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曹皇后

发布时间:2020-05-26
1

为什么可以说宋仁宗的皇后曹皇后是北宋乃至宋代能称上是贤德的皇后?

北宋
宋仁宗的皇后
曹皇后

慈圣光献皇后出身高贵,出身于宋朝高门大族“真定曹氏”家族,将门之女,其一生辅助君主,贤良淑德,既有巾帼风范,又诗赋满怀才华横溢,拥有母仪天下的气度。慈圣光献皇后虽没有出众的美貌,未得到宋仁宗的宠爱,却处事自知,贤德聪慧,最终成为北宋乃至宋代难得能称上贤德的皇后。

一、巾帼不让须眉,正义的风范

曹皇后其貌不扬,并没有得到宋仁宗的宠爱,但出生将门之后,曹皇后身上充分体现了一种将门气派。在庆历八年,闰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夜晚,听闻有士兵作乱,曹皇后镇定自若,立即叫王守宗带兵平乱,还一边安抚被惊吓到了的宋仁宗,这充分体现了巾帼风范。

但是宋仁宗却并不领情,事情风波平定之后,不但没有感激表扬曹皇后,还更加厌恶曹皇后,认为她是爱表现,非但如此,沉迷在宠妃张美人里的宋仁宗,还打算废掉曹皇后,想要立张美人为后。

但是曹皇后的处事分寸,宋仁宗找不到她的任何缺点,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在张贵妃得到宋仁宗的宠爱后,非常的嚣张跋扈,恃宠而骄,经常不把曹皇后放在眼里,不遵守宫中的礼节礼仪。仗着宋仁宗对她的宠爱,竟然想打着皇后的仪仗和宋仁宗一同出游。

面对这件事情,曹皇后并没有因此而恼羞成怒,而是欣然答应。曹皇后的此举颇有母仪天下的风范,也得到了众大臣的称赞,而张贵妃这种明目张胆的无礼僭越行为,令宋仁宗不悦也被大臣所不容。

但是宋仁宗并没有信任曹皇后,竟然在生病时期,神志不清,口中竟高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面对宋仁宗这种口无遮拦的话,面对着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君主的怀疑,曹皇后再一次体现了宽容的态度,没有给予太多的理会。正是因为有着极度的谨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曹皇后一直在皇后之位二十多年,并且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安享晚年,被世人称赞,铭记于心。

二、宽容谨慎,胸怀宽广

在历朝历代当中,大臣和后宫是相互依赖的,后宫受宠,其家族能势力壮大;拥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在其女后宫也能得到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能得到更加高的地位,曹皇后也是如此。宋仁宗基于前车之鉴,担心外戚的势力过大,一直对曹皇后保持距离,因为其家族是开国元勋,她是将门之后,在朝廷当中拥有强大的家族势力。

但是曹皇后从来都制止外戚干政专权,当自己家人和朝廷大臣和奴婢有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的时候,曹皇后一直都是秉公处理,不会因为是自己家的人而徇私,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被宫里的人津津乐道。在宋英宗在位生病时,曹皇后承担了暂时管理国家的义务,国家大事也与众大臣商榷,并没有像武则天那般,趁机独揽大权,执迷于听政,当宋英宗病好后,曹皇后便没有再垂帘听政,而是把政权归还给大宋。

在古代,农业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曹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她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她种植谷物,养蚕采桑。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她一直坚持认为历代法律不能说变就变,应该要时时刻刻关心百姓的生活,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不应当加重老百姓的税负,严酷的刑法不应该推崇。

在苏轼糊涂写错诗...

查看详情>>
2

宋仁宗遇刺案,却是美人为夺君心上演的“宫心计”

宋仁宗
宋仁宗曹皇后
宋仁宗遇刺

电视剧《清平乐》让宋仁宗这个毫无存在感的大宋皇帝火了一把。跟他三位前辈相比,宋太祖夺取江山,还上演过杯酒释兵权的超级权谋;宋太宗戎马半生,还疑似干过烛影斧声这样的宫廷政变;宋真宗虽然窝囊,至少御驾亲征打过辽国,签下了澶渊之盟,保大宋北部边境数十年平安。

反观宋仁宗,除了亲妈出过点小状况外,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生死考验,一辈子最大的跌宕起伏都发生在朝堂与后宫。唯一一次面临生死,还是靠两个女人帮他顺利度过难关。

说起来,宋仁宗这位官家这次直面生死的大戏,事后看更像一场闹剧。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闰正月十八晚上,皇帝留宿曹皇后寝宫坤宁宫,夫妻二人甜甜蜜蜜,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

突然间,外面一声惨叫,划破了寂静的深夜。紧接着,又是连声惨叫,听声音仿佛是职守的宫女和宦官遭遇了不测。刚抱着皇后卿卿我我的宋仁宗吓出一身冷汗,他刚要叫人出去打听消息,猛然间看见,不远的宫殿冒出了火光。

惨叫声、喊杀声随即连绵不绝,皇宫内的各个宫殿挨个燃起大火,而且火势逐渐向坤宁宫逼近。皇帝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反贼杀进皇宫,也不知道为什么数千保卫皇宫的禁卫军没有任何反应,六神无主的宋仁宗当时就要出门去逃难。

仓促间,只有曹皇后还算冷静,毕竟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亲孙女,将门之后颇有大将之风。曹皇后下令,让几名宦官出门,跟着贼人身后灭火,免得大火波及到坤宁宫。接着,她让留下来的所有宫女和宦官紧锁宫门,安慰宋仁宗不要乱跑,省得暴露踪迹。

出去灭火的宦官一时回不来,但是外面各种嘈杂声音已经逐渐向坤宁宫靠近,匪徒似乎不知道宋仁宗具体在哪,只好挨个宫殿寻找过去。随着他们的逼近,宫人们的惨叫声也此起彼伏越来越大,眼看就快搜到坤宁宫了。

曹皇后心下着急,把剩下的宦官叫到一起,下总动员令,让他们带上家伙,跟贼人拼命。皇后亲自将这些宦官的头发挨个剪下来几绺,逐个交到他们手里,跟他们说:“明天你们几个就以这些头发作为凭证,前来领赏就好。”宦官们群情激昂,红着眼杀了出去。

这时候,来了一个美女,宋仁宗最喜爱的张美人(电视剧里的张妼晗)。宋仁宗的最爱肯定是曹皇后的死对头,张美人不仅跟她抢老公,还暗自要把曹皇后赶下台自己当皇后。插句题外话,张美人得宠后,一家子鸡犬升天,尤其是她伯父张尧佐,后来一路高升,成了包拯包青天的死对头。

张美人此时前来,一脸刚毅,也要跟着宦官们出门拼命,慷慨激昂地表示要用生命捍卫宋仁宗的安全,把官家感动得泪如雨下,拉着美人舍不得放手。曹皇后懒得看他们俩腻味,一声令下,让宦官们冲了出去。

宦官们原以为这一去即使不是九死一生,至少也要经历一场苦斗,谁知道,他们杀到贼人跟前,却发现他们只有四个人,分别是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个人都是皇帝的侍卫。他们杀了皇城守卫后,抢了兵器,从延和殿一路杀进皇宫。

宦官们一拥而上,仗着人多好歹抵挡了一阵。很快,负责皇宫守卫的入內副都知宦官杨怀敏就带着护卫的禁军赶到,四名刺客...

查看详情>>
3

曹皇后竟然对大才子苏轼有救命之恩?

《清平乐》曹皇后
曹皇后
曹皇后救苏轼
苏轼

  《清平乐》收官了,一代明君宋仁宗的一生在他人生落幕的那一刻令人动容,个人觉得江疏影和王凯的那最后一场戏真得是“极好的”。但仁宗走了,曹皇后还活着,还有路要走。那么,我们也来看下曹皇后的人生落幕。

  那一年,是元丰二年。

  曹皇后这一生经历了大宋朝的两次变革,第一场是陪着她的丈夫仁宗一起经历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等一干人主持,也是《清平乐》中所呈现的那一次变革;第二次则是晚年所经历的“熙宁变法”,由王安石等主持。这两次变革都点到了大宋王朝的痛点堵点,但却因为主政官员及当家的官家个人品质和才能而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王安石变法虽然得以推行,但其用人的确值得考究,所谓的“新党派”蝇营狗苟争名夺利者居多,从神宗开始,新旧党争此起彼伏,整个朝堂再无宁日,这也导致了北宋王朝的最终覆灭。而这其中一桩著名事件便是乌台诗案。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在《清平乐》中他只是个打酱油的,匆匆一瞥,那句“何须出处”让世人为之惊叹。但苏轼毕竟文采飞扬,棱角分明,在安石变法初期,他在故乡丁忧,返京途中所见所闻令他自然而然地站到了“新党派”的对立面,但是个人觉得其实从苏轼自己而言,他并无所谓新旧党派之分。但政治上从来就没有你想不想,只是看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本来以苏轼的才能做京官是没问题的,但与新党不和,只好外派了,从杭州到密州,又到湖州,到了元丰二年,刚刚到任湖州的苏轼被罗织到一桩大案——乌台诗案。可能很多人都读过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的那两首绝命诗,我们可想他在狱中所饱受的摧残有多么严峻。

  可是就在苏轼等着上断头台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后宫里垂危的老太后仁宗的曹皇后发话了。据说,曹皇后之所以知道苏轼以诗下狱将死之事,是因为王安石的上奏。私下里,王安石与苏轼关系很好,而且一度苏轼也在王安石归隐的钟山一代寻找最后栖息地,以便日后归隐,好与王安石朝夕相伴。政治上的对头,并不妨碍个人生活里的知己。曹皇后听闻苏轼将被处死,很震惊,她便找到神宗,“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吾疾勢已篤,不可以冤濫致傷中和,宜熟察之。”“吾为子孙得两宰相”这句话在《清平乐》中苏轼兄弟首秀时有显示,那个桥段处理的也很感人。仁宗真的很爱惜人才,对苏轼的才学很欣赏。曹皇后便说起了这段故事,国朝从没有因为写诗而下狱致死士大夫的,大宋朝一直是善待士大夫的,苏轼不就是写了几句子虚乌有的诗吗?“其过微矣”。而且现在我也病重了,就看在我的面子上,网开一面吧。神宗难道不爱才吗?也爱,但有时候局势并不一定由他来左右。但有曹皇后出面,苏轼逃过了这一劫,贬往黄州。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苏东坡,那一篇篇惊世之作便是在这场劫难之后出现的。我们都应该感谢曹皇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