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惨死

发布时间:2020-05-26
1

汉献帝刘协的结局是惨死吗 其实并不是后来的刘协成了一代名医

汉朝
汉献帝刘协的结局

汉献帝刘协的结局是惨死吗 

提起三国,我们一般想到的都是曹操、刘备等等,不论是那些谋士还是武将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且知道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但是对于当时的汉献帝刘协,可能了解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刘协的出场并不多,导致人们对他的关注极少,那么我们今天便来了解一下这位皇帝。

刘协虽说是傀儡,经常被不同的人控制,可以说是非常的不自在,但是最起码他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汉灵帝时期,后宫的争斗非常的严重,当怀上刘协的王美人知道自己怀孕后,只有惊吓,如果被皇后知道,恐怕命都难保,于是决定打掉这个孩子,但是结局大家也知道,刘协并没有这样消失,顺利的出生了,后来又被董太后收养。

汉灵帝去世后,刘辩继位,而当时有爆发了宦官之乱,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十常侍,在董卓的努力下,终于将这些人清理掉了。并且在朝堂进行了一次洗牌,顺便将少帝废掉,辅助刘协登上了皇位。但是可以说这才是刘协命运悲剧的开始。

虽然说他已经是皇帝了,但是并没有什么权利,董卓的实力滔天,除了偶尔去看我那个一下他是否老实外,就是忙自己的大事了,当时的刘协仅仅是董卓的一颗棋子,他想要借助刘协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所以虽然刘协是皇帝,但是董卓对他可以说非常的不在,这样形态下的刘协也怒了,毕竟是一国之君,居然被人如此轻视,怎么能行,于是便一直寻找可以除去董卓的机会。

初平元年,各地发起反抗,想要除掉董卓,但是这些人也是打着名义顺便发展一下自己的势力,具体的出兵情况还待定,看有没有人带头吧。后来终于是找到了机会,董卓终于被除掉了,可以过正常的生活了,但是曹操又来了,挟天子令诸侯,用的那叫一个爽。好不容易除掉董卓,刘协都感叹胜利的不容易,于是便想继续除掉曹操,但是曹操这个人比董卓厉害,发现了他们的计划,引得曹操大怒,进行了一次战斗,刘协的两个儿子都被毒死。但是曹操对刘协还是不错的,也没有逼迫他让位。

而曹丕不行呀,曹丕想要做皇帝,于是便让他退休了,退休后的刘协道理山阳城,成为了一代名医,可以说晚年的他是自由的,之前一直被人压着,现在终于自由了,这份祥和对他来说是非常的来之不易,所以他的结局是非常好的。

查看详情>>
2

战国名将李牧:抗击匈奴一战成名,最后却惨死在阴谋中

战国
战国名将李牧
李牧有多厉害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

抗击匈奴,一战成名

李牧早年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一开始李牧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匈奴一来就把所有的牲畜、财产和百姓集中到坚城壁垒中,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从而造成他“怯战”的假象。赵王也因他的“怯战”而心生不满,临阵换将。结果换上去的大将贸然出击,大败而归。

赵王不得已又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再次就任后,厚积薄发,忍辱负重。在准备武装了1万3千精锐骑兵、5万步兵、10万装备强弓硬弩的弓弩手、1300辆战车后,并且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斗志昂扬都愿意打一仗。李牧觉得战机成熟了,李牧采取诱敌深入,合围包抄的战术,并占据有利位置,最终全歼10万来犯的匈奴骑兵。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真可谓“一战封神”。

连却秦军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精锐尽失。公元前244年,赵王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时赵国最后的依靠。

公元前234年,秦军来犯,赵将扈辄不敌,赵军被全歼10万。李牧临危受命从匈奴防线调往抗秦一线。当时秦军连战连胜,士气极盛,李牧到任后,深沟高垒坚守着,挫其锐气。秦军大将桓齮也是知兵之人,他知道长期消耗对远征的秦军不利,于是就率军攻打肥下,想对赵军来个围城打援。而李牧采用攻其必救、断其后路的策略,在秦军主力去肥下后,李牧集中兵力袭击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的秦军及辎重。桓齮回救大营的时候,李牧设置伏兵,大破秦军。此战称为肥之战,是典型围歼战的范例,李牧因此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攻打赵国时,秦军选择兵分两路:一路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邯郸;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企图拊邯郸之背。李牧迅速分析形势,南守北攻,各个击破,击退了秦军,同时南距韩、魏。

惨遭冤杀

公元前229年,由于赵国先后发生了大地震和饥荒,民心动乱。于是秦国再次调集几十万大军,倾国而至。李牧再次率军与秦军对峙。这次秦军统帅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王翦深知李牧极为棘手,于是秦国买通赵国奸臣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听到谣言不加查证就派人取代李牧,还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秦国兵临城下,只过了三个月,赵国便灭亡了。

评价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

查看详情>>
3

廉颇蔺相如晚年悲惨,无法改变时代大局最后惨死

廉颇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战国

负荆请罪的故事说的就是赵国名将 廉颇和名相 蔺相如的一段私人恩怨,最后皆大欢喜,将相和睦,2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其实这两人的晚年都很悲惨,因为现实并不是童话,虽然廉颇和蔺相如一为贤相一为良将,但光凭他们两个人却无法改变时代大局更无法弥补秦和赵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

赵国在惠文王时期面对秦国的进攻已经出现了左支右绌的窘境,但到了惠文王儿子孝成王时赵国遭遇了严重的人才危机,当年辉煌一时的贤臣良将,廉颇年迈,蔺相如重病,赵奢病逝,军政两方面都出现了严重断层,而在一片夕阳迟暮中,廉颇和蔺相如迎来了自己的落幕。

公元前266年惠文王病逝,这位国君采纳劝谏,从善如流,在他的统帅下赵国政治清明,武功强盛,强将名相闪耀一堂—“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接任赵王之位的孝成王是个年轻而急躁的君主,急于想做出一番事业,而赵国最终也因为孝成王的急躁付出了惨痛代价。

其实秦国方面也不怎么好过,虽然打的廉颇不敢还手,但廉颇如同是带刺的铁皮乌龟一般,即使秦人屡次获得胜利也付出了大量人员伤亡,再加上两军对峙消耗的大量粮草,如此惨重的代价让秦国也无法接受,为了减少损失寻求和赵国决战,秦国便施展离间计在赵国大肆宣扬:廉颇这个老东西暮气沉沉只会防守,秦国根本不怕。

这时候蔺相如已经病重,但听说赵王要临阵换帅让赵括当主将仍强撑病体前往王宫恳切劝谏“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大王,赵括这个人是有点名气,但他理论知识丰富却从没上过战场,让这么个初哥统率数十万大军去对抗暴秦,未免也太冒险了!

蔺相如这番劝谏孝成王根本听不进去,结果正如蔺相如所担心的,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赵括赴任后马上改变了廉颇稳扎稳打的防守措施,而秦国方面主帅早已换成了白起,白起瞅准了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主动示弱诱敌深入,等到赵括率军长驱直入时早已一头扎入了白起早已为他布置好的口袋阵,粮道后路都被截断的赵军陷入重围,赵括多次突围无果后战死,赵军士兵向秦国投降,白起竟将四十万赵军全部活埋!

经此一役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而蔺相如得知这个消息后更是连气带病一命呜呼,想当年他为了保护和氏璧怒发冲冠,在渑池会上抗击强秦维护国君尊严时是何等的神采飞扬!没想到短短数年风云突变,赵国遭受到如此重创甚至有灭国之厄,带着对赵国前途的深深忧虑,蔺相如充满不舍的离开了人世,他是如此的热爱祖国,我相信他即使是死了也一定不瞑目吧!

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低谷后廉颇终于出将入相,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楚国得知他在魏国无所事事壮志难酬后便偷偷将他接来,给他兵权让他率领楚军抵御秦国,但廉颇却始终心系赵国,毕竟在那里有他曾经的挚友,赏识他的国君和辉煌的历史,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赵国,自己那魂牵梦绕的祖国,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啊!在晚年的凄凉和寂寞中,一代名将在寿春郁郁而终。—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查看详情>>
4

孙坚错信袁术有恢复汉室的愿望,最后却惨死在埋伏之中

孙坚之死
孙坚怎么死的

在三国时期荆州户口有百万民殷物饶并且地处南北交界之处,这就注定了荆州注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东汉末年占据着荆州的军阀是刘表,在历史上刘表被评价是个胸无大志疑心重重的人但是在刘表活着的时候荆州还是始终在他的掌控之下的。刘表最为著名的一战便是射杀了孙坚,那么刘表和孙坚是如何结怨的呢?

事实上孙坚和刘表并没有什么仇,孙坚攻打刘表按照史书记载的说法那是受袁术驱使的。先说孙坚攻打刘表的这场战争,一开始孙坚攻打刘表的军队就像驱逐豚犬一样大败荆州军并且还围困了当时荆州的治所襄阳。然而本来这场必胜的战争却被刘表帐下将军黄祖的伏兵所逆转,这一小队伏兵在岘山遇到了独自出行的孙坚并将其射杀。三国一代将星孙坚就这样陨落了,而失去统帅的孙坚部也只得撤军而去。孙坚的死也是后来的东吴孙氏势力和荆州势力势不两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三国志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

那么回到上面我们的问题,孙坚为何甘心听从袁术的驱使攻打刘表呢?有人说孙坚当时是袁术的部下,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已经拥兵数万了其实力不在袁术之下,其次孙坚南征北战用的都是自己的兵除了讨伐董卓的时候向袁术有过借粮(从借粮就可以看出孙坚并不隶属于袁术)以外袁术对其并没有对其有资助。我认为孙坚和袁术的关系更为确切的说应该是盟友的关系,而他后来愿意听从袁术驱使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1: 孙坚和袁术是盟友

孙坚和袁术比出身要逊色的多,尽管史书上说孙坚是孙武之后但也只是用了推测的语气。最初孙坚只是一个县吏后来因为参加平定地方叛乱被提拔到了下邳丞。而真正让孙坚成名的是后来参与平定黄巾军和讨伐董卓这两次战役,孙坚遇到的第一个伯乐是中郎将朱俊。当时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俊被朝廷授命带兵平叛黄巾军,正是朱俊向朝廷请求让孙坚担任佐军司马一同出征的。

在平叛黄巾军时孙坚表现出色引起了当时司空张温的注意,西凉边章作乱时张温上表朝廷让孙坚共参军事随军一同驻在长安。当时张温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董卓前来拜见,董卓姗姗来迟并且面对张温的责怪还表现出不恭顺的样子。孙坚当时在场建议张温处死董卓以正军法却遭到了张温的拒绝,不过之后不久孙坚便被朝廷提拔为了议郎。后来长沙地区发生叛乱,孙坚便被任命为了长沙太守前往平叛。

孙坚到了长沙之后很快便平定了叛乱,而不久之后董卓进京把持了朝政袁绍等人也打起了讨伐董卓的旗号。孙坚素知董卓残暴不仁便在长沙起兵响应了袁绍等人。孙坚一边行军一边扩充军队等到达南阳之时他的部队已经有了数万人(孙坚在讨伐董卓期间杀死了向来对他无礼的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孙坚得以在鲁阳城和袁术相会,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之后袁术便占据了南阳为此袁术也向朝廷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孙坚和袁术已经是站在同一战...

查看详情>>
5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为什么陈胜为王而吴广惨死?

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起义

吴广,公元前二百零八年出生,是现在的河南的太康人。他是秦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公元前二百零九年的时候七月份。朝廷让那些征来的百姓一起到达渔阳做保卫工作。当时的陈胜和吴广是他们的领袖,当时因为当时一直在下着大暴雨。所以,按照那个时候秦朝的法律就得要杀头。而于是陈胜,吴广就想了啊,既然现在赶过去了也是死,那不如死之前做一番事业呢。于是,他们二人就开始发动了起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而陈胜也自立为将军。而过了第二年,因为意见有了分歧,吴广就被陈胜给弄死了。

在公元前二百零九年的时候,一场为了反抗当时那个暴虐的秦国的一场起义就展开了,并且非常的迅速的在整个帝国内蔓延。而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正是陈胜和吴广。他们只有九百个人,就因为实在无法忍受那种暴虐,所以,直接揭竿而起。而这个起义的领导者他们二人,可以说是再草根不能草根的人物了。但是,这也并不能代表他们不敢做。至少,他们在下层的这个穷苦的群体之中,他们能够揭竿而起,也是非常的有智谋和有壮志的人了。而他们也其实就是顺从大势。毕竟,那个时候赵高把持的朝政实在让人民不聊生啊。

当时,路边时常有饿死的人已经非常常见了

,最苦的永远是百姓。而当时其实还有一个情况是比较棘手的。在陈胜起义之前的时候,他有九百的手下,虽然因为上面下令让他带着这些人去边疆那里就等于是送死。可是,因为路上不是下大暴雨吗,所以就时间是来不及了。既然误了时间,那按照当时那么苛刻的法律肯定是被斩杀的啊。陈胜一想,既然不管怎样都得死,那死之前也得让上面的那些人不好受。

于是,他就开始寻思了,自己一个人干还是不好,得找个人合伙。而他看了这九百个人愣是没有发现什么人才。最后,看到了吴广,感觉这个人还是不错的。陈胜想,哎,没办法,只能暂时用这个了。于是,他就跟吴广说了,吴广一听。可以啊这事儿。干吧。毕竟,本身吴广也是很有野心和壮志的,也想作出一番景象啊。毕竟,这个事情就是顺应大势的。

但是,他们两个也知道,那个时候的百姓都特别的迷信,那个时代就是这样。所以啊,如果要有一个正当的讨伐理由,必须得让他们相信他,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旨意。于是,他就听了吴广的意见,偷偷的去逮了一条大鱼,然后把里面塞了一个字条,就是陈胜王。然后再假装不小心逮到了这条鱼。

那些其他人一看,这不是天意吗?而且,到了夜里的时候,吴广故意躲起来用动物的声音喊,陈胜王之类的话语。于是那些人们更是彻底的相信了,于是,陈胜和吴广的计策就起了作用了。那些人们就开始非让陈胜当王了。于是,陈胜和吴广他们开始了自己计谋成功的第一步,就这样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起义。

类似这种的起义,确实就是属于天命所归。毕竟,那个时候,秦二世昏庸无道,而且没有任何得才能,根本不将国家放在心上,没有把天下的黎民百姓放在心上。而且,当时把持着朝政的还是一个大太监,赵高。所以,那个时候,既有外面的战争,而且,百姓们也一直都在挣扎。处处都是狼...

查看详情>>
6

身为樊哙之妻,吕雉的妹妹为何会惨死在乱棍底下?

吕雉的妹妹
吕雉的妹妹嫁给了谁

吕媭是谁?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她的姐姐大家一定都听过,那就是西汉著名的吕雉。没有错,这吕媭正是吕雉的亲妹妹。在神话电视剧里,金沙饰演的吕素的原型就是吕媭。剧中,吕素天真善良,纯白得就像一个天使,看过这部剧的观众,都为了吕素的死感到心痛,纷纷表示很心疼这位吕家二小姐,然而历史上的吕媭可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美好。

吕媭是吕家的第三个孩子,她的姐姐就是后来著名的吕后。传闻吕媭的容貌十分美丽,得到很多人的倾慕。吕媭的姐夫,也就是刘邦后来起兵加入起义大军,经过多年抗秦和后来与项羽之间的对峙四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建立西汉。而吕雉也顺利成为西汉的皇后,因为姐姐是皇后,妹妹吕媭本人也是非常有权势,想要拍马屁的人可不少。

说到吕媭,就不得不提她的丈夫樊哙,樊哙的大名大家都不陌生,他跟随刘邦打天下,立下很多大功,又在鸿门宴保护刘邦有功,所以樊哙是西汉非常重要的忠心将臣。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当然不会忘了樊哙,又因为樊哙与吕媭早就完婚,这亲上加亲的关系,更是让刘邦封其为舞阳侯,赏赐无数封地金钱。吕媭作为皇后的妹妹,自己的丈夫又是皇帝重用的大将军,她的地位在当时是很高的。吕媭本来就是有些骄纵,因为权势与地位的提高,更是不把很多人放在眼里。

吕媭在政治上的才识与远见远远比不上她的姐姐吕雉,这从她对陈平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之前,樊哙有一次被人举报和吕后密谋等刘邦一死,就立马处死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刘邦后期本来就对吕雉过多干涉政事不满,而且戚夫人可是刘邦极其喜爱的妃子,刘如意更是刘邦一直想立为太子的人选。所以这个举报,令刘邦非常愤怒,就命陈平前往抓拿樊哙,并将其处死。但陈平念在往日交情,并考虑到樊哙毕竟是吕后妹夫,为防止吕后发难,便只擒住樊哙送往长安。后来刘邦去世,樊哙自然被放了。但吕媭一直认为樊哙被抓都是陈平在刘邦面前搞的鬼,所以一直记恨陈平。

刘邦死后,国家大权落入吕雉手里,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吕雉提拔吕氏家族,而自己的妹妹吕媭,也被吕雉封为临光候。那时候的女人被封侯是很罕见的,吕媭没有什么功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学识,就被封侯,可见那时候的吕氏势力有多么大。吕媭当上临光候之后,更是嚣张,她经常在吕雉面前说各种大臣的不是,特别是陈平,吕媭一直记恨他,平日里更是针对他。就这样,吕媭得罪了很多大臣,大臣们碍于吕氏势力,只能默默忍下。后来,吕雉去世,吕媭作为吕氏势力颇具代表的一员,自然逃不过被处死的下场。

吕媭的死一部分是政治原因,一部分就是属于自我作死了。身为皇亲国戚,其实更应该低调,不懂得拉拢有用的大臣就算了,还仗着姐姐的势力,大肆诋毁臣子,得罪了无数人,这样的人早晚都会灭亡的

查看详情>>
7

秦王子婴的身世颇有可疑之处,最后兵临城下惨死

子婴怎么死的
秦王子婴

秦王子婴,大秦王朝的末代君主,在位仅四十六天,他成功地除掉了权臣赵高,他最终死于项羽之手……他的身世颇有可疑之处,通常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他是秦二世胡亥的侄子。(《史记·秦始皇本纪》:“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婴为秦王。”或《史记·六国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婴。”)这种说法认为他是秦二世兄长的儿子,或者说就是公子扶苏的儿子,名“婴”。这一说法是较被认可的一种。但我认为还是讲不通,秦始皇死时年仅50岁,扶苏年龄大约为30岁左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杀赵高,其子年龄至少有15-20岁左右,推断子婴年龄当为35-40岁左右,比秦始皇小10-15岁左右,与扶苏年纪大致相当,年龄不对。而且身为扶苏之子的他(如果是的话)也决难逃脱胡亥的诛杀。

第二种说法,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史记·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这一说法也不正确,史记只提到秦始皇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封长安君,他于公元前239年率君攻赵时,叛秦降赵。

第三种说法,他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这一说法认为“高立二世兄子婴” (《史记·六国年表》)应该理解为“赵高拥立秦二世的兄长子婴(他名“子婴”)为秦王。”这一说法也有漏洞,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已尽杀“诸公子公主”,如果子婴是胡亥的哥哥当不能幸免。

第四种说法,他是秦始皇弟弟长安君成蟜之子。《史记·李斯列传》集解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中的“弟子婴”,应理解为弟弟的儿子,他应该名“婴”,根据《释名释长幼》记载:“人始生曰婴”。婴就是小孩子的意思。再联系成蟜于前239年降赵之事,当时成蟜应该有儿子,并且很有可能留在秦国,以此推测子婴的年龄也很符合,也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幸免于秦二世的清洗,反而能站出来劝谏秦二世不要滥施诛杀。

综上所述,秦王子婴,最有可能是秦始皇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儿子,他应该叫嬴婴。

秦王子婴怎么死的

子婴即位五天后,赵高企图招引起义军到咸阳并承诺杀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婴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杀死,并诛杀赵高三族。四十余日后,刘邦首先进入关中,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投降。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历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查看详情>>
8

你知道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的由来吗?当了他的义父的下场都是惨死

吕布三姓家奴的由来
吕布的三个义父都有谁

吕布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曾经的战绩不言而喻。虎牢关一个人与张飞和关羽和刘备争斗。要知道之后不久,张飞和关羽便合称万人敌。

你想想这个称号可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张飞和关羽通过自己的战绩得来的,这个史书中都可以看出来。可以想到吕布当时是有多么的厉害了,吕布竟然能够与两位万人敌外加一个草鞋皇叔刘备能够打成平手,不过吕布这个三姓家奴的称号是躲不过去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吕布被称作三姓家奴的原因。

吕布此人性情豪爽,喜欢的和其他英雄喜欢的无异,美女、宝马、豪宅。这就可以看出吕布三国中背叛他那几个爹的时候,谁的钱多谁就是他的爹。

这也侧面证明了,我们不仅武功要好,人品也得好,那样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果就像三国演义中吕布一样只有高强的武功,却人品口碑极差的人,再厉害也是不会被国家重用,反之还有可能丢了性命。甚至还有不怕死的张飞,没错我是打不过你,但是我就是调侃你,谁让你做出那样背主求荣的事?背叛的还是自己的爹。

吕布这个人物,在东汉末年乃至三国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毕竟东汉末年的名将吕布,这个名头也是响当当的。那时无人可以与吕布争高低,就算是关羽也得有张飞和刘备的帮助才能从吕布的方天画戟下逃生,不过最终白门楼寡不敌众,被曹操用计谋斩于白门楼。当然并不是全靠曹操,吕布的手下出卖吕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这样吕布传奇的一生就这么的结束了。并没有更多的传奇色彩,在里面。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小瞧此人,如果不是刘备怂恿曹操杀死吕布,那就估计不是三国鼎立了,而是曹操一扫天下。刘备那时候建议曹操杀吕布是有私心的,原因是刘备知道自己的将军,根本无法与吕布这样勇猛的将领战斗,吕布如果能统领曹操的骑兵,那必将一统天下,曹操手下不缺乏谋士,而吕布又是武功天下第一,如果能够给吕布配上曹操的谋士,相信那必将是一支十分厉害的兵马,高顺也会归顺曹操,为吕布分忧。

孙权、刘备,如若曹操手下有这两人的话有何惧哉?

最后曹操自然也就不会遗恨成为,东汉末年的人物了。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曹魏帝国,不过由于自己的多疑一时不查导致吕布被自己亲自下令杀害,这是命中注定。千万不要认为肉眼看到的东西都认为是真的,其实还有一些是让你匪夷所思的。希望你们能明白我说的话哦!

三国演义中说吕布背叛丁原、董卓。

背叛丁原的原因是丁原认为吕布只能够做一个将军,并不能统领自己的全部兵力,所以吕布瞌睡的时候,正好董卓给了吕布一个枕头,希望能从董卓处建立万古功名,丁原也因此死于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

投奔董卓之后吕布确实得到了功名利禄,但是无奈董卓看上了自己没过门的妻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未婚妻,貂蝉。貂蝉也是被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过在演义中吕布确实大爱貂蝉,不过这都是王允用出的连环计,骗吕布。而吕布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杀死了董卓。

查看详情>>
9

朱棣死因和蒙古间谍有关吗?朱棣惨死的内幕知多少

朱棣怎么死的
朱棣死因

朱棣曾数次御驾亲征蒙古,前几次都战果寥寥,乏善可陈,特别是第四次亲征,在漠北草原上漂了好几个月,连敌人的毛都没抓住一根,堂堂皇帝的脸面丢大了。正郁闷的时候,一个被称为鞑靼王子的蒙古人率着小队来投降了,这让好大喜功的朱棣振奋不已,隆重接待了这位降将,并赐名金忠,封为忠勇王。

这次“凯旋”回京后,过了五个月,朱棣在这位鞑靼王子的怂恿下又发动了第五次亲征,任命鞑靼王子金忠为先锋官。可最终还是在蒙古荒原上白白漂了三个月,连敌方的鬼影子都没看到,朱棣也被折腾累了,就班师回京了,撤回的时候是兵分两路,“上(朱棣)率骑士东行,命武安侯郑亨等领步卒西行,期会开平。”在路过榆木川的时候,朱棣死了。

《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的记载不是太多,概括起来就是,朱棣在榆木川自然死亡,太监马云与大臣杨荣、金幼孜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派出御马监海寿急速赶往北京向皇太子报丧,太子朱高炽派皇太孙朱瞻基赶赴开平去接回死了的朱棣。然而,朝鲜的《李朝实录》对此有截然不同的记载,据吴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所载,概括如下:

1、永乐皇帝驾崩于榆木川之前,大明的东路军曾遭到鞑靼人的致命打击,将士们断胳膊断腿断脑袋的有许多,本来就身体有病的朱棣看到这番惨状“劳心而死”,因此某种程度上,朱棣几乎是战死的。

2、朱棣第五次亲征最起劲的鼓动者和北征先锋官金忠在皇帝驾崩前不知所踪,去向不明。金忠作为曾经的蒙古将领,应该不会跟着西路的步兵行动,作为先锋官,十有八九是跟着朱棣率领的骑兵,但令人琢磨不透的是朱棣遇难时,金忠没了踪影,大明军遭遇鞑靼人的突然袭击,而金忠恰恰就是鞑靼人,永乐朝有人说他是阿鲁台部属的一个王子,在他做先锋官是时候,偏偏遇到突袭,这难道是个巧合?

3、榆木川大战后,大明军又在一个叫兀良哈的地方遭遇了朵颜三卫的伏击,就连大明军队里的朝鲜籍将士也被俘虏了好几千人。

4、朝鲜将士参与了这两次战斗,目睹了大明军的惨状。但太子朱高炽在敕书中说老爹是自然死亡,朝鲜大臣就不敢公开反对了,只能憋在心里,“其时事,不可说,不可说(《李朝实录》)”到底什么不可说?是皇帝败了丢人不可说,还是事情太复杂另有蹊跷不可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记载简略,且其死后十几天全为空白,《实录》的总裁为杨荣、金幼孜等人,他们都是永乐皇帝北征的亲近同行者,杨荣是主要将领,金幼孜是随行文臣,应该说他们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再清楚不过,但为什么不做记录呢?

朝鲜《李朝实录》对鞑靼降将金忠的记载耐人寻味,似乎在暗示金忠极有可能是蒙古人的奸细或间谍,但查看《明实录》,却发现金忠在永乐后的洪熙与宣德年间备受恩宠,有太子太保的封号,还在宣德三年打蒙古的时候立了功。由此看来,金忠就不可能是间谍了?

然而,若金忠不是间谍,那么本来一直打不到敌人的大明军在快到北京家门口的时候为何两次遭受蒙古重创?更令人费解的是,金忠降明后,在大明朝也没做什么坏事,但《...

查看详情>>
10

武松怎么死的?武松惨死后墓竟然被毁

武松
武松怎么死的

《水浒传》作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文学作品,相沿是施耐庵所著的。关于施耐庵的身世已不可考,相传他是元朝的进士,曾在浙江杭州当过官。后来因为和上司不合,辞官回家著书。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是逐渐累积的,早在南宋时,就有了《醉翁谈录》、《武行者》、《青面兽》等话本,民间的说书艺人中也流传着许多早期的“水浒故事”,到了宋末元初,施耐庵对这些素材做了整理和归纳,最终著成《水浒传》这一经典名著。

《水浒传》中所刻画的一百零八将,他们“成瓮喝酒,大口吃肉”,个性鲜明,作风明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行者”武松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让人拍案叫绝。武松的形象是力与勇的化身,他的身上寄托了当时人们对于反抗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的愿望,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英雄情结。

关于武松之死,《水浒传》中第九十九回中有提到,鲁智深和武松入住六和塔中的情节:(鲁智深圆寂后)“当下宋江看视武松,虽然不死,已成废人。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当时的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已经是残疾人,后来在六和寺中出家,到八十岁善终而死。

历史上关于武松的真实形象,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等史籍记载,武松原本是宋代杭州涌金门外的江湖卖艺人,他的形貌奇伟,武艺高强,遂被杭州知府高权所赏识,任命为都头,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人所陷害而罢官,武松也因此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上任后苛政虐民,弄得人们怨声载道,时人称其为蔡虎,武松对其恨之入骨,便找机会将他杀死,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最终惨死在狱中。当时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把他葬在杭州西泠桥畔,后世有人为他题碑曰“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西湖边也确有座武松墓,但在1955年被毁。

可见历史上的武松确有其人,不过并非出身绿林,也没有在梁山落草为寇,武松打虎,所打之虎,虽然此虎非彼虎,他的侠义之心,替天行道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水浒传》原是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真实事迹而创作出来的,作为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它的结构不凡,人物形象鲜明,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

正如黑格尔所说,“荷马史诗描写的虽然是神和人的事迹,其要义却在于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的生活情境、行为方式和精神方式。”

《水浒传》描摹一百零八位中国版侠盗罗宾汉,其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情境和英雄情结。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