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没想到他和朱棣还有这样的关系
中国人历来有一种“功绩情结”,比如古代帝王当中,如果有一个有很强的丰功伟业,则会被推崇,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最大的功业是什么呢?自然是开疆拓土了!但如果有一个皇帝不仅仅没有开疆拓土,反而丢了很多土地,那会怎样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人是难以接受这种行为的,而做出这种事情的帝王也会被骂成昏君。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但也有例外…明朝有这么一位风评很高的皇帝,他放弃了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被后世认为是明君,他就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代雄主永乐帝朱棣的孙子,由于朱棣死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很短命,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死了,所以1425年朱瞻基就继位了,所以可以认为朱瞻基就死朱棣的继承者。
但是,朱瞻基和他爷爷采取的国策完全相反,永乐帝是四处“搞事情”,什么征蒙古,拓北海,下西洋,迁首都……而明宣宗则是全面消停,也就是“战略收缩”:打下来的越南不要了,长城以北的卫所废弃了,东北奴儿干都司内迁,放弃管理东北,下西洋也停止,对蒙古采取单纯防御…….
这直接导致明朝丢了长城以北和东北很多羁縻统治的地盘(不过本来统治也不严密就是了),这些地方的面积可是达到数百万平方公里啊!但后世一般不会因为这种事情批评他,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一件事情你就明白了,朱棣当政的永乐末期,山东一带已经发生了规模不算小的农民起义(唐赛儿起义),一个王朝初期就爆发农民起义,这实在是例外,原因其实也没别的:国力消耗太大,人民已经受不了了!
也就是说,朱瞻基全面收缩其实是没办法,毕竟国力不行只能收缩(和美国越南战争之后的表现是一样的),朱瞻基与民休息,自身执政能力也不错,终于恢复了明朝国力,后世把他父亲仁宗和他执政的十一年称作“仁宣之治”,并认为是大明王朝260多年中最好的时期。
当然,这种政策也有消极影响,比如由于放弃对塞外的经营,使得蒙古人有机会再度,这就为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伏笔;而放弃交趾,停止下西洋也带来一系列地缘地震,影响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威望……
但这其实不能怪宣宗,因为这些事情他很难预料,战略收缩没办法,但国力恢复后没有重新开拓,后世之君应该负更大责任。
查看详情>>与“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没想到他和朱棣还有这样的关系”相关的文章
朱棣身边红人纪纲怎么死的 他的不法行为最后还是害死了自己
朱棣身边红人纪纲怎么死的?
纪纲,临邑(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领靖难大军与建文帝麾下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军大败,朱棣攻破德州,五月,燕王途经临邑宿安店(今德州临邑宿安乡)。
年轻的被开除学生(后面会提到)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前来投军,纪纲冒死扣住朱棣坐骑,请求跟随燕王效命。
朱棣喜欢这个愣头青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史书记载燕王十分宠幸纪纲,授忠义卫千户,即位后升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掌管亲军和主管诏狱。
这多少有些因为把纪纲归入佞幸行列,所以忽略了他的业绩,永乐帝是野心家,也是一代雄主,不会因为简单的宠幸而提拔纪纲到负责覆盖全国的特务组织的首脑的位置。而此时纪纲的桀骜不驯,诡计多端可能还没有完全显露,说到底很大可能还是因为战功或者刺探军情等的功劳。
纪纲善于迎合明成祖旨意,广泛设置校尉,每日收集军民情报,用严刑苛法,诬陷诽谤,受到明成祖格外宠爱,很快又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仍兼掌锦衣卫。
在诛杀不肯归附的建文帝旧臣的过程中,纪纲也十分卖力,当时酷吏都御史陈瑛主持“审理”诛杀建文帝忠臣数十族,亲属受株连被杀者达数万人,具体都是由纪纲亲自操办。
这么一来,明成祖更将他视为忠心不二的心腹。
纪纲因此骄横不法,据说他曾矫旨下盐场取盐数百万斤,夺官船运输,尽入私囊;曾构陷富商上百家,夺其资为己有;还曾阉割良家幼童数百人,服侍左右。
此外,明成祖常常把所愤恨的官员交给纪纲处以死刑,纪纲到其家中以帮其求情骗取钱财,然后再处死这些人——黑,实在是黑。
永乐十四年(1416)端午节,明成祖亲自主持传统民俗中的射柳比赛。
据说,此时的纪纲想学赵高指鹿为马,他对锦衣卫镇抚庞英说:
我故意射不准,你把柳枝折下来,大声呼喊说我射中了,看看众人有没有敢出来纠正的。
庞英按照纪纲的话做了,在场的人竟无一个人敢出面纠正,纪认为人莫予毒,加紧了逆谋活动。不料,被与他有仇的太监揭发,明成祖大怒,将纪纲押送都察院审讯,查清楚他的种种不法行为后,将纪纲凌迟处死,将他全家男女老少发配戍边。并列其罪状颁示天下。
查看详情>>与“朱棣身边红人纪纲怎么死的 他的不法行为最后还是害死了自己”相关的文章
明朝人物纪纲怎么死的 他又是怎么受到朱棣重用的呢
那么明朝人物纪纲怎么死的?
在各种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下,锦衣卫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都知道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一手建立起来的,后来洪武二十年,锦衣卫因"多非法凌虐"等多种原因,一度被朱元璋废除,而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对付建文帝的旧臣,又重新恢复了锦衣卫。而纪纲就是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
纪纲算是最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人物之一了,也在《明史.佞幸传》中排名第一,可见当时作为锦衣卫的他也是无恶不作。纪纲在朱棣造反时就已追随朱棣,《明史》记载他:"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可见纪纲深得朱棣的信任。然而他的下场也是非常惨烈,仅在一天之内就被指控、抓捕审讯、最后凌迟处死,虽然历来锦衣卫指挥使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纪纲这样迅速的处死也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
一、身世平凡的纪纲为什么会被朱棣重用?
纪纲是山东临邑人,朱棣发动"靖难"时率领大军路过临邑,而纪纲和一位同乡恰巧打算报名参军。本身参军只需要去负责人处报名即可,但纪纲偏偏拦下了朱棣的车,向朱棣自荐。《明史》记载:"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朱棣看他胆量过人,又善骑射,当即就收为帐下亲兵。然而天下善于骑射又胆量过人的不知凡几,为什么偏偏是纪纲能得到朱棣的信任和器重?张廷玉评价他:"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可见纪纲最擅长的是迎合朱棣的意向,以至于"王大爱幸",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心腹。
纪纲"善解人意"到什么地步呢?《明史·解缙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是关于大才子解缙之死:"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明成祖)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纪纲呈上囚犯名单后,明成祖问了一句"缙犹在耶",这没头没脑的四个字,想必换一个人也不会懂朱棣的意思,然而当时的纪纲立即知道了朱棣的意图,将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从诏狱中提出,将其灌醉丢在了雪中,最后解缙被活活冻死。拥有这样察言观色的能力,也难怪朱棣会对纪纲青睐有加并加以重用。
二、纪纲的权势达到了怎样令人瞠舌的地步?
朱棣上任后恢复锦衣卫,纪纲从忠义卫千户提升至锦衣卫指挥使,还"令典亲军,司诏狱",再加上纪纲善于揣摩上意,朱棣交办的事情也办的很妥帖,继朱元璋时期后,锦衣卫在纪纲的手上可谓走上了另一个巅峰。纪纲成为权势滔天的佞臣,除了他本人讨得朱棣的喜爱外,和当时的政治局面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是靠篡位夺取了皇位。明成祖即位时,仍有很多旧朝余党和背后的反对者,明成祖因此重用锦衣卫铲除异己,此外,造反的明成祖也同样很怕别人造反,因此只要是感觉和自己作对的人,都交给锦衣卫一一铲除。而当时...
查看详情>>与“明朝人物纪纲怎么死的 他又是怎么受到朱棣重用的呢”相关的文章
让我告诉你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他的政绩无可匹敌
让我告诉你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朱棣这个皇帝,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未解的难题,有人说他是大逆不道谋夺皇位,有人说他是明朝难得的一代明君,孰是孰非,现在已经不能轻易的下定论,但有一点,在朱棣称帝后,确实给社会经济以及国家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坚持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朱棣是以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起兵的。但是,当朱棣当上皇帝后,在对待藩王问题上,却不怕冒违反祖制之大不韪,同样是采取了削藩政策。
朱棣对于军权过重的藩王和中央皇权的矛盾对抗这一教训,是认识的很深刻的,他即位后,为掩人耳目,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但是过了几个月,又找了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
接着,齐王被废为庶人,辽王的护卫被削除,就连昔日鼎力相助的宁王,也被从边塞改封在南昌。周王为了减少朱棣的猜忌,也自动献出护卫军队。在几年的废削中,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护卫几乎全被解除。
削藩促成了“靖难”,“靖难”之后更实行削藩,这就是历史的辩证发展。朱棣削藩的结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定都北京,疏浚大运河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定北平为北京。打定了迁都北京的主意后,就着手修浚大运河。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帝命官疏浚会通河,引汾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线建闸三十八座,其后,又派官在淮安到扬州的这一段修筑堤坝,以防淮水侵漕和运河水分泄。
至此,京杭大运河才算真正畅通。运河的修通,使得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质能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质供应,北方的物产也能通过运河南运,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帝下令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整个北京城。十八年(1420年)竣工。就在这一年,他宣布自明年起,以北京为京师,即首都,改南京为留都。南京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和北京一样。
继续推进移民、屯田等经济措施
朱棣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即皇帝位后,就移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富民充实北京,以后又多次移民到北方。对“靖难”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地区,政府发给耕牛、农具,使其尽快恢复生产。
同时,朱棣还施行整治贪污、赈济灾荒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期又进一步发展。国库殷实,每年的赋粮除输送京师数百万石外,各地府州县的仓库还存储很多。在农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营西域以及对外问题
在边防问题上,朱棣除了对蒙古采取通好和积极防御并用的政策,以及加强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管辖工作外,又积极经营西域地区。
永乐元年,他派官员到哈密招谕,允许哈密王输马到中原贸易。不久,又派官出使哈密、撒马尔罕、火州、吐鲁番等地,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友好往来。
永乐四年,明政府在哈密设卫,派官辅助当地首领执政。哈密卫的设立,恢复了明朝对西域的管辖,使明帝国的政令行达天山南北,...
查看详情>>与“让我告诉你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他的政绩无可匹敌”相关的文章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主要是因为他做的这些贡献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论文治武功,朱棣在中国帝王中,自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哪为何史学家对他的贡献置若罔闻。
众所周知,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古代人们讲究长兄为正统,他想做皇帝的话,排也排不到他,上有三个哥哥,而且朱元璋尤为喜爱长子朱标。朱标在位28年,朱元璋辛辛苦苦的培育了28年,后无疾而终,朱元璋疼爱大儿子,所以儿子死后,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他的皇权。所以朱棣想做皇上的话,更是八竿子也当不上。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削弱其部下淮西将领的军权,研究了个诸王戍边,通俗点就是给自己的儿子封王戍边,所以王爷们也就位高权重,朱允炆即为时,听信刘伯温的亡者进谏,以及其大臣方孝儒的建议进行削藩,激化了矛盾,由于朱允炆的软弱,以及优柔寡断,其江山送到了其叔叔朱棣的手中。这个详细以后再议。
先不说朱棣通过什么手段,夺取了天下,夺得了皇位。但是不能磨灭的是。朱棣在位22年,无一天虚度,这个无一天虚度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大家以为的。而是中外历史学家说的,觉得我说大话的可以去查查资料。
朱棣在位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五次北征蒙古,万朝来贺;
朱棣在位时的明朝,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下边列举其主要贡献:
编修《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最详细的世界地理历史百科全书;
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北非红海,随从人数,到达距离无不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壮我中华国威;
五次北征蒙古,缓解我中华北方威胁。
南郑百越,将广西,云南列入我中华国土,延续至今。
疏通大运河,南北畅通,经济繁荣。
万邦来贺,万邦有点夸大,但是据历史记载,朱棣在位时,30余国朝贺明朝,接受明朝藩属国封号。
不管是文成武治,朱棣都可以说是千古一帝,哪为何史学家以及百姓对他评价不高。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其一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抹黑明朝,肯定对朱棣的贡献以及其他大量抹黑,其二就是朱棣犯了历史上的大忌,即其位来历不是正统,是通过宵小手段来的,所以古代帝王对其态度不好。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的课本,走过岁月的年华,回到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让我们说一声,朱棣,千古一帝。
查看详情>>与“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主要是因为他做的这些贡献”相关的文章
其实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我们不用正常人眼光去评价他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对明成祖朱棣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有些事实是历史不能抹杀的,朱棣有力的完善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并用自己的能力,将明朝的力量和影响力推向了顶峰,而且在他的治理下,他恢复了儒家的治国之术,并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
1424年8月12日,永乐皇帝在他最后一次亲自征讨蒙古返回的途中,在多伦以外的榆木川去世,终年64岁。
他的长子朱高炽随后登基成为洪煕帝。尊奉水乐帝的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太宗。他的陵墓称长陵,建造得极为豪华宏伟,以证明他的丰功伟绩。
1538年10月,嘉靖帝把永乐帝的庙号改为更显赫的称号:成祖。
通过对朱棣一生的细细的分析和品味,嘉靖帝追赠给水乐皇帝的最后的道号成祖,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称誉。
因为成祖这个称号,有力的诠释了朱棣统治时期的文治武功。不管是跟随朱元璋开疆辟土,还是到了后来,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御驾亲征五次对蒙古的征讨,充分地体现了,永乐帝被公认为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可以说朱隶是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
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朱棣废除了建文帝的年号,并残酷地清杀了建文帝时代的官员,朱棣的这种做法,都遭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对,而在黎民百姓中普遍存在着种种关于被废皇帝的传说,这也正是老百姓对永乐皇帝不满的表现。
另外,永乐皇帝为了实现建立世界帝国的夙愿,在国内的各种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这引起了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
对传统的评价,我们要持客观态度,特别是对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其实做到客观的评价,是很难的,毕竟有些事情,会自然而然的掩盖了一些事实。让后来的评论者,脱离跑道的方向,是越来越远的。
其实对评价更有帮助的是应该扪心自问,永乐时期的一些事件是怎样发展和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实现皇帝宏伟事业的费用到底有多大;他统治时期制订的政策对以后明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这样,或许会更加的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见到一个更加翔实的历史人物。
最重要的是,也是朱棣一个失策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是朱棣自认为,他作为军事统帅而取得了权力,并用武力夺取了皇位,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应受任何约束,甚至不受他父亲制定的《祖训》的约束。就凭这一点,朱棣是有些盲目和自大。
朱棣不受约束地行使皇权,以实现他的目的。其实这是没有错误,从某种的角度上来讲,对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促动,但从长期看,朱棣由此形成的战略决策证明并不是成功的。
朱棣的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是不会安于现状的,朱棣不但试图由北至南实施统一的统治,以此使边境领土与内地一体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边境以外,把他的霸权扩向四面八方。
能持有这种想法,是需要大魄力去支撑的,就是因为朱棣持有这种世界新看法,所以指导着永乐皇帝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
朱棣还有一个有点,一旦他认定一个目标,就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所以当朱棣一旦执行这些政策,就決不后退。尽管永乐帝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
查看详情>>与“其实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我们不用正常人眼光去评价他”相关的文章
如果要历史对朱棣的评价的话,其实他不单纯只是乱臣贼子
对于明成祖朱棣,不知道大家了解有多少?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他是一个杀伐重、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朱棣确实是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也对它的残余势力进行打压,但每个历史事情的发生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各种人为因素,而千古功过是非对错,只能留给后世评说。
朱棣其实作为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是有机会坐稳江山,他年少参军,一身军功,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让他接自己的位子,但古代文臣力量确实太大了,朱棣不是嫡子,立嫡立长才是国之根本,朱元璋就取消了立朱棣为储君的念头。
朱棣虽然不快,但他还是尊重了朱元璋的决定,他也甘心辅佐他的皇兄朱标,因为他重视与朱标的兄弟情,或许老天都为朱棣鸣不平,朱标一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但朱元璋这个老顽固,直接越过儿子,把江山交托在了皇长孙朱允炆手里,如果是朱标接位,他愿以朱标马首是瞻,可朱允炆一黄口小儿,如何能服众?
他老爹为孙子能坐稳江山,不惜斩杀开国功臣,作为武将出身的朱棣,更是心寒,一世君臣,却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这其中也有朱棣的岳父徐达,都说徐达是病死的,但各种曲折恐怕只有他们,这些当事人才知晓。
朱允炆初登基时,朱棣在燕京守卫边境,当他的燕王,最后朱允炆长剑一挥,开始削藩,他这个燕王不能为人鱼肉,他不能忍,他手下出生入死的兄弟更加不能忍,他夜间集结军队,一声长吼,二十万大军杀入京师,马蹄声声、响彻夜空、尘土飞扬!哪怕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我朱棣也要将这江山坐上一坐,挡我者,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如果要历史对朱棣的评价的话
最终朱棣对战朱允炆,两军阵前,朱棣军队势如破竹,京师沦陷,朱允炆逃走,朱棣终究取得了大明朝的政权,他终究是反了,终究是坐上了这皇位,这其中掺杂着多种因素,所以如果历史公正的评价朱棣这个人,这个君王,他不单纯是乱臣贼子,他有着君王的气度和身为君王的魄力。
查看详情>>与“如果要历史对朱棣的评价的话,其实他不单纯只是乱臣贼子”相关的文章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论功绩无人可以与他相比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
说起朱棣,在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随后在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攻入南京,成功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
在永乐年间,当时的国家经济与社会状况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的形势更加稳固,国力也达到了鼎盛,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一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有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等。皇帝朱棣十分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因此在后世受到的评价远远高于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评价朱棣远迈汉唐,甚至还有人说论功绩无人可与永乐大帝比肩呢?
这就要从朱棣的功绩说起了。他一共当了20多年的皇帝,在这期间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正常而言,但凡能完成其中一件事的都足已可称之为明君,而朱棣在执政期间把它们全部完成了。
除了政绩累累,朱棣一生精通武略,北平鞑靼南定安南;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促成了许多国家来朝;疏通河道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增强了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为人津津乐道,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明朝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五征漠北
打击游牧民族在各朝各代都有。早在洪武年间,燕王朱棣曾经驻守北部边疆(今北京一带),多次与蒙古势力交战,深知北部边疆稳定对明王朝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在其执政的二十二年间发动了五次对漠北的征讨,北征强有力的打击了蒙元贵族残余势力对中原的骚扰,维护了边境的安宁,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朱棣这位马背上的帝王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明王朝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之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登基早期,一直和明王朝敌对的,是鞑靼。鞑靼对明朝的态度,都是一贯强硬,永乐七年三月,朱棣派使者出使,做出友好表示,释放大批先前俘虏的鞑靼军官,不料鞑靼阿鲁台直接将明朝使者郭骥杀害。这下惹恼了朱棣:开战!三月杀明使,七月便出兵北伐,八月全军覆没后,决定御驾亲征破胡虏。
解决外患,是五次北征最重要原因。为了北部边疆稳定,征漠北应是朱棣必须为之。
七下西洋
纵观历史,七下西洋也就只有明朝这独一份了,下西洋的政治意义很大,因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缘故,很多西洋国家依然认为当时还是元朝当政,通过这多次下西洋,明朝展示了强大的国力“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国力,引得万国来朝。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迁都北京
当时的蒙古虽然退回了草原,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曾经的元大都。朱棣也为了更好地对付蒙古,所以才将都城迁到北京。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同蒙古人死磕,天子守国门为的就是这个。在北京附近屯集重兵,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可以亲自牢牢掌...
查看详情>>与“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论功绩无人可以与他相比”相关的文章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他的一生褒贬不一,功大于过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燕王朱棣与皇位本无缘,可惜的是由太子朱标的早亡,建文帝的年幼,让他逐渐开始筹划以“清君侧”为由,夺取天下的计划。
朱棣的这种做法,用儒家的观点来看,自然是不得人心,而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也制造了很多惨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文治武功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所景仰的皇帝,朱棣积极向外拓展明朝版图,北到努尔干都司,南到今天的南沙群岛,据说一度达到马六甲海峡,而在文化上编撰《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总共有8000多种,对于这样一位君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饱受争议。
燕王朱棣的成长过程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最优秀的,至于朱棣的亲生母亲也是众说纷纭,虽然朱棣在登基之初诏告天下,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马皇后,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史料当中,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他的亲生母亲就是马皇后,毕竟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靖难之役过后南京城破,所有的皇家档案记录不是在大火中销毁就是被人为篡改记录。
朱棣在幼年时期和其他的皇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当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后,对于皇子的培养也是格外看重,除了读书写字之外还必须要进行军事锻炼。
根据后来宋濂回忆,在所有的皇子当中,朱棣对读书是没有任何兴趣,相反弓、马、刀、剑兴趣浓厚。根据《皇明祖训》记录,皇子在成年之后,除了太子留在京城之外,其余的皇子全部都要前往藩地就藩没有皇帝的准许,是不可以随便回到京城。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还是因为传统的"家天下思想"所影响,在他看来整个大明朝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在他从草根出身到他成为一代君王的过程中,也深谙人性的弱点,因此在成为皇帝之后并不可能相信那些手握大权的骄兵悍将,所以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厚望。
北平是以前的元大都,作为抗击北元势力的前线,就需要极具军事作战能力的皇子成为这里的藩王,朱元璋会选择朱棣来镇守北平,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朱棣的军事能力还是非常看好的。
靖难之役夺皇位
而在朱元璋晚年拥兵自重的皇子并不只有朱棣一人,还有秦王和晋王,这两位皇子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望都不在朱棣之下,其实早在洪武二十五年,众皇子之间为了权力也是明争暗斗,只不过朱棣笑到了最后。
在当时朱元璋一度考虑想要立秦王为太子,奈何到最后也和太子朱标一样早早去世,至于说晋王,也在洪武三十一年病逝,而朱棣本人也成为了第一代皇子当中的老大,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成为朱氏家族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很多人以为正是由于建文帝忌惮朱棣的实力,才决定削藩,之后朱棣为了自保发动了“靖难之役”,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很准确,因为早在朱元璋去世的前几年,这些藩王就蠢蠢欲动,开始秘密扩充私人卫队,但是他们仍然在等待一个机会,可惜的是晋王秦王过早离世,而朱棣却等到了最后,因此当朱允文想要动手的时候,朱棣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建文四年六月,朱棣亲率大军攻克了南京城,在儒士眼中,朱棣这种做法是欺君罔上,因此并没有得到建文旧臣的承认,以至于...
查看详情>>与“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他的一生褒贬不一,功大于过”相关的文章
我们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其实他有功亦有过
然梅毅在《大明朝的另类》 中评之:“虽然明朝之亡追根溯源是亡之于万历,但一切深祸至忧其皆肇自这位“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的文皇朱棣。”
可见,明成祖朱棣无疑是明朝众多帝王中最具非议的一位。他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时期——“永乐盛世”,又为众多后世学者所诟病,我们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一、受人诟病的身世,血腥暴力的帝王
众所周知,朱棣的继位合法性始终是为后世人所诟病的,而这也成为了他自己本身最大的一个心病。
古代王朝中,皇位更替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正统。事实上,父死子继由于历史久远,而更具有合法性,兄终弟及形同虚设了,一般只有在皇帝没有适龄的皇子可承继皇位时,方有可能传给兄弟。朱棣是为朱元璋的第四子,亦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亲叔叔,是与皇位无缘的。
然而,彼时为燕王的朱棣却于公元1402年的六月十七日,以“清君侧”为名,在北京起事,夺下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尽管朱棣有所谓的继位正统说法,但是他夺侄子的皇位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故而在当时的天下人看来,认为朱棣非正统的是大有人在的。
正因为如此,朱棣知道王公大臣、天下百姓的议论,于是他更加想方设法、用尽手段来稳固他得来不易的权力。自然而然地,朱棣无法容忍别人对他非正统的说法。在他即位时,他强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想要让天下人明白儒家士子已然认可了他。可身为大儒,自然更加注重血统的合法,于是誓死不从。
朱棣对方孝孺的态度自然是十分的暴怒,于是他便杀鸡儆猴,下令诛了方孝孺的十族。即便是以暴君闻名的秦始皇,动辄三族就已然是骇人听闻的了。纵观整个古代王朝,灭九族者并不多,而灭十族又意味着什么呢?即是有亲缘关系的,甚至于是乡里邻居皆株连。如此行为,着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
此次的株连十族,杀死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共873人,而其他被治罪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残暴行径,即便是历来有冷血暴力之称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难及。此外,对于所有不愿意服从自己统治的旧臣,朱棣同样是全部采取灭族,死刑甚至凌迟处死,活活剥皮的残忍手段。
这是永乐初年的残暴之举,而此后,朱棣又下令活剐三千宫女。然而,殃及众人,手段残暴的起因不过是一个妃子的死亡,生性多疑的朱棣便将其当做是有心人对自己的谋杀,大动干戈。
可见朱棣的残忍暴虐绝非常人可想象的,究其原因便是他心中所篡皇位不正的那点心虚罢了,这便是后世人对于明成祖朱棣的如此诟病的原因所在。然而,又有人将其称为明君,因其所做之政绩确实过人。
二、勤政半生,创永乐盛世
明朝的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亦是被称为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是由明成祖朱棣所开创的盛世时期。
一个如此残暴多疑的君主为何能够开创盛世时期?其实也不难得出结论,便是因为朱棣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朱棣是跟随父亲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于武力谋略来说,是不弱的,至少是胜过了朱允炆的。而论治理天下,彼时的朱棣为了能够堵天下悠悠众口,以及超过父亲,于是...
查看详情>>与“我们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其实他有功亦有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