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欧阳修

发布时间:2020-05-26
1

欧阳修写的一首诗,晏殊看了后怀恨在心?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欧阳修的词集
欧阳修的诗

今天小编要说欧阳修写的一首诗,老师晏殊看了后渐渐疏远,怀恨在心?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在北宋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作为文人,他文采斐然,著名的《醉翁亭记》是他散文史上的一绝,直到现在还被编入了中小学教材之中,成为了百世流芳的佳作;作为史学家,欧阳修负责编撰了《新五代史》以及《新唐书》,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代史学家们研究唐代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过纵观欧阳修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在他的人生轨迹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他的主考官兼老师晏殊。说起晏殊,在北宋几乎无人不知,他可是著名的“神童”,5岁能学会了诗词歌赋,人们对此都很惊奇。而当时的江南巡抚听说晏殊的事迹之后,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破格推荐其参加科举考试。公元1004年,年仅14岁的晏殊参加殿试,就受到了当时宋真宗的青睐,被破格录用为进士。

由于年龄很小又聪明好学,晏殊在仕途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坎坷。到了宋仁宗时期,晏殊更是在明君的赏识之下升官速度飞快,很快成为宋仁宗手下的重臣之一。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怀着夺得状元的梦想,前往京城参见殿试,当时的主考官恰好就是晏殊。殿试结束之后,晏殊就被欧阳修的文采深深地折服了,但是晏殊深知,对于这样的年轻人,要适当地压制一下他的锐气,因为自己是过来人,他不想让欧阳修重蹈自己的覆辙。

因此在殿试结束张榜公布名次的时候,欧阳修惊讶地发现自己位列二甲第14名,这让他很是沮丧。不久之后,欧阳修得知了晏殊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顿时感激涕零前往拜见晏殊,随后成为了晏殊的门生之一。按理来说,这算是北宋文坛上的一大幸事,因为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重要人物,相互之间必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然而事与愿违,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两人彻底反目成仇,从此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事情还要从欧阳修的一首诗说起。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布称帝建立西夏,得知此事之后,北宋内外十分愤慨,死活不愿意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作为“回报”,李元昊不断派遣部队骚扰北宋边境,并且还让大批奸细潜入周边城镇,煽动北宋边境居民造反,很显然北宋和西夏已经到了不得不开战的地步了。

公元1040年,李元昊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此时的晏殊实际上已经在北宋获得了宰相的实权,此时的他应该全权负责对西夏的战事,为皇帝进献良策才是。事实上,晏殊也确实为宋仁宗进献了三条妙计:首先,应该撤销监军职位,这样边关大将才有自己的权力控制军队进行作战;其次,针对西夏骑兵移动迅速的特点,晏殊建议国家应该多多训练弓弩手,用来压制骑兵的锐气;第三,严惩贪污腐败,严肃追查军饷贪污事件,让边关将士们不再为军饷的事情寒心。

虽然晏殊总结得很好,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要点都是在宋军在“三川口之战”失败之后才总结出来的,相当于是马后炮,说了和没说其实没啥区别。写完战役总结之...

查看详情>>
2

王维最有名的古诗《汉江临眺》,其中的名句被欧阳修和苏轼征用

王维最有名的诗
王维的古诗
王维的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中了进士,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后成为尚书右丞,故而,人们常常称呼他为“王右丞”。

王维的诗作,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的诗,大部分都反应了现实生活,后期的诗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的。王维不仅诗写得好,还善于绘画,又精通音律,能将画、乐融汇到自己的诗中去。故而,数百年后的苏轼曾经赞叹道:“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写的描绘山水田园生活的诗作,都非常美,他的《青溪》中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他的《渭川田家》中有这样的句子,“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他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的句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因为王维描写景色的诗太美了,后人也常常模仿或者直接将他的诗句,挪用到自己的诗词中,宋代著名的欧阳修,和他的学生苏轼,都曾经将王维的一句诗,用到自己的词中。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到南方去出差,路过襄阳,看到汉江的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兴,提笔写下一首五言律诗——《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这首《汉江临眺》,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尤其是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谓笔墨酣畅,疏可走马,奔放雄伟,意境开阔。尤其是这一句“山色有无中”,若有若无,却写尽了山色的浓淡交融,又有一种迷茫和玄远的意境。也就是这一句“山色有无中”,被几百年后的欧阳修和苏轼,先后“偷”到了自己的词中。

北宋庆历八年二月,欧阳修调任扬州,在扬州的大明寺,欧阳修修建了一所平山堂,之所以取了这个名字,是因为“江南竹山,拱列檐下,若可攀取,因目之曰平山堂”。后来,欧阳修写下一首《朝中措·平山堂》:“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过世十年后,他的学生苏轼,在一位名叫张偓佺的朋友家中,为他家的一所亭子,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的词,向来磅礴大气,这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亦是如此。朋友家亭子中的美景,让苏轼胸中畅酣淋漓。眼前的美景,又让苏轼想起了当年老师欧阳修在平山堂上写的那首《朝中措·平山堂》,便也将王维的这一句“山色有无中”,用到了自己的词中。

其实,苏轼怎么可能不知道“山色有无中”是王维的诗句呢?他之所以在这首词中,说“山色有无中”,是“醉翁语”,...

查看详情>>
3

欧阳修代表作品《采桑子》十首最后一首是哪首?与其它几篇有何不同

欧阳修代表作品
欧阳修的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写诗作文极多,其词作更是影响深远,深受后人的喜爱,在词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大爱颍州西湖的山光水色,曾经写下了著名的《采桑子十首》的组词,这十首词,大多描写颍州西湖自然风光的美妙,词风清爽澄澈,极富韵味,犹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图画,令人流连忘返。

这十首词,无论是在风格、手法还是在内容上,都突破了一些传统的定式,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独特的价值,在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十首词中,前九首主要写景,最后一首却纯粹言情(因此比较特殊)。今天,我们便要向大家介绍这一首“特殊”的第十首《采桑子》词作。和前九首写景、写游的主题不同,这第十首《采桑子》主要是抒情,而且欧阳修在词作中所抒发之情,已经不限于对于颍州西湖的情了,因此这既像是对前面九首词作的总结,又像是对人生感慨的一种升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采桑子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在多个大小州府、郡县任过公职,游历与任职期间留下了很多着名的诗文,许多地方因其作品而名声大震,如《醉翁亭记》中的滁州,又如本词中的颖州西湖。欧阳修一生与颖州结下不解之缘,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之后,他曾先后8次到颖州。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连上三表二札反复请辞,离任后归隐颖州,并最终病逝于此地。其10首以“西湖好”为主题的《采桑子》中,多描绘颖州山水风光,本首为最后一篇,较为别致,未着墨于西湖美景,而是侧重抒发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上片开头两句,叙述当年知颍州的这一段经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这里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这两种感情放在一起,表现出了作者和颍州西湖的渊源,同时也体现着自己热爱好山好水之情。

然后欧阳修说“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从往事拉回到现实。但这二十年中的宦海浮沉,这二十年中的悲喜哀乐,个中滋味,也只有欧阳修自己能够体味,所以他深感富贵如浮云,变幻无常又难以长久,正如杜甫诗曰:“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论语·述而》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欧阳修化用此典,以“富贵浮云”入词,既表明功名利禄如同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又是自我剖白,抒发视名利如浮云的态度。“俯仰流年二十春”,年华轮转、岁月偷换,二十年来沧桑轮换、世事变迁。从他“来拥朱轮”到隐居颖州,世间诸事都几经变幻,词人深感世间的变幻莫测,最终决定辞官隐居。

下片首先采用了一个典故,即辽东鹤,取自《搜神后记》,说的是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正好与上片的“来拥朱轮”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后紧接“城郭人民;触目皆新”,短短八个字,将世事沧桑之感表现了出来,突出人事变化迅速,从而逼出最后七个字“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其实对颍州是非常有感情的,但是二十年过去,再次回来...

查看详情>>
4

欧阳修不多见的豪放代表作品《采桑子》,回忆这十年,依然踌躇满志

欧阳修代表作品
欧阳修的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宋神宗熙宁四年左右,欧阳修已经退居颍州,整日流连在山水之间的欧阳修,曾经写下了著名的一组《采桑子十首》的词作。但是在这十首组词《采桑子》之外,其实还有其他著名的同调作品,比如下面这一首著名的《采桑子》便是一个。

这首词,回忆自己人生前后的境况,抒发了自己慷慨激昂的身世之感,感情充沛、沉郁顿挫,读来荡气回肠,极尽一唱三叹之风致,而在词风上,又与当时的主流风气不同,已经颇有豪放之风。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是欧阳修并不多见的一首豪放词作。虽然其中不乏悲凉之意,但是整体的情感基调是向上的。欧阳修回忆的十年的经历,回忆这十年的人事凋零人生变故,想起当年自己满怀豪情的少年时代,依然踌躇满志。

上片开头是回忆之句,“十年前是尊前客”,其实这里的十年只不过是个概数,是指词人以前的生活。欧阳修曾经在滁州、扬州、颍州任职过,也在朝中担任过要职,所有这些经历,都让他感慨万千,但是却以“月白风清”这四个字来概括。月白风清这四个字,色调明亮,是词人人生经历的象征,是顺利的,是向上的,也是词人心情愉快的表现,让人读来觉得美好。

然而,接着却突然一个转变,令人有点措手不及,“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欧阳修在这里这样感叹,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他生活的后期,他的好友梅饶臣、苏舜钦等相继去世,自己渐渐老去的身体也患上了病痛,朋友的凋零,白发的增多,病痛的折磨,都让他平添了许多惆怅。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之下,是发自肺腑的无奈和感叹。

回想光阴如水,实在是让人不胜感慨,感到惊心动魄,此所谓“老去光阴速可惊”。人生就是如此,多年的人生经历宦海沉浮,让此时的欧阳修更加经历人生百味。

下片是接着上片的词意而来的,但是感情上又发生了一次转变,词人说“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虽然时光流逝让自己变成了一个老人,但是词人的心却依然是少年的,是有活力的,他是“醉翁”,还是要做醉翁的事情。所以,虽然词人自己有沉闷之情,却将其深埋在内心之中,只将那种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坚强个性,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就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让自己的思绪飘回到十年之前,“犹似当年醉里声”。毕竟十年前的词人是充满活力的,是有着美好的未来的,是人生的得意之时。那样美好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但是依然长久的留在自己的印记当中。虽然今天欧阳修的世界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但是却并不妨碍词人用曾经的豪情抒写今日的豪迈之歌!

以词人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来结尾,大有双关之意,是说自己听往日的旧曲好像仍和当年醉酒时无异,同时也是说自己人虽老心却无改,仍然有当年那种豪情万丈的心境。

总体来说,这首词以情取胜,感情充沛,身世之感、豪迈之情,全都表现了出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老辣纵横的洒脱形象。


查看详情>>
5

读这首欧阳修的经典作品《采桑子》,颍州西湖的清明是怎样的?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清明节和上巳节的时候,西湖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满目望去,都是繁华热闹的景象。诗人没有提繁华热闹到什么程度,令读者不由得展开了遐想。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一定是游人如织吧。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这两句诗人只提“争道谁家”,却是让人立刻联想这要多热闹才会互相争道呢。如果车不多人不多,又怎么会嚷嚷着要争道呢。诗人说,原来是一辆刻着金丝花纹,有着红色车轮的车,从岸边的绿柳下驶过。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游人们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太阳下山了才互相招呼着离去,这时的人们醒的,醉的,无比喧哗又嘈杂。诗人把人们结束愉快一天的场景,写得无比生动有趣,宛如近在眼前。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道路是转弯的,湖的堤岸也有些倾斜,全都是赏花踏春的游人。大家一路欢笑,渐渐远去,一直延伸到城头处,沿途开满五彩斑斓的鲜花。最后一句的“总是花”,充满诗情画意。

在他的诗词描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颍州,到清明,上巳节的时候,踏青和游玩的场面,从早上就开始出来了,一直到晚上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查看详情>>
6

欧阳修著名的作品《采桑子》,最后一句打破了全诗的宁静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政,23岁进士及第,三朝元老,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从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八人中有五人是他的学生,与韩愈、苏轼、柳宗元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一代文风。

虽然他古文写得很好,但是他词作方面的成就亦是不小。这里,我来简单谈一谈他的这一首词。

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词歌咏颍州西湖景物的有十首。欧阳修四十三岁时曾在颍州做知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随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二十二年后,六十五岁的欧阳修退休了,回到颍州私宅居住。

颍州西湖在北宋时期是极其清澈优美的。据明代《正德颍州志》卷一:“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一年后,欧阳修的老同事赵概由南京应天府远道来访,在颍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与欧阳修在颍州纵游后才离开。在这期间,欧阳修就留下来一组十首《采桑子》,这首词是其中的的第一阙。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整篇词作,作者以轻松淡荡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中的西湖。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上片,开头便显得轻松愉悦,“轻舟短棹”,四个字,便足够体现这种感觉。而接下来几句,直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湖面景色,绿水碧波,芳草萋萋,淡远、悠闲,而伴随在耳边的却是柔和的笙乐之音,在春风中缓缓飘来,绿草碧水,与绵长的堤影相互掩映,一幅淡远的画面就浮现出来。可想而知,气氛是多么的美妙。

下片写湖面平滑如镜,舟行其上的情景。写平静的湖面澄澈如镜,船在水面上,只有船桨滑动时形成的微小涟漪才能感觉到船是动的,而因此惊起的水鸟,反而更映衬出水面的平静,如此大美的景色,怎能不令人心动。从手法上看,前三句以静写动,结尾句以动衬静,大有王维笔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味道。

而在短棹轻纵的过程之中,随船所至,都有柔和的箫声,隐隐在春风中吹送。

这些乐曲处处随着此人的船,好像是专门为他吹的。与小学作文中“走在路上,花儿都在对我笑”异曲同工,显露词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就这么几笔,读者就被带入一个可爱的冶春季节的气氛之中。

词的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如平静的景色。西湖上下一空,水天一色,滑溜与清澈比之琉璃,再贴切不过了。“不觉船移”更是天下妙语。正是因为春波滑溜,所以不待风吹,不用桨棹,船儿自己自由地荡漾。

但船行走之间,必然不会不触起水波,所以有了“微动涟漪”,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不可不谓细入毫芒。

最后一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起来。

这首词与北宋前半期的词风相符,语言清新自然,好似素面佳人,不施粉黛,就已足够动人。相比起来,南宋...

查看详情>>
7

欧阳修的最经典作品《采桑子》赏析,作者这首诗足以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欧阳修最著名的诗词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归隐颍州(安徽)后,所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在当地有颍河和泉河交汇出,有一个天然的大湖,被当地人称为西湖,绝不是杭州的西湖。这个西湖景色非常优美,欧阳修经常在这里游览,而留恋忘返,这里是早年欧阳修仕途不顺时被贬谪此地做官的地方,对此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因而晚年在此地归隐。

这首词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的这首采桑子,是欧阳修在晚春季节,观赏西湖时所写,作者站在高楼之上,凭栏远望,所领略到的西湖景致。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暮春时节,百花已经凋落,但西湖的景色却依然美丽,还有很多没有彻底凋落的红花,点缀在绿色的枝叶间,格外的夺人眼目。

这首词的词眼即是这个“好”字。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虽然是暮春时节,但西湖却别有一番景致风韵,让作者痴迷。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柳絮漫天飞舞。像雨丝一样迷濛,柳枝在风中摇摆,错落交织在一起,分外窈窕多姿。一般的宋词,描写残春抒发的都是伤感情怀,然后。欧阳修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情怀却是赞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傍晚降临的时候,笙箫歌舞已经散场了,游人也都走光了,此时才感觉到春天的空虚寂寥。这句词说明了西湖白日里热闹无比,只有到了晚上,才归与平静。

西湖的“好”实际上和“群芳”关系不大,倒是与“游人”有很大关系,由于游人的离去,人的思绪发生了改变,感觉到了“春空”。这里用到了“始觉”二字是值得寻味的。“垂下帘栊”,是由于“始觉春空”的缘故。双燕归来,细雨蒙蒙,诗人感觉到了西湖的美好。细雨蒙蒙中的双燕,掀起了诗人感情的波澜。燕语呢喃,虽然别人听不懂,但是诗人认为它会了解人的苦闷或欢乐。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回到居所,等待着双燕从绵绵的细雨中归来,才...

查看详情>>
8

欧阳修《采桑子》十首赏析,西湖到底美在哪里?

欧阳修最著名的诗词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欧阳修晚年退居州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词,其中前九首写景,最后一首抒情。全词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这十首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词史意义。

这十首《采桑子》是欧阳修以旷达的胸怀和潇洒的态度去啸傲湖山、流连光景的即兴之作,每一首都是他对颍州西湖的自然风光“欢然会意”时的产物。

01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02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这首词如一幅风景画,春深时节一场豪雨过后颍州西湖的热闹景观。这种展示是两个景物层面的有机合成:一是湖岸四周无比繁盛的花草,二是是湖面上管弦高奏的游船。首句“春深雨过西湖好”是一篇之关纽,它告诉我们,湖岸四周与湖面上的热闹景象都是春雨给带来的:是春雨催开了百花,从而招来了无数的蜂蝶;是春雨使湖水猛涨,更便于泛舟行乐,从而招来了众多的游客。

03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这首词是作者十首《采桑子》联章体中的一首,即事即目,触景生情,信手拈来,不假雕琢,而诗情画意却油然而生。此词写春天载酒游湖之乐及乘着酒兴所见的西湖美景,尽兴尽欢中,透露出主人公几分豪逸情致。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形象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的醉态、醉意和醉眼中的西湖之景。

04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05

采桑子

宋·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

查看详情>>
9

李清照一首著名的词《临江仙》,是仿照欧阳修的?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诗词
欧阳修的作品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对诗词歌赋的热爱是任何民族都无法相提并论的。从《诗经》到现代诗歌,诞生了无数经典而又脍炙人口的作品。诗在唐朝时到达了巅峰,而词在宋朝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词的运用把握,在宋朝时是有很大讲究的。

比如在填词的时候,就比较忌讳重复,这个重复包括语义上的重复和字面上的重复。因此,许多老先生一直提醒后生晚辈,不要使用重复冗余的字,否则就显得水平低下。然而,一直就有高手,却另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将叠词运用其中,不仅不露痕迹,而且还别有一番滋味。

六一居士欧阳修就曾经做过这种事情,他曾经使用“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千古名句。虽然一连有三个深字,但一点都不显得啰嗦重复,反而将一位闺怨女子的心态以景致的描绘而形象生动。只不过,对于这句经典之作,历来都有争议。因为它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的《阳春集》之中。

从后人的视角来看,冯延巳的词风与欧阳修的相差无几,也算一脉相承。到底是谁所作,显得是一件无头公案。不光如此,他们政治地位相似,风格相似,还有很多词被混在一起,难以辨别。然而,李清照所填《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时,很少见地写下了一句序言: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因此,后来的文人们纷纷表态: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的注释之中,都将这句经典,归于欧阳修的名下。欧阳修确实写得精彩,但李清照仿填的《临江仙》也不差,我们读来也觉得回味悠长: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词的上阙是写在春回大地之时,词人独居思念家人:庭院很深很深,不知道有多少层?云雾缭绕之中,楼阁门窗常常关闭。四下张望,柳梢吐出的新绿和梅花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春天已经到来,然而我却无家可归,也许将会老死在这建康城。

下阙则是词人在触景生情,追忆往昔:当年有多少回共同吟诗赏月,把酒高歌,是多么的幸福啊!然而现在,人却已经老去,什么都做不了了,有谁怜惜你的憔悴,又有谁怜惜你的容颜凋零?什么元宵试灯,什么踏雪赏景,这些都没有了心情和兴致!

词中提到李清照是在建康城写下了这首诗,据考证,她南下之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只在建炎三年时来到建康,与担任太守的丈夫赵明诚相聚。也就在这一年,他的丈夫去世,金人南下势头猛烈,李清照携带文物古籍继续南下,就再也没有回过建康城了。也就是说,这首词一定是在建炎三年时创作的。这首词也成为了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第一首能够准确编年的作品。

此时是初春时节,她的丈夫尚未去世,只不过因为国家的巨大变故,已经足够让她心灰意冷,悲伤感叹。她的这些情怀,让词风由清新俊逸变成了悲怆哀婉。这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失去故土的百姓,内心真实写照。


查看详情>>
10

欧阳修最著名的一首诗词《蝶恋花》赏析,自古官场如情场,诗人写的是什么呢?

欧阳修最著名的诗词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欧阳修的诗

作为北宋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欧阳修多数时候都是以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他虽与苏轼并称“欧苏”,但其文人气质还是多多少少被苏轼这个大文豪给掩盖了不少。

在后世很多诗词爱好者的心中,欧阳修应该是一个正襟危坐,整日端着架子的士大夫形象,而不像苏轼,戏谑调笑,潇洒不羁。其实,历史上的很多著名文人都有很多面,后人看到的不过是这些人在人前时的模样。

作为一个文人,欧阳修骨子里自然也会有文人的闲情逸致和风花雪月。正如他的一首代表词作《蝶恋花》一样,平日正正经经的欧阳修也有柔情似水的时候。这首词意境绝美,开篇就写得深情婉转,字字句句都令人沉醉。让我们走进这首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很显然,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的词作。起句不凡,连用三个“深”字,有三层意思。

第一,很直接的感觉,这座庭院是森严的,与外界隔绝的;

第二,心中猜测,这重门深闺中的女子是谁?深不可知;

第三,这庭院是谁家的?女子的忧愁到底有多深?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词人的情绪而波动。

紧接着一句中,“杨柳堆烟”点明此时是杨柳成荫的季节。而一个“堆”字恰到好处写出了杨柳枝叶的厚薄度,疏密度和明暗度。这即是眼前所见,又是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感受。杨柳堆烟,朦朦胧胧,下垂的枝条就像那深深庭院里的重重帘幕。

我们看不清楚庭院里面的情景,而闭锁在其中的主人人,当然也看不清外面世界发生的一切。于是“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就从上而来。即使楼再高,都被这帘幕柳荫给隔绝了,她真的看不清驾着宝马的男子如今又到哪里寻欢作乐去了。其中‘章台路’在咸阳渭水之南,多歌妓居住,后泛指寻欢作乐之地。

那便继续写她的困惑与担忧,“雨横风狂三月暮”,扣住暮春的季节特征,继续写女子内心的波澜,她关不住花心的男子,她只能关住流逝的青春。可是面对流逝的年华,她依然无能为力,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含泪去询问与她同样处境的花儿。

可是花儿不但不回答她,还随风凌乱地飘落。一会儿一阵风吹来,又不甘寂寞地从地上飞起来,飘到秋千绳索上。落花仿佛是在提醒女子:“看见了吧,这是你和他打秋千的绳索。现在他又去别人庭院里和别的女子打秋千去了,你的命运比我还惨呢。”

整首词层次分明,情感线索非常地清晰:庭院深深,遥不可测。情人寻欢去了何处,也不得而知。暮春黄昏,春色已晚,满院的落红不语。墙角的秋千独自摇荡,最是撩人。在这样一个落寞孤独的环境里,抒情主人公回忆着旧日的美好,而现实的残酷就愈发让人痛彻心扉。

此外,全词曲折蕴藉,层层推进,将一个已经烂熟的闺怨题材写得别出心裁,深婉隽秀。尽管这是一首闺房情词,但是在古典诗词中,男子多作女子言,其实不过是借女子之口来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罢了。

我想,自古官场如情场,词人到底是在倾诉女子闺怨,还是借此一吐男人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