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即位

发布时间:2020-05-31
1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你知道吗?阖闾即位后伍子胥受到重用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战国

公元前 522 年,费无忌向楚平王诬陷太子建意欲谋反。那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镇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平王将伍奢召回郢( yǐng )都(今湖北荆州城北)拷问,伍奢拒不承认太子谋反,并劝楚平王不要受小人蛊惑。楚平王大怒,将伍奢关进了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给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字子胥)写信,说“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想骗伍尚、伍子胥来郢都救父,以斩草除根。伍尚救父心切,不顾劝阻,回到郢都,与父亲伍奢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跑,发誓必报此仇。他听说太子建已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往宋国,也连夜逃往宋国,并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当时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国君郑定公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定公出于自身利益没有答应。太子建复仇心切,竟勾结郑国一些蓄意谋反的大臣,企图夺取郑定公的国君之位,不料走漏了风声,被郑定公杀死。伍子胥得讯后,无可奈何地带着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

从郑国去吴国要经过陈国、楚国。伍子胥和公子胜二人白天睡觉,夜晚赶路,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吴楚两国的交界昭关 ( 今安徽含山县北)时,发现到处都张贴着伍子胥的画像,关口的官兵对过往行人盘查极严,很难蒙混过关。正当伍子胥焦头烂额之际,名医扁鹊的弟子东皋( gāo )公依据图像认出了伍子胥,悄悄把二人带回家中。东皋公很同情伍子胥的遭遇,答应帮他们过昭关。东皋公每天好酒好菜招待伍子胥二人,但就是不提过关之事。伍子胥耐着性子,度日如年地等啊,等啊,转眼七天过去了。

伍子胥实在熬不住了,他焦急地找到东皋公说:“先生,家仇国恨齐上心头,我一刻也等不下去了,您有什么办法帮我过昭关吗?”东皋公说:“别急,我已经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见东皋公语焉不详 ,自己又别无他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当天晚上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次日,伍子胥一照镜子,赫然发现自己竟然一夜之间须发皆白。这时东皋公推门进来,看到伍子胥黑发变白发,先是一愣,转而哈哈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伍子胥疑惑不解,连忙向他询问原因。东皋公说:“我前几天已经派人去请一位跟你长得很像的朋友皇甫讷,计划让他扮作你,在关口制造混乱,你见机行事即可。现在,你倒不像你啦,事情更好办了……”

说话间,皇甫讷赶到。他依计扮成伍子胥的样子,大模大样地来到关口前。伍子胥和公子胜则在后面不远处跟着。官兵们看到皇甫讷与伍子胥的画像很像,立刻一拥而上去抓捕皇甫讷。皇甫讷故作惶恐地逃跑,以吸引众官兵去追。白发伍子胥则带着公子胜,趁关口把守松懈之际溜了过去。

伍子胥来到吴国后,帮助公子光登上王位,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 hé lǘ )。阖闾即位后,伍子胥受到重用。后来,他率军攻取楚国,为父兄报了仇。“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流传至今。


查看详情>>
2

雍正即位的帮手,雍正依靠他为自己打了一场胜仗

康熙
雍正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雍正天子一直以来就是一位富有争议的天子。到底是他“闲云野鹤”,只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问世间庞杂,只愿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安度一生,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农民生活”,还是他心中潜伏计谋,晓知天下事,只装疯卖傻,不闻不问,或只为能够投其所好,以退为进,让康熙对他失去防范,最后在抓准时机,窜改密诏,坐上天子宝座?

雍正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人?现在电视剧特别钟爱清康、熙雍正这一时期的题材,或许就是因为这一阶段即是清朝走向强盛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因为在这两位天子身上发生了太多不行思议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影视剧最讲求的就是冲突,有冲突才会有看点。所以雍正朝前后的这些极具戏剧性的事件就成了小说家、网络写手或著名编剧手中难过的题材。

关于雍正的继位,现在已经没措施一一说清。所以也就有了推测的时机,所以也就有了各大电视剧的这种继位的版本的泛起。但可以确定的是,雍正得以继位缺少不了这一辅佐的神助推。

雍正继位之谜

现在史学界确实对于这件事还是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谜底。这或许就是历史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后人去寻求真相的意义。关于雍正继位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窜改了密诏,康熙原本是想传位与皇十四子胤禵,可是雍正和大臣谋害将“十”改成了“于”。显然这一说法是不行信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先不说其时康熙会不会用满文来书写诏书的备份(究竟满清是那么的注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可光将这“十”改成“于”就不太可能。传位于皇四子,中的“于”相当于“给”的意思,所以其时应该用的是“於”这一繁体字,而非“于”。其次,即便其时确实使用了“于”可这样一看来,就有了语病问题了,岂非是这样的:“传位皇于四子”?我想应该不太可能吧。

其实雍正靠自己的能力登上皇位的可能性是比力大的。

九子夺明日的助手

雍正的智慧才智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他不争不抢,以退为进。外貌上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闲云野鹤”,只愿和自己的妻子孩子在自己的家里享受天伦。可谁知着雍正的心内里可是打着很好的如意算盘。或许,我们会以为他阴险、腹黑。

可是在谁人年月,兄弟们都想为自己的大好前程赌一把,更况且是在武力上还输给其他皇子的胤禛呢。

雍正的其时的做法,其实可以明白的。事实证明,雍正确实是一位好天子,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如果没有他,或许到乾隆朝就没有所谓的盛世情形了。

雍正的继位可以说是靠自己实力获得的,固然也离不开方鲍这位大臣的资助。在皇位争夺战中,除了靠自己的才气赢得一些人的支出外,他以退为进,是一个两面派,将自己装成丝绝不在意皇位,实则和他的幕后团体在暗箱操作。另外,他另有一个重要的砝码,那就是他的儿子,厥后的乾隆天子。

其时康熙正愁要立谁为储君的时候,有一位叫方鲍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说了三个字:“看皇孙”。这下康熙心里一下子有了谜底。这皇孙即是弘历了。康熙在众多孙子当中最喜欢的就是弘历,所以雍正就时常带着雍正来给皇爷爷...

查看详情>>
3

武则天即位后,做了哪几件事延续李唐王朝?

即位
李唐王朝
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李唐王朝中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这位女皇帝的存在!位置坐稳了,自然就要开始做事情了!

首先武则天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她的心中有很多理想和抱负,登上皇位只是第一步!剩下的才是施展抱负的开始!然而狄仁杰等人就是他施展抱负的依赖!

事实证明,武则天上台以后,做了这几件事,延续了唐朝的寿命。

第一,在政治上十分清明!!她提倡科举,能够破格用人.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

第二、经济得到发展。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

第三,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承上启下,中宗懦弱局内、睿宗无心理政,虽然改了国号,但要不是武则天及时担起政治重担,恐怕唐朝等不到“大唐盛世”就会香消玉殒了,直到玄宗长大并能够独当一面时,才功成身退似的归天西去。

所以说是武则天不小心延续了李唐王朝的寿命!

查看详情>>
4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即位这段时间里,一直纷争不断,可是为什么却没有动摇国家根基呢?

唐太宗
唐朝历史
唐玄宗

在先后送走了大唐王朝的创立者高祖李渊和帝国统治的巩固者太宗李世民之后,高宗李显继位,由于其体弱多病,政权很快落入了野心勃勃又精明强干的皇后武则天之手,从此时直到玄宗李隆基登基为帝,大唐的朝政经历了连续数十年的混乱,但是“开元盛世”的迅速成功,将大唐的国力再次推向了新的高峰。这当中,除了玄宗本人和朝臣的努力之外,还有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此前持续数十年的内政混乱,并没有动摇到王朝统治的基础,即京畿之外的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和广袤的乡村,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最重要的原因有如下两个:大唐王朝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士族的崛起制衡了豪族势力。

大唐王朝顶层的制度设计在控制整个国家地方政权方面,遵循的原则是确保地方政权具有充足的自主性,把自上而下的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从唐高祖时期,在全国设立了43个带有明显军事性质的总管府,地位在该地区的文职之上,对境内的一切军事、民政问题拥有最终决定权。每个总管府的管辖范围都很大,基本上都包括了三个以上的州,其中最大的总管府所管辖的州一度达到将近40个。

唐太宗登基之后,用都督府取代了总管府来管理地方行政,将全国358个州当中的272个纳入总管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几年后,太宗重新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但是没有常设机构和官员,仅仅是不定期的从京城派出官员巡察而已。

如此一来,大唐的地方政府和广袤的乡村地区,与朝廷所在的京都的直接联系基本上保持在税收、兵役和法律三个方面,换句话说,只要确保及时缴纳税赋,服固定的劳役和兵役,再按照统一的大唐律法来审判,中央政府便不会干涉地方的事务。

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具有极大的韧性,能应付相对较为复杂的局面,劣势是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较为疏远,地方主官处于歧视链的底层,与京官之间泾渭分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升迁,再加上经常有京官被贬谪流放到地方任职,更加重了地方官员被歧视的现象。

第二个原因,士族崛起制衡豪族。

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是关陇贵族,属于北朝的门阀世族,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超强的实力,从而能够轻易的终结乱世,开创自家的王朝。而在大唐立朝之后,关陇集团依然拥有非常强大的实力,毫无疑问,一旦天下有事,必然会有新的家族要取而代之,于是乎,李唐皇族不得不削弱和制衡豪族来保障王朝内部的稳定。

从高祖李渊时期就恢复了被战乱中断的科举,太宗、高宗、武后直到玄宗朝,都在不断的扩大科举的规模和范围,从而通过考试制度,从读书人中间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士族”,他们中的佼佼者能够升迁到宰相的高位,位极人臣,表现优秀的新晋士族官僚布满整个朝廷的要害机构,从而将传统的豪族势力全面的压制住,防止了其坐大到完全掌控朝政的程度。

由于上述两个重要因素起作用,即便是在武则天一度采用鼓励告密、重用酷吏的恐怖统治时期,压抑的政治气氛也仅仅局限于京师之内,而在京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大唐王朝各项制度依然在正常运转,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查看详情>>
5

孙权的幼子孙亮年幼即位,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孙亮
孙权
孙权幼子孙亮

孙亮,字子明,三国英豪孙权的幼子。孙亮早先没机会继承皇位,但由于大哥孙登、二哥孙虑早逝,三哥孙和被废,四哥孙霸自尽,五哥孙奋、六哥孙休均为庶出,加上老父爱幼子,故孙亮有幸被立为太子。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驾崩,孙亮即位,为东吴第二任皇帝。孙亮十岁登基,此后四年,朝政相继被辅臣诸葛恪、孙峻掌控。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孙峻病死,孙綝掌权。

孙綝是孙峻的堂弟,其“凶竖盈溢”(见《三国志》)与孙峻如出一辙。众臣原本就对孙峻以宗室身份独揽大权所不满,而今,孙綝继续凭借这种优势垄断朝廷大权,继续把皇帝玩弄于鼓掌之间,更引起了众臣的强烈反感和忿恨。吕据、滕胤等其他辅政大臣瞧不起孙綝,也不想皇帝沦为傀儡,出于忠君思想和个人政治前途考虑,试图分割孙綝的权力,防止他擅权专政,不料,遭到了孙綝的血腥镇压。

控制住局面后,孙綝自任大将军,手握军权,封赏党羽,广树亲信,更加不可一世,甚至“负贵倨傲,多行无礼”,根本不把孙亮放在眼里。对于孙綝的专权和僭越,孙亮敢怒不敢言,只能在煎熬中隐忍度日,他在等待时机,也在考虑办法。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四月,十五岁的孙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见《三国志》),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一场皇帝和权臣的明争暗斗,也随即展开。

“綝所表奏,多见难问”,这是孙亮使出的第一招,毕竟军权在孙綝手中,孙亮不敢冒险造次。此外,孙亮还多次拿出府藏书册,阅览先帝孙权时的旧事,“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先帝常常亲自书写诏书,而如今大将军奏事,为什么只让我签字认可就完事了呢?言辞中,流露着对孙綝的诸多不满。孙亮“亲览政事,多所难问”,让孙綝感到“甚惧”(见《三国志》)。

单凭刁难、质问和怨言,并不能撼动孙綝。于是,孙亮使出第二招,“又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余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日於苑中习焉”,孙亮暗养三千勇士,志在武力夺权,并声称要“欲与之俱长”(见《三国志》),一同见证胜利。然而,这些勇士“连日续夜,大小呼嗟,败坏藏中矛戈五千余枚”(见《孙綝废孙亮表》),孙亮操练勇士日以继夜,动静不小,矛戈都使坏了五千余杆,消息很快就传到孙綝耳中,一招不慎满盘输。

孙綝闻讯后,知道孙亮必将有非常之举。为求自保,狡猾的孙綝“返自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遂称疾不朝”(见《资治通鉴》),并在朱雀桥南修建房舍,自此远离国都,不敢再入朝和孙亮见面,以防中招。此外,孙綝还让他的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苍龙门担任宿卫,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军营,严阵以待,以防孙亮。应该说,孙亮的那三千勇士确实给孙綝造成了很大压力。

看到孙綝变成缩头乌龟,孙亮欲杀不能,非常懊恼,便借口朱公主枉死事件,杀掉与孙綝关系匪浅的虎林督朱熊、外部督朱损兄弟二人。孙亮此举,是要先翦除孙綝党羽,再除掉孙綝,孙綝“由是益惧”,二人之间的矛盾也上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