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李世民

发布时间:2020-05-26
1

李世民的忠实将领秦琼怎么死的 当时的秦将军可以说是威震天下

唐朝
秦琼怎么死的
秦琼的死因

关于秦叔宝的死,《隋唐演义》中提到,秦母年过百岁,无病而终,秦琼异常悲痛,没几日,也死了,死时年过九旬,为此,武则天休朝三天。而“说唐”里的却是吐血而亡,这说法更有根据。一生都处于战斗中的秦将军,负伤免不了,他曾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那么,李世民的忠实将领秦琼怎么死的?

翻开整部大唐史,秦将军可以说威震天下,大唐将他画上凌烟阁,列为二十四开国名臣之一,只是排在程咬金后面。

秦叔宝,名琼,山东济南人。大业时期,在隋大将荣国公来护儿帐下做一名小卫士。

之后,秦母病死,来护儿派人送钱送物吊孝。这下士兵们不干了,我们其中很多兄弟的父母病逝时,将军都没有如此隆重地去吊孝,凭什么秦琼的母亲病死了,你却送钱送物吊孝?

来护儿闻讯后,对属下说:“叔宝勇悍,又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

看来这位来将军还真慧眼识英雄!

果然,秦琼在战乱中很快脱颖而出,隋朝末年,他已成为齐郡通守、河南道十二郡讨捕大使张须陀的得力干将。齐郡是秦琼的家乡,也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发源地,当时齐郡官吏对起义军束手无策,只有张须陀英勇作战,以保卫乡里的名义,号召聚集了一群优秀的手下,成为隋朝镇压起义军的一张王牌。

不久,隋朝就派张须陀讨伐李密,哪知张却军败身死。秦叔宝只好去武牢投奔裴仁基,没想到这个裴仁基很快就归降李密,秦叔宝也不得不“归降”李密。

一次,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大战时,李密被乱箭射中,随即坠马,敌军立即围上来,当时身边的侍卫都被打散了,只有秦叔宝一人保护并将李密安全带回大营。李密将他选为帐内骠骑。

之后,李密被王世充,他也十分仰慕秦叔宝大名,任命他为龙骧大将军。但是,与程咬金等人一样,秦琼看不起这个“性多诡诈”的西域胡人,奔投唐军了。

李渊看见秦叔宝来降,知道得到宝物了,亲自下令让他追随秦王李世民左右征战。

秦将军果然不负众望,在美良川大战中,李世民见敌方阵垒中尉迟敬德在阵前跃马招摇示威,就派秦叔宝“抢”头功。秦叔宝随即跃马提枪,万众之中将尉迟敬德刺下马,生擒!敌军人马如潮水般后退,场面煞是壮观。此次会战,秦将军助李世民击降尉迟敬德,立功甚伟。李渊专门派人赏赐秦叔宝金瓶,说:“爱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要知道,当时李渊太需要像秦叔宝这样的文武双全的猛将了。

接着,秦叔宝又助李世民击败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

玄武门之变时,秦叔宝又站在李世民这边,助他诛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太宗登基后,被授予武卫大将军。

贞观十二年,秦叔宝病逝,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坟莹内立石人马,以表其战功。翌年改封胡国公。

查看详情>>
2

李世民的部下秦琼和尉迟恭谁厉害 历史上他们竟然交过手

唐朝
秦琼和尉迟恭谁厉害

李世民的部下秦琼和尉迟恭谁厉害

尉迟恭,字敬德,隋末跟随刘武周一同反隋,后来兵败降唐,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大将。

当年秦琼秦叔宝跟随李世民征讨刘武周,尉迟恭还是刘武周的偏将,秦叔宝就在军前与尉迟恭相遇了。秦叔宝勇猛无比,尉迟恭也是一身功夫,在阵前大战了三百回合,仍不分胜负。李世民在阵前观战,一方面担心秦叔宝被打伤,又担心叔宝打伤了尉迟恭,所以及时的鸣金收兵了。到了晚上,秦琼越想越觉得憋屈,就私自到敌军阵前,要找尉迟恭再战。尉迟恭心里也不服,也出来迎战。

他俩又大战了三百回合,难以分出胜负,尉迟恭微微笑道:"咱俩这么打也分不出个胜负来,不如咱俩换一种方式。"秦叔宝回答:"好啊好啊,换成什么方式来比试呢?"尉迟恭嘿嘿一笑:"这样,我先拿我的铁鞭打你三下,你再拿你的锏打我三下,谁扛不住就算谁输。"这简直就是在糊弄小孩子呢,那铁鞭打在肉体上,非死即残,秦叔宝怎么会答应。恰巧这空地旁边有两块相似大小的石头,秦叔宝提议,可以试着打碎那石头,谁打的次数少谁获胜。尉迟恭也同意,但是要求他俩互换兵器:"我使不惯你的锏,你也使不惯我的鞭,这样公平。"

尉迟恭与秦叔宝互换了武器,尉迟恭先打,第一下,石头毫发无损,第二下,石头有了一条裂缝,尉迟恭心下着急了,第三下使了好大的力气,石头终于被打碎了。秦叔宝不慌不忙,拿铁鞭打第一下,石头便裂开了,打第二下,石头就碎了。尉迟恭十分恼怒,回营去了。

后来李世民一直派人劝降尉迟恭,尉迟将军只是不肯,等到刘武周兵败被杀,尉迟恭十分悲痛,无奈归降大唐。这些是后话。

秦叔宝与尉迟恭都是十分忠勇的大将,不用论谁的武功更厉害,从他们的比试当中,我们更应当看到英雄豪杰的那种豪爽和那种英雄气概。

查看详情>>
3

唐朝战神李靖是怎么一步步成为李世民最受重用将领的?

唐朝
唐朝战神李靖
唐朝李靖有多厉害

唐朝战神李靖是怎么一步步成为李世民最受重用将领的?

一谈到李靖很多人,相信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哪吒的父亲,陈塘关总兵,后又被列为仙班,成了托塔李天王,在封神演义中也有类似的演绎,当然这只是戏剧或者表演。但在唐朝的历史上的的确确有一位战功赫赫的李靖,可以说他与孙吴、白起等人齐名,位列武庙十哲。

要是说到李靖到底打了哪些胜仗,可能很多人一下子都无法回答上来,但他为大唐的立下的战功可是数不胜数,李靖打小就对军事十分感兴趣,他又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每每有机会就会和韩擒虎分析谈论战场上的时局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靖领兵作战的能力有越发加强。

隋朝末年兵荒马乱,李渊买马招军,当时的李靖还仅仅是一个县丞,他发现了李渊的动向,本打算向上级进行告发,可还没等离开长安,就成了阶下之囚,被押到刑场处决之时,李靖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也正是由于这样慷慨激昂的陈词,促就了李靖直接被李世民招入麾下。

在李世民的带领下,50岁的李靖在战场上初露端倪,在与王世充两军相持不下时,李靖主张兵贵神速,在力排众议的前提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乘江水猛涨出师,连破荆门、宜都等城镇,后又遇萧铣骁将文士弘,李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大破敌军。

之后,李靖又先后击败萧铣麾下的大将杨君茂、郑文秀,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一路南下,将萧铣困在了江陵城,萧铣见无援军来救,主动投降。在对待俘虏上,李靖又采用了安抚政策,这样一来,江汉等地见唐军如此大度,纷纷而降。贞观三年,李世民攻打东突厥,李靖仅带三千骑兵突袭颉利可汗,还没等到东突厥反应过来,李靖就已将其精锐部队重创,东突厥主动请降。

李靖南平南梁、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只差东边的高句丽,可惜年事已高。这样一位老将也算是老来得志,大器晚成。也难怪在他死后,百姓们将他神化,号称托塔李天王。

查看详情>>
4

唐朝李靖有多厉害?他被李世民列于凌烟阁功臣之一

唐朝
唐朝战神李靖
唐朝李靖有多厉害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这二十四位功臣,或者扬威疆场,或者决胜千里,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其中排名第八位的就是大唐开国名将,有着“军神”之称的李靖。那么唐朝李靖有多厉害?

一、刻苦攻读,立志报国

李靖,字药师,北周天和六年(571),生于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其祖父李崇义任北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为隋朝赵郡守,母韩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其舅父韩擒虎是隋朝的著名将领,任凉州刺史。在父辈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下,李靖从小就酷爱学习,胸怀报国大志。

李靖因其博学干练,后来受到吏部尚书牛弘、尚书左仆射杨素等人的器重,称他是将来堪当相位的“王佐之才”。不久后,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率兵西进,很快就攻占了隋都长安,俘获了李靖。李靖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和李世民都很欣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后,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待若上宾,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二、临机果敢,料敌如神

李渊后来建唐称帝,册封李世民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跟随秦王东进,平定了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崭露头角。其后,他以军事统帅的身份,先后参加和指挥了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攻突既、西定吐谷浑等许多重大战役,为唐江山的巩固,作出了卓越贡献。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论李靖的军事指挥艺术时,用了“临机果,料敌明”六字概括其军事实践的精到之论。譬如,李靖在指挥歼灭拥兵四十万、占据江陵称梁帝的萧铣一战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李靖当时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对此颇为重视,后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后来,李渊又以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由此可见,此时的李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三军统帅。

当唐军集结于夔州之后,正值秋汛之期,江水暴涨。萧铣以三峡路险,误断唐军不敢进兵,“遂休兵不设备”。此时,唐军诸将也以水汛为由,主张待到水退之后再进兵,惟独李靖力排众议,建议迅速进兵江陵。他指出:用兵贵在神速,今唐军初集,萧铣尚且不知,应乘其毫无戒备之机,挥军顺流东下,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定可一举而擒萧铣。

于是,唐军东进,迅速进抵夷陵。此时,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驻在清江北岸一线,孝恭急欲挥兵进击,李靖以为不可。他说:文士弘乃是萧铣的一员猛将,其士卒骁勇能战,今因新失荆门,悉锐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为此,他向孝恭提出了“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的建议。

李靖的这一建议,是依据当面敌情实际而提出的旨在“避锐击衰”的稳妥可行的制敌...

查看详情>>
5

陪李世民打江山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唐朝

唐玄宗在晚年的时候,看着曾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相继老去和离世,变得有些伤感和怀旧。于是他叫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将跟随自己建立过功勋的唐初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绘制出来,并将它们挂在凌烟阁内,用于纪念和表彰这些功臣。

我们来看看,陪李世民打江山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凌烟阁居首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自幼关系良好,后来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二人成了姻亲关系。李渊起兵后,长孙无忌到李世民帐下做了谋臣,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建立功勋,最重要的是他替李世民谋划了玄武门事变。同时还亲自带兵替李世民把守玄武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长孙无忌也是尽心尽力辅佐李世民,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排名第二的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兄,李渊起兵后,他让李孝恭率兵攻打萧铣、辅公祏等人,他不负众望,替李渊拿下和平定了岭南、江南等地区,因功被封为扬州大都督。李孝恭是李家夺取天下的重要功臣,李世民继位后,将李孝恭封为了河间郡王,死后又追封为司空、扬州都督。

排名第三的是莱国公杜如晦。杜如晦位列“十八学士”之首,是李世民手下的重要谋臣,替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又担任宰相,帮助李世民治理国家,他和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表现优异,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是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

排名第四的是魏征。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部下,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为消除玄武门事变 的负面影响,对太子党的人加以重用,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魏征不但深得李世民器重,更重要的是他敢直言进谏,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帮李世民改正了很多过错,也书写了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

排名第五的是梁国公房玄龄。房玄龄也是李世民帐下的重要谋臣,在玄武门事变中出力良多。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又官拜宰相一职,和杜如晦等人并称唐朝四大名相之一,也是李世民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

排名第六的是高士廉,也是参与玄武门事变的重要功臣之一。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在李世民时期,做事勤勤恳恳,深得李世民器重,身前做到了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追封为司徒、并州都督。

排名第七的是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罪倚重的大将,他原本是一个降将,但李世民对他无比信赖,这让尉迟敬德大为感动,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玄武门事变时,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率兵抵挡太子府和齐王府援兵,并逼迫李渊交出兵权,是帮助李世民夺得权力的首功之臣。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敬德自恃功高,有些教养跋扈,但经李世民敲打后老实了很多。

排名第八的是卫国公李靖。李孝恭能平定巴蜀、江南等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是李靖的,因为这些战争大多是李靖替他率兵打赢了。李靖还在抗击突厥战役中建了不少功勋。他被李世民封为了濮州刺史,在进入凌烟阁后的次年,又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

排名第九的是宋国公萧瑀,他在仕途上跌跌撞撞,并不平顺,曾六次为相,又六次被罢相,李世民...

查看详情>>
6

唐朝李世民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唐朝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太宗所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要做到这一点,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为了表彰这些功臣,就命阎立本绘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左武卫大将军长孙无忌、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孝恭、左仆射杜如晦、谏议大夫魏徵、右仆射房玄龄、尚书高士廉、尚书尉迟敬德、鹤城太守李靖、尚书令萧瑀、颇炉将军段志玄、尚书刘弘基、洛阳郡守屈突通、荆州长史殷开山、右武卫上将军柴绍、京兆尹长孙顺德、洛州长史张亮、扬州郡守侯君集、武威长史张公谨、虎贲将军程知节、尚书虞世南、左令刘政会、右令唐俭、上将军李绩和虎威将军秦琼。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陈大臣的长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於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於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於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关於武将,他说:"於今名将惟李世绩、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这年李靖己七十四岁,在家养老,故评价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查看详情>>
7

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唐朝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那么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第一、赵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第二、河间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第三、莱国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第四、郑国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第五、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第六、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第七、鄂国公尉迟敬德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第八、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

查看详情>>
8

历史上的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他竟然多次在危难时刻救过李世民

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
唐朝
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可谓英主和猛将的配合。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尉迟敬德排名在第七,乃武将之首。虽然不乏有人将尉迟敬德称为大唐第一猛将,但从纯军事的角度,会有些军迷表示不服,而若从智勇双全这个角度来评价,他是配得上这个位置的。

就尉迟这个姓氏来说,尉迟敬德祖上可能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史载,他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即今山西朔县人。他年轻时便以“勇武”著称,隋大业末期被刘武周招入麾下,与宋金刚并列为刘手下两大悍将。武德三年(620年),刘武周派宋金刚、尉迟敬德南下进攻李唐,与李世民指挥的唐军交战,宋金刚大败,投奔突厥。此时的李世民正求贤若渴,早就听闻尉迟敬德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便派人招降,而尉迟也发现了李世民具有“明日之星”的潜质,双方互相欣赏,于是尉迟便投奔了秦王李世民。

可是刚招降不久,考验就来了。武德四年,尉迟敬德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战局进入艰难时刻,“世上英雄本无主”,原来刘武周部下的一些高级将领纷纷从李世民的手下逃跑。为防不测,李世民手下的将领把尉迟敬德囚禁了起来,并向李世民进言,说这位猛人叛逃也是迟早的事儿,为将来减少一个强劲对手,干脆提早杀掉算了。这时的李世民展现了他的高明之处,说:“我跟你们看法不同。他是那一批投诚人员中最有能力叛逃之人。他要是想叛,怎么还会等到现在呢?马上放人。”

虽然尉迟敬德被释放了,但这样的无端怀疑会不会伤了尉迟的心呢?深谙抚人之道的李世民硬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他把尉迟敬德召到自己卧室内,拿出一大包金银财宝对他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见意。我绝不会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如果您真想离开,今以此物相资,以表我们一时共事之情。”

这番肺腑之语就此使尉迟成为李世民的死忠党。恰巧就在当天下午,李世民与一帮人在榆窠打猎,忽遇王世充手下骁将单雄信率步骑兵数万来袭,两军刚一交锋,单就单骑直取李世民,就在其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及时杀到,一槊就将单雄信刺于马下。他保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之后,又率一队骑兵生擒大将一名,获排槊兵六千多人。尉迟这一次的救主行为,既报了知遇之恩,也使秦王部下相信了尉迟的忠诚。李世民也不禁慨言:“何相报之速也!”此后,尉迟敬德一直追随在李世民身边,并三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战功。

尉迟能征善战,武艺高强,他有一个绝招:善于“解避槊”,即夺取敌槊反刺对方。所以当天救李世民出入重围,尉迟并没有受伤。齐王李元吉不信,与尉迟恭比试,结果“俄顷三夺其槊”。一次,唐军攻打王世充的洛阳城,背后窦建德的救兵数万前来救援夹击。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当时出使于窦建德营内,胯下骑着当初隋炀帝的亲乘御马,在两军阵间来回奔驰,夸耀于军。李世民乃识马爱马之人,用鞭指着王琬的乘马,说“这真是匹无双的良马。”尉迟敬德听闻后,马上请命说要过去夺马。李世民连忙阻止,“怎能以匹马之故而丧勇将!...

查看详情>>
9

关于西夏皇帝为什么姓李,缘由我们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时高兴

西夏
西夏皇帝为什么姓李
西夏皇帝姓什么

我国的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有关西夏的历史只是附属修订在《宋史》、《辽史》、《金史》的后面。至于为何没有专门的西夏史,除了和蒙元降而复叛的复杂关系之外,还有就是西夏偏安河套一隅,版图辽阔的蒙元在修订《宋史》、《辽史》、《金史》的时候,只是把西夏作为地方政权来考虑。

隋朝开始有党项部落内附中原,唐武德年间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吐蕃兴起后向外扩张并威胁到党项羌,消灭吐谷浑后吐蕃人也取代了吐谷浑在青海湖的地位,迫使众多党项人逃离故土。

由元昊领率建立了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的党项人,组成其实是比较复杂的,这恰恰反映出我国古代多民族融合的鲜明特点。

党项人的主体羌人,种落繁多,但因地域辽阔和地形地势复杂而高度分散、各自为战,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像汉人那样具有强烈共同心理和文化的民族共同体,而其领袖家族则是被唐朝赐姓为“李”,自称鲜卑拓跋氏后裔。

关于西夏皇帝为什么姓李

唐末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拓拔思恭在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后起兵勤王,黄巢被平定后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并赐姓李。此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唐太宗一高兴,直接对拓跋赤辞说:“你以后不用姓拓拔了,赐你国姓,改姓李,封为郡公”,这就是党项人改姓“李”的源头由来。

直到三百多年后,党项贵族李元昊以夏州为中心,建国称帝,废除唐宋赐给党项王族的李、赵国姓,改姓“嵬名氏”,更名“曩宵”,自号“兀卒”,并自创西夏文,国号为“夏”,史称“西夏”。大概在西夏仁宗时期,才又改为了“李”姓。

查看详情>>
10

西夏皇帝为什么姓李?原来都是李世民赐姓给西夏皇帝的

西夏
西夏皇帝为什么姓李
西夏皇帝姓什么

西夏皇帝为什么姓李?

西夏王朝是由党项族人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起的政权,历经十多位皇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唐朝时期,西夏王朝的先祖党项族首领拓跋赤辞带领党项族人活跃在中国大西北地区,党项人居住的地区和当时威胁唐朝统治的吐谷浑紧紧挨着。

太宗皇帝赐国姓“李”于党项族首领

唐朝贞观年间,“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魏国公李靖亲率六路大军北上讨伐吐谷浑,党项族人为唐军让路,使得李靖的六路大军顺利直达吐谷浑大本营,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长期威胁中原王朝统治稳定的吐谷浑,党项族人看到唐朝军队的强大,誓死效忠唐朝,太宗皇帝赐国姓“李”于党项族首领拓跋赤辞,至此以后,党项族人首领拓跋氏改姓李,一直传承下去。

西夏先祖党项族人:先后臣服于中原王朝

党项族人原本一直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代, 唐朝强大时归顺于大唐,因吐蕃诸部的崛起,党项族人时常受到吐蕃人的侵扰,得到唐王朝统治者恩准后党项族人开始内迁,盘踞在陕北一代,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被唐王朝统治者封为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的军队封为“定难军”,党项族人先后臣服于强大的唐朝、五代交替出现的诸多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又臣服于宋朝。

盘踞十六国胡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大王建造的城池:坚不可摧

党项族人盘踞的夏州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地盘,夏州城池是由大夏国政权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大王命人建造,过了五百年的岁月城池依然坚不可摧,后唐明宗命大军收复夏州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城池的坚固。

党项族:以连辽抵宋之战略获得生存机会

北宋王朝建立,太宗皇帝一心要吞并夏州,夏州被北宋并吞后,党项族人首领李继迁因为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当时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契丹八部开始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走向统一,太祖阿保机建立大辽,大辽国日渐强大,李继迁带领党项族人依附于大辽,还受到了辽帝的册封。

李继迁采取笼络辽国,抵御大宋的方式,使得党项族人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陆续占领兰州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大片土地。

李元昊:关门称帝,建立西夏

在北宋和辽两个大国的庇护下,党项族人的势力得到了大力发展。

李德明统领党项族人后继续臣服于北宋和辽国,李德明在位的二十年时间里先后多次征战甘州的回鹘族人,一直吃败仗,其子李元昊一举将回鹘人打败,夜落隔可汗抛妻弃子仓皇出逃,家属皆被李元昊俘虏,回鹘族人也归顺了党项。

瓜州本就准备依附李明德,李元昊时代瓜州并入了西夏的版图,党项族人以五州之地发展到二十州,势力日渐强大。

李元昊即位后,开始拒绝大宋的册封,公元1038年,李元昊关门称帝建国,当时的北宋和辽并没有承认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李元昊即位,即夏景宗,漂流浪荡了二百多年的党项族人正式建国。

中国历史二十四史中并无西夏:西夏史存在于宋、辽、金史中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朝历代认为正统的史书,又称为“正史”。

西夏王朝并没有在二十四史中,这又是为何?

从唐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为前朝撰写史记的贯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