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勤政皇帝

发布时间:2020-06-03
1

汉朝皇帝中他是最勤政的一位,如果没有他东汉王朝会是另一番模样

东汉
汉朝
汉朝皇帝
汉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简介

汉朝分成西汉、东汉。如果要在汉朝找一个皇帝作为“千古一帝”代言人,想必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汉武帝。汉武帝以“雄才伟略”著称,但实际上,汉朝另有一个在许多方面比汉武帝更厉害的皇帝,此人智商奇高、能力过人,在位时将汉朝国力推向了巅峰,只可惜后世几乎不提起他,好像把他忘了。

他就是东汉第4位皇帝,汉和帝刘肇。为什么说刘肇比汉武帝更厉害?明明一直以来,汉武帝的声名都远胜汉朝历代皇帝。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列举下汉朝皇帝的几大主要威胁——权臣、外戚、宦官。这些人跟皇帝抢饭碗不是一天两天了。

汉武帝登位早期,深受外戚势力挟制。这股势力来自他的祖母窦太后,窦氏家族显贵,窦太后执掌朝政,她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汉武帝的思想冲突矛盾。汉武帝在祖母的挟制下做了6年闲散皇帝,如果不是窦太后去世,恐怕汉武帝还会继续被祖母挟制下去。

但汉和帝不一样。说来也巧,汉和帝时期,朝中也有个“窦太后”,与汉武帝的祖母同宗同源。这个窦太后是汉章帝的皇后,汉和帝的养母,早些年她陷害了汉和帝的亲生母亲,然后把年幼的汉和帝养在身边,当自己儿子对待,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9岁的汉和帝登基了。

史料记载,因为皇帝年纪小,窦太后就临朝称制,独掌大权,窦氏家族一门显贵,窦宪、窦笃、窦景、窦环等作为窦太后的兄弟,分别做了侍中、虎贲中郎将、中常侍,这些都是围绕在皇帝身边、能直接干涉朝政的重要职位。这之后,依附窦家为官的人多得数不清,窦家把整个东汉的命脉牢牢掌握在了手里。

这种外戚专权情况,跟汉武帝年轻时的处境几乎一模一样,但更严重一些。汉武帝是因为祖母去世,才找到机会收回饭碗,汉和帝是怎么做的呢?他愣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虽然朝中全是窦家党羽,但自己身边有一个叫郑众的宦官,是先帝遗臣,忠心耿耿,不屑趋炎附势。

另外,刘家的一些皇室宗亲也没有被窦家拉拢,比如清河王刘庆。汉和帝14岁了,窦太后依然不肯归还他的饭碗,汉和帝决定主动出击。趁着窦氏家族重要人物都在京城,汉和帝召集了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兵马,封闭宫门、控制窦太后,将窦宪、窦笃、窦景、窦瑰全部送出京城,等他们到了封地便勒令他们自杀而死。

整个过程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总之,汉和帝从小生长在深宫,被窦太后牢牢控制,能够在14岁的年纪冷静指挥群臣扫平窦氏外戚,诛灭窦氏党羽,其智商、手腕、谋略不是一般的高。那以后,汉和帝开始了他的雄图伟略,他在位期间注重选贤、多次减免税赋、稳定农桑、宽于刑罚、安定边境,使整个东汉的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05年,东汉王朝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顶峰数据;人口达5325万,国富民强。与此同时,汉和帝击败匈奴、车师、焉耆、尉犁、羌族、鲜卑,使四夷震服;民间发生天灾时,汉和帝十分忧虑,常常下诏罪己:“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汉和帝不爱奢侈。岭南进贡荔枝给朝廷是惯例,但汉和帝觉得劳民伤财,下诏给停了:“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

查看详情>>
2

明朝最后一位勤政皇帝在位十七年,勤奋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
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皇帝简介

很多王朝最终都因为农民起义而最终而灭亡,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最终覆灭于明末的农民起义。我们也都知道每个皇朝的末代皇帝往往对王朝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有的皇帝直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比如说商朝纣王、周朝周幽王等,他们昏庸的统治直接灭亡了一个王朝。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皇帝接手了一个腐朽不堪的王朝,无力回天,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接手了一个垂垂老矣的大明。

弟及兄位

崇祯帝朱由俭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但是朱由俭的母亲是一个小小的婢女,所以朱由俭的童年并不幸福,甚至在自己小时候自己的母亲因为犯了一点错就被朱由俭的父亲下令杖杀,可以说朱由俭的童年非常的不幸福,可是朱由俭的命运改变,开始于他的皇兄赐个他了一个爵位,信王,其实朱由俭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度过一生也未尝不可,只可惜命运非要把这个孩子推到亡国之君的位置上。他的哥哥朱由校死了,可惜这个十六岁就继承了皇位的朱由校没有留下一个子嗣,根据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朱由俭赶赴北京继任皇帝。

勤政皇帝

有人说,明朝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开国的朱元璋,一个是亡国的朱由俭。朱由俭的勤奋举世皆知,甚至官员们都习惯了这个皇帝的勤奋,有一次朱由俭得了感冒,有几天没有上早朝,当时的大臣们立刻上奏劝谏皇帝要以国事为重,朱由俭立刻为自己的请假道歉,当时的政治有一丝复苏的征兆。朱由俭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拔除了盘踞朝廷的魏忠贤集团,他瞅准了机会立刻把魏忠贤的朋党都移除了朝廷,然后让魏忠贤处于孤立的状态,最终使魏忠贤自缢而死。清除了阉党的崇祯帝,期盼着大明王朝的复兴。

心急的失败

然而好像上天要灭绝大明,崇祯执政的时候,天下旱灾、洪灾屡屡爆发,农民苦不堪言,然而朝廷的赋税不减,将很多农民逼上了死路,他们除了造反外别无办法。于是明末出现了许许多多路的起义军,为了压制这些起义,崇祯帝派出了许多的总督和巡抚,只可惜由于明朝的国情,铲除起义是不可能的,然而崇祯帝心急,认为是这些外派的大臣能力不足,于是开始了大范围的杀戮,崇祯帝的滥杀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的挣扎

起义军还是攻进来了,望着城门处的连天烽火,他把自己的儿子们交给了皇亲国戚,在后宫中命令自己的妃子们自缢,皇后对他拜了两拜,自缢而死。天色将明时,崇祯帝在皇宫敲钟召集百官,只可惜无一人前来,无人陪伴的崇祯在景山自缢而死,身边只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哭着送走了皇帝,也自缢而死。

崇祯帝死前的遗言令人感叹:“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查看详情>>
3

道光皇帝在内政上有哪些作为?他原来是以勤俭、勤政、平庸著称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在内政上的作为

在历史上,道光皇帝的名声好像不是很好,被嘲弄为吝啬、抠门、平庸的典型。但实际上,道光皇帝在内政上还是很有作为的,如果不是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道光在清代皇帝列表中一定属于中上等。

清代皇帝对大臣的统御之术都非常成功,登基不久,道光就罢黜了嘉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同时,下令群臣切实言事,他说:“当今弊端,病玩二字,实在愤恨,若不大加振作,焉有起色!”

上任不久,道光就收到了新疆发来的紧急奏折,声称张格尔叛军入侵新疆。在办理完嘉庆丧事后,道光即开始着手研究剿除叛军。

道光深知,这次事件是十余年来,历任官吏横征暴敛激化了矛盾,张格尔几次率军骚扰新疆,直到他发起了一支数万人的叛乱军队,直逼喀什格尔,参赞大臣自杀之后,道光才强烈感到事态的严重。

于是,道光开始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并在当时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凑齐了1000万两白银,占到当时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他细心地告诫各路将领采买粮草:“随时体察情形,可买则买,应少买则少买,倘不应该买则竟不必买,总须按照时价公平采买,断不可苟派扰累回户,别滋事端。”

这是道光登基以来第一次施展战略能力,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道光四年(1824年),由于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大量湖水外泄,使得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剧下降,漕船搁浅,京城粮道断绝,面临断粮危险。听到奏报,道光异常惊骇,下令南河总督张文浩革职,披枷带锁到现场示众。

在得到大臣琦善和陶澍海运的建议后,道光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改变传统运河运输,彻底实行海运,在陶澍的强力推进下,海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惩治非法私盐,为财政创收,这些都得益于道光能正确选拔使用陶澍这样的官吏。正如道光告诫陶澍时说:“朕看汝人爽直,任事勇敢,故畀以两江重任。”道光还勉励他:一不要怕得罪人,二不要怕吃苦受累,三是破除一切积习,讲求河工、盐务。

陶澍在《清史稿》中的评价是:“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在如此棘手、既得利益强烈反弹的背景下,道光破格使用陶澍,可见他用人极具眼光。经过陶澍的大力整顿,原来两淮盐政亏损700万两,道光十一年到十七年,两淮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道光还对那些年老多病而又不肯退位的人加以罢斥,比如云贵总督伯麟,已经70多岁,腿上有病行动不便,道光将其调离总督任所,授以协办大学士衔供职京师。回京不久,伯麟即要求外放,道光严厉申斥说:“知总督之养尊处优,而不知任大责重以伊衰暮之年,使加以简任,尚安望其称职?”毅然将其休致。

这些内政处理得都相当不错,体现了道光出色的内政能力。

整顿,是道光的施政核心,有一次,道光召见即将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要求他“诸事整顿”,怕他不能理解,还耐心给予解释:“譬如人家有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论也,汝当思之。”

尽管...

查看详情>>
4

同样是勤政的好皇帝,为何雍正却早早去世?

勤政皇帝
雍正之死
雍正累死

明清两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古代政权,为此相关史料跟古籍记载略多。但两者却有着很多不同点,最突出的是两个朝代皇帝的能力跟性格。比如明朝的朱元璋跟清朝雍正都是一个勤奋爱民,不辞劳苦的好皇帝,但在日理万机中,朱元璋却应对自如游刃有余,雍正却活生生给累死了?这是为何呢?

明朝由朱元璋建立,可能是出于心血结晶以及希望后代子孙永享荣华富贵的原故,朱元璋十分爱惜自己的江山,甚至防备到将一系列开国元老、功臣、大将赶尽杀绝,以绝后患。故此执权治国对朱元璋来说,变得很顺畅没人敢反对他。

另外可能是性格使然,朱元璋从小成孤儿流连世间,吃遍酸苦,看透人情冷暖,使得沉淀下来的他更有经验跟能力去管理自己的官员跟江山,而一般的难题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只要采用一些老道手段就能处理。所以朱元璋既勤快又能“左右逢源”,处理诸多政务不会觉得太过劳累操心。

还有我们可通过朱元璋个人创作的诗词来窥见一二,诗为:“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此诗充分表明,朱元璋感叹自己起得早过文武百官,又比他们睡得晚,由于早起晚睡忙于国事,一点个人空闲时间都没有,还不如江南地域的富贵老人睡日晒三杆还在那抱着被子。

然而清朝的雍正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首先雍正的身世经历跟朱元璋不一样,其从小生于帝皇家,未经历过父辈们打江山的艰难时代。从小好吃好喝,享尽荣华富贵,接受全天朝最高等的教育,知书识礼,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对他百般顺从,而且很少出过宫,没感受过平常百姓的酸甜苦辣咸。

在这种环境下,雍正的三观自然跟朱元璋有所不同。根据清史记载,雍正帝称帝十三年,每天早起晚归,采用汉字批准的奏章约达35000余本,而用满族文批写的奏章则约6000本,通过数学平分的话,雍正每日约批10本奏章,而一日平分三个阶段的话,可为早上3本、中午3本、晚上4本。按照这个数量讲,应该工作压力不好,可雍正为何还会被累死呢?

原来,雍正治政勤快到诸多工作都不想别人干涉的地步,可能是怕对方不走心,于是批写奏章等都要亲力亲为,而且每一本奏章都会花精力时间去认真审阅,之后还要写下几百到一千多字的批文,那么一天批阅十本奏章,就约写几千到一万字左右,这种工作强度,就连现代的码农估计都应付不来。年轻时还好点,如果迈入中年,心力交瘁琐事杂多,此时一个普通人根本无法每天按时写10000字,何况是日理万机的大清皇帝雍正。

雍正除了批阅奏章,晚上偶尔还要跟后宫妃子娱乐一番以及处理其他杂务。以此推算下来,雍正可能就真的每天需要负荷工作十八小时以上,剩下的只有4小时睡觉时间。

另外雍正在性格方面还是一个倔性子,对自身要求严厉,总给自己定一些过分要求,处理政务凡事都要追求极致,不放过任何细节,总感觉要亲自去完成或许监督才放心,为此他的劳动强度是一般人承受不来的。

还有一点,雍正是个异常节俭的人,不舍得吃好滋补身体,平时不会海吃海喝,就连吃剩的饭菜都要节省。据说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