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二十四节气表

夏至祭祀

发布时间:2020-06-01
1

夏至节的活动除了祭祀,还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

夏至习俗吃什么
夏至的活动
夏至节日习俗

小佛曾经在广东生活了两年,广东人十分看重节日,再远都要回乡,所以每逢节假日,高速必堵。其实,他们看重的节日除了会放假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外,还有一个节日就是冬至节,广东很多企业是会提前一个小时下班,给员工一个过冬至节的时间,真正的诠释了什么是“冬至大如年”。过冬至节的习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实,有一个节日在古代和冬至节一样重要,那便是夏至节。

夏至的起源与冬至一样,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祀,在先秦时代,古人们对神明的祭祀是在季节变换的时候进行,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间,自然会被古人注意到,成为祭祀神明的一个重要日子。

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夏至时间的明确记载,《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了古人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夏至的准确时间,按照我们现在的历法通常就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又过了大概上百年时间,夏至的叫法也有了明确的记载,《春秋左传》鲁僖公五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必书云物(云物,气色灾变也。),为备故也。(恐有灾变凶札,早为之备。)”

既然,夏至的起源这么早,并且再后来又被人们确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夏至节,在古代又叫“朝节”,甚至有的地方不喜欢过端午节,而偏爱夏至节),那么古人们在夏至节这一天会进行哪些重要的活动呢?

夏至节起源于祭祀,那么在这一天,古人肯定会进行祭祀活动的,一般说来是:皇帝祭地百姓祭祖。皇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的祭祀都是为了使自己统治的地方没有灾害,正所谓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夏至日,祭地祇(大地之神),以其阴,故五月一阴生之日,当阴气升而祭之”,祭祀的等级也是比较高的,要用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要通过跳专门的祭祀舞蹈来显示对大地之神的尊重。老百姓们则要在这一天分被在家中堂屋(或家族祠堂)和田间地头祭祀祖先,感谢祖先保佑大家有粮食吃。

在中国,过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吃,毕竟民以食为天。由于夏至紧靠着端午节,所以夏至在一开始的饮食风俗是和端午节一样吃粽子,后来到了唐朝,经济繁盛,被人们在夏至这一天摆上桌的没事就多了起来,有烤鹅、醪糟煮酒、馄饨、面条等等。

到了现在,古代的风俗在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得到了不同的保留。

在绍兴,人们祭祀祖先;在无锡,人们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在成都,夏至节则和立夏差不多,也要秤人,据说在这一天给小孩子称体重可以远离疾病(看来我成都平原的人对建康不是一般的重视);在广东,民国时期有在夏至日这一天吃狗肉的习俗,“夏至烹狗,以扶阳气”,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先秦(先秦时期,广东广西属于百越之地,后来秦始皇平百越设郡县,两广之地才被正式纳入秦朝的版图),小佛倒是在四川听说过冬至节要吃狗肉的说法,反正狗狗那么乖,我才不吃。


查看详情>>
2

古代的夏至节,为什么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夏至的农业
夏至祭祀
夏至节

古时夏至有哪些我们今天不见的习俗?夏至都要吃什么食物?为何夏至节在现代走向了消亡?大锤今天为列位讲讲夏至的故事~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过了夏至这一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短了。

在我国古代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夏至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但是如今,夏至原有的传统节日内涵已经消失无踪,夏至节消失而夏至犹在。在夏至来临之际,大锤就为列位读者听友讲述,我国夏至节是如何消失的。

夏至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节气。根据《尚书》记载,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而在《周礼》一书中,每年的夏至日,都需要祭祀地神。按照先秦古人的脑洞,地神主要是管灾害瘟疫之类的,祭祀地神就是希望防灾减灾的。

古人之所以选择在夏至这一天祭祀地神防灾减灾,主要原因是夏至这一天被古人认为是至阳之日,也就是阳气指数爆棚的日子,从这一天以后,白天日照时间逐步减少,阴气指数逐步上升,一直到冬至那一天达到阴气的顶点。而地神的属性就是阴,所以选在夏至这一天祭祀它。

周礼的这种规定,在儒学从汉代上升为统治思想之后,就成为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封建君主一直沿袭遵守的夏至活动。比如在如今的北京城,我们仍旧能够找到封建王朝当年在夏至节这一天举行国家祭祀大典的遗迹。这就是保留至今的方泽坛,说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一些读者听友不太了解,其实这个方泽坛还有一个比较普及的大众名字叫做地坛,地址就在今天北京的地坛公园。

所谓方泽,就是古人沿袭天圆地方的错误认知,在地上挖一个方形的水池,储上水,这就是方形的水泽了,也就是方泽,然后在水中央设置祭坛,这在古人观念里就可以代表“地”了,所以地坛也叫做方泽坛。

皇帝带头搞这一套夏至活动,必然有带头效应。封建王朝统治上层的这种做法,在古代民间也逐步形成了在夏至祭祖的习俗。从战国时期开始,这种习俗就出现了。《管子》一书中记载,在夏至日这一天,同族之人要聚集起来祭祀先祖。因为夏至前后也是春小麦收获之时,因此常常用新麦来充当祭祀贡品。

祭祀的主要内容,就是希望祖先能够护佑家人身体健康、农业生产顺利等等,因为与农业生产有关,因此我国古代民间的夏至日祭祀中,也常常会祭祀一下地方性的特殊神仙,比如在江南地区就流行过祭田公田婆,来保佑自己接下来的农事顺利。

因为夏至节在古代被统治阶级和普通老百姓用来开展活动,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夏至的饮食习俗。比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的人们在夏至节这一天就流行吃粽子,那个时候粽子还没有完全成为端午节的独有食品,到了唐代,夏至节的时候人们流行吃烤鹅。清代,北方的北京、山东等地人们流行在夏至节这一天吃过水面,而南方则很多地方流行吃夏至粥,这种粥是用小麦、红枣、红豆等等再加上糖煮成的。

说到这里,列位读者听友大约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那就是夏至节在我国古代是有历史、有制度还有风俗的。但是为什么如今夏至节却消失了,只留下了...

查看详情>>
3

夏至时节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夏至习俗吃什么
夏至的习俗
夏至祭祀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几千年的时间里从官方到民间发展出了多样的夏至民俗。本文主要从祭祀节俗、饮食节俗和行为忌讳三个方面,对夏至各地的有趣民俗做了简单的介绍。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时间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里,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而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俗语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说,可见从夏至开始,天就一天天炎热起来了。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尚书》)的说法,其中二至即是指夏至和冬至,在当时叫做“日永”和“日短”,非常的形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夏至一直是我国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也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岁时节俗。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夏至的祭祀节俗

夏至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着国家主持的祭祀活动。如《周礼》中有:“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的说法。地示即地神,物鬽即百物之神也就是各种魑魅魍魉。这句话是说,在夏至这天国家要主持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从而可以避免国家闹饥荒,老百姓因为瘟疫而死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至祭祀的两个主要的愿景:农业丰收和免除瘟疫。这两个愿景实际上也是导致夏至各类节俗产生的主要原因。

夏至的官方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如清人的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所谓方泽,即人工挖掘的方形水池。清朝时每逢夏至,在北京城的北郊挖掘方形的水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应的在冬至的时候,要祭天于寰丘,一方一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祭祀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各种献祭、歌舞等内容,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不同,便不详述了。

除了官方主持的祭奠之外,在民间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祭祖习俗。与其他时节比如清明的祭祖不同,由于夏至通常是一季农忙结束的时候,新的农作物刚刚收获,所以夏至的祭祖往往采用“荐新”的形式。也就是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种食物,作为贡品敬献给祖先,一方面请祖先品尝,另外也存了感谢祖先保佑丰收的意思。夏至祭祖的习俗同样传自先秦,如《管子》中就有“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止)。皆齐(斋)”的说法。这一习俗一直传承到今天。如今每逢夏至,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还会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物,举行祭祖活动。如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人们习惯以米麦粥祭祖, 或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称为“夏至饼”。 广东的一些地方会用荔枝祭祖。而在浙江东阳,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要祭祀土地神,将草标插在田间,摆上各类酒肉祭祀,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