。凭借着益州地理位置偏僻的优势,易守难攻的特点,蜀汉一直坚持到了公元263年。
在这之前,蜀汉曾经多次北伐中原,但是由于先天条件不足,蜀汉的北伐每次都是徒劳无功,根本没有撼动曹魏的优势地位。
到了公元262年的时候,蜀汉发动了对曹魏的最后一次进攻,这次进攻之后,曹魏就开始着手准备对蜀汉的亡国战争。
经过一年的准备之后,曹魏在263年派遣钟会作为主力,邓艾等人作为辅助,三路大军进攻蜀汉。
蜀汉的皇帝刘禅根本没有准备防御计划,汉中地区很快就被魏国大军攻破了。汉中失守之后,姜维快速进入了剑阁一带,构造了蜀汉的第二阶段防线。
几乎在同时,邓艾从阴平偷袭进攻,打到了蜀汉的统治中心地区,并在不久后击垮了诸葛瞻的部队,包围了军事力量薄弱的成都。此时的蜀汉已经是无力回天,刘禅主动向曹魏投降,姜维带着大约5万人的军队投降了钟会。
在攻占蜀汉之后,钟会自己有12万军队,先吞并了邓艾手下的3万军队,后来又诬告邓艾谋反,吞并了邓艾剩下的3万军队,加上姜维的蜀汉精锐,一共拥兵20多万。
虽然在出征之前,钟会信誓旦旦,对司马昭忠心耿耿,可是看到了蜀汉肥沃的土地,还有天险可以防守,钟会也开始心动了。于是在姜维的教唆下,钟会起兵造反,关押了曹魏方面的将领。
从形势来看,钟会和姜维强强联合,手下的军队多达20万人,占整个曹魏方面军队的一半。姜维是蜀汉的地方实权派,在当地很有威望,只要是两个人团结一致,造反肯定能够成功。
可是这次造反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仅仅三天的时间,钟会和姜维都被杀死,参与造反的将领也被杀死。蜀汉的很多将领都因此被灭门,姜维全家被害,关羽的后人也被庞会杀害。
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
这次造反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选择了错误的人,选择了错误的地点。钟会和姜维合作,本身就不搭配,姜维前后北伐了11次,杀死了无数的曹魏将士,魏国的将士们很多都和他有仇,现在钟会告诉将士们,他接受了郭太后的密诏,让姜维带着士兵们讨伐司马昭,换做哪一位士兵,都不会相信这段话。
蜀汉的士兵也是一样,国家刚刚被钟会灭亡掉,现在却要帮助他争夺天下,也都是很不甘情不愿的,所以在发生变乱的时候,姜维和钟会都成了孤家寡人,很快就被杀死了。
这次造反的地点选择也有问题,钟会的士兵都是一帮魏国士兵,家人都在魏国。这些士兵刚刚打败了蜀国,都想着回到魏国和老婆孩子团聚,现在钟会让他们跟着自己在蜀汉造反,以后能不能打回去还是问题,这些士兵们肯定不愿意。假如钟会在回师魏国的途中造反,士兵们归心似箭,可能真的就同意了。
除了这两点必然因素,卫瓘在钟会造反的时候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士兵们摇摆不定的时候,卫瓘假装顺从钟会,然后用一番有道理的话劝说士兵平叛,结果魏国的士兵经过点拨之后,果然都不愿意造反了。
当时蜀汉的士兵只有几万人,魏国的士兵有接近二十万,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当卫瓘掌握了魏国士兵的控制权的...
查看详情>>与“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原因就在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相关的文章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伐蜀之战后,钟会的心就已经飘飘然了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说到三国后期的伐蜀之战,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实说起来,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司马昭加快了取代曹氏的步骤,希望凭借一场大功劳来证明司马氏一族上位的合法性。
钟会能不能灭掉蜀国,说实话,司马昭一开始并没有太计较。只要伐蜀大军取得一场胜利,他司马昭再上位,就已经是名正言顺了。究其原因,曹魏虽然强大,但一直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诸葛亮、姜维等人先后发动十几次北伐之战,搞得北方士族都人心惶惶。
曹氏之所以不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北方士族的威胁太大,魏帝需要保证曹氏一族统治上的稳定性。但是代表了士族集团利益的司马氏上位后,司马昭便没有这个顾虑了。
也正因如此,作为士族代表之一的钟会,才能担任这支大军的主帅。伐蜀大军主要的头目有三个,一个是镇西将军钟会,是来捞军功的;一个是征西将军邓艾,实实在在的军事担当;另一个是监军卫瓘,同样是世家出身,负责充当司马昭的耳目,并监管军中要务。
但司马昭没想到,伐蜀之战中竟然突生波折,从而发生了很多意外:
首先,邓艾脱离了大军,自己孤军深入反而立下了不世奇功;
其次,钟会与卫瓘都开始攀咬邓艾谋反,司马昭为维护士族面子,只好委屈邓艾进入囚车;
紧接着,钟会这个忠诚的小老弟竟然谋反了,在整个过程中,最让司马昭想不通的便是这件事了。
最后,钟会、邓艾、姜维这三位大将,竟然被一个卫瓘直接端掉了,到了这里,伐蜀大军暂时告一段落,卫瓘带着蜀国降臣高高兴兴地返回了洛阳。
这其中,最让人疑惑的,恐怕就是钟会的谋反了。那么此时的钟会,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方面,钟会自认为功高盖主,心态已经飘飘然了;而另一方面,钟会觉得起兵之后尚有退路,他想要效仿刘备据守蜀地。按照这个说法,钟会似乎是个有野心的人。于是罗贯中抓住了这点,在小说中进行了一些曲笔描写。
如此一来,很多人以为,钟会是受到姜维挑唆,才决定反叛的。无论钟会的目的如何,他企图占据蜀地反攻司马氏,是可以确定的。但在笔者看来,钟会之所以额外再接纳姜维,是另有两个深层次原因的。
其一,姜维出身于甘陇望族,又是蜀国大将军,他在蜀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钟会拉拢姜维,便能如愿拉拢蜀地旧臣,从而更好的统治蜀地。
其二,钟会与姜维,其实抱有相同的理想。姜维受诸葛亮大恩,对蜀国的忠诚不必多说。而反观钟会,其实也是有效忠曹魏的理想的。当然,钟会效忠的对象,不再是司马氏,而是曹氏。
很多人表示反对:在前面钟会的自述中能看到,钟会曾帮助司马师平定过淮南三叛。司马氏在上位的过程中,钟会也的确出了不少计策。但这不并代表,钟会希望司马氏能取代曹氏。
钟会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为当初的荀彧。荀彧世代受汉家恩惠,自然对汉...
查看详情>>与“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伐蜀之战后,钟会的心就已经飘飘然了”相关的文章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呢?钟会能占据四川自己当皇帝吗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呢?
入西川二士争功,姜维一计害三贤。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大概是说蜀后主刘禅放弃抵抗投降邓艾,姜维心生一计,假意投降钟会,唆使钟会造反,然后杀光魏军,拥护蜀后主复位,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胡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胡渊钟会要谋反,于是胡渊和卫瓘一起诛杀了姜维和钟会。
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钟会的叛乱,史称钟会之乱,而关于钟会的叛乱原因,至今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关于钟会的谋反,大致有三种看法,分别是钟会自作孽说,钟会反司马昭说和钟会忠于曹魏说三种观点,不过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钟会的真实想法呢?
关于钟会自作孽说并不完全是小说家罗贯中的引导。罗贯中用自己的春秋笔法尊刘抑曹,而钟会和邓艾是消灭蜀汉政权的罪魁祸首,写的二人罪有应得,当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读者的喜爱,民间也更原因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然而除了小说,似乎晋代的历史学家也原因将我们向这个思路去领。
《三国志》钟会内有异志。
钟会反司马昭之说是厦门大学林榕杰先生的《钟会反司马氏考论》中的观点。钟会原本是司马昭长兄司马师手下的幕僚,司马师去世之后,转投司马昭,为司马昭鞍前马后出了不少力,不过钟会始终没有得到司马昭的认可,官职上没有提升,工作量还增加不少,于是心生怨恨,在灭蜀之后爆发。
吕思勉认为: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是极合情理的。所以钟会可说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谋略,还在这三人之上,亦且兵权在手,设使没有北兵的叛变,竟从长安而下,直指洛阳,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忧的了。钟会的效忠于魏,姜维的效忠于汉,又可称封建道德之下的两个烈士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三个观点都站不住脚。因为自古以来谋反都是重罪重案,钟会早年参与过淮南平叛的经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是什么样的经历钟会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像钟会这样心思缜密的人,对于谋反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提前筹划。
然而,钟会于景元五年正月十五入成都,正月十八就失败,前前后后仅仅经历了三天,那么这个谋划显然与钟会和张子房的相比的性格完全不符。
很多人会拿钟会诬陷邓艾的事情来说事。钟会确实参与到了污蔑邓艾的事件之中,但是诬陷邓艾的人不止钟会一人,师纂、胡烈都说邓艾谋反。
《三国志》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做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征艾。
也就是说邓艾是惹了众怒,否则司马昭也不可能仅仅凭借钟会一人之言就逮捕了邓艾。
而且钟会如果是素有异心的话,要想在蜀地割据做第二个刘备更应该趁早谋划,但是钟会在接到司马昭的恐吓之后就十分惊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查看详情>>与“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呢?钟会能占据四川自己当皇帝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