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二十四节气表

夏至的习俗

发布时间:2020-06-01
1

夏至习俗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古人为何对夏至重视

夏至
夏至习俗
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魁。”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病疫、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这一节气从古至今是普遍受人们重视的一个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古时候,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前,人们称夏至为“夏节”、“夏至节”。据《周礼·春宫》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生。”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以祈求消灾年丰。清代之前,每到夏至都放假一天,宋朝时期百官还放假三天。这些都足以表明古人对夏至的重视,那么现在夏至里有哪些习俗呢?

1、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里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2.夏至“忌雨”习俗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3.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传统风俗,给牛改善伙食。这是山东临沂一带流行风俗,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大多数农活全靠它了,因此这天,就给牛煮麦仁汤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还有民谣作为证据:“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哈哈,和人差不多了。

4.夏至称人习俗
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有的地方俗信于此节称体重,验肥瘦可求吉利,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5.吃夏至面习俗
清潘荣陛《帝京...

查看详情>>
2

夏至和狗肉节的碰撞,如何正确对待吃狗肉这一习俗

夏至习俗吃什么
夏至吃狗肉
夏至节日习俗

夏至到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玉林“荔枝狗肉节”都会引起网上的热议。那么,玉林人为什么会吃狗肉呢?我们又该不该吃狗呢?今天,忆远昔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一、玉林人吃狗肉的由来

关于玉林吃狗的说法,1993年出版的《玉林市志》有所记载。在刘琪《理性看待“狗肉节”》一文提到,玉林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俗,后因水体污染严重,鱼生就很少吃了,而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则流传至今。此外,汉族有“狗肉不上宴席”的说法,但玉林当地的少数民族往往把狗肉当作宴请宾客的重要菜肴。

就当下而言,无论是玉林的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有食用狗肉的现象。狗肉有着重要的营养价值,这也是玉林人食用狗肉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玉林确实存在吃狗肉的现象,但并非所有玉林人都是如此。

二、食狗的记载自古有之

狗作为六畜之一,很早就出现了。所谓六畜,指的是牛、羊、猪、马、狗、鸡。这六畜在《诗经》中也曾多次提到。在先秦时期,狗肉是燕飨等大型活动不可缺少的食物。在那时,狗肉是重要的肉食之一。《仪礼﹒乡饮酒礼﹒记》中曾说到:“其牲狗也,亨(烹)于堂东北。”另外,《燕礼》也有相应的记载。《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曾提到,齐景公的“走狗”死了,他想用棺椁殓之,还要对此祭祀。晏婴劝谏齐景公,最后他“趣(催促)庖治狗,以会朝属”。可见诸侯用狗肉宴请宾客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除了当肉食,狗还是祭祀的重要物品。《周礼·秋官·犬人》云:“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后来,因为食狗的人多了,屠狗便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著名的刺客聂政“家贫,客游以为狗屠”。此外,刺杀秦始皇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筑者高渐离”。

在秦汉时期,猪和狗最常见的肉食。无论是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四川出土的汉墓壁画,还是画像石、画像砖,只要出现庖厨图,宰猪和屠狗都是最常见的。秦汉人对狗肉的食用是有讲究的。就拿选择的原则来说,选幼的,不选壮的;选壮的,不选老的。从马王堆出土的肉食标本分析,小狗以豢养一年左右的为佳。在秦汉时期,狗肉的吃法有多种,如:狗羹(只放肉不加佐料的纯狗肉汤)、狗巾羹(加葵菜的狗肉汤)、苦羮(加苦茶的肉汤,其用肉有牛肉和狗肉)、犬肝炙和犬肋炙(用一支小三股叉,穿以烧炙好的肉串,其做法和新疆烤羊肉相似)等等。在《樊哙列传》中提到,樊哙也曾“以屠狗为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狗也是作为肉食种类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温饱尚难保证,没有多余的粮草喂养肉畜供人食用。所以肉食对平民百姓而言为难得之物,对于官吏而言,疏食亦为常事。加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吃狗的记载比较少。有关的记载,在《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一书有提到。书中说到东北的室韦有吃狗的习惯。

在宋朝时期,北宋名臣滕元发偷狗的故事值得一提。滕元发年轻时,曾在一座庙里读书。有一次,他又馋又饿,于是就把庙里看门的狗偷偷地煮了当饭吃。结果,他被老和尚逮住了。这个...

查看详情>>
3

夏至时节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夏至习俗吃什么
夏至的习俗
夏至祭祀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几千年的时间里从官方到民间发展出了多样的夏至民俗。本文主要从祭祀节俗、饮食节俗和行为忌讳三个方面,对夏至各地的有趣民俗做了简单的介绍。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时间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里,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而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俗语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说,可见从夏至开始,天就一天天炎热起来了。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尚书》)的说法,其中二至即是指夏至和冬至,在当时叫做“日永”和“日短”,非常的形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夏至一直是我国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也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岁时节俗。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夏至的祭祀节俗

夏至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着国家主持的祭祀活动。如《周礼》中有:“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的说法。地示即地神,物鬽即百物之神也就是各种魑魅魍魉。这句话是说,在夏至这天国家要主持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从而可以避免国家闹饥荒,老百姓因为瘟疫而死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至祭祀的两个主要的愿景:农业丰收和免除瘟疫。这两个愿景实际上也是导致夏至各类节俗产生的主要原因。

夏至的官方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如清人的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所谓方泽,即人工挖掘的方形水池。清朝时每逢夏至,在北京城的北郊挖掘方形的水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应的在冬至的时候,要祭天于寰丘,一方一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祭祀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各种献祭、歌舞等内容,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不同,便不详述了。

除了官方主持的祭奠之外,在民间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祭祖习俗。与其他时节比如清明的祭祖不同,由于夏至通常是一季农忙结束的时候,新的农作物刚刚收获,所以夏至的祭祖往往采用“荐新”的形式。也就是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种食物,作为贡品敬献给祖先,一方面请祖先品尝,另外也存了感谢祖先保佑丰收的意思。夏至祭祖的习俗同样传自先秦,如《管子》中就有“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止)。皆齐(斋)”的说法。这一习俗一直传承到今天。如今每逢夏至,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还会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物,举行祭祖活动。如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人们习惯以米麦粥祭祖, 或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称为“夏至饼”。 广东的一些地方会用荔枝祭祖。而在浙江东阳,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要祭祀土地神,将草标插在田间,摆上各类酒肉祭祀,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