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诸葛亮的失误

发布时间:2020-05-30
1

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少有非议,诸葛亮除了功绩还有哪些失误?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高。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

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

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

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

查看详情>>
2

诸葛亮的儿子是否和他一样厉害?打仗虽失误但忠心耿耿

三国
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亮的儿子简介

三分天下,自身才智卓绝,东吴的周瑜不能匹配,魏国的司马懿曹操更不是对手,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个发明家,集外交、书法于一身,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诸葛亮不会的,如此一个全能的人才关键还对蜀国忠心耿耿,刘备肯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人,这辈子才会得到诸葛亮这样一个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那么诸葛亮如此厉害,他的儿子是否也和他一样厉害呢?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他的养子,但是却是诸葛亮同胞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和诸葛亮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一个为孙权,一个为刘备,分属不同阵营,但两人都没有为此而相互猜忌,互相感情还不错,诸葛亮最开始没有儿子,因此请求收养诸葛乔,此时诸葛瑾还请示过孙权,孙权也是同意了的,诸葛亮将诸葛乔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因此十分严厉,诸葛亮为了锻炼他,还让他和士兵一起押运粮草。

诸葛瑾虽说没有诸葛亮聪明,但是也是个才智过人的人,诸葛乔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遗传了诸葛家的良好基因,和他的胞兄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的,世人都认为诸葛乔比不上同胞哥哥,但是两人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后来诸葛亮有了亲儿子诸葛瞻,对诸葛乔也依然如同亲儿子一般,只是诸葛乔胞兄诸葛恪在东吴被灭族,因此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又回归了亲祖父那一脉,以此来延续大房血脉。

诸葛亮一生也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养子诸葛乔后面的记载不多,但是诸葛瞻却比较详细,诸葛瞻从小也是非常聪明可爱,毕竟有个智商逆天的父亲,不仅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十分惊人,诸葛亮还因为害怕儿子长大后不成器,因此特意写了诫子书,来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谨记教诲,诫子书到现在也是我们经常翻阅借鉴的著名书籍。

诸葛亮在诸葛瞻八岁的时候就死在了五丈原,诸葛瞻也以八岁幼龄继承爵位,后面更是娶了蜀汉公主,有一个对蜀国忠心耿耿的父亲在前,诸葛瞻对于蜀国也是无比衷心,只是当时的刘婵扶不上台面,宠信黄皓,黄皓也因为有皇帝撑腰而为所欲为,诸葛瞻始终无法扳倒黄皓。

但是当时的蜀国人是非常信任诸葛一家的,诸葛亮的威望极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就算朝廷颁布了一道指令,不是诸葛瞻提出来的,百姓们也会相互转告说这就是诸葛武乡侯提倡的,由此可见诸葛父子对于蜀汉百姓的号召力到底有多大,也因此诸葛瞻其实是有点名不符其实的,后面魏国征西,诸葛瞻带领张飞的孙子张遵和黄崇的儿子皇权一起迎敌,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的提议迅速占领要地而错失机会让敌人进入平原,最后兵败。

诸葛瞻打仗虽然失误,但并不是一个不听劝的人,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有三错,对内不能除去黄皓这个奸臣,对外不能制衡姜维,更是无法守住蜀国国土,还有什么颜面回去,因此带着十九岁的儿子和张尊一起战死,诸葛瞻虽然没有父亲的才干,但是对比一般人还是非常不错的,更何况他对国家的忠臣是无人能质疑的,不愧是诸葛亮的儿子。

查看详情>>
3

诸葛亮一生少有的误判,他为什么会失误?

诸葛亮与马谡
诸葛亮用人失误
诸葛亮的失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经典的桥段。诸葛亮出现了一生中难得的误判,结果导致严重的问题。基于历史的回放,即便像《三国演义》这样把诸葛亮塑造成“类妖”的小说也不得不在此把诸葛亮打回原形。

对于马谡失街亭的探讨比较多,甚至有人认为马谡守街亭根本就是完成不了的任务。这一点我认为太过简单化了,如果两军交战,单纯比军队人数或者战斗力,那还要将领干什么?诸葛亮一心想打开北伐的局面,没有任何心思去套路谁,这是绝对的。

马谡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诸葛亮的亲信,据说诸葛亮常常和他通宵达旦讨论谋略,毫不疲倦,足以说明他和诸葛亮是非常对路的。马谡善于谋划,视野宽广,短板就是缺少实践经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没有实践经验的马谡守街亭?可以从诸葛亮和马谡两个方面解读。

首先看诸葛亮。诸葛亮的北伐阻力很大,很多人认为蜀国与魏国实力差距太大,北伐难以实现目标。诸葛亮做了万难之事,总归因开局顺利而缓解了压力。诸葛亮初步的成功足以说明魏国也并非不可战胜,北伐也并非画饼充饥。诸葛亮面临的另一个重大的压力就是用人。他与马谡的密切关系,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乎刘备在世的时候,曾经因此敲打过诸葛亮。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既是说马谡的,也是暗示诸葛亮的。诸葛亮要让人们相信他看准了马谡是大才,正好需要人坚守街亭要塞,机会就顺理成章给了马谡。如果马谡没有出幺蛾子,以后诸葛亮用人就更能放开手脚。

遇到魏国名将张郃,马谡缺少实践的短板更加明显

再看马谡。马谡把参谋的职能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让诸葛亮和他近乎不分彼此了。马谡心里肯定认为他不光谋略第一,实践也不在话下。所以马谡从心态上看,他是希望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有了诸葛亮全心全意的信任,马谡的信心更足了。而且,可以想象马谡在接受任务之前,向诸葛亮阐述了详细而可行的计划。诸葛亮一看,可以呀,干嘛不用马谡。没成想马谡到了街亭又是另外一种想法,可能是灵机一动,也可能是照搬兵法临时变更。这一变不要紧,注定了街亭丢失,也注定了北伐的失败。

王平面对张郃不落下风

当马谡的执意请命与诸葛亮的有意放手成就了马谡镇守街亭的加持,何况也有很多人没有实践经验,把事情办得妥妥的。当然诸葛亮对马谡还是有略微的不放心,故而他派了稳打稳扎的王平做副将,其实就是希望可以综合两个人的优点,更好的守住街亭。从实战情况看,诸葛亮派王平辅助马谡,是用对了人,王平实战的经验本来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马谡并不当回事,最后保留下实力,不至于全军覆没,取决于王平。

从人性看,是诸葛亮变相助长了马谡的高傲,历练马谡走的步子也太快了。从王平的综合表现看,诸葛亮一定悔青了肠子,为什么不让王平为主将,让马谡为副将呢?这样安排肯定比马谡为主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