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秦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关于秦国历史的徐福东渡是真的吗?《史记》把有关的疑谜留给了后人

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是真的吗

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果,这时徐福谎称由于大鱼阻拦所以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配备强弩射手再次出海。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于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对于徐福东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也有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质的飞跃。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但是,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渡活动以来,也把与徐福有关的疑谜留给了后人。

疑团之一,徐福东渡是否到达日本?关于徐福的目的地的问题,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学者对此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到了海南岛或者是朝鲜,还有人提出到了美洲。

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记载:“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可以推测徐福登陆地是一平原。日本是一个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本州、九州、四国与北海道是其中四个大岛,总面积达到37.67万平方公里。全国有24%的面积为平原。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浓尾平原、畿内平原等。除日本列岛外,其他岛屿没有“平原广泽”的地理特征。

另外,徐福东渡日本,在后世的史书资料中也有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有记载:“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后汉书》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国之后。五代时期义楚和尚所写《义楚六贴》中提到:“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 在日本学术界,也有不少史料记述徐福到日本的情况,有《神皇正统记》、《林罗山文集》、《异称日本传》、《同文通考》等文献。林下见林在《异称日本传》中说:“夷洲、澶州皆日本。相传纪伊国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宫东南有蓬莱山,山前有徐福祠。”新井君美在《同文通考》中说,“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其间古坟参差,相传为其家臣之冢。如斯旧迹今犹相传,且又有秦姓诸氏,则秦人之来往乃必然之事”。和歌山新宫町《秦徐福碑文》这样描述:“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

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还一些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们的根据是:在...

查看详情>>
2

被历史和当时的人忽视的楚国名将项燕,居然打败过秦国的军队

楚国
楚国名将
项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类型的风云人物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例如战国四大公子,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和孟尝君田文。又有着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王翦廉颇和白起。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他们都是在战国时形成了强大影响,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和谋士。但有一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却被历史和当时的人忽视的著名军事将领,他就是项燕。

一、项燕保家卫国

他的家族非常显赫,他世世代代都在楚国做官,担任楚国的军事将领。关于他的出生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他出生的年月,但是他的死却是在公元前223年,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他的祖籍是江苏的宿迁地区,在当时这里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因为它的封地名字为项,所以这也成为了后来他的姓氏,他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打败了秦国的侵略军队李信。

因为在公元前224年,当时的秦始皇嬴政据全国之力来攻打楚国,派老将王翦为大将军,带领将近60万军队倾巢而出,而且在攻打了楚国的陈县和其他县城之后,楚国就已经危在旦夕,所以他们也做困兽之斗,举全国之力来防范秦军的侵略项燕,作为最主要的军事将领,准备进行决战,而此时的王翦,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来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守路线针对香烟的攻击因为老一代的将军都知道,一旦对方做了破釜沉舟的勇气,我们再去迎战就会更加困难,所以王翦决定避开楚国军队的锋芒,即使他们日夜都在城门口大喊挑战,秦国军队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动,因为老将军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大的工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切不可操之过急。

也正是这种心气和沉稳的性格秦国军队得以再次祝打了很久直到楚国以为已经不再有进攻的心思而是想要建设和发展已经占领的地区,所以楚国打算撤退,而在刚刚起兵向东回归的时候,王翦把握住机会,出动军队来追击楚国使得楚国军队难以及时应对,所以这样的一只骑兵部队对楚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没有回旋的余地,仓促之下被打的大败,而这样的名将项燕受不了如此屈辱的失败所以拔剑自刎,从而秦国正是占领和消灭了楚国。

二、同病相连的李信

说完了项燕我们来看看他的死敌,也就是他的手下败将李信,因为通过两个人军事智慧和战争谋略的对比,我们才能看出他们的智慧。李信很少在各种史书典籍当中出现,这也是因为他的贡献以及他的经历并不像其他的军事将领那样丰厚,所以自然就没有人记述。李信年轻的时候非常英勇强壮,并且在秦国是崭露头角,还有声明和威望的,当时的秦王嬴政也对他十分的信任和赞赏,他带领着秦国的军队灭掉了韩国,和老将军王翦一起包围赵国,并且灭掉了赵国,这都是他年少有为的军事贡献。

在攻打燕国的过程当中,李信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显赫的功绩,他在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不成却被斩杀,所以秦朝对燕国非常的恼怒,决定就此来攻击燕国。作为军事将领的李信就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到达易水地区,他的骑兵所向披靡,很轻松的...

查看详情>>
3

吕不韦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带你看秦国大相吕不韦简介

吕不韦
吕不韦简介

他不仅是成功的商人,还是秦国的大相,甚至在有生之年,还组织了著书,因此才有了《吕氏春秋》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他的一生极具传奇 性色彩,世人对他的评价历来也褒贬不一。真实的人,尚且难推断好坏,何况是久远的历史人物。

吕不韦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人生远比历史书上来得精彩,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同时又有冒险精神,敢于”奇货可居“,敢于”一字千金 “。赢异人能登上王位,离不开吕不韦的奔走,但是更多原因是秦国当时几派政治势力的需求。不管怎么说,吕不韦都是一个帝国王者的缔 造者,也是一个传奇的创造者。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本来是商界圈的,最后却跻身政 坛,倒也混得风生水起。阳翟这个城市就是吕不韦施展商业头脑和发家致富的地方,吕不韦在阳翟和各地的商人打交道,还经常出差各国考 察当时的市场,于是,聪明的吕不韦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公元前258年,原本以为自己会一辈子经商的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的过程中,认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嬴异人,认为此人必定有所作为。于是 ,他打了一辈子最大的一个赌,他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嬴异人身上,并未嬴异人能够有所施展而到处打通关系。他第一个要拉拢的人便是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在吕不韦的游说下,异人成为了嫡嗣,后来安国君成为了孝文王,异人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就重重奖赏了吕不韦,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事实证明,吕不韦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一次政治冒险,换来的不仅是财富,还有万人瞩目的地位、身份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些都是做商人无法得到的东西。

后来,异人一死,他的儿子政即位,此人便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吕不韦初期,仅仅可称为大商人,而且是个头脑精明的商人。而当时的异人身份、地位在秦国也不怎么高,又在赵国做人质,可想而知其地位,如果没有吕不韦投资他,恐怕异人早就身首异处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就这份决心和勇气也足以令人敬佩的。

吕公最终成功了,异人一死,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当时,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的地位和权力又达到了顶峰,虽然在这个期间跟嬴政的母亲赵姬,存在着不明不白的关系,但是嬴政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吕不韦功不可没。

在那时,战国四公子都有大批的门客,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以此为攀比的资本。吕不韦也想要效仿他们的做法,于是广招门客, 没过多久他的门下就有食客三千,《吕氏春秋》能够写成跟这些门客是分不开的。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吕不韦在没事的时候喜欢召集他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各抒己见,将他们的言论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包罗万象,天文 地理无所不有,可以说是吕不韦的毕生骄傲,其实吕...

查看详情>>
4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会有这么多战乱呢?原来跟秦国也脱不了干系

战国
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

我们在看春秋到秦汉时期的影视或者小说时,都会提到一个词语-“礼崩乐坏”,但是没有彻底说明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是大概了解,但你知道为什么秦汉时期的古人会把这个词语记录在历史典籍里呢?

春秋时期到秦朝的统一这段时间之内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最长的时期,各个诸侯轮流争霸,虽然局势动荡,但也是开疆扩土这一重大的时间点。因为战乱导致了对“礼”的重视,而这个字刚开始的意思是指祭祀中的仪式,后来演变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而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度也和它密切相关,周天子、诸侯王、大夫、士等这些身份等级制度都是来自于“礼”,同时又制礼作乐和通过一系列的礼仪使得各个等级的秩序得到固定,而等级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也有了明确可知的规章制度。

但这个制度却在春秋、战国这战乱时期被打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和对诸侯王的震慑导致天下大乱,各个有实力的诸侯开时吞并相邻的小国家,根据统计这段时间内灭亡的国家多达52个,而到战国时期剩下的七国基本上爵位都不是很高,但初期所封的公爵全部都被吞并,而七国中齐、燕、魏、韩、赵都是侯爵,疆域最大楚国却是子爵,最后统一全国的秦国却是伯爵,这使得周礼中固定的等级制度被严重破坏,这也是秦汉时期文人大呼礼崩乐坏的原因之一。

除去阶级制度的破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弑君,典型的例子-赵武灵王因为他的两个儿子争夺权力而被他最偏爱的二儿子困在沙丘活活饿死,还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越王朱勾弑父、鲁幽公为其弟所弑、宋炀公被侄子宋厉公所杀、鲁懿公被侄子伯御所杀等等,这样的弑君事件前后多达52次,可以想象这个时代是有多混乱,君臣之间没有敬忠,父子之间没有尊重、孝心,使其局势动荡的同时礼仪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什么他会主选儒家,除开其他的各个因素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儒家对“礼”的观点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对后世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现在提倡的“尊老爱幼”的礼仪却是在那个在那个时候种下的。

查看详情>>
5

太子丹与秦王嬴政曾是好朋友,为什么太子丹却要刺杀嬴政呢?

秦国历史
秦王嬴政
荆轲刺秦

燕国太子姬丹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许多年以来,人们对于这个人的功绩的评判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燕国太子丹这一生,都在为了燕国的崛起和乱世当中的生存而努力。也有的人认为太子丹其实并不具备治国的能力,他的付出完全是为了维护他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地位。然而,太子丹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之所以能够凭借着一个亡国太子的身份走进大家的视野当中,更多的是因为他策划了荆轲刺秦这一轰动历史的事件。

实际上,太子丹与秦王嬴政有着一段友情,在这两个人少年时代,都曾经在赵国做人质,在那个时期,这两个人身上都没有背负太多的国家责任,太子丹还不必为燕国的积贫积弱而忧心,嬴政也没有背负上统一六国的重任,这两个人单纯的就是作为年少时期的玩伴。但是当太子丹和嬴政,各自回到自己国家的时候,这种少年时期的友情就被增加了很多现实的筹码,并且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嬴政回到了秦国成为了秦王,太子丹回到了燕国,见识到了燕国国内比他想象还要严重的贫弱景象。

太子丹本想着燕国能够继续像之前那样依附于秦国,在乱世当中求生存谋发展,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经成为了最为强大的国家,也走出了曾经的低谷,对于燕国已经不再是像曾经那样的倚重而成为了一种把控。在这样的时候,为了能够继续依托于秦国这座大山,燕王喜不得不让他儿子当继续他的人质生涯,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作为赵国的人质,不再是曾经两个国家互相交换人质的对等局面,而成为了燕国单方面的为了表达诚意而向秦国派遣的人质。

太子丹就这样重新与秦王嬴政碰面,可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是同为人质的好友,而成为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嬴政并没有因为少年时期的情分而对太子丹格外的看重,更没有因为曾经几年的人质生涯对燕国格外的倚仗。这让太子丹产生了很多的不满,他认为秦王嬴政这个人过于的冷情,认为他极力想要谋求统一的心思太过于霸道,同时他又对秦国的政治策略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秦国毕竟是经过了上百年的时间沉淀起来的诸侯大国,是山东六国统一起来都没有办法竞争的对象。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能够在秦国继续耗费时间,他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必须要在最后的时间里为其博一把。

经过精细的谋划,太子丹终于回到了燕国。而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攻破了赵国,秦兵旦暮渡易水,马上就要兵临燕国,太子丹在这个时候开始策划震动天下的荆轲刺秦。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太子丹到底为什么要策划荆轲刺秦呢?真的是担忧燕国会灭亡吗?还是太子丹另有目的呢?难道太子丹没有想过荆轲刺秦一旦失败,会给燕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

实际上,我们认为太子丹之所以要策划荆轲刺秦这样一件事,其实更多的是为自己出口恶气,因为我们上面已经说到太子丹与秦王嬴政之间是有着一段友情的,他认为嬴政应该要看在少年时代的朋友的份上对燕国网开一面,也对自己以礼相待。可是嬴政并没有这么做,不仅如此,他对燕国更是一点怜惜都没有,这让太子当怀恨在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