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晚年骆宾王最经典的咏蝉诗作,有着非常丰富的时代背景
我们少年时代都曾经学过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是我们少年时代最启蒙的一首诗歌。但是除了这一首诗歌之外,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太多。
结合历史我们能够知道一些,这个诗人虽然年少成名,但是一生的命运也是相当坎坷。这个诗人和其他的一些文人一样,有个人的风格,对自己认定的事情绝不妥协,这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他和杜甫李白等人所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李白,杜甫都是在写这个朝堂多么的黑暗,没有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在骆宾王这里却不是如此,其实骆宾王做的官职已经相当高,他只是看不惯武则天的那些行为,直面上书谏言,这才导致他被下在牢狱之中。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古诗的题目就是骆宾王《在狱咏蝉》,骆宾王少年写《鹅》妇孺皆知,老年写“蝉”寓意更深厚。写这一首唐诗的时候,骆宾王就是在监牢之中。他本是初唐四杰之一,不光在诗词文学方面有所成就,而且政治这方面也做出了一番业绩。
这首古诗写的是秋蝉,但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诗人自己高洁的人格追求。即便自己当前被关在监牢之中,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是无可指责的。不过他也知道现实世界是非常残酷的。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诗歌当中写的是秋蝉的困境,但实际但也是在写骆宾王自己当前的境遇,被关进监牢无人搭救。
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内心的高洁。诗词当中的两个字说明他这种追求,那就是“高洁”,看上去咏叹的是秋蝉的品格,实际上是在写自己无怨无悔。可谓句句神来之笔,字字震撼人心。
历史上来看骆宾王这个人确实非常耿直,他非常反对武则天,所以后来辅佐徐敬业讨伐,最后兵败被杀。虽然他人生失败了,但是他执着于自己所认定那一条道路,执着于自己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理想,也确实做到了极致。
这样的一首诗词,有着非常丰富的时代背景。这是晚年骆宾王最经典的咏蝉诗作。
与“晚年骆宾王最经典的咏蝉诗作,有着非常丰富的时代背景”相关的文章
骆宾王在狱中写下的这首诗《咏蝉》诗句赏析,诗人借诗解忧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武后专政,骆宾王担任侍御史,遭人嫉妒,含冤入狱。
诗句赏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这里的“西陆”指的是秋天,“南冠”也就是楚冠的意思,在这里相当于囚徒。如今已是深秋,蝉儿叫个不停,蝉的叫声,把我这囚徒的无限愁绪带到了远方。在我的牢房外面,有许多棵的古槐树,古槐树长得生机勃勃,每到傍晚的时候,太阳光照射下来,蝉儿就开始叫个不停,像是在发出轻微的叹息,我感觉那种叹息超过了以前的声音,可能是所处的境况不同,蝉儿的叫声也体现了诗人的悲凉,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才能士,诗的开头用起兴的手法,用蝉声来引起作者的客思,想到自己身处大狱,此生再难见到亲人,又饱受这燥乱的蝉鸣,不禁内心焦躁让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里的“玄鬓”指的是蝉的黑色的翅膀。此处诗人匠心独特,这黑色的玄鬓很容易想到黑色的头发象征着诗人年轻意盛,我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着乌黑的翅膀,我却白发斑斑,作者不禁想到了自己正值人生黄金时期锒铛入狱,满头华发竟一夜白头。曾经也和这秋蝉一样,年轻气盛,如今只因讽谏武则天几次,便被打下牢狱,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委婉的写出了自己的悲凉,这里的“白头吟”是乐府曲名,此处诗人化用典故用女子对丈夫的忠贞来表示此刻诗人虽被国家抛弃处境凄凉,却仍不忘国家,表现诗人对国家的忠心,这里的“白头吟“一语双关,既是指作者的头发白了,又暗示作者的衷心决心。同时也更体现了诗人无尽的愁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里的“露重”是指秋天露气浓重,“飞难进”是指蝉难以高飞,这里的“响”指的是蝉鸣声,“沉”被淹没,被掩盖,秋天露气浓重,蝉的翅膀被打湿,即使是可以展开双翅,但也难以飞得很高。寒风凌冽,风声轻易的就掩盖了蝉的叫声,这两句话坐着都是在说蝉,却字字没有提到蝉,两句话也都是在说自己,用露气多,风声大,来说明蝉飞行的环境,同时也暗示自己所受的压力,“飞难进”三个字体现作者仕途失意,作者是在咏物,同时也是在说自己。“响易沉”是指风声大了这响亮的蝉鸣也被风声淹没过去,诗巧用自然界的现象,以蝉自比,表达自己含冤入狱的悲愤。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予心”指的是我的心,谁能相信蝉的高洁的品质呢?谁又能为我这个无辜的人申冤呢?诗人反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怜悯我的却是蝉,只有蝉和我一样懂我的寂寞悲伤,蝉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在想,什么时候能像蝉一样脱下囚服获得自由,体现诗人无限的哀怨,也令人惋惜。
这首诗首联颈联尾联都用比兴的手法,诗人借蝉表明自己的品性高洁,托物言志,骆宾王在狱中写下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运用比兴的手法,同时也有一语双关,由写物转入写人,又从写人转入写物,人与蝉融为一体。体现诗人仕途不得志,诗人借此解忧。
与“骆宾王在狱中写下的这首诗《咏蝉》诗句赏析,诗人借诗解忧”相关的文章
骆宾王一首送别诗,比《咏鹅》强出太多倍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骆宾王一首送别诗比咏鹅更为经典的诗作,这首诗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意境上,都要比《咏鹅》强出太多倍,非常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7岁的孩子每天都在干什么呢?就算现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接受着超前的教育,但是也没有哪个家长敢说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出一首让人拍手称赞的诗。可是骆宾王却能够看着池塘里的大白鹅,作出了这样一首流传世间千年的作品,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只不过,成也《咏鹅》,败也《咏鹅》,虽然我们都知道骆宾王是一位无比杰出的诗人,但是在提到他的名字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其实还是这首诗,这不免得让他一些其他的经典诗作明珠蒙尘。
下面看看他的这首经典送别诗。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每当我们在提起人生境遇不顺的诗人时,可能会想到杜甫,想到刘禹锡,但是却总是忽略骆宾王,实际上骆宾王的人生境遇也是无比的悲哀。他的才学从少年时就已经展露,可千里马尚需伯乐,所以就算他有着非凡的才华,却始终没能够得到“伯乐”的赏识,反而一次次地被人构陷。可就算如此,他依旧坚强地面对一切,这点是最令人感到佩服的。
这首诗是他写给一位姓郑的朋友的诗作,当时的边陲经常遭到契丹族的侵略,于是朝廷就需要派兵去驻守,那位姓郑的朋友就接到朝廷的调令,即将前往辽阳的边塞镇守。于是骆宾王在为这位朋友送行的时候,便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文大气,又充满着豪情,透过诗文我们就能了解到骆宾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首诗文的开篇两句中,诗人就通过文字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紧张的氛围,那时边疆的烽火已经点燃,很显然战争就要开始了,于是侠客们披好战袍,开始穿山越水,度过了桑干河。很显然,诗文中的“侠客”说的就是郑少府,虽然这是一首分别之作,但是诗人写得却并不伤感,相反充满了豪气,从中也能看出郑少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在诗文的第3句与第4句中,诗人则是用这两句点明了本诗的主题“送别”。不过虽然是送别之诗,但是诗人却又以柳叶与桃花将这离愁别绪冲淡,而且通过简洁的描写,就将郑少府英姿飒爽的形象勾勒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在诗文的第五句与第六句中,诗人的写作就变得更加豪气万丈,在这里诗人赞赏的是郑少府的武艺。郑少府可以将弓拉得如同满月一样圆,也能将手中的剑舞得如同天上的繁星,诗人用这种精妙的比喻,将郑少府高超的武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并没有写战场的情景,但是我们却能够想象得出,这样一位侠客上战场之后一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最后在这首诗的末尾两句中,诗人才开始带有淡淡的哀愁,朋友已经策马远扬,但是诗人却仍旧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朋友逐渐离开的身影,他在心中替朋友默默的祈祷着,你千万不要像荆轲那样无功而返,一定要在边疆的战场上尽情地绽放着你的英勇与豪放!
与“骆宾王一首送别诗,比《咏鹅》强出太多倍”相关的文章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全诗,诗人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句诗出自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全诗如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六月,改元调露,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其实这句诗很明显了,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猜到呢?如果没有的话,小矣给个提示词:“易水”、“燕丹”,如果没有想到的话,那就继续往下看吧!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
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与“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全诗,诗人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相关的文章
七岁写下《咏鹅》古诗的骆宾王,是靠什么文名满天下的呢?
提到骆宾王,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除此之外就未必知道他的更多信息了。所以很有必要讲讲骆宾王的生平故事,看看这位少小神通,青年才子,晚年遁入空门的历史文化名人传奇一生。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县令。《咏鹅诗》传说是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句,细致的观察力,娴熟的写作手法,让他从小就“神童”的美誉。聪明好学的骆宾王没有长歪,他尊师好学,青年时期进入道王李元庆的府中做门客。李元庆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异母弟弟。
骆宾王在李元庆府中还有一段传奇经历。初入李元庆府中,大家觉得他年纪小,没有重视他,就这样骆宾王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三年。直到有一天李元庆询问门客如何遴选人才,这时候骆宾王提笔写了一篇策论,强调人才不应该仅仅有能力,还要人品过硬,不能阿谀奉承。这样的意见让李元庆无法接受,于是骆宾王继续去坐冷板凳。
一直到骆宾王30多岁,他还是一介布衣。在唐代初年,想要入仕可以由达官显贵推荐,骆宾王在无奈之下也想走这条道路。不过在官吏的眼中,骆宾王这个人无趣刚直,过于傲慢,不但没人帮助他还纷纷落井下石,群嘲骆宾王汲汲于功名利禄。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骆宾王写了一篇文章赞颂李治泰山封禅才被举荐进了官场。
骆宾王在官场中几起几落,没做过什么大官,反而屡遭贬斥,后来被撵到西域军营之中。骆宾王的抗打击能力很强,到了军营之后他发挥自己的文采为统帅写各种军中文书,于是有了机会被提拔为侍御史。这一次,在侍御史的任上,骆宾王被诬陷贪腐,最后落入狱中,关押一年之后才脱身。这一次骆宾王彻底死心了,对功名的渴望越来越淡薄。
几年之后,骆宾王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成为闻名天下的名人。李治病逝之后,武则天手握朝政大权,任人唯亲,打击李唐宗室子弟。唐朝开国元勋的子弟纷纷起兵反抗武则天的统治,其中最有声望的是徐敬业的军队,骆宾王作为一名幕僚参与到徐敬业的大军之中。他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文中历数武则天的罪状,写明各地军队讨伐武则天是为了匡扶正义。这篇文章有理有据,用词犀利,很有煽动性,一下子就成了人人诵读的名篇。骆宾王靠这篇檄文名满天下,成为人人皆知的才子名士。传说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都认为骆宾王是人才,这样的人没有在朝堂之上是宰相的过失。
其实李治统治时期骆宾王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李唐宗室是否执政跟他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徐敬业不是骆宾王的知己,骆宾王加入到讨伐武则天的队伍中主要是为了发声呐喊。他不甘心平凡度此生,他想要得到一次闪耀发光的机会。这样说骆宾王也许有些过分,但仔细想一下,神童,才子,身上有着这些标签的骆宾王是不是格外渴望功成名就。
徐敬业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才能,很快就被武则天镇压下去,骆宾王在乱军之中生死不明。有人说他隐姓埋名跑到杭州出家避祸,通过偶尔流传出来的诗句才被世人发现行踪。骆宾王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文学创作领域,他和王勃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
与“七岁写下《咏鹅》古诗的骆宾王,是靠什么文名满天下的呢?”相关的文章
还记得小时候背的鹅鹅鹅古诗吗?骆宾王开头为什么只写了三个鹅呢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悯农》、《静夜思》、《咏鹅》堪称古诗词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不老神话,凡识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骆宾王的《咏鹅》,听觉与视觉的交融,静态与动态的契合,将鹅的悠然神态展露无疑,令人拍案叫绝。更有传说此诗是骆宾王七岁所写,这更增添了一层奇幻色彩。
中国人喜欢对称美,无论是建筑、绘画还是诗词作品,都力求和谐统一,然而《咏鹅》却困惑了不少人:既然为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而不是“鹅鹅鹅鹅鹅”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的答案非常开放,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接近它。为了更好地探究骆宾王写下这首诗时的内心想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故事是这样的。骆宾王从小就聪明伶俐,有“神童”之称,远近之人无不赞其智力超群。这一天,他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就想考考他。
几个回合下来,骆宾王对答如流,使客人大为惊异,于是客人将难度升高了。他将骆宾王领到池塘边,指着水中白鹅,令其作诗一首,骆宾王稍稍思索之后,一首名垂千古的《咏鹅》就此诞生。由此可知,《咏鹅》是即兴所作,浑然天成,没有经过诗人长时间的雕琢和打磨。
据此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见景成诗,可能他只看到了三只鹅,孩子嘛不讲假话,有一说一,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便只吟出了三个“鹅”。还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把这首诗吟诵出来的,首句“鹅,鹅,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所用的朗诵用时和停顿时间都与五个字相同,为押韵起见,就只保留了三个字。
不过,应注意的是,《咏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它不同于唐代中后期广为流行的律诗和绝句,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在汉乐府之后,形成于汉魏时期的一种新诗体。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讲平仄,不限长短,用韵自由。并且,五言古诗最重要的一项自由是:每一句诗五个字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说,骆宾王的《咏鹅》根本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说,骆宾王在创作时,根本就没给这首诗定义是何样的体裁,只是率性而为罢了。骆宾王凭借其天赋异禀的能力,写下精彩的句子,却不遵守韵律、格式上的条条框框,这恰恰体现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发挥。
想李白之《行路难》三首,虽然被定义为七言古诗,但其中很多句子都不是七个字,尤以第二首为甚:“大道如青天”,“羞逐长安社中儿”,“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行路难,归去来”,几个字的都有,这就是古诗类题材的自由。试想,骆宾王一个七岁的孩子,却能了解到专业的作诗知识并付诸实践,可谓艺高人胆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假如一首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形式就没有必要那么拘谨,可以做一些无伤大雅的突破。况且,《咏鹅》首句的字数缩减并没有破坏韵律,没有损坏整体的和谐,读起来照样是朗朗上口,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千古名作。
古诗词本质上是音乐性的,既然已经具备了韵律之美,那么格律要求完全可以靠边站。况且《咏鹅》的内容绝对...
查看详情>>与“还记得小时候背的鹅鹅鹅古诗吗?骆宾王开头为什么只写了三个鹅呢”相关的文章
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何人生结局却成了千古之谜?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那么无疑就是李白和杜甫了,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李杜”二人,显然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诗句,却既不是出自李白之手,也不是出自杜甫之手,而是另有他人。
这里的“另有他人”,说的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就是骆宾王,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诗句,正是出自这位骆宾王之手,而提起这首诗的名字,甚至就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都知道,那就是——《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最早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恐怕就是骆宾王的这首《咏鹅》吧。
这首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描写的又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鹅,也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得这首《咏鹅》,成为了我们最入门儿的一首诗。另外,据说当年骆宾王在写这首《咏鹅》诗的时候,年仅7岁;一位7岁的小孩子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那么这个小孩子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于是,我们就很想知道,这位写诗的7岁少年骆宾王,他最后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呢?
骆宾王,生于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今浙江义乌人。骆宾王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是一位大才子,由于他在诗文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于是,他就与王勃、杨炯、卢照邻,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中国历来都是讲究“学而优则仕”的,所以,“学而优”的骆宾王,自然也就走向了仕途。骆宾王先后担任过“主簿”、“侍御史”等职,后来,徐敬业(初唐名将李勣之孙,李勣原姓徐,名徐世勣,因有大功于唐,就被李世民赐了李姓)起兵讨伐称帝的女皇武则天,骆宾王也就跟着去了。
骆宾王跟着徐敬业,在讨伐武则天的道路上,真可谓是全心全意,满腔热枕,骆宾王不但铁了心的要反武,而且,他还因此写下了一篇大名鼎鼎的《讨武檄文》,而要说起这篇《讨武檄文》,那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话说骆宾王的这篇以声讨武则天为核心的《讨武檄文》,最后还是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上。可是,当武则天看到这篇骂她的文章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因为文章气势磅礴,辞藻华美,竟责备起了当朝的宰相不能识别人才,以至于“人才外流”了。
新唐书中是这么记载的: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并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关于武则天是真心爱惜人才,还是只做做样子罢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却从侧面,的确能够看出骆宾王的文才。那么,如此有文才的骆宾王,最后为武则天所用了吗?没有!
然而,尽管这一点可以肯定,但骆宾王最终的人生结局如何,却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有人说,徐敬业兵败的时候,骆宾王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其实骆宾王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谁知道呢?总之,当年写《咏鹅》诗的7岁少年,其最后的人生结局,却成了一个谜。或许,我们更愿意相信,一代才子骆宾王,最后隐居了山林,就像他笔下的那...
查看详情>>与“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何人生结局却成了千古之谜?”相关的文章