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幼儿园少数民族教案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少数民族》(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认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发展幼儿弹跳的能力。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发展幼儿弹跳的能力。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丝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生,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琴。
(3)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游戏规则: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为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饰,然后请小朋友辨认所出示的民族娃娃并送到相应的布景下。(在教室四周准备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园的布景)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第三次尝试:幼儿根据平时的知识与上课的认识边听音乐边跳舞,区别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鼓励幼儿创编。
三、结束部分
1.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几个少数民族,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
查看详情>>与“幼儿园少数民族教案集合”相关的文章
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计划分享10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严格遵守教学的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新基教育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
查看详情>>与“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计划分享10篇”相关的文章
少数民族统治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这给西夏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少数民族统治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其地理位置在宋朝西边,又被称之为西夏。西夏自正式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覆灭,前后历经190年,传十帝,是当时中国西北部的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然而这么一个存在了近200年的政权,却没有一本官方的史书来记载它,着实令人费解。也正因为这样,西夏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元代修史书时,包括宋史、金史、辽史都有专门的记载,唯独将西夏遗漏,显然是故意为之。那么,西夏为何被忽略轻视呢?关于西夏的种种也因为史书记载的匮乏而显得神秘,下面来分析一下西夏之所以没有史书、被忽略的几个原因。
一、西夏一直被当作附庸政权,独立“合法性”不被认可
西夏虽然是在1038年才正式建立政权,但若要追溯其在夏州世代割据还是881年拓跋思恭时期。拓跋思恭被当时的唐朝封为定难节度使、夏国公,并赐“李”姓。因此,西夏自唐朝时期开始虽然自治一方,但一直是臣属的身份,即便是到了宋朝也延续着这样的状态。虽然李元昊摆脱当时的北宋称帝自立,但不论是当时的北宋也好,还是周边的辽和金等政权,都对西夏自立政权并不承认,而是将其当作一个附庸臣属的蕃属地。因此,西夏虽立国却得不到正统政权的认可,这是西夏没有修史的原因之一。有关西夏的记载大多出自宋史、辽史、金史中的一部分。
二、西夏自身条件限制,过分依赖以宋朝为主的周边政权
西夏外交政策的软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于其自身。因为西夏地理位置上的缺陷,境内多草原和沙漠,不适宜耕种,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以及矿产资源都过分依赖宋朝。这种“受制于人”的经济模式让西夏很难脱离“臣属”、“蕃地”的标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自立。不但是依赖宋朝,西夏对于其他政权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而出于这些客观原因,西夏对于宋、辽、金政权的姿态很低,不得不委屈求全。因此西夏周边的各大政权都不曾将其视为一个平等的国家对待。
三、蒙古族对于西夏的憎恨,禁止修西夏史书
成吉思汗曾先后六次远征西夏,并且最终死在了西夏的征途之中,未亲眼看到西夏政权的覆灭。这对于横行天下的蒙古铁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耻辱。因此,在攻下西夏后蒙古人对当时的兴庆府实施了屠城政策。整个兴庆府被付诸一炬,大量的西夏文献以及自身的历史资料流失。不仅如此,在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依旧对西夏耿耿于怀,憎恨之心不减。他们修撰了前朝各政权的史书,却唯独打压、忽略西夏政权的存在和地位,这也是西夏没有史书记载的重要原因。
那么,站在客观角度来看,西夏究竟有没有修史的资格呢?
第一,西夏政权存在的时间足够长
相比较修有《五代史》的五代仅50多年的存在时间,西夏190年的历史接近他的4倍。即便是与西夏同时期的宋、辽、金等政权,他们的存在时间也并不占据优势。如果从拓跋思恭起计算,西夏政权的存在时间长达347年,甚至超过了北宋和南宋加起来的总和(北宋存在167年,南宋152年,累加起来也不过319...
查看详情>>与“少数民族统治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这给西夏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相关的文章
当时西夏国的建立者是谁呢?西夏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
当时西夏国的建立者是谁呢?
鲜卑族,在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源于东胡的鲜卑山,也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
北匈奴被汉朝驱逐之后,南匈奴内附中原,而整个长城以北便成了鲜卑人的天下。西晋末年的鲜卑人分为三部分:
东部鲜卑: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
中部鲜卑:拓跋部,占据塞北;
西部鲜卑:秃发部,占据河西;乞伏部,占据凉州;吐谷浑,占据河湟。
在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鲜卑人先后建立了四个燕国(慕容氏)、西秦(乞伏部)、北魏(拓跋部)、南凉(秃发部)、吐谷浑等政权,最终由北魏一统北方。
而北魏,便是后来隋唐两朝的源头。
那么,当唐朝君临天下之后,鲜卑人便彻底销声匿迹了吗?其实并没有。
比如:唐朝大诗人元稹便是拓跋北魏的皇室后裔,“元”,便是北魏汉化之后拓跋改的汉姓。
而在大唐的周边,鲜卑人也同样存在。
比如契丹,又如室韦,便都出自鲜卑,而室韦便是后来的蒙古族。
本文所要讲述的西夏国,同样与鲜卑有着密切的联系。
1、西夏国君本姓拓跋,源自鲜卑拓跋氏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 ···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为帝皇图,有何不可。
这是西夏国的建立者李元昊在向宋朝所进的表文中所说的,所以李元昊本应叫“拓跋元昊”。
西夏国的主体是党项人,党项是羌族的一支,这个没有疑问。党项以姓氏作为部落之名,分为党项八部: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
党项八部中最强大的一个部落便是拓跋氏,也是党项人的首领,而这个拓跋氏便出自鲜卑,后来拓跋部与党项各部逐渐融合,所以从隋唐开始便将拓跋氏与其他党项诸部视为了一体。
党项人在隋朝之时开始归化,杨坚曾给予其首领拓跋宁大将军的称号。
至唐朝建立,党项人与吐谷浑通婚后关系密切,并开始与大唐产生了冲突。公元634年,李靖攻灭吐谷浑之时,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助战吐谷浑,但最终被击败投降。
2、拓跋思恭成为大唐夏州节度使,赐姓李
唐玄宗之时,拓跋赤辞的后人拓跋守寂被封为西平公,安史之乱爆发后,拓跋守寂由于战功被擢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赠灵州都督。
安史乱后,大唐的中央权威开始削弱,拓跋氏利用其在党项人中的威信,逐渐开始自立。
公元878年,黄巢之乱爆发,黄巢之乱的平定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真正开始,而党项人其实也是藩镇之一。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率军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因军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氏改姓为“李”。
同时,夏州地区被授予“定难军”的称号,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党项人的割据也从此时正式开始。
定难节度使
所以,严格来说,夏州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国。平定黄巢之乱后,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而定难军便在晋王李克用和岐王李茂贞之间,其实李克用的“李”也是大唐所赐,李克用是沙陀人,本姓“朱邪”。
3、党项人在宋初一度归化
五代十国,本质上...
查看详情>>与“当时西夏国的建立者是谁呢?西夏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相关的文章
唐朝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李世民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唐朝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首先政治上,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还有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在经济上,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除此之外,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军事上,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
查看详情>>与“唐朝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李世民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相关的文章
元朝和清朝是一个族吗?两个都是少数民族他们有什么异同之处
中国的古代社会中,有两个朝代都不是有汉族建立的大统一的王朝,两个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可是他们后来统一统中原,建立了大统一的国家,这两个王朝有何异同之处呢?下面就小编来讲一讲,元朝和清朝有何异同之处,他们两个都是少数民族统一了中原,建立了王朝,那他们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首先他们的相同之处,两个王朝建立的过程都很漫长,并不是一蹴而就,并不是开国皇帝最终成为了一统中原的皇帝,不是这样,他们都是历经了好几代才成,才统一中原称皇称帝。两个朝代有相同之处,那就必然还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两个朝代的第一代皇帝身上,这两个皇帝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建功立业的过程也不相同。
努尔哈赤生前仅仅是将草原上的女真各部统一了而已,在草原还有其他很多的不足不被他们统治,元朝的皇帝在建立元朝以前,就已经在蒙古有了很高的地位,相比之下元朝的皇帝成吉思汗的功劳更大一些,他的成就更高一些。还有清朝在另一方面,比元朝做得好的就是清朝,能够在第三代就已经完成了称帝,彻底的进军中原,彻底的成为中原的皇帝,这是之前的皇帝没能做到的。
努尔哈赤的后世带着他的愿望继续前行,完成统一大业的梦想。虽然皇太极未能入关,但是他的儿子还是入了关,第三代完成了大统一,这是其他的王朝没有过的。清朝进关之后,入关之后面临的政治困难要比元朝难很多,当时明朝刚灭亡不久,南明政权仍然存在,还有各地的残余势力,对清朝都是非常大的威胁。
清朝也是在多方的势力中求生存,但是元朝却没有这样的复杂情况,这时清朝比元朝更加举步维艰的一方面。另外清朝内部也经历了非常残酷的政治危机,家族内部的争权,虽然元朝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两个朝代虽说都是少数民族统一中原,可是这两个朝代在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处理方式却完全的不相同。元朝在遇到家族内部的政治危机的时候,明朝选择的是武力竞争,胜的一方掌权。努尔哈赤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给自己弟弟一个争夺的机会,反而是直接将弟弟赐死了,这就是两个王朝在面对家庭正内部的政治危机的时候不一样的表现。
这两个封建王朝最终能够一统中原,也不是偶然,是因为当时,这两个封建王朝的执掌人身边确实出现了大量杰出的人才,这些杰出的人才的指点下,两个王朝的执掌人逐渐变得更加高瞻远瞩,野心不断的壮大,开始往中原地区发展。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了大统一的王朝国家。
查看详情>>与“元朝和清朝是一个族吗?两个都是少数民族他们有什么异同之处”相关的文章
为何偏偏是壮族,人口在少数民族里排第一?
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可得知,全国壮族人口的总人数为1692万人,这其中有1444.85万人都生活在广西壮族的自治区,毫无疑问,壮族以相当大的优势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只是,与全国其他55个民族作为比较,壮族并没有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样,拥有那么高的存在感,壮族的知名度,与少数民族人口第一的数量严重不匹配。不过,他们确实坐稳了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第一把交椅,他们的总人口数,甚至抵上世界上有些小国总人口。为何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壮族拥有着最多的人口呢?
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去了解这个民族独有的的历史与文化,从他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上去进行分析。翻开历史资料会发现,其实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壮族的祖先就已经定居在了岭南地区。只是在古时候,这片地区上生活着的人们并没有被称为壮族,因为这里曾被称之为百越,百越是由“西瓯、骆越”等少数部落所组成的。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所谓的“壮族”其实是多个各不相干的少数部落。而且这些不同的族落,都有着各自的血统,也有着不同的族落图腾信仰,甚至在古时候,每个族落的人说着着不同的语言,使用着不同的文字。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先民,也是广西本地的土著。
尽管这些壮族先民们语言、信仰不同,但是,随着商贸往来,各部落之间通婚,导致这些族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后来,他们的文化和信仰融合为一体,部落之间的隔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众多的部落融合在一起以后,就成了现在的壮族。自然,壮族的人口规模要比其他那些单一来源的民族人口多得多。
除了以上原因,壮族人口众多与这个民族的居住地有着紧密联系。壮族所聚集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岭南,这里的地形都为开阔的大山,因为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些优厚的资源,为这个庞大族落的人们提供了优渥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让这里地产丰富,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这里繁衍子嗣的存活率也逐步增高,人口自然就增多了。
地理位置还为这里带来了另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减少了惨烈战争的发生。翻阅各个王朝的历史可得知,那些大规模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在中原一带或者是边陲之地进行,战争很少会波及到壮族人们生活着的地方。每逢战争中原或者是边陲地区的人口都会急剧减少,正因如此那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才难以繁荣壮大。
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千万里,再加上中原人即便是打仗到了这里,也很难适应这里的气候,在其他地方兵荒马乱,灾民成群之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至少还能享受一丝丝的安宁。因此,战乱之中,其他各族的人口在急剧减少,这里的人口却一直在缓慢增长,所以,壮族能够成为少数民族中的第一大族,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查看详情>>与“为何偏偏是壮族,人口在少数民族里排第一?”相关的文章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说敢说全认识?
•彝族
云南的彝族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壮族
云南的壮族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男子多穿自织青布对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以青蓝帕缠头;壮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丝线绣上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十分艳丽。
•傣族
傣族是“百越”族群的后裔。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于滇东、滇南地区。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
•回族
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回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傈僳族
傈僳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手不离弩弓,是傈僳族汉子勇武勤劳的写照。勤劳的傈僳妇女大多身穿麻布长裙,耳戴铜环串,头上以珊瑚为饰,胸前配有用玛瑙、海贝和银币串成的胸饰。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靠口耳相传,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长达数千行,内容涉及拉祜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佤族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并沿用至今。其支系摩梭族有走婚的婚俗。
•瑶族
云南省瑶族主要分布于滇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瑶族信仰“盘瓠神”。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600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
•藏族
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
查看详情>>与“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说敢说全认识?”相关的文章
云南少数民族多吗?为什么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成为多民族地区的原因:
云南成为多民族地区,并不始于近代。从先秦到汉晋时期,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已经生活着许多民族群体,到元明清时已基本形成现代的民族体系及分布格局,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云南的多民族。云南的地理环境独特,地形复杂。 由于云南古代的土著居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再加上交通不便,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体貌、气质、语言、服饰及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民族共同体。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个性的差异,如彝族即如此。
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外地民族大量流入云南。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综合来看,进入云南的外来民族,不仅有来自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氐羌民族群体,也有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民族群体,还有东南亚北上的孟高棉民族群体。他们与云南的土著融合、吸收,从而使云南成为多民族地区。
特别的统治方式使云南保留了众多的民族。为什么中原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两千余年,至今还有众多的民族,这是由于云南各民族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中原王朝不能采取与内地相同的统治方式,于是两汉、蜀汉采用“羁縻”统治,元明清三代采用了土司制度等特别的统治方式,使云南保留了众多的民族。
查看详情>>与“云南少数民族多吗?为什么”相关的文章
1953年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为何是400多个
建国初统计全国有多少民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953年,大陆开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要求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普查之后,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一地便报上来260多种民族名称。那么问题来了,以前中国的民族为何统计下来有400多个,后来又是怎样变成56个?
其实统计并不难,难的是识别,汉民族占人口的92%,这容易甄别,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难度较大。这是因为迁徙的原因,同出一民族可能有不同的称呼,这需要时间来判定。
识别工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国成立到1954年,这5年间属于第1次全国人口普查,最终确定了38个少数民族。
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这10年间为第2次全国人口普查,最后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
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15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这17年间为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综上所述,建国初上报的400多个民族只是自己认定的,经过国家专业人员的甄别及时恢复,去伪存真确定我国是由只56个民族组成,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查看详情>>与“1953年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为何是400多个”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