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史官

发布时间:2020-05-30
1

明代宗怎么死的 史官们都不敢记载他的死因

明代宗怎么死的
明代宗的死因
明朝

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坐落了明朝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明十三陵。众所周知,明朝一共16位帝王(不计南明),明十三陵为何只有13位帝王的陵寝呢?因为有3位帝王,并不葬在此处,其中,第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的陵寝是明孝陵,在南京。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炆,因为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失踪,他最终安葬何处,已无人知道。第三位就是明代宗朱祁钰,因为朱祁钰死后,他的哥哥朱祁镇(明英宗)不承认他的帝位,将他降为郕王,以亲王的礼仪安葬,所以不能葬入帝陵。朱祁钰没有被葬入帝陵,但他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他是怎么死的?

朱祁钰是朱元璋的玄孙,朱棣的曾孙,他虽然是皇家出身,但却有一个非常冷寂的童年。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明宣宗)在平定朱高煦叛乱时,喜欢上朱高煦府上的一个侍女吴氏,但因为吴氏是罪女之身,张太后不同意她入宫,所以只能养在宫外。后来吴氏为朱瞻基生下朱祁钰,直到朱祁钰8岁,朱瞻基病逝。临终前,朱瞻基求自己的母亲张太后接纳吴氏和朱祁钰,张太后含泪答应,封朱祁钰为郕王。也就是说,朱祁钰在8岁之前,一直是皇帝的私生子,得不到皇族承认。

相比朱祁钰,他的哥哥朱祁镇(明英宗)就比较幸运,不仅是皇后嫡出,而且还继承了大统。朱祁镇9岁登基,到了23岁这一年,蒙古瓦剌屡犯明朝,他听信太监王振的挑唆,打算御驾亲征,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俘虏。

瓦剌人乘胜攻打京师,因为明朝的精锐损失殆尽,城内只有10万老弱病残,无法抵御。眼看明朝就要发生“靖康之耻”,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等人推荐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一方面任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一方面坚固防守,调用南方的抗倭军星夜驰援,最终奇迹般的打败了瓦剌人,瓦剌人归还了明英宗。

朱祁钰刚坐上皇位,哥哥又回来了,为了避免哥哥复位,朱祁钰将哥哥封为太上皇,关在南宫之中。为了避免皇位旁落,朱祁钰废除了哥哥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新太子朱见济却夭折了,导致大明朝太子之位空悬多年,国本动荡。

明代宗怎么死的

7年后,朱祁钰生病,以石亨为首的“投机派”大臣,把关在南宫中的朱祁镇接了出来。朱祁镇趁着弟弟病重,重新登上皇位。按照《明史》的说法,朱祁钰后来病逝了。朱祁镇认为弟弟不忠不悌,废除弟弟的帝位,以亲王之礼下葬,所以朱祁钰无缘葬入皇陵。实际上,朱祁钰是病逝的吗,不是的,理由有二:第一,明朝人杨瑄在《复辟录》:上记载:

(朱祁镇)复宝位二三日间,诸文臣首功之人,列侍文华殿。上喜见眉宇,呼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无预弟弟,小人坏之耳。”诸臣默然。

也就是说,朱祁镇复位之后的两三天后,他的弟弟朱祁钰的病逐转好,可以吃粥了。

第二,据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已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

即,朱祁钰已经病愈。但太监蒋安奉旨用布条将他累死。此时朱祁镇已经称帝,朱祁钰为郕王,毫无疑...

查看详情>>
2

史官司马迁性格耿直,为何会遭遇难以启齿的宫刑?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14年呕心沥血,创作出了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此书详细的介绍了从上古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千年历史,此书可以说是记录了中国历史中最不为人知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史学界都有重大的意义,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迁也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而大家知道么?其实在风光的背后,也有司马迁的辛酸,司马迁忍受宫廷之辱,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史记》,那么司马迁作为史官,为何会受到宫刑呢?

司马迁为人忠厚,性格耿直,是个性情中人,和李广的孙子李陵关系很好,当时匈奴来犯,大将军李广利率领几万大军抗击匈奴,但单于带领的匈奴人数众多,李广利吃了败仗,逃了回来,李陵时任骑都尉,接到圣旨,率领5000精锐抗击匈奴,李陵虽然武艺高强,但依然斗不过单于带领的30000匈奴,最终李陵被俘。

汉武帝非常愤怒,随即召集文武百官,打算治李陵的罪,当时文武百官都没有为李陵说话,司马迁走上前去为李陵辩解:“李陵忠心爱国,为国家立下战功无数,李陵虽然被俘,但他一定不会投降,并且日后还会将功赎罪”,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随机就将司马迁打入监牢,并施以宫刑。

在古代,男性受到宫刑是极其屈辱的,司马迁被施了宫刑之后,心情极度抑郁,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司马迁冷静下来后想到,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在绝境下,才成就丰功伟业的,并且自己的父辈也都是史学家,自己应该传下父亲的衣钵,于是,一方面司马迁开始着手整理父辈留下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司马迁自二十岁起就开始云游四海,早已记录下各个地方的历史足迹,他将这些资料整合在了一起,用了14年的时光,呕心沥血,忍辱负重,终于创作出来了《史记》。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被施以宫刑,这些人都不堪侮辱,从此一蹶不振,而司马迁不一样,他明白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使命,于是在最困难、最危难的时期,选择挺直脊梁,艰苦奋斗,得到了后世的尊敬!


查看详情>>
3

老子的故事:老子曾担任史官,这让他更加的能够洞察世间的真理

老子
老子的故事

唐朝李白在《进酒歌》载:「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到人间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生存在世上的条件,祇要好好地发挥,不但可以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才华,用来服务人群。

然而想要发挥自己的长才,如果能够经过教育的开发和引导,才能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门路,将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论语‧子张篇》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当一个人已充实自己,做好养成教育,就有足够的条件为人群服务,在任职的期间,如果能接受在职训练,不断地进修,必然可以让自己服务的能力更为加强。

其实,在职务上认真工作,遇有困难时,能不耻下问,谦卑地学习,不断去突破,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充实自己的好方法,同时可使平时所学,得到实际的印证。

当时老子所担任的史官,是他一生中学习印证大道的良好时机,使他对于大道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古代史官的职能是多元化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司天。

司天的工作,就是负责观测天象,依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来制定律法,这使得他对于天道,有机会深入探讨。

掌管天道的史官,其职责本来是由巫官转变而来,加之,

老子出生在巫风盛行的楚国,给他在立论于「道」与「无」的核心观念上,启发不少。

他一生努力追求「道法自然」,用以沟通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此地孕育出,以天道来阐明人事的「天人合一」理念。

根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言行,昭法式也。」

又《礼记‧玉藻》也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由此可见,古代史官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君王进献典籍,平时跟在君王身旁,随时记录言行,总结所遇事情的经验与教训,对君王进行谏诫,以巩固其统治的地位。

因此,后人将老子的学说,当成经营帝王术的经典之作。

这是由于老子能够洞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真理,确立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做事原则。由此体会出,要成就一位圣人,自然应该具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氛围。

在西汉时,曾经有「萧规曹随」的故事,正是体现大道「清静无为」的代表作。

汉惠帝时,开国元老萧何病逝,由曹参继任相位。曹参上位后,有如闲人一般,每天悠游享乐,置政事于不顾。时日一久,有人向惠帝弹劾,说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将会坏了国家大事。

惠帝也感觉到,曹参的表现有些不像话,因碍于他是帮父亲打天下的元老,不免要礼让三分。于是找来在朝中任职的曹○(穴下出),由他转告,结果被曹参训斥一顿,叫他不要多管闲事,于是心有委屈地向惠帝禀报。

惠帝找来曹参,问说:「为何责怪你的儿子,这是我的旨意。」

于是曹参分析说,惠帝不比汉高祖高明,自己不比萧何高明,他们所订下来的政策已经很完善,而且也推行得很好,为何还要去改变呢?如果妄加改变,恐怕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惠帝听后也就放心了,果然在其任相期间,国泰民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